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藥物性護理干預減輕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病人疼痛的效果觀察
邊蕓蕓張會梅
(山西省運城市中心醫(yī)院血管外科山西運城044000)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非藥物性護理干預用于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對病人減輕疼痛的作用。方法:選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118例下肢動脈閉塞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9例,對對照組患者根據疼痛程度使用止痛藥緩解疼痛,對觀察組患者給予非藥物性護理干預緩解疼痛,然后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結果: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中的輕、中度下肢動脈閉塞患者經過非藥物護理干預之后,疼痛效果明顯減輕,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中的重度、極度疼痛患者的疼痛減輕效果不佳,存在明顯差異性,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正確、及時應用非藥物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減輕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病人疼痛。
關鍵詞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疼痛;非藥物性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473.6
下肢動脈粥樣硬化閉塞癥是全身性動脈硬化在肢體局部的表現,全身性動脈內膜及其中層呈退行性、增生性改變。其發(fā)病年齡絕大多數在40歲以上,發(fā)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升高。該病的大多數患者臨床表現為因下肢供血不足,從而導致疼痛的產生,疼痛持續(xù)而劇烈,靜息痛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并使患者無法正常的睡眠,嚴重影響了其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病人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疼痛已成為繼體溫、脈搏、呼吸、血壓4大生命體征的第5體征而日益受到重視[1], 緩解病人的疼痛更體現了護理工作的人性化和重要性,鑒此,我科對59例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病人進行了非藥物性護理干預。獲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現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118例下肢動脈閉塞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9例。其中對照組患者中有39例,女性患者有20例,年齡為51-90歲,平均年齡為(65.56±0.12)歲;觀察組中有38例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年齡為52-89歲,平均年齡為(64.98±0.11)歲,將兩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進行比較,沒有明顯差異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疼痛評估方法
采用0-10級線性視覺模擬評分法,數字越大,代表疼痛越劇烈。0代表無痛;1-4級為輕度疼痛;5-6級為中度疼痛;7-9級為嚴重疼痛,10級為劇烈疼痛。本研究觀察組中輕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極度疼痛分別為18例、22例、13例、4例;對照組中輕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極度疼痛分別為17例、23例、14例、5例。
1.2.2 干預方法 兩組治療均采取抗凝、活血、擴血管等藥物治療。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輔以疼護理干預,具體干預措施如下。
1.2.2.1 加強心理護理 動脈硬化閉塞癥病人的病程較長,纏綿難愈,后期疼痛難忍,患者常常不能接受疾病事實,往往焦慮、悲觀、憂郁、情緒低沉和對病情缺乏信心?;驅膊”o所謂的態(tài)度而不予重視,致使病情進一步加重,作為護理人員應該站在患者的角度為患者進行綜合性的思考,要關心、體貼病人的痛苦,耐心解釋,正確引導,鼓勵病人表達其內心感受,從而促使患者能夠信任自己,并對患者進行心理疏通,針對患者所出現的不良情緒,護理人員需要耐心和患者溝通,詳細的解答患者的各種顧慮,為患者介紹此病治愈的成功案例,消除患者的悲觀情緒使得患者可以積極配合醫(yī)生治療,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以此來提升治療效果。
1.2.2.2 指導患者做好患肢管理 :注意保持患肢皮膚的完整性.患肢保暖。當患者入院之后,將其安置在比較暖和的病房中,將病房的溫度維持在25-28℃。同時,護理人員應該幫助患者在患側肢體上穿好棉褲以及保暖襪子,并用保暖的被子蓋好,防止患肢接觸到外面冷空氣。但局部禁止使用熱水袋或用熱水泡腳。這樣的保暖措施能消除寒冷對血管所造成的刺激性痙攣、可以促進患肢的血液循環(huán),減輕患者疼痛。如果患者出現疼痛感覺,護理人員應幫助患者采取端坐患肢下垂的體位[2]。
1.2.2.3 指導患者禁止吸煙:因煙中的尼古丁可使動脈血與氧的結合力減弱,血粘稠度增加,血流緩慢,致使肢體缺血、疼痛加重;同時煙堿還能間接導致血管痙攣,促使病情發(fā)展。所以醫(yī)護人員應對吸煙患者加強健康教育,指導戒煙。煙癮較大的患者可以和其協商為其選取合適的替代品。
1.2.2.4 指導患者患肢運動及功能鍛煉,責任護士每天帶領患者進行Buerger運動。具體方法:患者仰臥于床上?;贾葟乃轿惶Ц?5度左右.停留l一2分鐘,然后下垂l~2分鐘,再放置水平位2分鐘,最后進行足部的旋內、旋外、屈曲、伸直10次。如此反復共20分鐘,也可根據病情而定時間。每日可做3次煅煉。對于能行走的患者,每天可由責任護士帶領患者,根據病情輕重,進行短距離適當行走,并測出行走后出現間歇性踱行的時同、距離。通過一段時問的藥物治療和功能煅煉使患者癥狀逐漸減輕。護理人員每天為患者對患肢進行適當按摩,促進皮膚毛細血管的血液循環(huán),減輕患者疼痛。
1.2.2.5 音樂放松療法,護理人員可以患者適當播放一些舒緩的音樂,轉移患者注意力,緩解患者疼痛[3]。尤其是夜間患者靜息痛明顯的時候可以指導患者放松療法,冥想等,以減輕患者疼痛促進睡眠。
1.2.3 對照組治療方法
對對照組進行藥物治療,對于不同疼痛程度的患者采用不同的給藥劑量以及給藥種類。對于輕度患者給予口服5mg安定或者60mg顱痛定;對于中度患者給予口服75mg戴芬或者0.1g曲馬多;對于重度患者給予靜脈注射0.1g曲馬多或者靜脈注射20mg強痛定;對于極度患者給予靜脈注射75-100mg度冷丁。
1.3 觀察指標
經過護理之后,如果患者疼痛點能夠下移一個級別則為有效減輕患者疼痛;經過護理之后,如果患者能夠安靜入睡4小時以上也視為有效減輕患者疼痛。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中觀察組和對照組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檢驗。
對59例觀察組患者給予非藥物護理干預,對59例對照組中患者給予藥物治療,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中的輕、中度下肢動脈閉塞患者經過非藥物護理干預之后,疼痛效果明顯減輕,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中的重度、極度疼痛患者的疼痛減輕效果不佳,存在明顯差異性,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疼痛緩解情況比較(n%)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臨床表現為患者下肢供血不足,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疼痛感,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4]。所以,應該采取及時有效的護理措施,減輕患者的疼痛。本研究對觀察組患者采用非藥物性護理干預,包括患肢取暖、對患者肢體進行按摩、指導患者運動及功能鍛煉、戒煙、音樂療法等,獲得良好的效果,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中的輕、中度下肢動脈閉塞患者經過非藥物護理干預之后,疼痛效果明顯減輕,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表明,正確、及時應用非藥物護理干預,能夠減輕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病人疼痛。
結語:
綜上所述,適當慢步行走可促進肢體血液循環(huán),增加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和開放,以不出現跛行癥狀為標準,對臥床的恢復期患者可以進行Buegrer運動。非藥物護理能夠減輕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上使用推廣。
參考文獻
[1] 沈曲,李崢.休斯敦疼痛情況調查表信度和濃度的研究[J].中華護
理雜志,2006,4l(11):1049-1051.
[2]陳雅珍.下肢動脈閉塞癥介入治療的護理[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1,5(02):50-51.
[3]張燦,張喜成,吳潔.經股動脈置管溶栓治療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癥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1,10(04):90-91.
[4]王艷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32例護理體會[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1,6(05):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