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
【摘要】 目的 探討介入治療下肢急性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74例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37例。觀察組采用介入溶栓治療, 對照組采用單獨溶栓抗凝治療, 比較兩組大小腿周徑率、肺栓塞發(fā)生情況及住院時間。結果 觀察組患者肺栓塞發(fā)生率(2.7%)顯著低于對照組(13.5%),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14.2±2.5)d, 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0.0±2.6)d,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痊愈率(67.6%)顯著高于對照組(35.1%),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介入治療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療效良好、操作簡單、易于被患者接受, 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介入治療;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肺栓塞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2.125
臨床上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較為常見的血管疾病, 主要表現(xiàn)為:繼發(fā)性靜脈曲張、下肢腫脹、色素沉著、皮炎等。該疾病是由于多種原因造成的下肢深靜脈內(nèi)血液異常凝固、血液回流障礙以及管腔阻塞, 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1]。相關研究資料證實, 介入治療不僅能消除靜脈血栓、促進血液恢復, 且可有效保護靜脈瓣功能[2]。為探究介入治療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效果, 本文選擇于2013年2月~2015年4月在本院治療的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74例臨床資料進行研究,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2月~2015年4月在本院治療的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74例, 上述患者均與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臨床診斷標準[3]相吻合。將上述患者隨機分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37例。觀察組男20例, 女17例, 患者年齡23~77歲, 平均年齡(55.3±7.2)歲, 病程1~6 d, 平均病程(3.2±1.5)d;對照組男21例, 女16例, 患者年齡23~79歲, 平均年齡(56.3±7.4)歲, 病程1~6 d, 平均病程(3.5±1.6)d。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單獨溶栓抗凝治療, 抬高患肢, 經(jīng)患肢足背靜脈滴注尿激酶、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靜脈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 連續(xù)治療7~10 d。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3~4 d后, 給予患者華法林口服治療, 兩者連續(xù)應用4~5 d, 連續(xù)2 d國際標準化比值(INR)達到2.0時, 停用低分子肝素, 單服華法林不少于半年, INR比值維持在2.0~3.0;觀察組采用介入溶栓治療, 局部麻醉下經(jīng)健側下肢股靜脈穿刺置入導絲導管, 進行下腔靜脈造影, 觀察下腔靜脈通暢后于腎靜脈開口下方置入下腔靜脈濾器, 然后導管導絲開通患肢深靜脈內(nèi)血栓, 于患肢深靜脈內(nèi)留置溶栓導管, 術后由溶栓導管持續(xù)泵入尿激酶進行溶栓。在溶栓期觀察患者是否有出血傾向, 監(jiān)測患者的凝血情況, 注意調(diào)整導管頂端的位置, 使其保持在血栓之內(nèi)。泵注尿激酶4~5 d后予復查下肢靜脈造影, 如血栓仍存在, 可再溶栓3 d, 然后造影拔除溶栓導管停止溶栓。再予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鈉, 每12小時1次, 連續(xù)治療7 d, 服華法林不少于半年, INR比值維持在2.0~3.0。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肺栓塞發(fā)生情況、住院時間。②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3]:痊愈:患者下肢周徑差<0.5 cm, 靜脈通暢;顯效:患者下肢周徑差在0.5~3.0 cm, 血栓殘留;無效:患者下肢周徑差>3.0 cm, 靜脈閉塞。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肺栓塞發(fā)生情況、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1例發(fā)生肺栓塞, 肺栓塞發(fā)生率為2.7%, 對照組5例出現(xiàn)肺栓塞, 肺栓塞發(fā)生率為13.5%, 觀察組患者肺栓塞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14.2±2.5)d, 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0.0±2.6)d,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患者痊愈情況比較 觀察組痊愈25例, 顯效11例, 無效1例, 痊愈率為67.6%;對照組痊愈13例, 顯效18例, 無效6例, 痊愈率為35.1%;觀察組痊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多發(fā)病、常見病, 血栓脫落導致的肺栓塞是其最嚴重并發(fā)癥。若得不到及時治療, 會導致患者深靜脈功能不全, 進而嚴重威脅患者工作、生活能力甚至導致殘疾。對于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治療, 臨床上尚未形成統(tǒng)一意見, 目前主要有單獨抗凝治療、手術取栓+溶栓、置入下腔靜脈濾器等方式。部分學者主張, 與傳統(tǒng)抗凝溶栓治療相比, 手術取栓臨床治愈率高、遠期后遺癥發(fā)生率低[4, 5]。置入腔內(nèi)濾器進行導管溶栓治療屬于一種全新的微創(chuàng)技術, 該治療方法使藥物和血栓進行近距離接觸, 局部藥物達到最大濃度, 使血栓快速溶解, 患肢靜脈回流得到盡快恢復, 并有效降低溶栓藥物劑量, 減少出血并發(fā)癥。介入治療是在放射診斷學設備指導下通過人體腔道或微小創(chuàng)口, 將特定器械導入病變位置進行治療, 該方式不開刀、局部麻醉、無痛苦、安全有效、損傷小、恢復快、能最大限度保護正常機體組織[6, 7]。
通過本文研究證實, 觀察組患者肺栓塞發(fā)生率(2.7%)顯著低于對照組(13.5%), 觀察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14.2±2.5)d, 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0.0±2.6)d, 觀察組痊愈率(67.6%)顯著高于對照組(35.1%)(P<0.05), 提示介入治療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有效性, 該方式創(chuàng)傷小、療效確切、起效快, 是治療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有效方式。
綜上所述, 介入治療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效果顯著, 能全面改善患者臨床體征, 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蘇浩波, 樓文勝, 顧建平, 等.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合并Ⅱ型肝素誘導血小板減少癥的臨床特征及介入綜合治療效果. 中華放射學雜志, 2015(5):380-385.
[2] 朱偉, 李小靜, 潘曉琳, 等.血栓碎吸及溶栓介入治療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療效觀察.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2, 5(26): 52-53.
[3] 肖亮, 童家杰, 申景, 等.介入治療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療效觀察.醫(yī)學臨床研究, 2011, 28(8):1431-1433.
[4] 印建國, 劉曉紅, 石新霞, 等.下肢深靜脈血栓綜合性介入治療. 介入放射學雜志, 2011, 20(10):788-791.
[5] 劉宏, 梁曉雅.循證護理在下肢深靜脈血栓介入治療術后并發(fā)癥預防中的應用.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2, 21(11):1228-1229.
[6] 胡藍月, 樓文勝, 顧建平, 等.產(chǎn)后下肢深靜脈血栓介入治療后即刻療效與長期預后分析.中華放射學雜志, 2015(5):386-390.
[7] 張偉, 湯超, 李臻, 等.下肢深靜脈血栓延伸至下腔靜脈的DSA 影像分析及介入治療.醫(yī)學影像學雜志, 2014, 24(12): 2154-2157.
[收稿日期:2015-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