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春榮
(馬鞍山職業(yè)技術學院 經濟貿易系,安徽 馬鞍山 243031)
?
高校輔導員與大學生和諧關系的構建
——基于哲學解釋學的視角
夏春榮
(馬鞍山職業(yè)技術學院 經濟貿易系,安徽 馬鞍山 243031)
高校輔導員與大學生的關系總體上較為民主平等,呈良性狀態(tài), 但也會在二者互不認同的條件下出現各種偏移和失調狀態(tài),使二者之間的溝通受到嚴重阻礙。應拓寬對話理解渠道,加強交互溝通;調節(jié)視域融合過程,達到文化共生;調適角色定位,重構主體間信任,以構建輔導員和大學生之間的和諧關系。
輔導員;和諧關系;哲學解釋學;對話理解;視域融合
輔導員和大學生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施者和對象,兩者之間的關系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有深遠影響。輔導員和大學生之間的良好關系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礎,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
解釋學(hermeneutics)是在現象學與存在主義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個流派,是一門關于理解或解釋的理論或哲學。一般認為,解釋學可分為以施萊爾馬赫和狄爾泰等為代表的傳統解釋學和以海德格爾及伽達默爾等為代表的哲學解釋學。哲學解釋學是解釋學發(fā)展的新階段,它突破了傳統解釋學難以克服的障礙,其內涵包括超越文本、對話理解、視界融合、創(chuàng)生意義、豐裕精神五個方面??傊軐W解釋學是一種存在論的哲學,它體現了理解是在超越文本基礎上進行對話并實現視域融合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通過創(chuàng)生新的意義來豐裕精神。本文重點從對話理解和視域融合兩個維度來詮釋高校輔導員和大學生的關系。
高校輔導員和大學生的關系也是一種人際關系。人際關系的研究最早出現在西方行為科學研究領域,到20世紀40年代末,人際關系研究逐漸成為一門科學,并在教育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與發(fā)展。在教育領域,師生之間的關系成為人們研究的一個重點。
師生關系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形成的相互關系,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對待的態(tài)度等。[1]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活動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證。
輔導員與大學生的關系是師生關系的一種,它是指輔導員與大學生之間在教育過程中基于某種需要而建立起來的一種工作關系,它通過雙方的互動,幫助大學生解決學習、生活和發(fā)展過程中的問題,以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2]
高校輔導員和大學生之間的和諧關系是實現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保證和個性化發(fā)展的基礎。高校輔導員和大學生的關系總體上較為民主平等,呈良性狀態(tài),但他們之間也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本文借鑒教育病理學知識,針對高校輔導員與大學生之間的病理性癥狀進行多層面的分析。
所謂教育病理,“是指在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偏移和失調狀態(tài),是教育內部和外部的異常條件使教育功能的實現受到嚴重阻礙(教育功能阻礙),使教育的組織結構和功能發(fā)生異常變化的過程?!盵3]高校輔導員和大學生之間的某些不和諧關系屬于教育病理的一類,我們可將其引申為輔導員和大學生在互不認同的條件下所出現的各種偏移和失調狀態(tài),使輔導員和大學生之間的溝通功能受到嚴重阻礙的現象。輔導員與大學生之間病理性癥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對話理解不暢形成的位勢落差
解釋學作為一種關于理解的學問,它的核心問題是怎樣達到理解。哲學解釋學認為,理解的達成以及共鳴的產生是通過對話的過程達到的,理解的過程就是用語言對話的過程。[4]在高校輔導員和大學生的實際溝通過程中,由于雙方的年齡、社會生活經驗、擁有知識的深廣度、看待問題的方法和處理問題的方式等存在一定的差異,這些差異的產生導致輔導員和大學生之間難以進行有效的對話理解。
哲學解釋學所推崇的對話理解更多是指相互接納和共同分享,指雙方的交互性和精神的互相承領。但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經常出現以下情形:一是輔導員單向輸出信息,學生被動地接受輔導員輸出的信息,二者相互疏離,沒有形成對話;二是輔導員與學生的溝通多是事務性的、淺層次的學習和生活方面的內容,較少涉及敞開學生精神世界的深層次內容,如學生對社會的認知、成長的需要、發(fā)展的要求和情感方面的困擾等,二者在精神層次上沒有做到真正的“敞開”和“接納”。
(二)視域融合不透形成的文化抗生
視域融合又稱“視界融合”,是伽達默爾哲學解釋學的一個核心概念,具體指理解的過程性實質,是主體與客體、他者與自我的無限融合過程。本文中的視域融合指的是高校輔導員和大學生之間理解與溝通過程中的狀況與結果。輔導員和大學生是不同的文化主體,他們有著不同的業(yè)緣關系、不同的文化視野和文化期待。業(yè)緣關系(人們由職業(yè)或行業(yè)的活動需要而結成的人際關系稱為“業(yè)緣關系”[5])的非對稱性使大學生處于被教育、被管理的地位,容易造成主客體的落差和感情上的疏離;輔導員和大學生之間不同文化視野和文化期待的碰撞容易產生觀念差異和文化間隙,造成文化抗生的不認同狀態(tài)。這些不認同狀態(tài)的產生導致輔導員與大學生關系的疏遠,使大學生對輔導員的認同度也會打折扣。
(三)角色定位不明形成的信任危機
每個人都在社會中扮演著一定的角色,這個角色的定位是對個人職能和地位的劃分,規(guī)定著個人行為和社會責任。那么如何來定位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呢?“在我國高校中專門從事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員,其基本任務是根據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大學生思想發(fā)展規(guī)律,組織、協調各方面力量共同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6]2004年中央16號文件指出:“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上的指路人,生活上的貼心人,學習上的指導者和心理的疏導者?!比欢?,在實際工作中,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定位往往因各種原因出現不當遷移。
在許多高校,輔導員承擔著繁重的工作任務。輔導員工作職責不清,經常陷入各種繁雜工作的泥潭中。一方面,高校各級領導和職能部門都可以向輔導員發(fā)號施令,都需要輔導員去落實各項具體工作,大學生的管理幾乎最后都要落實到輔導員的工作上,這些管理工作需要輔導員執(zhí)行學校的各項管理制度,站在學校的立場上發(fā)言;另一方面,輔導員還承擔著服務性工作,需要關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考慮學生的愿望,以便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發(fā)展等方面的需要。從這方面看,輔導員又是學生利益的維護者。
管理工作與服務工作的雙重角色需要輔導員一時“慈眉善目”,另一時又“橫眉冷對”,這影響了學生對輔導員的信任感,使他們對輔導員的信任度降低,容易造成信任危機。
(一)拓寬對話理解渠道,加強交互溝通
“就理解而言,伽達默爾認為理解他人不是設身處地從他人的角度體驗他人的心境,而是在與他人的對話中產生共同的語言?!盵7]這種對話突破了主客二分的傳統模式,主體間的交互成為理解必不可少的條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源于人的現實生活需要并在人的現實生活中發(fā)展起來的交往實踐活動,這就意味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話必須回到輔導員與大學生的現實生活世界中去,在各種生活場景中完成對話。如:通過召開“榜樣在我身邊”的主題宣講會,向廣大學子展示榜樣的風采,倡導并建議廣大學子找準目標,把握機會,為自己的理想奮斗;通過開展“誠信教育主題月”系列活動,實施誠信行動,加強學生修養(yǎng),使學生在活動中受到啟發(fā),提高誠信水平。
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強調以人為本的理念,對話理解就是人本理念的具體表現方式。高校輔導員通過活動的引領作用,可以挖掘學生深層次的成長需要和發(fā)展要求,通過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幫助他們實現精神層次的需求滿足,做到“敞開”和“接納”,促進雙方的交互溝通。
(二)調節(jié)視域融合過程,達到文化共生
視域融合具有個體性、開放性和超越性,在不同的視域間達到融合并不是犧牲一方去迎合另一方,而是不同的視域各自跨越自身的界限與對方融為一體。[8]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盡力把輔導員與大學生的視域“融合”起來,以構建輔導員與大學生之間的和諧關系。
靠業(yè)緣關系所維持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一種有限的短期教育。高校輔導員應既“管”又“理”,輔導員要充當催化劑的作用,引導學生找到目標,并堅定地朝著目標前進。大學生更需要的是一種理順,而不是被“管”,輔導員要善用“管”和“理”的關系,讓學生自己在實踐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從而使學生將認知內化為行為,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標。
高校輔導員和大學生是不同的文化主體,他們有著不同的文化視野和文化期待。根據哲學解釋學的觀點,不同的文化視野和文化期待的相遇就是意義的生成,意義的生成過程是多種視域相互融合的過程。情感因素是輔導員和大學生之間視野統一和文化期待過程中的重要基礎,這種基礎滲透著輔導員關心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精神發(fā)展,使輔導員與大學生關系親近,產生文化認同。
(三)調適角色定位,重構主體間信任
探討角色定位的角度和層面很多,既可以從實然的角度,也可以從應然的角度;既可以從多方位的角度,也可以從某個特定的角度;既可以從主體的角度,也可以從旁觀者的角度。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定位從某種程度上把輔導員所扮演的角色限定在“應然”的層面,導致角色不清,產生角色期望間的沖突,如:高校對輔導員的角色定位與輔導員自我角色定位間的沖突;輔導員個人職業(yè)發(fā)展需求與現實工作需要的沖突;大學生對輔導員的角色期望與輔導員自身角色定位的沖突等。針對這些沖突,輔導員應該進行角色調適,從“保姆型”向“專家型”轉化,以重構輔導員和大學生之間的信任度。
首先,高校輔導員要結合工作實際進行自我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高校輔導員要進一步學習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和方法以及相關學科知識,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吸引學生多與自己交流,為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要不斷擴大知識面,廣泛學習普通文化知識和教育專業(yè)知識,以拓寬工作思路,更好地與學生溝通交流。
其次,高校輔導員要從事務型向功能型轉換。輔導員工作千頭萬緒,為使日常事務的處理更有效率,在處理這些事情時應該要服從于一個大的規(guī)劃和目標,即所謂“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要有清晰的思路,不能被日常事務淹沒。應從中抽出身來,多著眼于研究一些規(guī)律性的東西,把學生工作當成一門科學來研究,將工作實踐理論化,同時將先進的理論應用到輔導員工作實際中,不僅在實踐上出成果,而且要在理論上出成果。
再次,高校輔導員從單向傳輸向互相促進轉化。大學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獨立人格的活動著的個體,高校輔導員也應該是一個有深刻思想和豐富感情的人。輔導員要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要善于捕捉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能夠及時掌握學生中的熱點問題和敏感問題,并對其進行適當的引導,從思想上和人格上影響他們。同時,輔導員自身也能在團結向上的氛圍中得到提高。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高校輔導員在與大學生的交流溝通中能逐漸構筑信任,促進相互間關系的和諧。
哲學解釋學為構建高校輔導員與大學生之間的和諧關系提供了新的理論視野和思維方式,現代倡導的新型輔導員與大學生之間是相互學習、相互尊重、相互促進的和諧關系,輔導員是社會經驗的提供者,更是多元價值的分享者;是人生道路的指引者,更是奮斗目標的助跑者。
[1]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97.
[2]許翠.高校輔導員與大學生關系現狀與調適對策[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
[3]夏春榮.我國學校德育病理現象剖析[J].福建論壇,2008(4):31-34.
[4]王北生.當代教育基本理論論綱[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428.
[5]http://baike.baidu.com/link?url=C7MdcDBObb9s_09Iwisba9JNatE3AialRgDCko7YfEEUMmLljiIT4FvyxA-7zU_W3b9UpWjlk4QdrBDNewQe8a
[6]顧明遠.教育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576.
[7]王愛玲.基于解釋學哲學的關于“理解”的教育主張與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9):3-7.
[8]王北生.當代教育基本理論論綱[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429.
(責任編輯 汪繼友)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tructors and Students in College and Universiti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XIA Chun-rong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Trade, Maanshan Technical College, Maanshan 243031, Anhui, Chi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tructors and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as democratic and equal in a good state but in the condition of mutual disapproval there exist varieties of deviation and maladjustment in which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urns to be severely hindered. And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the dialogue understanding easier with emphasis on the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regulate the course of horizon fusion for the cultural symbiosis, and make adjustment on the role orientation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inter-subject trust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tructors and students.
instructors; harmonious relationship;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dialogue understanding; horizon fusion
2015-01-03
安徽省高校青年人才基金項目重點項目:組織結構演變中的技術機制研究(2013SQRW146ZD)
夏春榮(1973-),女,安徽廬江人,馬鞍山職業(yè)技術學院經濟貿易系講師,碩士。
G641
A
1671-9247(2015)02-01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