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安亞
人物畫發(fā)展到明清時代,走向衰微。雖然山水畫已然躍居第一,而花鳥畫緊隨其后,人物畫屈居末位,但人物畫中所高揚的“助教化,成人倫”的教育理念仍然是畫家們恪守的畫學精神。繪畫中文人所追求的怡情養(yǎng)性功能已經逐步退居次位,取而代之的是實用性的社會功能。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們來考察明清人物畫就顯得尤為必要。
美術史學者朱萬章在其《書畫鑒考與美術史研究》一書中專門談及明清人物畫的嬗變與演進:“明清人物畫的發(fā)展與演變是豐富多彩的。明代早期受宋元畫風的影響,明代中期以文徵明、唐寅、仇英為主流‘吳門畫派畫家的參與,使人物畫中的文人氣息變得較為濃厚;明代后期以陳洪綬為代表的變形主義畫風的崛起,使人物畫的演進增添新的活力;同時期以曾鯨為代表‘波臣派,則將肖像畫從人物畫分列出來,成為一種職業(yè)化的人物畫科目;清代初期以野逸畫風見稱的一批畫家偶寫人物,為這一時期的人物畫延續(xù)學脈;清中期‘揚州畫派將人物畫的發(fā)展推向一個高峰;晚清時期,人物畫的商業(yè)性、世俗性、大眾化等特性凸現(xiàn)無遺?!薄?這為我們了解叫清人物畫的發(fā)展與變革提供了依據。
在明清人物畫的發(fā)展中,白描人物畫又是其中一個小的分支。在明清時代,幾乎沒有出現(xiàn)過專門的以白描人物畫見長的畫家,很多都是兼擅白描。即便如此,我們在考察其發(fā)展歷程時,仍然可以看到其清晰的演進脈絡。
明代甲期的朱瞻基(1398年-1435年)雖然貴為明朝第五位皇帝,但在藝術造詣上,也是出筆不凡?這種情況,與北宋的宋徽宗趙佶極為相似。他除了在史書上留下可圈可點的成績外,出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藝術作品,現(xiàn)在存世最早的成扇繪畫作品就是其所作。在繪畫上,朱瞻基“凡山水、人物、花竹、翎毛,無不臻妙”[2]。雖然無法和同時期的職業(yè)畫家和文人畫家相提并論,但其精湛的繪畫技巧,亦可反映出當時繪畫發(fā)展的一個縮影,其白描人物畫《壽星圖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便是一個例證。該圖所繪人物雍容沉靜,若有所思。作者簡練的筆法,細致的線條,將人物形象描繪得活靈活現(xiàn)。
明代中期,“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1470年-1559年)是一個多藝兼擅的書畫家,舉凡山水、花鳥、人物、書法,無所不能,無所不精。他初名壁,后以字行,又改字徵仲,號衡山居士,長洲(今江蘇蘇州)人,與沈周、唐寅、仇英并稱“吳門四家”。在人物畫方面,他師法李公麟,筆法工細流暢,其白描人物畫《老子像》(廣東省博物館藏)是其人物畫的代表作該圖線條遒勁,如行云流水,人物形象刻劃生動,反映出熟練駕馭人物畫的技巧。論者謂其山水畫“神采氣韻俱勝”[3],這用來形容其白描人物畫,顯然也是極為合適的。
明代中后期,以人物畫見長者當屬曾鯨及其波臣畫派,但其畫法受西洋影響較大,在白描畫方面反而缺乏突出的建樹。相反,在一些在畫史上不太知名的畫家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一時期白描畫發(fā)展的一個側面。張鵬便是其例。
現(xiàn)有的資料表明,關于張鵬的生平資料,并不十分清晰。我們只知道他字應秋,號云程,福建甌寧人。畫善百家之長,書征四體之妙。尤工山水、煙霧,亦善花草翎毛,偶爾畫一些人物畫,“筆墨瀟灑,道勁中綽有意致”[4]。其作品傳世極少,目前所見國內劃尊單位所藏的作品,僅有3件,分別是湖北省博物館所藏的《滿園秋光圖》、湖北省武漢市文物商店所藏的《雨景山水》和廣東省博物館所藏的張鵬《醉歸圖》。非常有趣的是,3件作品分別顯示其在花鳥、山水和人物畫方面的藝術造詣。其《醉歸圖》是一幅白描畫,和上述朱瞻基和文徵明白描畫不同的是,他將人物置于山水中。通過環(huán)境的渲染而烘托出畫中主人公醉后夜歸的神態(tài),而白描技法已經演繹為人物畫中局部的表現(xiàn)手法。這是張鵬和其他人物畫家的不同之處。
清代初期,由于革故鼎新,交織著主流畫壇與野逸畫壇的兩種潮流。以四王(王時敏、王原祁、王翠、王鑒)為代表的正統(tǒng)畫壇和以四僧(石濤、八大、漸江、髡殘)為代表的非主流畫壇成為清代早期并駕齊驅的畫壇勢力。他們的共同特點都足以山水為主導,兼擅花鳥,而人物畫兒乎少有問津。所以,清初的白描人物畫也就顯得鳳毛麟角了。禹之鼎和王顰合作的《李圖南聽松圖像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可折射出清初人物畫的一個側影。
禹之鼎(1647年-1716年)是清代初期的人物畫家,在康熙年間曾供奉內廷。他字尚吉,號慎齋,工山水、人物,尤精寫真,所作人物飄逸瀟灑;肖像吸收曾鯨暈染法,面部微擦帶染,刻畫精細。王翠(1632年一1717年)是清代初期的山水畫家,他字石谷,號耕煙散人、劍門樵客、烏目山人、清暉老人等,江蘇常熟人。兩人分別代表了清初人物畫和山水畫的成就,因而在這幅《李圖南聽松圖像卷》中,人物乃禹之鼎手筆,宗法李公麟白描法,兼取馬和之蘭葉描,反映其嫻熟的人物畫技法;山水襯景則是王翠所寫,一如其一貫的風格,構圖慎密,宗法董源、巨然。
清代中期,揚州畫派成為畫壇的主流、雖然以鄭板橋、金農、羅聘、李輝、李方膺……等人為代表的畫家大多以梅蘭竹菊等文人所青睞的“四君子”畫為描繪時象,但在花卉之外,也不乏以人物見長者,黃慎、閔貞等人便是例證。閔貞的《采桑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和《采菊圖》(廣東省博物館藏)可以看作是這一時期白描畫的重要代表。
閔貞(1730年一?),字正齋,江西人,善畫山水、人物、花鳥,尤以人物畫知名。其人物既有工筆白描,亦有減筆寫意,但以白描人物畫最具特色。《采桑圖》和《采菊圖》都是其典型風格之作。人物線條曲折而富有流動感,與傳統(tǒng)人物畫家的畫風迥異。歷史上稱揚州畫派的畫家為“怪”,甚至有揚州八怪之說,想必就是這個道理。美術史論家薛永年認為揚州八怪是對正統(tǒng)藝術的疏離[5],可謂精確之論。與閔貞同屬揚州畫派的黃慎(1687年-1770年)的人物畫也與此風格相類,從《擊罄圖》(廣東省博物館藏)便可看出。
到了晚清時代,世俗畫的傾向越來越濃,文人意趣則漸行漸遠。在白描人物畫方面,自然也不例外。從陳璞的《壽星圖》(廣東省博物館藏)和伍學藻的《陶元亮采菊圖軸》(廣東省博物館藏)可反映出這一特點。
陳璞(1820年-1887年)是晚清時期有名的學者、書畫家。他字子瑜,號古樵,廣東番禺人,咸豐元年中舉人,工詩、書、畫,繪畫方面以山水見長,兼擅人物。伍學藻是清同治、光緒年間廣東順德畫家。他字用蘊,字公采,別署松溪居士、十二芙蓉池主人,光緒四年貢生,是學問、詩詞、書畫方面的全才,在繪畫方面尤善人物,亦畫山水、花卉。陳璞所繪《壽星圖》全用墨線勾畫,人物變型夸張,并配之以榜書“壽”字,以體現(xiàn)其裝飾與實用功能,而伍學藻的《陶元亮采菊圖軸》的意境與前述閔貞同題畫較為接近。所不同者,是其線條傳統(tǒng)而合法度,并輔之以長題,展示其別樣的筆情墨趣。時人陳良玉曾有詩詠其人物畫日:“余閑及翰繪,粉墨供驅使。人物工白描,欲過龍眠李”[6],說他的人物畫似乎要超過李公麟了,雖然是溢美之詞,但亦可看出其專長白描畫的特色。
當然,明清白描人物畫還有很多。以上只是以筆者所搜集到的部分白描人物畫為例,力圖以時代為線索,厘清明清白描人物畫發(fā)展與演進的軌跡。毫無疑問,隨著資料的進一步發(fā)現(xiàn)以及館藏于海內外各大博物館的明清白描人物畫的不斷挖掘,我們對這一時期白描人物畫的發(fā)展狀態(tài)將認識得更為深刻,更為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