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瀾瀾 郭景宜
(黑龍江省漁業(yè)經(jīng)濟研究所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18)
極具養(yǎng)殖價值的名特優(yōu)魚類
——黑龍江茴魚
張瀾瀾 郭景宜
(黑龍江省漁業(yè)經(jīng)濟研究所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18)
黑龍江茴魚系黑龍江省特有的名貴冷水性食用魚類,其個體較小,生長速度相對稍慢。近年來,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肉質鮮美、營養(yǎng)豐富的黑龍江茴魚逐漸成為廣大消費者青睞的名優(yōu)水產品。由于天然水域的產量非常有限,人工養(yǎng)殖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黑龍江茴魚屬鮭形目、茴魚科、茴魚屬,俗稱斑鱒子等。在我國產于黑龍江上游、嫩江上游、牡丹江、烏蘇里江、松花江、綏芬河等處。國外分布于俄羅斯鄂霍次克海沿岸和日本海沿岸。黑龍江茴魚系冷水性魚類,為北冷溫帶一種典型的山澗溪流棲居的魚類,游動范圍較小,常年不進入大江和湖泊。夏季多生活在支流的上游,喜在水草繁茂、昆蟲眾多、水色澄清、水流較急的河川中;冬季即在山溪深水處越冬,仍不停食。每年有短距離的生殖、適溫及索餌的春季洄游,以及為躲避干旱和冰凍的秋季洄游。茴魚以無脊椎動物為主要食物,索食時間多在夜間,夏季喜在淺水處捕食水生昆蟲和落入水中的陸生昆蟲。成熟年齡為4冬齡,繁殖季節(jié)約在4月中旬至5月初,此時親魚集群游到清澈而湍急的水流中產卵,卵常粘附著在河底的礫石上面。
黑龍江茴魚體稍側扁而長,背部色深,腹部銀白。雄魚體色深,婚姻色明顯,腹鰭之前的體側有一大塊暗紅色的斑塊,體側有不規(guī)則的小黑斑,集中于側線鱗之上及體前部;胸鰭淡黃色,腹鰭上有3-5條淡藍或粉紅色的縱行條紋,胸鰭至腹鰭之間兩側各有一條黃色條紋,背鰭高大,邊緣有一條棕色的條紋,從背鰭基部到背鰭邊緣有3-4排縱向粉色斑點排列而成的條紋,脂鰭起點與臀鰭基部相對,尾鰭深叉,幼魚體側除斑紋外,還有暗色橫斑,隨著生長而消失;眼較大,側上位。吻鈍且短,近似與眼徑等長,口端位,口裂傾斜,上頜骨伸達眼前部下方,后端游離,有頜齒,上頜有一排鉤狀細齒,口蓋上無齒,下頜兩側各有一排齒,中間有兩排,直立與倒臥相隔,上頜齒數(shù)為70-72枚,下頜齒數(shù)為46-53枚,咽齒退化呈細齒狀,舌較寬,前端游離;腹膜銀白色,有胃,鰓耙呈細絲狀,鰾大、游離、1室,兩端較尖,縱行至腹腔末端;繁殖時親魚性征較為明顯,雄魚明顯大于雌魚,成熟的雌魚腹部膨大、柔軟,有明顯的卵巢輪廓,生殖孔接近圓形、發(fā)紅、外突;成熟的雄魚生殖孔略顯長形,無發(fā)紅現(xiàn)象,不外突,輕壓腹部有乳白色的精液流出。
為開發(fā)這一名特優(yōu)魚類,眾多學者對黑龍江茴魚進行了大量的基礎性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為進一步的開發(fā)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取得的成果有:
1、黑龍江茴魚的精巢為小葉型,10月齡左右發(fā)育到Ⅱ+期,此時精巢呈細帶狀,半透明,精巢中精原細胞較多;3齡精巢達到Ⅴ++期,性腺呈乳白色,橫斷面為橢圓形或圓形,表面血管增多,主要由精原細胞和精子組成,精小囊破裂,精子開始充滿小葉腔,擠壓腹部時,白色的精液會流出,Ⅵ期精巢結構較規(guī)則,精原細胞排列在精小葉的四周,小葉腔中有少量的殘存精子。
2、黑龍江茴魚卵巢為封閉式,10月齡左右發(fā)育到Ⅱ期末,性腺不透明,扁帶狀,略帶淡黃色,以II時相的卵母細胞為主,少量2時相的卵母細胞開始向第3時相過渡,2+齡卵巢發(fā)育到Ⅲ雌雄易鑒別,卵巢擴大,布滿粗大的血管,淺黃色,卵粒開始沉積卵黃。卵巢中3時相的卵母細胞較多,也有部分第2時相的卵母細胞。
3、14℃條件下,黑龍江茴魚精子的平均壽命為72.1(68.1~76.4)s,A級運動時間為14.1s。
4、在水溫7.5℃條件下,人工催產效應時間為96~192h(平均為144h),經(jīng)BBS濕法受精的發(fā)眼率、破膜率和上浮率較佳。
5、黑龍江茴魚胚胎發(fā)育各階段所需積溫(詳見表1)。
表1 黑龍江茴魚胚胎發(fā)育積溫
6、黑龍江茴魚卵是典型的端黃卵,其卵裂方式為盤狀卵裂,發(fā)眼積溫需5.84℃·d,破膜積溫需117℃·d,受精卵膜較鮭科魚類薄而柔軟,胚體頭尾繞卵黃囊超過一周,晶體出現(xiàn)在眼色素沉積期之前,仔魚卵黃囊的體積隨著日齡的增加而逐漸減小,4日齡前吸收較快,此后吸收相對較慢,仔魚在240℃·d(11日齡)左右時出現(xiàn)鰾并開始上浮,60℃·d(16日齡)左右時開口,積溫達到346.9℃·d(20日齡)時卵黃囊完全被吸收,仔魚期結束,進入稚魚期;稚魚在36日齡之前生長相對較緩慢,在36日齡后增長較快,在積溫達到546.3℃·d(38日齡)時,稚魚奇鰭褶開始退化,進入幼魚期。
7、黑龍江茴魚卵鮮樣中粗蛋白含量31.57%粗脂肪含量4.93%粗灰分含量3.67%水分含量56.53%;總氨基酸中,谷氨酸(Glu)亮氨酸(Leu)賴氨酸(Lys)天冬氨酸(Asp)丙氨酸(Ala)含量較高,占氨基酸總量的46.69%;游離氨基酸中,蘇氨酸(Thr)谷氨酸(Glu)絲氨酸(Ser)賴氨酸(Lys)亮氨酸(Leu)含量較高,占氨基酸總量的57.35%游離氨基酸占總氨基酸含量的0.45%。
8、黑龍江茴魚肌肉鮮樣中水分含量為79%,蛋白質含量為17.93%,脂肪含量為1.57%,灰分含量為1.8%。黑龍江茴魚肌肉含有18種氨基酸,總量占鮮樣的18.28%,其中8種人體必需氨基酸含量占鮮樣的7.68%。
9、黑龍江茴魚染色體組有92條染色體,核型公式為2n=36m+10sm+8st+38t,其染色體總臂數(shù)(NF)為138,細胞DNA含量為5.03pg/N,體現(xiàn)為四倍體特征。
10、黑龍江茴魚體內消化酶的活性及分布可能與其偏肉食性的食性有關,野生群體及養(yǎng)殖群體之間存在差異,推測是由于人工馴化投喂人工餌料中碳水化合物及蛋白含量與天然餌料的差異造成的。
黑龍江茴魚的人工養(yǎng)殖目前僅處于科研階段,其制約因素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1、水源問題。黑龍江茴魚屬冷水性魚類,喜棲息于水質清澈的流水中。目前我省的冷水性地下涌泉資源較為有限,且現(xiàn)有的資源開發(fā)利用不夠完全。
2、苗種問題。黑龍江茴魚野生苗種的采捕量十分有限,人工馴養(yǎng)也較為困難。目前,人工繁殖雖已成功,但還未能開展苗種的規(guī)模生產。
3、飼料問題。人工配合飼料尚未達到該魚消化及營養(yǎng)需求的最佳平衡點,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