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潭
“回打”,會讓孩子學(xué)到更具體的打人方法,所以,肯定不能打回去。
成長到一定階段,小朋友可能會突然“愛”上打人,而且首打的對象往往是自己的親媽。
女兒也曾在一歲八個月左右出現(xiàn)過頻繁打人——打媽媽的現(xiàn)象。一開始我是反擊的,試圖告訴她被打的滋味,以期“說服”她不能這樣對我,更不能用這樣的方式對待別人。但她卻以為我在跟她玩,“咯咯咯”笑著打得更歡了。我這才意識到,我的“回打”,恰恰滿足了她攻擊的期待——看我的反應(yīng),并從我這里學(xué)到更具體的打人的方法。
于是,當(dāng)女兒再打我的時候,我輕輕將她的手挪開,平靜地告訴她:媽媽很痛,媽媽不喜歡,不可以這樣。然后走開。
從此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她再也沒打過我。但兩歲多的某天,我又“遭打”了。
早上我正在廚房做飯,女兒在臥室大聲呼叫“媽媽”,大概是被蚊子咬醒了,希望媽媽幫她涂藥水+安慰。因為星期天她爸爸在家,灶臺又燃著火,我想稍微耽誤一會兒也沒事,便只在語言上應(yīng)和她,行為上并未及時回應(yīng)。沒想到,她氣哼哼地沖出臥室,三兩下跑到廚房,腳步又急又重,小臉繃得緊緊的,抿著嘴,還沒等我說話,上來就一頓拳腳,然后定定地站在那里,像被氣爆了的小蛤蟆。
我趕緊蹲下身子,抱住她,嘗試?yán)斫馑骸扮耒癖晃米右Я撕茈y受,一直叫媽媽,媽媽沒及時給珩珩涂藥,珩珩很生氣是不是?”她小嘴一癟,開始嚶嚶地哭。
我一直抱著她,讓她哭夠了,才給她涂藥,她突然一下子撲進(jìn)我懷里,緊緊抱住我,用手摸她打過的地方,以表達(dá)自己的歉疚。此情此景,仿佛一個驚雷從大地上滾過,待真正滾過之后,枯枝落葉都被卷走了。
記得有兩位心理學(xué)大師在提到“母親功能”的時候,都會提到“媽媽是非常重要的被攻擊對象”。原因?你懂的!因為孩子和媽媽關(guān)系最親密!比如,吃奶的孩子都咬過媽媽的咪咪。
有誰會在孩子咬自己咪咪時去反咬一口孩子的咪咪讓他/她嘗嘗滋味呢?因為他/她是孩子,他/她的咬,并不是惡意攻擊,只是用嘴來感知世界,是在試探最安全的情況下最親密的人的反應(yīng)。同樣的道理,在孩子因為情緒激烈攻擊父母的時候,千萬不要輕易將其行為定義為“毆打”。我們要弄明白“為什么”打,孩子的內(nèi)心“正在經(jīng)歷什么”,化解他/她的情緒,并用平和的情緒對待他/她,讓他/她感覺自己在父母這里永遠(yuǎn)是安全的、值得被愛的,成年以后,他/她才能成為—個有能力抵御世事風(fēng)暴的人。
所以,肯定不能打回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