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安慶話—普通話雙言者的語義表征初探

2015-12-24 10:16孫琪謝威士
心理技術與應用 2015年12期

孫琪?謝威士

摘 要 為探究安慶話-普通話雙言者的語義表征形式,文章采用Eprime編制兩個實驗程序,即文字-圖片和文字-文字語義判斷任務,對30名大學生進行任務測試,比較安慶話和普通話兩種語言的任務反應時的差異。結果表明,語言的種類、轉換類別、文字類別三者的主效應顯著,且存在交互作用??梢姡Z言的種類、轉換類別、文字類別這三種因素均會對雙言者的認知加工產生影響;普通話-安慶話雙言者的言語系統(tǒng)的形式層和概念層的聯(lián)結方式存在差異。

關鍵詞 雙言;安慶話;語義判斷任務;語義表征

分類號 B842

1 引言

表征是指信息在大腦中的存在方式。語言表征包括詞匯表征(lexical representation)和語義表征(concept representation)。詞匯表征是指語言的詞形和語音, 語義表征是指語言的概念特征(郭桃梅, 彭聃齡, 2002)。雙語是指兩種語言有不同的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自20世紀50年代末期以來,雙語者的語言表征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關注。但就雙語者的兩種語言的形式層和概念層的聯(lián)結形式是共同表征還是獨立表征,尚未得到一致的結論(李榮寶,彭聃齡,2001;郭桃梅,彭聃齡,2002)。目前,多數(shù)研究者認同“語義共享”的假設,即兩種語言的詞匯獨立表征, 語義共同表征(麥穗妍,陳俊,2014)。支持“語義共享”假設的理論模型有兩種:單詞聯(lián)想模型和概念中介模型。單詞聯(lián)想模型假設兩種語言(L1 和L2)中第二語言(L2)的詞匯層表征必須借助于第一語言(L1)詞匯表征后才能通達語義表征,第一語言(L1)和第二語言(L2)的表征聯(lián)系發(fā)生在語義層。概念中介模型認為兩種語言(L1 和 L2)的詞匯表征只通過語義表征相聯(lián)系,在詞匯層上無聯(lián)系。1994年提出的非對稱性模型對單詞聯(lián)想模型和概念中介模型進行了修正。該模型認為兩種語言的詞匯表征和語義表征之間都有聯(lián)系,只是聯(lián)系的強度不一樣。雙語者對第二語言(L2)的熟悉程度等因素會影響兩種語言的詞匯表征和語義表征之間的聯(lián)結強度。對L2初學者而言,必須經由 L1 詞匯表征的理解加工來獲取語義表征,L1的詞匯表征比 L2 的詞匯表征強, L2→L1 的詞匯表征的聯(lián)系強度高于 L1→L2的詞匯表征的聯(lián)系強度。隨著 L2 的熟練程度提高,兩種語言之間的加工轉換為概念中介模型(麥穗妍,陳俊,2014)。

研究者普遍認為,雙語語義表征理論存在分歧是由于采取不同類別的實驗方法導致的。因為不同的實驗方法的加工的要求不一樣,部分實驗是數(shù)據(jù)驅動加工,而部分實驗則是概念驅動加工,實驗中被試的認知加工方式不同則結果存在差異(陳媛媛,聞素霞,2012)。目前,雙語心理詞庫表征的方法有:詞匯判斷任務、詞義翻譯任務、詞匯聯(lián)想任務、stroop 類任務、詞干補全任務等(胡敏燕,2009)。若研究者采用詞匯判斷的任務,被試在判斷真假詞時可能會依賴詞形或語音進行判斷,使得實驗結果傾向于獨立表征理論;若用詞匯聯(lián)想任務,被試要對詞匯的語義層進行認知加工,這使得實驗結果可能更支持共享表征理論。除了實驗方法以外,兩種語言材料性質及被試對材料的熟悉程度等因素也會影響實驗結果(李榮寶,彭聆齡,2001;董燕萍,桂詩春,2002;胡敏燕,2009)。

近年來,國內學者把大腦詞庫語義表征的研究對象從雙語者轉移到雙語雙方言者的身上。雙言與雙語既相似又不同。一般說來,雙言是指兩種語言有不同的口頭語言和基本一致的書面語言(王悅,陳俊,張積家,2012)。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語言。在漢語共同體的內部, 就有官話、吳、湘、贛、客、閩、粵七大方言。方言和方言之間在語音、詞匯和語法上差異甚大。為了方便交流,演變出了民族共同語——普通話。目前,持普通話-方言的雙言者在當今的漢語講話者當中具有相當大的比例。理清雙言者的語言變異和語言的混合所產生的原因及其內部規(guī)律,對個體語言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張積家和張鳳玲(2010)采用普通話-英語雙語者、粵語-普通話雙言者和普通話單言者為被試, 比較他們對圖片命名與圖片分類的成績。結果表明, 粵語-普通話雙言者對圖片命名和圖片分類的反應模式和普通話-英語雙語者的反應模式一致,表明粵語-普通話雙言者和普通話-英語雙語者具有類似的認知機制。陳栩茜和張積家(2012)采用長時重復啟動范式,考察粵-普-英講話者高頻的粵語詞、普通話詞和英語詞之間語義兩兩通達的可能性。整個研究表明,在粵-普-英講話者的心理詞典中,粵語詞、普通話詞和英語詞共享同一語義表征。上述研究表明,雙語者與雙言者的大腦詞庫語義表征有著相似之處,可以參考雙語語義表征的研究方法來研究雙言者的語義表征。近年來,研究者更多地選取客、閩、粵等“南方方言”作為實驗材料,這些研究結論能否推廣到北方方言還是一個未知數(shù)。張積家和張鳳玲(2010)認為, 粵語-普通話雙言者和雙語者心理詞庫表征機制本質上是一致的,且其結論可以推廣到與普通話相差很大的其他方言,但北方方言除外。北方方言與普通話在語言表征和提取上真的類似于同一種語言嗎?方言與普通話的差異程度是否影響兩種雙言者的語言表征系統(tǒng)和提取機制?這些問題顯然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綜上所述,研究選取“北方方言”支系下的典型江淮官話安慶話,與普通話進行比較,來為北方方言-普通話雙言者的語義表征形式的研究提供參考。安慶話在口頭語言方面為強勢語言,書面語言因為使用較少而成為弱勢語言。其屬于北方方言區(qū)的江淮官話,在詞形、詞義、造詞理據(jù)和詞的來源等方面與普通話詞匯存在諸多差異,具有典型特征。實驗參考詞-圖命名實驗范式,將實驗過程(由讀字到判斷語義相似的圖片,再由圖片選出語義相似的其他語言的句子)分成兩個部分,設計使用文字-圖片和文字-文字語義判斷任務,從詞匯和語句兩個層面上考察語言系統(tǒng)。將語言的形式表征與語義表征區(qū)分開來,能更準確地考察雙語語義表征的本質,同時可能排除語義啟動效應,實現(xiàn)對句法表征的監(jiān)控。研究還將探究普通話和安慶話這兩種語言在詞名層和語義層的聯(lián)結情況,探究語言的種類、實驗任務、語境限制這三種因素對安慶話-普通話雙言者語義表征機制的影響。

《心理技術與應用》 2015年第12期 (總第28期)孫 琪 謝威士 安慶話-普通話雙言者的語義表征初探2 研究方法

2.1 被試

實驗被試為從小在普通話普及的學校接受教育授課且家庭環(huán)境以安慶話為主的大學生30名。其中男生15名,女生15名,平均年齡為19歲,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被試的地區(qū)分布如下:太湖3人、岳西2人、望江3人、宿松5人、懷寧2人、樅陽5人、桐城3人、潛山3人、安慶市區(qū)3人。

2.2 實驗設計

實驗采用2(轉換類別:圖片、文字)× 2(呈現(xiàn)語言:普通話、安慶話)× 2(文字類別:詞匯、句子)三因素混合實驗設計。其中轉換類別是被試間因素,呈現(xiàn)語言和文字類別是被試內因素。

2.3 實驗程序及材料

2.3.1 實驗程序

實驗在聯(lián)想筆記本電腦上進行,處理器為英特爾雙核處理器,顯示器為14.1英寸寬屏顯示器,分辨率為1280× 800,刷新率為60Hz。刺激呈現(xiàn)和結果記錄均通過E-prime2.0軟件完成。

實驗分為兩個部分:文字-圖片判斷實驗;文字-文字判斷實驗。

文字-圖片判斷實驗即在計算機的屏幕上有四幅圖片,分別標以1、2、3、4的序號,屏幕中間的空隙中將呈現(xiàn)詞匯或句子,要求被試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面對文字和相應的圖片進行匹配,并且在鍵盤上按1、2、3、4鍵進行選擇(每組圖片中有正確圖片一張,干擾圖片三張。圖片分別呈現(xiàn)在計算機屏幕的四個角的位置,詞匯則呈現(xiàn)在屏幕正中間,保證被試平視可以看到文字。各組圖片隨機呈現(xiàn))。該實驗程序由80幅圖片組成,共分為20組,4組為練習實驗,其余16組為正式實驗。16組正式實驗中包括安慶話詞匯-圖片、普通話詞匯-圖片、安慶話句子-圖片、普通話句子-圖片任務各4組。各組任務隨機呈現(xiàn),各組圖片的順序為隨機呈現(xiàn)。

文字-文字判斷實驗即在計算機的屏幕上有四部分相同語言的文字,分別標以1、2、3、4的序號,屏幕中間的空隙中將呈現(xiàn)另一種語言的詞匯或句子,要求被試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對對應的部分進行匹配,并且在鍵盤上按1、2、3、4鍵進行選擇(每組有一個正確項,三個干擾項。四個文字分別呈現(xiàn)在計算機屏幕的四個角的位置,詞匯則呈現(xiàn)在屏幕正中間,保證被試平視即可看到文字。各組隨機呈現(xiàn))。該部分也分為20組,4組為練習實驗,其余16組為正式實驗。16組正式實驗包括安慶話詞匯-普通話詞匯、普通話詞匯-安慶話詞匯、安慶話句子-普通話句子、普通話句子-安慶話句子任務各4組。各組任務隨機呈現(xiàn)。

2.3.2 實驗材料

由于方言的口音相差較大,詞匯脫離了語境之后,用語音方式呈現(xiàn)材料被試難以判斷詞匯的意思,且語音的音調、頻率、性別差異等額外變量的影響難以控制,所以實驗的文字材料全部以書面形式呈現(xiàn)。兩個程序中的安慶話文字材料參考郝凝(1982)、潘潔(2008)和鮑紅(2011)的相關研究,選出安慶話詞語。以團體施測方式讓大學生對這些安慶話詞語按照常用程度和代表安慶話的程度兩個標準排序,接著回收統(tǒng)計,選擇被試使用頻率較高且熟知的文字材料。實驗中的文字無生字詞,且抽象詞占總數(shù)的1%。普通話、圖片依照安慶話詞匯的意思選取。文字材料的格式:字體為Courier New,字號為18號,字的顏色為黑色。 2.4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方法

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刪除所有錯誤反應時和超過M± 3SD的數(shù)據(jù)。除普通話句子-安慶話句子和安慶話句子-普通話句子兩個實驗程序結果,其他實驗程序反應時中有小于350毫秒的按350毫秒修改,大于10000毫秒均按照10000毫秒的標準修改。

實驗采取SPSS11.0統(tǒng)計工具對兩種語言的文字-圖片判斷任務和文字-文字判斷任務分別進行統(tǒng)計分析。

3 結果

除去所有錯誤反應時和超過M± 3SD的數(shù)據(jù),有效數(shù)據(jù)比率為88%。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呈現(xiàn)語言的主效應顯著,F(xiàn)(1,29)=6.74,p< 0.05,η 2=0.03;轉換類別的主效應顯著,F(xiàn)(1,29)=69.08,p< 0.05,η 2=0.26;語言復雜度(即文字類別)的主效應顯著,F(xiàn)(1,29)=116.96,p< 0.05,η 2=0.37。

交互作用分析,語種

瘙 毐 轉換類別的交互作用顯著,F(xiàn)(1,1)=5.68,p< 0.05,η 2=0.28。在文字-文字語義判斷任務中,被試加工安慶話的認知反應時(8568.26ms)要長于加工普通話的反應時(6915.02ms)。在文字-圖片語義判斷中,被試加工安慶話的認知反應時(5016.46ms)與加工普通話的認知反應時(4945.80ms)無明顯差別。方差分析描述性結果見表1。表1 語種、轉換類別、語言復雜度的方差分析(M± SD)

4 討論

實驗結果表明,呈現(xiàn)語言、轉換類別、語言復雜度三個因素均對被試的語義加工機制產生了影響,且在不同情境下,呈現(xiàn)語言、轉換類別、語言復雜度三個因素的影響存在差異。

均值對比分析,文字-文字語義判斷任務的平均反應時為7741.63ms,文字-圖片語義判斷任務的反應時4981.13ms。文字-文字語義判斷任務的平均反應時要高于文字-圖片語義判斷任務的反應時。

根據(jù)1975年Pavio提出的雙重編碼理論,人腦中存在兩個認知系統(tǒng): 言語系統(tǒng)和表象系統(tǒng)。言語系統(tǒng)加工離散的語言信息,表象系統(tǒng)對具體客體或事件進行編碼、貯存、轉換和提取(張積家,張鳳玲,2010)。在文字-圖片語義判斷任務中,被試先讀字,再根據(jù)文字的意思選出相應的圖片,這一過程涉及言語系統(tǒng)、表象系統(tǒng)的加工。言語系統(tǒng)以概念表征為中介,完成到表象系統(tǒng)的轉換。而文字-文字語義判斷任務只涉及言語表征的內部加工。進一步對文字-圖片語義判斷任務中語種這一因素的兩個水平做獨立樣本t檢驗發(fā)現(xiàn):安慶話詞匯-圖片/普通話詞匯-圖片、安慶話句子-圖片/普通話句子-圖片的任務反應時均無顯著的差異(t=1.663,p=0.103,η 2=0.00;t=-1.190,p=0.24,η 2=0.00)。這一結果說明:文字-圖片語義判斷任務中被試的認知過程(詞形表征—概念表征—表象表征)相似,而文字-文字語義判斷任務被試的認知過程(詞形表征—概念表征—詞形表征)存在差異。且文字-文字語義判斷任務的認知加工的差異可能存在概念表征后,由概念層通達到詞匯層這一認知階段。

由實驗結果得出:語種

瘙 毐 轉換類別的交互作用顯著;被試完成以安慶話為啟動詞的任務總的平均反應時(6792.3ms)要比以普通話為啟動詞的任務的總平均反應時(4981.13ms)長;在文字-文字語義判斷任務中,被試加工安慶話的認知反應時(8568.26ms)要長于加工普通話的反應時(6915.02ms);在文字-圖片語義判斷中,被試加工安慶話的認知反應時(5016.46ms)與加工普通話的認知反應時(4945.80ms)無明顯差別。

研究發(fā)現(xiàn)安慶話和普通話在一些任務上存在差異, 而在另外一些任務上的反應時卻相當。這可能是由于安慶話的概念表征通達詞形表征要慢于普通話通達過程。被試對安慶話使用頻率少于普通話的使用頻率,普通話-安慶話雙言者的語言使用模式可能導致安慶話語義和詞形之間的弱聯(lián)結, 進而致使語義表征激活詞匯表征的速率較低。這一結論與 Gollan, Rosa, Montoya, Cera和Sandoval(2007)所提出的“弱聯(lián)結理論”一致。

實驗中給詞匯語義設定一種語境,讓被試讀句,然后根據(jù)句子的意思選出與其意思相符的用另一種語言表達的句子,這是在語篇層面對雙言者表征的初步探索。在語境制約的條件下考察語義的各種效應,其可靠程度就會更高。

實驗結果表明:轉換類別

瘙 毐 語言復雜度的交互作用顯著。在文字-圖片語義判斷任務中,語言復雜度這一因素的兩個水平的平均反應時無明顯差別(詞匯:4863.44ms;句子:5098.81ms)。在文字-文字語義判斷中,以詞匯形式材料呈現(xiàn)的任務反應時(4267.55ms)要明顯少于以句子形式材料呈現(xiàn)的任務反應時(11215.71ms)。這一結果說明可能在言語表征時,形式層—概念層與概念層—形式層的認知加工存在差異。這種差異可能是詞形表征—概念表征的聯(lián)結強度比概念表征—形式表征的聯(lián)結強度強導致的。

語種、轉換類別、語言復雜度三因素存在交互作用可以推測雙語語言內整合和語言間整合過程是存在差異性的。不同情境下,雙言者的語義加工機制是不同的。單一考察語句條件下兩種語義判斷任務中安慶話和普通話的認知反應會發(fā)現(xiàn):在文字-圖片語義判斷任務中,以安慶話為啟動詞的任務反應時(12522.52ms)長于以普通話為啟動詞的任務反應時(9908.95ms);而在文字-文字語義判斷任務中,以普通話為啟動詞的任務反應時(5441.13ms)比安慶話(4756.51ms)的長。這可能是在文字-圖片語義判斷任務中,被試僅根據(jù)句子中的某些關鍵詞即可選出正確選項,這對實驗結果造成了額外的影響。另外,詞匯的啟動效應、詞匯單元的詞頻、形態(tài)構成和長度、語義相關度等特點會影響實驗結果。未來可利用眼動技術對雙言者句法加工過程做細分化的研究。

安慶話是典型的書面語言與口頭語言不強勢對稱的北方方言。由于語音的混淆程度較大,故改用書面文字為材料是本研究的不足之處。例如,文字雙言者用安慶話交流是主要依靠聽覺通道進入,而本實驗改用視覺言語材料可能會對實驗結果產生影響。另外,書面材料中的字形、句子長短會也對被試的情緒造成額外的影響。未來可改用語音呈現(xiàn)材料的方式,利用事件相關腦功能成像研究技術(ER-fMRI),從語句的角度比較北方方言雙言者語義表征的神經機制。

5 結論

(1)選擇語言的種類、轉換類別、文字類別這三種因素均會對雙言者的認知加工產生影響;且在不同情境下,雙言者的安慶話和普通話的語義加工機制是不同的。

(2)普通話-安慶話雙言者的言語系統(tǒng)的形式層和概念層的聯(lián)結方式存在差異。

參考文獻

鮑紅. (2011), 安徽安慶方言與普通話詞匯差異之比較. 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30(3), 6-11.

陳媛媛,聞素霞. (2012). 雙語語義表征模型概述. 考試周刊(文學語言學研究), 54, 35-36.

陳栩茜, 張積家. (2012). 粵-普-英講話者的語義表征研究.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 63-68.

董燕萍, 桂詩春. (2002). 關于雙語心理詞庫的表征結構. 外國語, 4, 23-29.

郭桃梅, 彭聃齡. (2002). 非熟練中-英雙語者的第二語言的語義通達機制. 心理學報, 35(1), 23-28.

郝凝. (1982). 安慶方言詞匯. 方言, 4, 297-313.

胡敏燕. (2009). 雙語心理詞庫表征模型結構研究評述. 浙江萬里學院學報, 22(3), 33-40.

李榮寶, 彭聃齡. (2001). 雙語表征研究的理論與實驗方法. 當代語言學, 3(4), 289-317.

麥穗妍, 陳俊. (2014). 非熟練潮-粵雙言者的語義通達: 來自聽覺詞加工的證據(jù). 心理學報, 46(2), 227-237.

潘潔. (2008). 安徽安慶市市區(qū)方言詞匯簡論. 現(xiàn)代語文(語言應用研究), (10), 107-110.

王悅, 陳俊, 張積家. (2012). 方言與普通話并用: 雙言心理研究述評. 心理科學進展, 20(8), 1243-1250.

徐艷平. (2004). 雙方言的書面語/口語題目詞匯表征模型初探. 碩士學位論文. 華南師范大學.

楊亦鳴, 曹明, 沈興安. (2001). 國外大腦詞庫研究概觀. 當代語言學, 2(3), 90-108.

張惠娟, 李戀敬, 周曉林. (2003). 雙語語義表征的腦功能成像研究.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39(5), 742-748.

張積家, 張鳳玲. (2010). 雙語和雙言對圖片命名和分類的不對稱影響. 心理學報, 42, 452-466.

張萍. (2013). 探索二語心理詞庫——一項基于FJT詞匯聯(lián)想研究. 東南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15(5), 12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