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張謙宜生平及著述考證

2015-12-17 23:55魏學寶伊強
關鍵詞:家世游歷生平

魏學寶+伊強

[摘要] 張謙宜是康熙雍正年間的山東膠州籍著名學者,其《絸齋詩談》《絸齋論文》在近三十年受到了學界的重視和研究,不過目前學界對其生平、家世、游歷及著述情況缺乏一個細致、系統(tǒng)的梳理和考證。張謙宜部分留存文獻,尤其是《絸齋詩集》透露了他的生平、家世、游歷、著述的相關信息。廓清這些信息無疑能為張謙宜相關研究提供知人論世的佐證。

[關鍵詞] 張謙宜;生平;家世;游歷;著述

[中圖分類號]I206.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3-5595(2015)06-0078-08

張謙宜,山東膠州籍學者,清康熙壬辰(1712年)科進士,其《絸齋詩談》《絸齋論文》分別收入《清詩話續(xù)編》和《歷代文話》。不過,對張謙宜生平、身世、游歷及著述的研究多有欠缺:關于他的生平雖有學者進行研討,但由于資料的缺失導致舛誤頗多;關于他的身世和游歷,雖然道光《重修膠州志》卷二十八[1]、《增修膠志》卷四十二[2]、《山東通志》卷一百七十七①相關傳記有所記載,但太過籠統(tǒng);關于他的著述,雖有相關方志和大型叢書的資料,但缺乏系統(tǒng)、細致的考證。張謙宜的詩作收入《絸齋詩集》②《絸齋詩選》③,此中多有對自身家世、游歷、著述的描述。

一、張謙宜生卒年考證

王英志《張謙宜論詩之意》云:“張謙宜生于明末崇禎十二年(1639),卒年不詳,但據他‘年八十二自作傳一事來看,當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以后?!盵3]《歷代文話》錄張謙宜《絸齋論文》,楊慶存所撰提要將張謙宜生卒年定為1648—1731。[4]竇秀艷等著《青島歷代著述考》對張謙宜生卒年未予置辭。[5] 1415蔣寅《張謙宜〈絸齋詩談〉與清初格調詩學的承傳》標注“張謙宜(1649—?)”[6]。

從以上來看,張謙宜的生年有崇禎十二年(1639)、順治五年(1648)、順治六年(1649)諸說。而關于卒年,或闕如,或是雍正九年。

(一)張謙宜生年考證

《清詩話續(xù)編》錄《絸齋詩談》,據其自序“時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八月望日山南書隱老人張謙宜七十二歲自撰”[7],張謙宜生年當是崇禎十二年(1639),王英志對張謙宜生年的判斷當是據此而來。不過《清詩話續(xù)編》于此處文獻校點不夠謹嚴,據法輝祖乾隆刻本《家學堂遺書二種》,此處是“時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八月望日山南書隱老人張謙宜六十二歲自撰”④,《清詩話續(xù)編》“七十二歲”顯然是“六十二歲”之誤。由此推斷,張謙宜生年當是順治六年(1649)。

《自序》云:“時辛丑六月十日山南書隱老人張謙宜七十三歲自撰?!薄靶脸蟆笔强滴跷迨四辏?721),楊慶存據此推定生年為順治五年(1648),不過,古人沒有周歲的概念,所有年齡都是今所云虛歲,故張謙宜的生年是順治六年(1649)。

關于張謙宜的生年亦有其他文獻佐證。張謙宜所著《絸齋詩集》收錄自乙卯(1675)至辛亥(1731)作者近六十年的詩作。除《焚余》不編年次,其余十二冊均以年編次?!督€齋詩集》多首詩篇涉及作者本人的生年信息:

《懷成八同門兼酬見贈之作》:“名父產奇男,與我同己丑?!?/p>

《丙子八月朔三日舉嫡長孫曾齡喜賦》:“阿翁射策二毛侵”,自注:“予年四十八,始得一孫,急待之?!?/p>

《習儀》(作于壬辰):“奏道行年六十四,天生不是好容顏?!?/p>

《廿四日作》(作于甲午)題注:“五月此日生?!?/p>

《五月廿四日,虛過七十四度已,口占自怡二首》(作于壬寅):“又是窮生日,深山獨閉門?!?/p>

由此可知張謙宜出生于順治六年己丑歲五月廿四日,即公元1649年7月3日。

(二)張謙宜卒年考證

關于張謙宜卒年,最早也最權威的文獻當屬《絸齋論文》后面所附張謙宜之子張頎的跋。該跋云:“癸丑八月發(fā)軔,清錄成冊則在甲寅五月,時先嚴見背已四年矣?!备鶕敃r的表述習慣,張謙宜的卒年是雍正八年(1730)或九年(1731)。

《絸齋詩集》編次辛亥(1731)錄兩篇:《古體上王州牧》和《新正試筆》。

《道光重修膠州志》卷二十八《本朝人物·文苑》和《增修膠志》卷四十二《人物志·文苑》均有張謙宜傳,內容大致相同,均言“年八十三卒”。綜合來看,張謙宜當卒于雍正九年(1731),根據《絸齋詩集》于是年存詩來看,張謙宜當卒于是年春。

故張謙宜生年為順治六年(1649),卒年為雍正九年(1731),享年八十三歲。

二、張謙宜家世考證

張謙宜字稚松,《絸齋詩集》每一冊正文或題“張謙宜稚松甫著”或題“膠州張謙宜稚松著”,《絸齋詩集》前高鳳翰作《讀稚松先生老年詩》,此外高鳳翰《味菊集序》亦云“山南張翁稚松者”[8]。由這些文獻來看,其表字還是非常清晰的。其號眾多:《絸齋詩集自敘》題“山南學究書”;各冊題詞中,有“雍正乙巳八月九日山民書”;《絸齋詩談自序》有“山南書隱老人張謙宜六十二歲自撰”。由此可知有“山南學究”“山民”“書隱老人”等諸號。

張謙宜作于丁酉歲的《愛孫周歲》云:“吾家本士流,十世守章句。”據《增修膠志》,張謙宜之高祖名張銘。張銘,嘉靖三十五年進士,授戶部主事,榷稅江西九江關,事跡見《增修膠志》卷四十《人物志·明事功》。張銘子汝元,事跡亦見《增修膠志》卷四十《人物志·明事功》,張汝元子榴徵、桂徵,榴徵子懋熺、懋煌,張懋煌為張謙宜之父。

張謙宜《丙子八月朔三日舉嫡長孫曾齡喜賦》有“曾祖繙經千卷足”句,自注“大人年八十”,由此可知張懋煌生年當是明萬歷四十五年丁巳年(1617)。據編次己酉《絸齋詩集補遺》的《四月十六日先嚴忌辰賦示兒孫》可知張懋煌卒于四月十六日,又集中存《丁丑除夕夢先大人》,由是來看,張懋煌卒于丁丑年四月十六日,即公元1697年6月4日,享年八十一歲。張懋煌事跡見《增修膠志》卷四十二《人物志·清文苑》。

《絸齋詩集》中《兩母孺人主前告生曾孫二首》(作于丙子)中提到兩母,張懋煌此外是否別有妻室未可知。前任高氏,《增修膠志》卷四十七《列女傳》云:“高氏,貢生張懋煌妻,監(jiān)生高淳女,壬午之亂,遇兵投懸崖死?!薄督€齋詩集》存《母忌辰》自注“十二月十八日”,該詩尾注“母盡節(jié)于前朝壬午?!庇纱?,高氏生年闕如,卒于明崇禎十五年壬午歲十二月十八日(公元1643年2月16日)。時張謙宜尚未出生,張懋煌二十六歲。

張懋煌繼室,即張謙宜生母,張謙宜《向表侄崔肅葊詢外家事》二首(作于戊申)其二云:“有命登黃甲,無官殮黑衣”,作者于此兩句下分別注“舅第七子成進士”和“為益陽令,竟卒”。《同治即墨縣志》卷九《人物·勛績》載:“江成,字振聲??滴跫撼筮M士,官益陽知縣?!背送饪滴跫翱滴踔霸贌o膠州、即墨籍人士任益陽縣令者,故注中“舅第七子成進士”當為江成無疑,故張謙宜生母乃江氏。據《絸齋詩集》編次辛酉的《夢母十首》其三“正是拋兒九歲時”、其五“二十四年孤露久”,可知江氏卒于順治十四年(1657),時張謙宜九歲,張懋煌四十一歲。

因無法考證高氏、江氏生年,故其享年的考試以待來者。

張謙宜妻高氏,高順之⑤之女,《絸齋詩集》編次癸巳的有《夢岳翁高彥則先生》。此外編次甲午的有《七月十三日老妻生日》,編次乙巳的有《七月十三日壽老妻》“白頭七十六,舉碗尚低聲”。由此可知高氏生于順治六年七月十三日,即公元1650年8月9日。其卒年不詳。

張謙宜當育有三兒三女。編次辛未的《生第三子喜賦二首仿劍南體》其二“養(yǎng)娘都說老生遲”,自注“十四年又見此子”;“排行兒女三三縱”,自注“予今男女子各三人”。此外其一云:“康熙三十太平年,六月初旬節(jié)氣偏?!笨梢姀堉t宜三子張頎生于康熙三十年六月,即公元1691年7月,其次子生于康熙十六年,即公元1677年。

不過在養(yǎng)育兒女方面,張謙宜可謂痛徹心扉:

編次乙亥存詩的有《十二月二十二日憶亡兒成宗》。

編次丙子的《告亡兒成宗嗣子生》題注:“凡待八閱月十二日而得此人,兒復生矣?!贝送庥小侗影嗽滤啡张e嫡長孫曾齡喜賦》?!犊尥雠住菲湟唬骸摆ぶ兄獱柌荒芪?,小傳家常話七分。燒稿須尋阿弟讀,村西直路認新墳?!逼涠骸爱斈瓿鲩w淚縱橫,便是人間死別情。今日題詩重哭女,一聲凄斷又雙聲。”注:“兒葬有日,故并及之。”

編次己卯的有《正月十七日二孫蠻婢生二首》。

編次甲申的《傷心十三首》題注:“時二兒亡已二十七日?!毙蛟唬骸皟稍乱詠?,家遭三喪?!逼淙}注“葬以八月三日”,其七題注“長男婦以八月二十八日殂”。 其十一題注“九月十三日,仲兄之長孫殤,年廿五”。

編次甲午的《夢二兒纘宗二首》,編次戊申補遺的《長孫家柱生第二男,五月廿一日》,同集《示屏孫》尾注:“家柱、家屏,本同胞,長孫出嗣,雖為同堂兄弟,其父皆早亡?!?/p>

編次庚戌的《度歲詞十四首》其十二詩尾自注:“乙未,移就蔚石寓度歲,徹夜歌呼,不十日聞三女之訃?!?/p>

從以上文獻可知張謙宜長子張成宗卒于乙亥年臘月,當是公元1696年1月;次子張纘宗卒于甲申年七月,即公元1705年9月,享年二十九歲;長子婦亦卒于是年十月十五日。此外張謙宜長女當早于張成宗之前去世。張纘宗生有兩子,即家柱、家屏,其中家柱生于丙子八月朔三日;家屏生于己卯歲正月十七日。張謙宜的三個女兒中,大女兒生年當早于長子,亦在長子去世前離開人世。其三女兒長于張頎,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冬天去世。張謙宜經歷了太多的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悲苦,故《絸齋論文》卷五云:“《祭十二郎文》瑣碎曲折,意到筆隨,此不可以文字求之,為我能知其故,蓋身經之也?!?/p>

張謙宜三子張頎屢見于《絸齋詩集》,著有《病中枕上吟》一卷,《增修膠志·藝文志》著錄,事跡見《增修膠志·人物·文苑》。張頎妻高氏,高錚符(1662—1726,字子相,號墨陽⑥)之女,編次癸巳的《得家書三首》其一“讀罷略知兒子事,新從外舅聽論文”,自注:“老友高墨陽,其婦翁也。今為師?!?/p>

據編次庚戌補遺的《十七日頎兒生第六子,吾乃有八孫矣》,張謙宜生前有八孫,而是年《老妻生日》云“孫男十有一”,可見張謙宜去世前家中人丁興盛,至庚戌年末,有孫八人,有重孫三人。

三、張謙宜游歷考證

據《增修膠志·藝文志》,張謙宜撰有《稚松年譜》二卷,《絸齋詩集》編次庚戌的《日者言壽初當富喜而有作》云:“刪訂寒酸譜,陶朱是大賢?!贝送鈸幋涡脸蟮摹赌曜V稿就有作》,可見在張謙宜生前著有自己的年譜,可惜不傳。

《絸齋詩集》第一冊編年下面都注有這一年的所在,不過畢竟是從乙卯開始,其二十七歲前的游歷只能闕如。

(一)壯年侍親、赴考之游

丁巳(1677),自注“游毗陵”;戊午,自注“游梁溪姑蘇返”。張謙宜在二十九歲、三十歲時游歷常州、無錫、蘇州等江南之地。據編次庚戌的《度歲詞十四首》其一詩尾自注“將省親于常州宿遷”,當是張懋煌有宿遷之任抑或宿遷之游,張謙宜看望陪同父親。

辛酉,“從之樂陽”;壬戌,“從之蜀”;癸亥,“自樂陽還”;己巳,“迎親樂陽復家居”(樂陽,山西長子縣古稱)?!对鲂弈z志》卷四十二《張懋煌傳》:“歲貢除長子縣縣丞,仕優(yōu)則學,歷一考即告歸?!憋@然張懋煌赴任長子縣縣丞是在康熙二十年(1681),是年張懋煌六十五歲,張謙宜陪父赴任。入晉后第二年又“從之蜀”。據《度歲詞十四首》其三詩尾自注“壬戌,侍父解蜀餉北歸,宿韓楊店”,《絸齋詩選》卷一《漢廟壁讀戭夏先生詩賦吊》“軍觸萬里檄如星”,自注“予侍大人饋餉”。此次入蜀當是張懋煌在長子縣丞任上赴川押送軍餉,張謙宜陪同。康熙二十二年張謙宜返回長子縣,并于是年從長子縣返回膠州,張懋煌仍然逗留晉中,直至康熙二十八年方由張謙宜接回故鄉(xiāng),此時張懋煌年逾七旬。

自晉返鄉(xiāng)后,于甲子、丁卯“家居應試”,編次癸酉(1693)的《異夢謠》其序云:“四月十七日……予夢……因紀以詩?!弊宰⒃疲骸坝栌谑乔锏琴t書,……兆亦奇矣。九月二日記?!睆堉t宜分別參加了甲子科、丁卯科、癸酉科鄉(xiāng)試,終于在康熙三十二年癸酉科中舉。

此間丙寅(1686)“西之皋蘭,秋還鄉(xiāng)”,這次入隴目的不詳。編次是年的《閏四月廿九日得家書五首》其四題注云:“仲兄襄事,身任其費之半,侄報云:乙丑十一月歸葬雙山矣?!睆堉t宜沒有參與乙丑年十一月其仲兄下葬之事,由此推斷,其入隴時間在乙丑年十一月之前,編次戊寅的《移居十首》其九“老覺田廬好,傷心萬里行”,自注“壬戌游蜀,乙丑游秦”,亦能證實張謙宜于乙丑年既已赴隴,“游秦”當是赴皋蘭途中,或者視皋蘭為秦地。次年秋張謙宜回鄉(xiāng)。

庚辰(1700)張謙宜在京,此次進京當為會試而去。不過清會試在二月,據編次己卯的《壞柑》“準備文園渴”,是年年末張謙宜應已到京。編次庚辰的《瓶中白菊二首》其一“錯認今春碧牡丹”,自注:“予在京邸。”編次辛巳的《山齋雜詠五首·菩提珠》云:“苦憶庚辰歲,京師住最難?!惫蕪堉t宜參加了庚辰會試。編次庚辰的《吳野人詩“讀書因悅母”,求其意,贈季陵》云“還家十月晚”,顯然張謙宜這次科考失意而歸,于十月回到家鄉(xiāng)。是年張謙宜五十二歲。

(二)老年赴考、仕宦之游

自丙戌(1706)至乙未(1715),張謙宜在江南、京城漫游,期間有過短暫的回鄉(xiāng),這是他一生中最長時間的宦游。

據編次丙戌的《舟中望廬山》《南康懷古》《采石磯》《黃石磯》《石鐘山,在湖口縣》《孟冬抵淮上,寓劉座主北園,即事呈教》,可以看到康熙四十五年(1706),張謙宜先后游歷九江、南康、江寧、安慶、湖口,年末抵達淮上幕府。

戊子(1708),編次于是年的詩篇有《饒州清明》《舟中漫興,自饒州回南昌》,可見這一年曾赴饒州(今鄱陽)、南昌。

己丑(1709),編次于是年的《年友趙煦蒼移居近巷喜而有作》云:“九月卜新宅,東直米市門。我雖僑寓客,同趣便為鄰?!壁w煦蒼移居東直門內米市大街,與張謙宜僑寓之所相鄰。由此來看這一年張謙宜再度游歷京師。當然這次游歷京師當為春季會試,因此進京時間應是去年年底或是年年初。從《十一月廿三日紀碕湘書中道及頎兒生孫,家書未至,喜而有賦》“羈棲京邸愁如海”,《除日口占二首》其二“花甲才周又二年,還攜書卷客幽燕”幾句來看,至年底仍然在京。

庚寅(1710),據編次是年的《還山六首》其二“短衣策杖出柴門,閑看田園坐樹根。想到京師風正熱,萬金難買此山村。”其三“二麥青青未上場”,揣測時令,當在四五月份,故張謙宜應該于是年春天由京師返回家鄉(xiāng)。

據編次辛卯(1711)的《復如淮幕,得邵陽車遇上》,可知當年張謙宜再度入淮幕,游徐州。《將發(fā)前一日,吟示逸溪二首》其一“傷心我遠行”,自注:“時將游越?!逼涠鞍肽昙倚派佟?,可見再返淮幕半年后,張謙宜又有浙江之游。據《七月四日,賦得解纜獨長吁》“撥棹花船速,盤門路向南”,張謙宜七月初離徐州赴浙江,當在是年正月到淮幕?!缎≈廴绲り枴贰墩嬷莞劭谌思摇吠嘎读酥伤傻男新?,不過這是赴越途中所經還是回返所歷無從知曉。據《八月十三日……月上始歸》,可見此時張謙宜在江寧。據《正月一日淮上憶夥孫》,年底,張謙宜已歸徐州,如此,年中赴越,長則半年,短則只有幾日。

編次壬辰(1712)的《自嘲口號有序》序云:“余蓋三射策而后登第,此古人所未有?!笔悄甏涸嚕瑥堉t宜得中進士。因為正月一日時張謙宜尚在淮幕,因此進京時間應該不會早于一月底?!冻醴仲骸贰抖赵缭勷^祗候封印》“大業(yè)幾時成”,自注“書局尚未隸事”?!肚迨犯濉の脑穫鳌ず戊虃鳌吩疲嚎滴跛氖辍百n舉人,試禮部下第,復賜進士,改庶吉士。仍直南書房,授皇八子讀,兼武英殿纂修?!€所籍書,解官,仍參書局”?!稏松餍袀鳌吩疲骸俺湮溆⒌顣中??,乞病還。”由此來看,張謙宜當是中進士后值武英殿書局,因此亦有俸祿,從編次來年(癸巳)的《十二月十一日纂晉書脫稿呈訖賦二首》來看,當是充纂修之職,編次丙午的《回憶》“疇昔任纂修,陳跡猶歷歷”亦可佐證。

癸巳(1713),是年依然游宦京師?!哆^宮城》云:“二年客行在,不知宮城門?!薄吨x芽茶紫菜之賜》“洗滌冰雪心,以此奉賢王”;《殿下從獵,已踰三旬,霜雪增寒,慨然遠念,遂賦詩仿嘉州》;《出獅子溝,環(huán)城而回》“雙關道里均”自注“南至古北口二百里,東距喜峰口二百里”;《得家書三首》其一“蠢仆來時初出塞,親知聚處尚離群”自注“予以五月下旬行,至今無還期”;其三“敗簏隨身遭客罵,布衣稱說在王前”自注“屢蒙下問,故又取至”;《詠花津果》“深林生異果,天子賜親王”:由這些詩篇來看,張謙宜在是年五月下旬隨一親王出塞,這位親王似亦看重、親近張謙宜?!督€齋詩選》卷二《詠得意換齋名》其序:“游京師,遇賢王,贈以孟詩‘山對舊書齋,且為制匾。”《絸齋詩集》編次乙未的《修床》“山對舊齋頗清靜”,自注“堂名山對舊,皇十四子題”,因此在京這段時間所依附的當是康熙十四子胤禵。《九月五日作》來看張謙宜于此時剛回到京城,此次出塞時間三月有余。

甲午(1714),是年依舊宦游京師。《四月上浣作》“漂泊三年久,京城便是家?!薄妒湃招叙^發(fā)家書,山路自密云之南天門始》“三走天門路百盤,奔車痛馬朔風酸”,由此來看,張謙宜并不是一直旅居京城。由《進京聞膠州脫科考》可以看出張謙宜只是偶爾進城。由此來看,從去年開始張謙宜經常側身胤禵幕府,旅居密云。編次來年(乙未)的《辭所居小軒二首》其一“夏去秋來雁一般”自注“自辰歷午,頻從出關”亦能證實這一點。

編次乙未(1715)的《思歸》有“三年余七月,屈意度殘生?!笨梢娫谑悄瓿跚镏H,張謙宜思鄉(xiāng)之情日熾;從《允辭》“王不留行真快活,公之出矣久當歸”來看張謙宜有返鄉(xiāng)之舉。《辭所居小軒二首》其一“夏去秋來雁一般,今年獨住到冬間。著書已了還家好,茅屋深松四面山”,從這首詩來看張謙宜當在冬天動身離京返鄉(xiāng),據編次庚戌的《度歲詞十四首》其十二詩尾自注“乙未,移就蔚石寓度歲,徹夜歌呼”,由此來看是年春節(jié)仍未動身,尚在京師。編次來年(丙申)的《偶成二首》其一“桃李開時不在家”,由此推算,張謙宜離京時間當在來年初。

(三)暮年著述之游

自京城返鄉(xiāng)后,近十年時間張謙宜主要閑居家鄉(xiāng)。在雍正二年、三年,張謙宜有兩次濟南之行,前者原因不詳,后者當是修《山東鹽法志》。

甲辰(1724),這年秋冬之際有過濟南之行。編次是年的《即事》有“今年來歷下,不到北湖游”句。從《七月廿六日至渠丘,贈卯君弟》一詩來看,張謙宜當在七月下旬出發(fā),經渠丘(今安丘),會幼鳧、卯君等同宗兄弟,后再至濟南?!妒斩醭伞猿岸住菲涠罢炔咿o家兩月余”,是詩當作于十月,正是天氣轉冷、冬服初成之際,以此算之,“兩月余”當是夸張之辭。這次在濟南逗留時間應該不會太長,因為編次庚戌的《度歲詞十四首》詳細記載了在他鄉(xiāng)度歲的時間、原因,但無甲午歲。因此應該在春節(jié)前,張謙宜又回到膠州。

乙巳(1725),這一年秋天再度有濟南之行,這次濟南之行是應山東鹽志館之邀纂修《山東鹽法志》?!督€齋詩集·各冊題詞總錄于前》第八篇題詞云:“雍正乙巳八月九日山民書。時將入濟南鹽志館。”《將近中秋作》云“將與妻兒別”,《臨行囑諸婦省侍老妻》“壯男護爺行,應為吾衰朽”,《履韈行》“今作歷下游”,《八月十八日啟行口號》,由以上詩篇來看,八月十八日張謙宜在其子張頎陪同下啟程赴濟南。據《九月晦遣使寧家并迎西園共事》,九月下旬,張謙宜已在濟南,遣人回家告平安并邀高鳳翰前來。

丙午(1726),這年年初修訂完《山東鹽法志》后返鄉(xiāng)。《度歲詞》其十三自注:“雍正乙巳,予修鹽志于歷下,兒經指授便能屬草,度歲,役峻而回?!薄抖率娜找棺吺尘贫K以謝主人,明晨遂行》“主仍居故國,我尚在他鄉(xiāng)”,《三月十四日作,前月明日啟行》,從這兩首詩來看,啟程之日在二月十五日,《三月初四日清明節(jié)二首》其二“料峭春風客到家”,說明在清明節(jié)前已到家鄉(xiāng)。

自此之后至去世的這五年間,張謙宜再沒有離開故土。

(四)關于張謙宜家居

張謙宜祖居在州城,王朝更迭,家道中衰?!督€齋詩集》第一冊《絸齋詩集補遺》載《長歌行示兒阿運》云:“丹艧相承近百年,此是民曹公所作。及我生時已式微,猶見臺門舊屋基。五宗依附墻南北,生聚三經離亂時。”自注“壬午、甲申、癸巳”,膠州在壬午(1642)、甲申(1644)、癸巳(1653)先后經歷了三次大的戰(zhàn)亂,此后,張氏家族徹底敗落,加之家族成員眾多,遂散居各地。

《補甲辰遺詩》存《山泉行》,其序云:“柏兒山,齊長城之支麓也,距予居萬松村五里?!睋斗儆唷肪硪弧吨星镞b寄家志尹二首》其一“萬松村里看秋月,卻憶都門太史公”,可見張謙宜卜居之村在當時稱為“萬松村”,即今天青島市黃島區(qū)張家樓鎮(zhèn)松山子村。

張謙宜遷居于此時間亦可考察。編次庚戌的《老妻生日》“五十八年間,椎髻罷膏沐”,自注“予自癸丑卜居此村”,癸丑,即康熙十二年(1673),是年詩人二十五歲。

張謙宜一生治學不輟,其所居之處有其書齋。編次癸酉的《異夢謠二首有引》,其序曰:“四月十七日,……同宿家學堂?!?編次丙子的《丙子八月朔三日嫡長孫曾齡喜賦》云“家學堂書留付爾,六年辛苦到于今”??芍鋾S名為家學堂,故后有法輝祖乾隆二十三年刻《家學堂遺書二種》。編次丙申的《修床》詩中有“山對舊齋頗清靜”句,“山對舊齋”下自注“堂名山對舊齋,皇十四子題”,當是其書齋,名山對舊齋。編次乙巳的《避暑訖仍歸絸齋》“絸齋吾所創(chuàng),棲息已三年”,如此來看,絸齋修置時間當在康熙六十一年或雍正元年(1722或1723)?!督€齋詩集》第一冊《絸齋詩集補遺》所載《還家自責詩》云:“獨絸亦有絲,至精不妨少。繰練工機杼,經緯平如掃?!敝匀∶麨椤敖€齋”,可能與此詩的詩意有關。

四、張謙宜著述考證

張謙宜工詩能文,經史亦多創(chuàng)見。關于詩文,從現(xiàn)有的文獻來看,他十三歲學文、十四歲學詩。《絸齋論文·序》云:“予自十三歲便學古文?!薄督€齋詩集》編次庚子的《成明府有知己之言題詩志感》云“十四學作詩,年壯遭人罵”。就其學文而言,無從得知其師從,學詩是受招遠楊師亮⑦影響,《絸齋詩集自敘》云:“丙辰而后,師事楊戭夏先生,始知予之不足。”是年,張謙宜二十七歲。

(一)經學著述

張謙宜著有四書三種:《四書廣注》《四書質言》《四書疏義》。編次己丑的《送藏書》題注:“朱子書三種,欲有纂集之舉,惜其不成,而作”,編次癸巳的《得家書三首》其三題注:“取朱子書三種至,不知能纂成否?!?/p>

《四書廣注》初刻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絸齋詩集》補戊戌遺詩《得廣注刻本》云“辛苦二十年,心血滲于此”,編次甲午的《四月上浣作》詩尾注:“時抄廣注,子史精華,官書也,其成無日?!庇纱藖砜此剖菑堉t宜受官府所聘修訂此書。《四書廣注》刻本出來后,張謙宜又先后在雍正五年(1727)、六年(1728)對此書做了幾番修補??梢娪诰幋味∥吹摹饵c定廣注補》、編次戊申的《重補廣注》。今康熙刻本《四書廣注三十六卷》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七輯第二冊。

《四書質言》《四書疏義》成書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編次丁酉的《高子相坐兩三日》有“不斷校讎緣”句,自注:“予正點定《四書質言》?!本幋问悄甑倪€有《校閱四書質言畢有作》《跋孟子疏義》《疏義成再題》。從編次補己亥遺詩的《質言疏義鈔成》來看,這兩部著作自康熙五十八年(1719)以抄本形式流傳,張謙宜生時并未刊刻,至今不傳。

除了四書三種外,張謙宜尚著有《四書文集補遺》。編次補己亥遺詩的《四書文集補遺成》題注:“陳大始纂《朱子答門人問四書義》,已成書,其有漏者,摭拾一百八條附于后?!薄端臅募a遺》當是附在陳大始《朱子答門人問四書義》后,成書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民國《山東通志·藝文志》著錄張謙宜尚著有《說書補》,其《自序》云:“平生讀書所見各為一編,曰質言,曰疏義,今取后五年所見者八百二條以坿于質言、疏義之后?!薄墩f書補》當成于康熙六十或六十一年(1721或1722),于《絸齋詩集》中未見提及。編次戊子的《舟中漫興》云“遺書余四冊,不厭往來看”,自注“時點定《伊洛開源錄》”,甚是懷疑此處《伊洛開源錄》乃是朱熹《伊洛淵源錄》,如果這種猜想成立,張謙宜當是校點此書。

張謙宜還著有《尚書說略》,據《絸齋詩集》編次丙午的《尚書說略成題之二首》,該書成書于雍正四年(1726)。此外編次壬午的《跋尚書題解》,編次丙午的《新屋》“手評七冊書”,自注:“荊川、遂東、若士、華亭四集,程墨、長題、尚書義?!本幋问悄暝娂a遺存的《重讀尚書文選,明文千余,選得此冊》,從這些文獻來看,似乎《尚書題解》《尚書義》《尚書文選》與張謙宜有關,這些文獻不見《增修膠志》著錄。

經學著述中張謙宜尚著有《春秋左傳摘評》《左傳地理直指》,均見《山東通志·藝文志》著錄。

(二)史學著述

《絸齋詩集》編次癸巳的有《家傳成感懷二十韻》,顯然張謙宜修訂《家傳》或《張氏家傳》,成書時間在康熙五十三年(1714),該傳在方志中未見著錄。

前文已述,張謙宜曾編纂過自己的年譜,《增修膠志·藝文志》著錄《稚松年譜》二卷,當即此譜。

據編次乙巳的《因修石河場人物志》,可知其修《石河場人物志》,成書于雍正三年(1725)。

雍正三年(1725)到雍正四年(1726)張謙宜應邀赴濟南參加修訂《山東鹽法志》,前文已述。《增修膠志·藝文志》亦著錄為張謙宜所撰,云:“是編為鹽法道漆復來聘修?!?/p>

編次己酉的《偶成》詩尾注:“時州志別本又加訂正。”由此可知,在雍正七年(1729)之前張謙宜已著成《州志別本》,在是年“又加訂正”,今山東圖書館藏清光緒十一年(1885)膠州人王少岑手抄本《雍正州志別本》二卷,是書是對康熙十二年《膠州志》的編訂和補充。[5]99《州志別本》所記載的人和事多為后世修訂膠州志時所采用,《重修膠州志》卷二十四《人物傳》首直接引用《州志別本·人物部》的序言作為序。

《焚余》卷一《八月二十七日夜雨不寐,忽復成詩二首》其一“書惜舊科名”注:“膠東科第考一卷”,由此來看,張謙宜當著有《膠東科第考》一卷,此文當是仿其父張懋煌《膠西科第考》⑧而作,成書時間不詳。

據《增修膠志·藝文志》,張謙宜還著有《甲申群盜記》《膠鎮(zhèn)志》《修史議》《川程便覽》。這些著作在《絸齋詩集》中未見提及。

(三)子、集著述

《增修膠志·藝文志》著錄張謙宜《張氏家訓》,《絸齋詩集》未見提及,其他提到的著述亦不能歸入子部。

不過其詩文及詩文評點、選集是非常豐碩的。

首先看《絸齋詩集》。全集共十三冊,其中前十二冊為《絸齋詩集》,按年次編訂,自乙卯訖辛亥;最后一冊《焚余》,厘為兩卷,顯然是補遺之作,不編年?!督€齋詩集》收詩總計三千二百余首?!督€齋詩集》前錄有作于雍正七年張氏八十一歲時⑨的《絸齋詩集自敘》、作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的《絸齋詩自敘》、作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的《絸齋四年詩自敘》。后附《各冊題詞總錄于前》,收集康熙三十九年一篇,康熙四十五年兩篇,康熙五十四年兩篇,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三年、雍正五年、雍正七年各一篇,總計九篇題詞。此外附康熙四十八年桐城左宰《讀稚松先生老年詩》和雍正五年高鳳翰兩篇題詞。就抄本筆跡及敘、題收錄情況,該詩集當為張謙宜自行抄定,故文中多有自注。同時詩文中夾有評點,為其友人李大村、王季陵等所撰。

道光《重修膠州志·藝文志》著錄《絸齋詩》三卷,著錄的顯然是康熙三十三年(1694)前的詩集,《絸齋詩自敘》當是該三卷本詩集的敘。國家圖書館藏乾隆二十四年(1759)法輝祖刻《絸齋詩選》三卷《補遺》一卷,今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二百六十三冊。其中第三卷卷尾附其子張頎《看竹有感,附錄先大人詩稿后》,題曰:“乾隆庚申清和月男頎敬書 孫男家訓、家儒仝?!?,由此來看《絸齋詩選》最早當是由張頎于乾隆五年(1740)抄定。法輝祖于是集末跋云:“今菊亭兄弟復出先生詩四百余篇示余,且云詞全稿三千余首,中暮年自為選訂者。”此《絸齋詩選》應如張頎所言,為張謙宜自行選定,《絸齋詩集》編次癸未云“六首在《絸齋詩選》”亦可為證。

實際上除了上述詩集、詩選外,《重修膠州志·藝文志》著錄有張謙宜的《銅聲集》,《增修膠志·藝文志》著錄有《蜀道難集》《家學堂詩鈔》。從《山東通志·藝文志》所載《家學堂詩鈔》自序來看,與《絸齋詩集》卷首《絸齋四年詩自敘》部分內容幾乎完全一致,因此《家學堂詩鈔》極有可能是張謙宜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由京師回鄉(xiāng)后編訂的《絸齋四年詩》的另一個名稱。

關于其文,今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存抄本《張稚松先生文集》二卷,《重修膠州志·藝文志》著錄《山農文集》八卷,《山東通志·藝文志》著錄《絸齋文集》,法坤宏《迂齋學古編·絸齋文錄序略》云:“山民張先生……著有《絸齋集》二十卷。”《絸齋集》二十卷見《增修膠志·藝文志》著錄,《絸齋文錄》為法坤宏選本,亦見于《增修膠志·藝文志》著錄。此外《絸齋詩集》編次甲午的《四集告成作》題注:“菊味集、雪趾集、碎墨集、沉郁集”,是康熙五十三年(1714)張謙宜在京時編訂這四集。高鳳翰《南阜山人斅文存稿》存《味菊集序》,甚是懷疑《味菊集》即《菊味集》。遺憾的是張謙宜的文集大多不傳。

除了詩文集外,張謙宜在詩文評點理論方面亦多有建樹,尤其《絸齋詩談》影響甚著?!督€齋詩談》八卷,二百一十四條,收入法輝祖乾隆二十三年刻《家學堂遺書二種》,今收入《清詩話續(xù)編》。其自序“是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八月望日”,又《絸齋詩集》編次庚寅的《代柬寄西園》云:“率真時得句,刪補稿存疑。久欲編詩話,新秋僻性宜?!痹娢沧ⅲ骸梆佉运掎?,又為纂集詩談百余條?!?可見此書成書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秋,成書之前多有編纂。

除了《絸齋詩談》外,張謙宜尚著有《注詩品》,《絸齋詩集》編次丁酉的《十二月又三日重至外家悲感有作二首》其二“注成詩品待君看”,《注詩品》當成書于是年,即康熙五十六年(1717)。是書《增修膠志·藝文志》著錄。

張謙宜著有《絸齋論文》六卷,收入《家學堂遺書二種》,今為《歷代文話》所收錄,《重修膠州志·藝文志》著錄為二卷。六卷本《絸齋論文》尾所附張頎《跋》云:“先大人論文之旨,散見群書日記,當時未計纂錄者數百卷。頎恐其久而遺失,罪戾滋甚,努力編集,得三百七十余則,合原本百八十條,略分類次,抄為六卷?!睋丝芍肀臼菑堉t宜生前所編訂,六卷本乃是其子張頎搜集而成。

此外張謙宜在纂集、評選詩文方面貢獻亦是卓著。張謙宜輯有《膠州文鈔》一卷,現(xiàn)存山東省博物館。法若真《黃山詩留》十六卷亦是張謙宜編選、校刻,該集中存有張謙宜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所作的序和《法若真?zhèn)鳌贰?/p>

《絸齋詩集》編次壬寅的《偶成》其六“作手吾知李大村”自注“諱國宋,興化縣人”,編次甲午的《九月十一日二首》其一:“廿年京邸友,百首大村詩?!弊宰ⅲ骸笆怯柽x評本也?!?可見,張謙宜在康熙五十三年(1714)前選輯《李大村詩選》,今李大村撰《嬴隱初集》,附于高鳳翰《南阜文鈔》抄本,國家圖書館藏。《絸齋詩集》編次丁未的《辨訂呂新吾文集,名坤,萬歷間人》,《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一百六十一冊存康熙三十三年刻本《呂新吾先生去偽齋文集》十卷,張謙宜所編訂當是此書。

《絸齋詩集》編次癸巳的《選杜詩畢有作》云:“硃筆記所聞,亦無多損益。” 張謙宜當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選輯有《杜詩選》。編次乙未的有《點注杜詩訖自嘲》,編次戊申補遺的有《摹杜詩評本將寄朱帶存,此乙未京邸手訂》。由此看來,張謙宜當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完成《杜詩評本》的評點纂集。

張謙宜對明代詩文家著述多有評點。

《丙子八月朔三日舉嫡長孫曾齡喜賦》云:“家學堂書留付爾,六年辛苦到于今。”自注:“予手評書凡五種:一曰慶歷長題,二曰湯宣城集,三曰王山陰集,四曰程墨前集、湯臨川集,秘本別傳,始辛未、訖丙子,蓋專以屬后來之秀云?!本幋渭好摹墩率呷斩O蠻婢生二首》其二題注“吾評書七種:一山陰集,二臨川集,三程墨鈔,四宣城集,五長題鈔,六鍾陵集,七長洲集”?!稖羌樊斒敲鳒e尹的集子,《王山陰集》當是王思任的集子,《湯臨川集》顯然是湯顯祖的集子,《慶歷長題》當是慶歷年間題畫詩匯編,《程墨前集》當是制義之作。此外《絸齋詩選》有《題雋未集三首》,自注:“集時文之輕秀者,因論其概。”故《雋未集》亦是制義之作?!杜R川集》即湯顯祖《湯臨川集》,編次乙亥的《讀書》其二自注“《臨川集》,是某自選”;《鍾陵集》不詳;《長洲集》可能是清初顧嗣立的集子。

編次辛卯的《點校續(xù)進鬼錄畢有感作》,《續(xù)進鬼錄》不詳。據編次甲午的《秋日續(xù)評山陰集竟》,是年秋天完成對王思任《山陰集》的續(xù)評;據編次辛丑的《鈔古文叢話成》,《重修膠州志·人物·張謙宜傳》著錄《古文叢語》,當系此《古文叢話》,亦是制義類著述。

據編次己酉補遺的《讀明詩綜,自述選意,遙示南村弟》《鈔名文竟以付簠孫》《名文摹評訖》,張謙宜于是年似選訂《明詩選》《名文摹評》。

此外今天可見張謙宜評、題詩:張符驤《衣歸草》十八卷、《自長吟》十二卷;張謙宜批校、跋:周正《取此居文集》二卷;李佑武輯《宋朝道學名臣言行錄外集》十七卷(明萬歷三十五年刻本,周菊伍跋),以上見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張謙宜選評:平山和尚撰《柯村詩集》附于高鳳翰《南阜文鈔》抄本,國家圖書館藏;張謙宜批校:《昌黎先生詩集注》十一卷、清顧嗣立刪補《年譜》一卷(清康熙三十八年顧氏秀野草堂刻本),山東圖書館藏。

注釋:

① 參見楊士驤等修、孫葆田等纂《山東通志》,民國四年至七年山東通志刊印局排印本。

② 參見張謙宜《絸齋詩集》。藏于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后收入《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清人別集叢刊》第三冊—第五冊(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本文所引《絸齋詩集》文獻均出于此,后文不再贅注。

③ 參見張謙宜《絸齋詩選》。法輝祖乾隆二十四年刻本,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63冊。

④ 參見法輝祖《家學堂遺書二種》,收入《四庫續(xù)修全書·集部·詩文評類》。

⑤ 高順之,字彥則,事跡見《增修膠志·清人物·篤行》。

⑥ 高錚符,《增修膠志》卷四十二《人物·文苑》有傳。

⑦ 楊師亮,字戭夏,招遠人,事跡見《增修膠志》卷三十一《人物傳·僑寓外徙三》。

⑧ 《重修膠州志·藝文志》著錄《膠西科目志》,《增修膠志·人物》載張懋煌著《膠西科第考》。

⑨ 該《自敘》云:“予自十四歲時已竊為詩”,又云“訖于今六十七年所”,由此斷定該敘作于作者81歲時。

[參考文獻]

[1] 張同聲,李圖,等.重修膠州志[M].道光二十五年刊本.臺北:臺灣成文出版公司,1976.

[2] 趙文運,匡超,等.增修膠志[M].民國二十年鉛印本.臺北:臺灣成文出版公司,1976.

[3] 王英志.張謙宜論詩之意[J]. 東岳論叢,1986(2):108.

[4] 王水照.歷代文話[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3866.

[5] 竇秀艷,等.青島歷代著述考[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6] 蔣寅.張謙宜《絸齋詩談》與清初格調詩學的承傳 [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8(3):72.

[7] 郭紹虞.清詩話續(xù)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789.

[8] 高鳳翰,等.南阜山人斅文叢稿·使滇日記·使滇雜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5.

[責任編輯:夏暢蘭]

The Textural Research on Zhang Qianyis Life and Writings

WEI Xuebao, YI Qiang

(College of Arts,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Qingdao, Shandong 266580, China)

Abstract: As a prominent scholar born in Jiaozhou, Shandong during the period of Kang Xi and ?Yong Zheng, Zhang Qianyis masterpieces of Jian Zhai Shi Tan (《絸齋詩談》), Jian Zhai Lun Wen (《絸齋論文》) have been valued and studied by the academic circle in the recent thirty years. However, there is a lack of meticulous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textural research on his life, family, peregrination and pieces of writing. The existing documents and references, especially the one of Jian Zhai Shi Ji (《絸齋詩集》) informs us of those relevant details of him. Figuring out this information will no doubt provide evidence of Zhang Qianyis life and his time for relevant studies.

Key words: Zhang Qianyi; life; family; peregrination; pieces of writing

猜你喜歡
家世游歷生平
傅忠誠教授生平
曾鞏生平
包何生平考述
《海岳圓》作者宮敬軒家世生平考
博物館之探案游歷
北魏寇猛家世生平考釋——以墓志和本傳為中心
螞蟻帝國游歷記
游歷陽光西班牙
一場游歷
鳴晦廬主人王孝慈家世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