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主筆 季天也
自從17世紀人類認識到輸血可以救命,1818年史上首例人對人輸血成功之后,輸血逐漸成為一種常見的醫(yī)療方式,被獻血者賦予第二次生命的傷患不計其數(shù)。一個人一次的獻血量,可能挽救3個人的生命。都說無償獻血是無私奉獻的崇高之舉,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獻血者自身的健康也能從中獲益。那么,獻血究竟對自己有啥好處?獻血后,身體會有哪些積極的變化呢?
在正式獻血之前,得先驗血確認是否符合捐獻條件。
鐵過多會在人體內誘導自由基產(chǎn)生,可能氧化膽固醇使血液變稠,導致血壓因為血流阻力增加而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發(fā)生的幾率。
偶爾適當獻血有助于預防心臟病
人體血液總重約占體重的8%,血的密度比水略微大一點,一個60 ~70公斤的成年人平均血液總量約有5000毫升,失血超過10%(即500毫升以上)才會出現(xiàn)明顯的缺血反應。無償獻血規(guī)定的采血量為200毫升、300毫升和400毫升3個檔位,因此失去的血量不足以妨礙獻血者的正常生活。
對身材瘦弱的人來說,400毫升的采血量可能是有些危險的,但這也在獻血制度的考慮范圍內,根據(jù)我國國標《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男女獻血者的體重必須分別在50公斤和45公斤以上。筆者身邊幾位有過獻血經(jīng)歷的人也透露,如果不是獻血者主動要求,血站對大多數(shù)人的默認采血量都是200毫升。
一次獻血之后多久才能回歸“滿血”狀態(tài)呢?血液的成分主要是水、無機鹽、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等。水和無機鹽是獻血后補充最快的成分,只要正常吃飯喝水,兩個小時就能補回來,血液總容量也因此大致恢復,只是比獻血前“稀”一些;血液中的激素、酶和抗體等物質的補充大約一兩天;凝血功能的血小板和殺菌作用的白細胞恢復稍慢,但由于它們本身的壽命較短,機體更新再造的速度也相應較快,3 ~5天的工夫足以;只有紅細胞因為生命周期較長(100 ~120天),需要2 ~4周時間才能完全補回。
在這段期間里,只要保持正常的飲食和作息習慣,正常生活幾乎不會有任何影響,但畢竟少了血,極限體能有所下降,高強度和連續(xù)勞動肯定要比獻血之前更容易累,大腦這個耗能最大的器官最是敏感,所以要想更快“回血”,適當減少體力活動、避免長時間用腦,還是有必要的。即便是功德無量的獻血模范,在獻血頻率上也要量力而行?!东I血者健康檢查要求》規(guī)定,全血的獻血間隔不少于6個月。
鐵是一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健康成年人的鐵含量約為35 ~50毫克/千克體重,其中大部分鐵都“住”在紅細胞中,是血紅蛋白分子結構的核心元素。血紅蛋白中鐵的特性是,在氧氣豐富的地方容易與氧氣結合,氧氣少的地方又容易把氧氣扔掉,因此當它流經(jīng)肺泡這個富氧場所時就能把氧氣帶上,然后一路把氧氣“撒”給全身各處組織器官。不論含量還是重要性,鐵都是微量元素中的佼佼者。
鐵不足最常見的健康問題就是缺鐵性貧血。但反過來,鐵過多也不是什么好事兒。超出人體需求量和正常代謝能力的鐵,會在人體內誘導自由基產(chǎn)生,這些自由基既可能損傷DNA、蛋白質,從而增加細胞和組織器官的癌變風險,也可能氧化膽固醇使血液變稠,接下來就是血壓因為血流阻力增加而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發(fā)生的幾率。
而獻血就可以使一部分鐵隨血液排出,防止鐵過量的危害。順便提一句,對于血色病患者這種病理性“高鐵”的人,最簡單有效的療法就是定期放血來排出多余的鐵,每放掉100毫升血液,可排出的鐵多達50毫克。
對于一個健康的人來說,無償獻血于自己小益無害。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醫(yī)學博士杰羅姆·蘇利文這樣解釋男性患心臟病的比例高于女性的原因:女性因為月經(jīng)會定期流失一部分血液,其中的鐵也隨之而去,而男性在生理上缺乏規(guī)律性的“放血”機制,且高熱量食物的攝入量較大,因此囤積的鐵越來越多,鐵過量對心臟病的貢獻率自然會比女性高。1998年,《美國流行病學雜志》刊載了一份對2682名芬蘭男性的研究,結果顯示,每年至少獻一次血的人比不獻血的人,患心臟病的風險低88%。
1998年,《美國流行病學雜志》刊載了一份對2682名芬蘭男性的研究,結果顯示,每年至少獻一次血的人比不獻血的人,患心臟病的風險低88%。
也許有人會有疑問:鐵過量的人獻血有益健康,要是鐵不過量的人,獻完血不是反而容易貧血了嗎?其實,在正式獻血之前,得先經(jīng)過驗血。醫(yī)護人員會根據(jù)血樣中的血紅蛋白濃度來粗測志愿者體內的鐵含量,如果男性低于120克/升、女性低于115克/升,是不允許獻血的。
另外,日常飲食中攝入鐵的路子很廣,比如禽畜肉類、魚類、葉菜、豆類和豆制品等都是含鐵比較多的食物,其中禽畜肉類及動物肝臟中的鐵本身就來自血紅蛋白,更好吸收,所以能吃飽吃好的人即便不刻意補鐵,也不用擔心缺鐵??偟膩碚f,偶爾獻血是一種對預防心臟病和癌癥的有益行為。
獻血后攝入鐵,可通過食用禽畜肉類、魚類、葉菜、豆類和豆制品等含鐵比較多的食物。
此外,獻血還有利于減少人體熱量。血液中帶有葡萄糖和脂肪等能源物質,它們也會隨著獻血而排出一部分,折算出的熱量相當于一天能量需求的1/3,也可以看成聊勝于無的減肥方式。
通過獻血,人還能免費進行一次“微體檢”。為了保證血液捐獻者和接受者雙方的健康,獻血前肯定少不了“質檢”環(huán)節(jié)。除了體重、血壓、心率、體溫這些常規(guī)檢測,還要采集少量血樣來看看獻血者的血型以及血液質量,比如反映肝功能的谷丙轉氨酶、各種血液成分(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等)的含量、血紅蛋白濃度以及各種血液傳染病(如艾滋病、肝炎、梅毒等)的抗原。如果有任何一項檢測的結果不符合要求,都不能成為捐獻者。
這樣的體檢雖然都比較基礎,也不能作為疾病診斷依據(jù),但這都是反映血液狀況的重要指標,相當于進行了一次血液的“微體檢”,有助于發(fā)現(xiàn)潛在的患病風險,以及時采取防治措施。如果獻血者本來就有不良的生活習慣,檢測結果能起到的警示作用恐怕比任何親友的勸說都管用。另外,與在醫(yī)院驗血不同,這些化驗作為無償獻血的必檢項目,都是免費提供的。
對于一個健康的人來說,無償獻血于他人功德無量,于自己小益無害,何樂而不為呢?
血紅蛋白的核心元素鐵,在氧氣豐富的地方容易與氧氣結合,氧氣少的地方又容易把氧氣扔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