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寶應縣實驗初中 戚成林
觸摸亡國之痛感悟愛國情懷
——《最后一課》教學設計
◎江蘇省寶應縣實驗初中 戚成林
(本課選自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
這是筆者面向“2014國培計劃青海省初中語文骨干教師研修班”學員開設研究課時的教學設計。本節(jié)課的教學贏得了大家的認可,許多老師認為本節(jié)課角度新,挖掘深,有文學味。我在設計教學方案時主要有以下一些考慮:
一、精選切入角度,讀出真情真味
通過閱讀《最后一課》,學生粗略感受文字中流淌的“愛國情懷”幾乎沒有難度。但是“愛國情懷”有很多類型、很多表現(xiàn)方式,我認為通過對本文的學習,學生只有讀透亡國奴的“痛楚”,才能真正搖動心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達到情感的升華。因此,我把“可憐”定為切入文本的關鍵詞,既緊扣文本,又富有張力,為學生與文本深入對話架設了橋梁。
二、抓住主要矛盾,教出文體特征
小說教學,要充分關注“三要素”,因為“語篇樣式是最大的語言形式”。在學生預習基礎上,我設計了“文本信息搶答”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幫學生梳理了小說的環(huán)境、情節(jié)等信息。而在用時最多的課堂探究、拓展討論部分,則緊緊圍繞小說的核心要素——人物形象的分析展開。
三、重視語言實踐,學習閱讀策略
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我設計了“把大問題拆解成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一組問題”這樣一個文本細讀的策略性學習環(huán)節(jié)。此外,我還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咬文嚼字、深情朗讀、文本補白等文本細讀的方法深入文本,致力于讓學生由“讀會”走向“會讀”。
【教學目標】
抓住人物描寫的文字來分析人物形象;學習運用“把大問題拆解成小問題”逐層突破的方法;理解小說所表現(xiàn)的亡國之痛和愛國情感。
1課時。
一、導入
教師直接切入,并板書課題、文體、作者。
二、課堂熱身:檢查預習情況
(一)熱身活動1:基礎知識搶答,給加點字注音
(二)熱身活動2:文本信息搶答,梳理敘事要素
1.故事發(fā)生的地點在_____,時間是_____。
2.“最后一課”是一節(jié)課嗎?為什么稱之為“最后一課”?
3.這篇小說是按照_____、_____、_____的時間順序來安排情節(jié)的,故事情節(jié)的高潮是_____。
4.這篇小說用的是第_____人稱,故事的敘述者是_____。
5.“最后一課”的執(zhí)教者是_____。
6.“最后一課”的課堂里還坐著哪些人?他們?yōu)槭裁磥淼秸n堂上?
三、課堂探究:觸摸痛點,感受亡國奴的“可憐”
(一)話題引入
1.這篇小說的敘述者、最后一課的執(zhí)教者、課堂上坐著的人,他們有一個什么共同的身份?(生答后,師板書:亡國奴。)
2.老師在讀這篇小說的時候,心靈被小說中反復出現(xiàn)的一個詞語深深觸痛。讓我們根據(jù)自己的預習體驗,讀一讀投影上的這幾個句子:
◎他就要離開了,我再也不能看見他了!想起這些,我忘了他給我的懲罰,忘了我挨的戒尺??蓱z的人!
◎這可憐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東西在他離開之前全教給我們,一下子塞進我們的腦子里去。
◎可憐的人啊,現(xiàn)在要他跟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傷心呢?
◎不過,可憐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個人的過錯,我們大家都有許多地方應該責備自己呢。
3.明確課堂探究任務:觸摸痛點,感受亡國奴的“可憐”。
(二)探究活動1:體會韓麥爾先生的“可憐”
1.學法指導:讓我們一起走進文本,聊聊韓麥爾先生的“可憐”。這是一個比較寬泛的問題,可能有的同學不知道從哪里入手。今天,老師教給你們一種方法(投影:把大問題拆解成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一組問題)。我們弄懂了一組相關的小問題,大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我先示范一下,把“體會韓麥爾先生的‘可憐’”這個大問題,拆成以下的小問題:
①韓麥爾先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你是從哪些語句中發(fā)現(xiàn)的?
②禁止教法語對于韓麥爾先生而言意味著什么?
2.合作探究以上問題。
學習流程:學生帶著問題,在預習的基礎上繼續(xù)在課本上圈點批注,獨立探究→四人小組交流自主探究的成果,準備展示→小組展示,其他同學點評、補充。
在學生合作探究的基礎上,老師小結,給出自己的理解:
①韓麥爾先生其實只是一個“普通人”:他是普普通通的老師,平平淡淡地工作了40年;他也有弱點,不大管得住孩子,有時還“玩忽職守”,為自己釣魚讓孩子們放假……然而,國土淪喪,禁止教法語的殖民行動讓他變成了“愛國者”,這從他上最后一課的虔誠態(tài)度(從衣著描寫中可見)、對自己的深刻反省、對孩子們的同情與不舍、對鎮(zhèn)上人的直言忠告、對法語的熱愛等許多細節(jié)中可以看出。
②禁止教法語對韓麥爾先生意味著:失去生活了40年的家園,失去熱愛的法語教學工作,失去祖國的懷抱。
3.賞析小說高潮:一紙禁令,改變了韓麥爾先生的生活甚至是人生,痛楚之情流淌在字里行間,特別是文章的高潮部分。接下來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到情節(jié)的高潮部分——下課情景。
投影問題:最打動你的句子是什么?請加以分析,并有感情地朗讀。
學習流程:學生自由發(fā)言,師生共同完善,并揣摩、指導朗讀。
重點指導讀好以下句子:
◎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動作、神態(tài)描寫,要讀出對韓麥爾先生的同情和尊敬。)
◎“我的朋友們啊,”他說,“我——我——”(語言描寫,要讀出哽咽,讀好兩個破折號。)
◎他轉身朝著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動作描寫,要讀好“使出全身力量”,恨敵人,愛法語,充滿期待的力量感。)
◎“散學了,你們走吧?!保ㄌ搶憚幼鳎x出不愿說、無力說,卻又不得不面對的痛楚、蒼涼。)
(三)探究活動2:體會小弗朗士的“可憐”
1.明確任務:遷移運用“把大問題拆解成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一組問題”的方法,聊聊小弗朗士的“可憐”。
2.學習流程:獨立思考探究→四人小組交流,做好展示準備→小組展示(穿插朗讀指導),其他同學點評、補充。
預設問題:上最后一課之前,小弗郎士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在最后一課上,小弗郎士有什么變化?禁教法語對小弗郎士意味著什么?
3.教師相機點撥,加深學生對此文的認識。
①重點關注一組心理描寫的句子,在學生交流過程中引入、分析。
◎我聽了這幾句話,心里萬分難過。啊,那些壞家伙,他們貼在鎮(zhèn)公所布告牌上的,原來就是這么一回事!
◎想起這些,我多么懊悔!我這些課本,語法啦,歷史啦,剛才我還覺得那么討厭,帶著又那么沉重,現(xiàn)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們分手了。
◎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條出名難學的分詞用法從頭到尾說出來,聲音響亮,口齒清楚,又沒有一點兒錯誤,那么任何代價我都愿意拿出來的。
◎真奇怪,今天聽講,我全都懂。他講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
◎這些字帖掛在我們課桌的鐵桿上,就好像許多面小國旗在教室里飄揚。
◎屋頂上鴿子咕咕咕咕地低聲叫著,我心里想:“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
②明確:禁教法語對小弗郎士意味著失去童年的無憂無慮,失去學習母語的自由權利。
③借助“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延伸討論:可憐的僅僅是亡國奴嗎?這一課真的會是“最后一次法語課”嗎?討論明確:
A.侵略者妄圖用禁教母語,鉗制亡國者的思想、割斷亡國者的文化血脈,這種舉動是徒勞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也沉湎在必將失敗的妄想里而不自知,也是可笑、可憐的。
B.這一課,形式上也許是“最后一課”,但這一課不會是阿爾薩斯人學習法語的終點,而會激起阿爾薩斯人對法語更深厚的情感、更自覺的學習熱情……
四、拓展討論: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一)創(chuàng)意表達,課文補白
1.任務呈現(xiàn):如果在這最后一節(jié)法語課結束前,韓麥爾先生讓聽課的人各講一兩句話,請你選擇一個角色,以他的身份說一句話。
2.角度提示:備選角色——小弗郎士、郝叟老頭兒、從前的鎮(zhèn)長、從前的郵遞員、初級班的學生、學生家長……
3.學生動筆寫補白的話之后自由交流,老師相機深化指導。(關鍵詞:感謝、愧悔、寬慰、決心……)
(二)揣摩用意,領會文本的獨特構思
1.任務呈現(xiàn):作者為什么選擇一群普通人來表達愛國主題?這樣寫有什么特別的價值?
2.組織討論,教師相機給出參考意見:以普通人作為小說人物,意在表明愛國是每個人的義務和權利,“位卑未敢忘憂國”是一種可貴的品質,只要心懷這份神圣的情感,任何人都可以走向崇高。
五、類文推薦,布置作業(yè)
課外閱讀鄭振鐸的《最后一課》,并與本課的內容結合,寫一寫學習都德《最后一課》的感受,150字左右。
E-mail:lili79928@163.com
?編輯/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