屠玲麗
摘要:本文以同濟大學浙江學院為例,分析其在英語第一課堂的展開方面存在的問題,同時通過解讀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之間的差異,指出第二課堂在提高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上的作用,可作為第一課堂的延伸和補充。最后,提出一些具體可行的活動形式,并在活動過程中解決第二課堂開展中現(xiàn)存的問題,發(fā)揮第二課堂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獨立學院;英語第一課堂;第二課堂;活動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9-0184-02
一、英語第一課堂現(xiàn)存問題
2014年6月22日發(fā)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fā)展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的決定》中指出:“采取試點推動、示范引領等方式,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重點舉辦本科職業(yè)教育。獨立學院轉設為獨立設置高等學校時,鼓勵其定位為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睆奈募胁浑y發(fā)現(xiàn),中國的高等教育正趨向職業(yè)化,這就要求在課程設計上更注重實用性,方便學生在日后工作生活中自如地運用。作為基礎課程的大學英語一直以來過度重視四、六級考試,忽略了語言作為一種交流工具的角色。因此,除了學生主觀原因外,課堂教學中的問題不容忽視。
英語學習是長期積累的過程,而有限的課堂時間無法滿足此需求。就我校而言,英語課時的安排是一年級每周6課時,二年級由原來的6課時減為4課時,三四年級不設英語課。要在有限的課內完成繁重的教學任務,對學生和老師都是挑戰(zhàn),最后即使完成任務,也難以確保學生對所學知識消化吸收。而最后兩年如果缺少英語氛圍,停止學習,過往所學必定付諸東流。另我校各班人數(shù)多超過40,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很難給予每個學生平等的互動機會,因材施教無法實現(xiàn)。再者,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對于獨立學院的學生而言難度較大,因此,老師在課堂上將更多的時間用于知識點的講解,以語言輸入為主,學生輸出的機會相對減少,造成了會考試不會說的問題。
教育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保?007:1)鑒于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存在的缺陷,以及國家對于大學英語教學的要求,第二課堂將在很大程度上彌補第一課堂的缺陷,使其在時間和空間上得到延伸與擴充,更好地為應用型英語人才的培養(yǎng)提供服務。
二、英語第二課堂及其與第一課堂的差異
雖然教育界對“第二課堂”有廣泛的研究和討論,但對何為“第二課堂”沒有明確的定義。1983年,著名教育家朱九思等在《高等學校管理》中首次提出“第二課堂”這一概念,即:第二課堂是在教學計劃之外,引導和組織學生開展的各種有意義的健康的課外活動。(朱九思,蔡克勇,姚啟和.1983)作為第一課堂的延伸和補充,第二課堂有著截然不同的特點。
1.第一課堂主要在教室內完成,而第二課堂的活動地點不受限制,教室內外皆可,且時間上可以自由安排,選擇多數(shù)學生相對較空的時間,如周末、晚上等。
2.在第一課堂中,學習氣氛相對壓抑,學生害怕犯錯,不敢發(fā)言或回答問題,語言輸出的機會隨即減少。但在第二課堂中,學生之間交流更多,不畏懼偶爾出現(xiàn)的語言錯誤,氛圍比較輕松。
3.第一課堂的教學內容局限于教材,以講解單詞、語法為主,即使有所拓展,由于時間關系,補充內容極為有限。而第二課堂的活動形式則靈活多樣,如英語角、英語競賽、英語影視賞析等,學生可以在不同的活動形式中學到不同的知識。
4.在服從式的教育方式下,中國學生很難做到自主學習,遇到困難通常是尋求幫助,不利于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在第二課堂中,老師不會全程給予系統(tǒng)全面的指導,所以學生需要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這也是大學教育需要培養(yǎng)的一項素質。
5.第一課堂的教材通常經過精心挑選,一般不輕易更換,這也使得教材的內容與時代漸漸脫離。例如《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4》中第七單元課文講述了911事件,但對于95后的大學生來說,他們對此并不了解,即使了解也并無感觸,學習起來缺乏興趣。而第二課堂由于沒有明確的教材,可使用的資源也極為豐富,通??梢赃x擇緊跟時代步伐,與日常學習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作為活動主題。
6.第一課堂常以行政班開展教學,學生的水平和興趣不同,很難因材施教。從作者的經驗來看,男生對科學性較強的話題積極性較高,女生對貼近生活的話題興趣更大。但在第二課堂中,學生可根據興趣選擇某些活動,激發(fā)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
三、英語第二課堂的現(xiàn)狀
我校成立六年,各專業(yè)學科有待完善,而第二課堂更是發(fā)展緩慢,存在的問題有:
1.從學校層面講。我校作為新辦的獨立院校,要吸引更多學生就讀必須提高影響力,而四、六級就成為了考核大學英語課程的杠桿,更多精力被投入到四、六級的輔導上,忽略第二課堂的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為缺少資金投入,到目前為止,學校幾乎沒有專門給第二課堂撥發(fā)資金,阻礙了活動的展開。另外,各項硬件設施沒有為第二課堂提供方便,如活動沒有安排專門的場所等。最后,我校的英語專業(yè)起步晚,現(xiàn)階段全校僅有八個班級,人數(shù)少,影響力甚微,無法發(fā)揮優(yōu)勢、給予協(xié)助,最終導致英語學習氛圍欠缺,降低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2.從相關部門層面講。我校英語教學活動的開展主要由外語系承擔,但由于獨立院校的特殊性,師資力量主要來自本部,專職教師人數(shù)少,且多為經驗相對缺乏的年輕教師,即使想組織第二課堂活動,也力不從心。因此,我?,F(xiàn)階段的第二課堂活動形式單一,主要為一年一度的英語競賽,其他活動不是無法落實就是中途夭折,不能滿足廣大學生的需求。另外,活動中也缺乏教師的指導和管理,導致學生處于迷茫之中,最后不得已放棄參與。
3.從學生層面講。我校學生超過三分之一是理科生,英語基礎薄弱,興趣缺乏。對部分學生來說,第一課堂的學習已讓其心力交瘁,更不愿參加第二課堂。學生的不重視也是阻礙第二課堂開展的根本原因?,F(xiàn)階段參與第二課堂活動的主要是性格外向、基礎扎實的學生,而性格相對內向的學生不敢參與,基礎薄弱的學生則缺乏信心,從而使整體的參與面不大,影響力甚小。
四、如何更好地發(fā)揮第二課堂的作用
鑒于以上問題,要更好地實現(xiàn)第二課堂的補充作用,主要任務是解決以上三個層面的問題,核心任務是組織更多吸引學生興趣、達到學習效果的活動。下面通過探討各項可行的活動,了解各個層面所應發(fā)揮的作用。
1.Campus Club。“英語角”是大學常見的英語活動之一,主要形式是小組討論,而Campus Club是在“英語角”的基礎上進行一定改革和完善。每月設定一個主題,可與當月社會或校園熱點結合,然后由英語教師給定與主題相關的八個小話題,每周兩次,提前一周將下個月的話題向全校公布,學生可根據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選擇參加。如有必要,每周兩次可分為不同等級,如“起步”和“進階”,學生按自己的水平選擇。可進行不同游戲、角色扮演等,教師事先準備好材料。這項活動的特點是貼近生活,氛圍輕松,學生可暢所欲言,鍛煉口語表達能力。
2.節(jié)日主題活動。要學好英語,了解西方文化不容忽視,節(jié)日作為西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們的影響最大,也最為我們所熟知。因此,組織節(jié)日主題活動可以成為學習英美文化和語言的重要載體。例如,復活節(jié)舉辦手繪彩蛋活動,在活動中了解基督教的相關文化。萬圣節(jié)舉辦化裝舞會,通過一些游戲來促進交流。圣誕節(jié)舉行大型圣誕晚會。作為外語系每年最重要的活動之一,外語系總體籌劃組織,相關社團爭取校外贊助,學校提供場地和必要經費,學生設計并表演節(jié)目,全校師生均可參加。上述活動是西方國家常見的節(jié)日活動,學生可感受西方生活,了解西方文化,提高其英語表達能力。
3.戲劇節(jié)。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來說,圖文并茂的語言輸入內容比純文字的課本知識更能吸引其注意。所以,可以把戲劇節(jié)作為第二課堂的特色活動。主要展開形式有:英語經典影視作品賞析,學生可以在教師指導下首先了解作品背景,教師就一些典型的表達方式和文化內容進行講解,方便學生理解和模仿。欣賞完一部分作品后,教師可組織學生選擇某部作品進行配音比賽,進一步鞏固學生對其中的語言進行模仿,并最終應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去。最后,學生還可在某部作品的基礎上,自編自導自演,創(chuàng)作屬于自己的戲劇作品,并可作為圣誕晚會等活動的表演項目。以上活動除了需要發(fā)揮教師的作用外,還需要學校予以資金支持,用于采購戲劇演出所需道具服裝等。
其他較為可行的第二課堂活動還有:英語歌曲卡拉OK、英語辯論賽、留學咨詢交流、英美文化講座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相關的活動。
五、結語
由于種種原因,英語第一課堂在獨立學院的開展存在一定問題,亟待尋找解決方案,而第二課堂因其靈活性、開放性、趣味性等特點,可作為第二課堂的延伸和補充,更好地為應用型英語人才的培養(yǎng)提供服務。然而要發(fā)揮第二課堂應有的作用,核心任務是組織更多可實行的活動,并在活動過程中發(fā)揮好學校、教師、學生和相關部門各自的作用,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實現(xiàn)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間的有機互補,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黃立鶴.大學英語第二課堂創(chuàng)新模式之理論與構建[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3).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
[3]朱九思,蔡克勇,姚啟和.高等學校管理[M].武漢: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