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身寶 彭平林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迸d趣是一個人力求認識并趨向某種事物特有的意向,是個體主觀能動性的一種體現(xiàn)。而教育的最大功效也就是激發(fā)學生的某種主觀能動性,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并從中獲取知識,得到成功的體驗,情感得到熏陶和培養(yǎng),價值觀得以重塑。但是由于許多學生對學習沒興趣,從而出現(xiàn)學習困難,甚至會造成厭學及流失,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F(xiàn)就如何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引導學生走出學困境地談談自己的看法和見解。
一、在實踐活動中學習知識,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陶行知曾說過:中國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腦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腦,所以一無所能。作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讓學生自己動手,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實際操作,做到手腦并用。例如,在物理、化學課堂上增加實驗操作或演示實驗,讓他們在參與中發(fā)現(xiàn)問題,在實踐中解決問題,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特別是各門學科的綜合實踐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平臺,更是激發(fā)學生求知欲的良好契機。教師應該合理利用有限的資源,積極開展綜合性學習,讓他們的能力得到更廣泛的鍛煉和提高,讓他們的求知欲得到最大滿足,從而激發(fā)學習興趣,引導他們走出學困境地。
二、把高尚的人格魅力,引導轉移為學生的學科興趣
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以教師的人格為依據(jù),因為教育力量只能從人格的活的源泉中產(chǎn)生出來,任何規(guī)章制度,任何人為的機關,無論設想的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業(yè)中教師人格的作用。”教師高尚的人格魅力是最能吸引學生的,教師應正確引導學生,利用他們“愛屋及烏”的心理,將這種吸引力轉化為對所學學科的興趣,激發(fā)他們學科學習的興趣,達到遏制厭學的目的。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許多教師不注重培養(yǎng)自己的人格魅力,讓學生對教師失去興趣,教師不再對學生具有影響力,導致學生學習興趣喪失。
三、新穎的教學手段,引發(fā)學習興趣
心理學曾說:孩子對于知識及信息的接受,圖片、音樂等形式都比文字容易。特別是多媒體輔助教學以后,其將聲音、文字、圖片等多種信息資源集于一體,強大的功用是原有教學手段難以比擬的。在這樣的課堂上,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通過他們喜歡的方式將所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并參與其中,輕松愉快地學習。不僅是多媒體,其實任何一種新的教學手段的運用,必將使學生產(chǎn)生好奇心,只要教師將其加以利用,這也將是引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走出學困境地的好方法。
四、開展活躍的雙邊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
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感到自己是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學生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但如果不向這種需求提供養(yǎng)料,即不積極接觸事實和現(xiàn)象,缺乏認識的樂趣,這種需求就會逐漸消失,求知興趣也與之一道磨滅。事實表明,活躍的雙邊活動,是激發(fā)學生參與意識最關鍵的因素。在教學這樣的雙邊活動中,學生能學到多少知識,取決于學生有多大的參與意識,在課堂中有多少積極主動性。教師要做的就是當一根導火索,把學生的激情點燃,引發(fā)他們發(fā)現(xiàn)、研究、探尋的欲望,讓他們主動投身到雙邊活動中,真正當起學習的主人,掌握學習主動權。
五、貼近生活實際的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的探求興趣
如果有人認為學習是沒有意義的,這肯定與老師空洞、不切實際地講解有關。不切實際地講解,或者是任何形式的“照本宣科”,都是學生學習欲望的直接殺手。在生活中身邊有許多的鄉(xiāng)土教材,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傳播科技知識和技能,還可以為新農(nóng)村的教育發(fā)展做出應有的貢獻。如勞技課上大棚蔬菜的栽培、家禽的飼養(yǎng)等,這些貼近社會、聯(lián)系生活實際的內容,最能激發(fā)學生的探求興趣。
除此之外,生活中的科學、數(shù)學,生活中的語文等都能夠滲透到教學中,既能讓知識貼近生活、走進社會,又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走出學習困境。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幫助學困生取得進步的必要途徑。關注學困生,了解學習困難心理,幫助他們取得進步,也將是每一個教師應盡的職責,同時也希望有更多更好的方法來幫助這些學生早日走出學困陰影,回到正常的學習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