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麗 邢大偉
(揚州大學商學院江蘇·揚州)
不同收入群體消費過度敏感性研究
□文/方麗 邢大偉
(揚州大學商學院江蘇·揚州)
消費過度敏感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消費理論研究的熱點。本文在閱讀整理國內外文獻基礎上,對不同收入群體的消費過度敏感性進行系統(tǒng)地闡述。針對國內消費不足現(xiàn)狀,提出優(yōu)化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健全消費信貸制度等措施,從而刺激居民消費,推動我國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
不同收入水平;居民消費;過度敏感性
收錄日期:2015年10月24日
近幾年,我國居民的消費需求日益呈現(xiàn)出疲軟之勢,中國的消費率(最終消費支出占當年GDP的比率)從2000年的62.3%下降到2013年的49.8%,并且低于巴西、印度、南非以及俄羅斯等典型發(fā)展中國家的消費率。由此可見,有效需求不足已是目前我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的重要問題,那么如何刺激居民消費并保持其穩(wěn)步增長成為了國家和學術界關注的話題?!笆藢盟闹腥珪碧岢?,要努力擴大消費需求,發(fā)揮好消費的基礎作用,順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趨勢,完善消費政策,改善消費環(huán)境,不斷釋放消費潛力,促進經濟增長。此外,學術界對于居民消費不足的問題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很多學者基于絕對收入假說(Keynes,1936)、相對收入假說(Duesenberry,1949)、持久收入假說(Friedman,1957)等經典經濟學的消費理論,提出了刺激消費要提高居民收入、降低利率、構建社會保障體系等(陳中新,2011)。還有些學者在借鑒經典消費理論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從居民收入的分配政策(劉國光,2002;劉欽國,2007)、消費信貸環(huán)境(陳中新,2011)、收入的不確定性(許桂華,2013)、消費者行為(萬廣華等,2001)等多方面對我國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內需不足及其原因進行了深入的探究,提出要發(fā)揮稅收調節(jié)作用,縮小貧富差距,完善信貸消費體系,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等政策建議。此外,更多的學者認為,居民的消費對收入尤其是本期收入的變動反應更為敏感,因而由謹慎消費心理而造成的消費過度敏感性是近年來制約我國消費需求增長的重要因素。國內外學者相關的理論研究及其建議,為完善經濟理論、推動經濟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目前的研究還主要集中在居民總體消費的過度敏感性方面,針對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消費過度敏感性的研究相對較少。因此,研究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消費過度敏感性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本文將對國內外與該課題研究相關的成果進行綜述。
多年來,國內外的經濟學家一直都非常重視居民的消費問題,尤其對居民的消費與其收入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提出了相對比較成熟的理論。Keynes(1936)提出了絕對收入假說,認為消費與當期收入水平之間存在函數(shù)關系,消費與當期收入同方向變動。此外,絕對收入假說在解釋計劃經濟時期的消費者行為方面效果很好(臧旭恒,1994)。隨后,庫茲涅茨(1942)研究發(fā)現(xiàn),消費與收入總是維持在一個固定比率,平均消費傾向相當穩(wěn)定,總是在0.84與0.89之間徘徊,這就是“庫茲涅茨反論”。在此之后,很多新的消費理論應運而生。相對收入假說認為,消費受當期收入水平的影響,同時過去的消費習慣以及周圍其他人的消費行為也會影響著消費決定(Duesenberry,1949)。
自二戰(zhàn)以來,作為西方研究消費者行為主流理論的“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說”(簡稱LC-PIH)指出,消費依賴于居民的持久收入而不是當期收入,其中持久收入是指跨期一生收入的平均值,因而消費的變化是可以預測的(Modigliani,1954;Brumberg,1954;Friedman,1957)。然而,將理性預期方法與消費行為理論相結合的隨機游走假說認為,消費的變化是無法預測的,消費的預期增長率與個人收入的預期增長率無關,未來收入的不確定性對消費沒有影響(Hall,1978)。此外,Hall提出的理性預期持久收入理論(REPIH)表明,本期消費只與前期消費有關,其他任何變量都無法解釋或預測消費。Zelds(1989)、Caballero(1990)運用預防性儲蓄假說詮釋了消費的過度敏感性。Carroll(2006)提出,在確定性情況下居民消費的最優(yōu)化行為取決于其一生的總收入,而在不確定性情況下其最優(yōu)化行為通常追隨收入曲線同步波動。
國內外學者對于消費與當期收入關系的研究并沒有產生過大的分歧,大多數(shù)的研究結果都表明:消費對收入是過度敏感的,即消費與當期收入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Flavin(1981)對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研究分析,最早發(fā)現(xiàn)了消費與同期收入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性,并把它稱為消費對收入的“過度敏感性”。Johnson(1983)利用澳大利亞的數(shù)據(jù)做了定量研究,也發(fā)現(xiàn)了消費對收入存在“過度敏感性”(Daly,1981;Hadjimatheou,1981;坎貝爾,1989;曼昆,1989;Muellbauer,1983;Cuddington,1982;RodAlessie,1997;TullioJappelli,2000;Annamaria Lusardi,1997;Luigi Pistaferri,2000)。駱祚炎(2010)、尹光霞(2011)等通過研究居民的收入結構、收入初次分配格局等對居民消費產生的影響,證明了居民消費存在過度敏感性。Dengand Jin(2008)使用時間序列數(shù)據(jù),采用“λ假說”檢驗,提出我國城鎮(zhèn)居民對其當期收入是過度敏感的。而同樣地,我國農村居民消費也存在著過度敏感性(金曉彤,2002;隋艷穎、夏曉平,2009;高夢滔、畢嵐嵐,2010;張邦科、鄧勝梁,2012)。艾春榮、汪偉(2008)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城鄉(xiāng)居民消費變動對預期收入的變動呈現(xiàn)出過度敏感。然而,賀京同、霍焰、程啟超等(2007)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來探究我國居民的消費行為,指出:行為因素會影響居民的消費,從而使我國居民消費對收入的敏感性并不強,具有平滑性。
在分析過度敏感性方面,學者采用的分析方法相似。一種是通過理論模型來分析過度敏感性。王合緒、夏陽(2000)使用固定系數(shù)模型,隋艷穎、夏曉平(2009)和孫鳳(2002)等采用協(xié)整分析和誤差修正模型的方法分析了居民消費的過度敏感性特征,消費與收入具有協(xié)整關系,但是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韓立巖,1998;杭斌,2001;趙文奇,1996)。劉欽國(2007)按照收入的多少將城鎮(zhèn)居民家庭進行分組,宋冬林、金曉彤、劉金葉(2003)運用狀態(tài)空間模型和可變參數(shù)模型對城鎮(zhèn)居民消費的過度敏感性進行了實證檢驗和經驗分析,發(fā)現(xiàn)在不同收入層之間,消費敏感性呈“W”形分布。高月梅(2011)采用可變系數(shù)的Panel Data模型對農村居民消費的過度敏感程度進行了實證檢驗,發(fā)現(xiàn)農村居民消費對本期收入存在顯著的過度敏感性,且不同區(qū)域的農村居民消費過度敏感性程度不同,具有明顯的區(qū)域差異。另一種是通過研究相關系數(shù)來分析消費過度敏感性。Campbell和Mankiw(1991)提出了“過度敏感系數(shù)”,并且對美國1948~1985年的宏觀數(shù)據(jù)進行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美國居民的消費敏感系數(shù)在0.4~0.5之間。杭斌和申春蘭(2004)通過構造狀態(tài)空間模型,周建(2005)采用變參分析的方法探究了我國城鄉(xiāng)居民消費過度敏感系數(shù)的情況,發(fā)現(xiàn)消費敏感系數(shù)較穩(wěn)定。還有一些學者探究了相對謹慎系數(shù),李勇輝、溫嬌秀(2005)測算出我國城鎮(zhèn)居民的相對謹慎系數(shù)是5.0271,而易行健、王俊海、易君?。?008)發(fā)現(xiàn)我國農村居民的相對謹慎系數(shù)為11.53。張安全(2012)運用面板數(shù)據(jù)研究得出,農村居民的相對謹慎系數(shù)約為6.4,而城鎮(zhèn)居民的相對謹慎系數(shù)則為12.3。還有一種是將城鎮(zhèn)和農村居民的消費過度敏感性進行比較分析。張邦科等(2012)通過假說檢驗表明,我國城鎮(zhèn)和農村居民的消費對當期收入都是過度敏感的。王芳(2007)利用Panel Data模型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城鎮(zhèn)不同收入階層居民的消費都存在過度敏感性,并且呈現(xiàn)倒“草帽”型分布形態(tài)。李凌、王翔(2009)研究表明,城鎮(zhèn)和農村居民消費的過度敏感性反應的對稱性是不一樣的。此外,李凌等(2009)通過省際動態(tài)面板數(shù)據(jù)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城鎮(zhèn)居民的消費過度敏感性高于農村居民,而非耐用品支出的消費過度敏感性低于農村居民。張艾蓮、劉柏(2013)則提出,居民消費過度敏感性體現(xiàn)了居民消費與當期收入的關聯(lián)度,城鎮(zhèn)居民消費的過度敏感性高于農村居民,消費的短視行為比較明顯,消費行為過于謹慎。
(一)不確定性對消費過度敏感性的影響。不確定性主要是指未來收入和預期消費支出的不確定。國內外學者對不確定性如何影響消費過度敏感性這一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他們普遍認為不確定性會使消費過度敏感性增強。在不確定性影響消費者謹慎性的程度方面,Madsen和McAleer(2000)提出不確定性是導致消費者偏離LC/PIH假說的一個重要原因,居民對于未來的不確定性已經成為了決定消費如何變化的重要因素(萬廣華、張茵、牛建高,2001)。當居民面臨的收入或消費支出不確定性增強時,消費者變得更加謹慎,預防性儲蓄將會增加,從而消費對當期收入更加敏感,即消費的過度敏感性增強(Blanchard、Fischer,1989;Leland,1968;孫鳳,2001)。臧旭恒、裴春霞(2004)認為,未來不確定性的程度與消費者的謹慎動機的強度密切相關。周少杰(2010),杜宇瑋、劉東皇(2011)利用相關數(shù)據(jù)分析,發(fā)現(xiàn)無論從我國總體還是分城鎮(zhèn)和農村來看,我國居民都具有較強的預防性儲蓄動機。李輝、徐會奇(2011)通過實證研究也發(fā)現(xiàn),我國居民消費決策具有預防性儲蓄的特征,并且城鎮(zhèn)居民和農村居民的預防性儲蓄動機存在異質性。此外,未來收入的不確定性會影響我國居民的儲蓄,是抑制城鎮(zhèn)居民消費的因素之一,而農村居民未來收入的不確定性比城鎮(zhèn)居民更高(樊瀟彥、袁志剛、萬廣華,2007;王輝、張東輝,2010)。
(二)流動性約束對消費過度敏感性的影響。有一種觀點是將λ作為受流動性約束的消費者所占比例。信貸市場不發(fā)達、失業(yè)等會使部分消費者受到信貸的約束,從而無法實現(xiàn)消費在各個時期的最優(yōu)分配。Zelds(1989)、Deaton(1992)深入研究了流動性約束與消費行為的關系,提出信貸約束會降低居民的消費水平,并且使得消費對同期收入更加敏感。Flavin(1981)對美國的宏觀數(shù)據(jù)進行定量分析發(fā)現(xiàn),流動性約束是導致消費對收入過度敏感的重要原因。王合緒等(2000)通過實證研究證明了流動性約束的存在。駱祚炎(2007)認為,流動性約束使得消費者用當期的收入進行消費,因而流動性約束下的消費與當期收入呈現(xiàn)正相關關系,即消費的過度敏感性。歐陽俊等(2003)提出,城鎮(zhèn)居民和農村居民消費均具有顯著的流動性約束特征,并且流動性約束是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城鎮(zhèn)居民家庭儲蓄率上升的重要原因(杭斌、申春蘭,2009),對居民短期消費具有一定的制約作用(王東京、李莉,2004)。杭斌等(2004)認為,降息對消費的刺激作用的強弱與流動性約束和預防性儲蓄有很大的關系。降息的收入效應大于替代效應也是產生消費過度敏感性的原因(駱祚炎,2007)。但利率不是產生消費過度敏感性的主要原因(劉欽國,2007)。居民通常為了避免在下期受到流動性約束而選擇在當期不動用儲蓄甚至是增加儲蓄,因此消費就呈現(xiàn)出了過度敏感性的特征。
(三)其他因素對消費過度敏感性的影響。近幾年來,國內外學者從不確定性、流動性約束以及綜合這兩者甚至文化與習慣等多方面對消費的過度敏感性進行了研究,豐富了居民消費行為研究的成果。王合緒、夏陽(2000)認為,統(tǒng)計中的總計誤差、短視行為、預防性儲蓄以及流動性約束等都可以解釋消費的過度敏感性。消費的過度敏感性還可以用不確定性與流動性約束來解釋(彭文平、杭斌,2001;申樸、劉康兵,2003)。還有學者提出,城鄉(xiāng)居民的消費習慣差異是影響我國居民消費率的重要潛在因素,而消費慣性則會影響居民家庭消費和儲蓄的決策,消費慣性的增強會降低居民平均消費傾向,進而影響居民消費過度敏感性(鄒紅、喻開志,2011;杭斌、郭俊香,2009;杭斌,2011)。此外,有些學者認為,居民家庭債務的過度膨脹也會影響居民的消費水平(Dynan and Kohn,2007;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2012)。陳太明、杜兩?。?014)則提出,剝離全國層面城鄉(xiāng)居民消費和收入的總體波動后,省級城鄉(xiāng)居民的消費過度敏感性明顯降低,封閉經濟約束假說適用于解釋我國省級居民消費過度敏感性的變動。
(一)政府政策的制定應該注意對不同收入等級的居民區(qū)別對待,實施差異化的刺激消費政策。不同收入層次的消費者,其消費行為也不盡相同,因此要根據(jù)不同收入水平消費者的實際情況來制定政策,提高各收入水平居民的消費需求,從而擴大社會的總需求。
(二)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健全包括教育、醫(yī)療、住房、養(yǎng)老、失業(yè)等社會保障制度,穩(wěn)定居民收入的增長預期,改善信貸環(huán)境,倡導信貸消費,促進我國消費信貸市場的發(fā)展,降低居民收入的不確定性和消費的流動性約束。
(三)完善宏觀體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加大收入分配政策的調節(jié)力度,縮小居民的收入差距,平衡居民的消費結構,促進國內消費需求,實現(xiàn)我國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1]J.Y.Campbell and N.G.Mankiw.The Response of Consumption to Income,a Cross-Section Investigation[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1.35.
[2]Zeldes S.Consumption and liquidity constraint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9.2.
[3]駱祚炎.城鎮(zhèn)居民收入結構、收入初次分配格局與消費過度敏感性[J].財貿研究,2010.2.
[4]申樸,劉康兵.中國城鎮(zhèn)居民消費行為過度敏感性的經驗分析:兼論不確定性、流動性約束與利率[J].世界經濟,2003.1.
[5]宋冬林,金曉彤,劉金葉.我國城鎮(zhèn)居民消費過度敏感性的實證檢驗與經驗分析[J].管理世界,2003.5.
[6]萬廣華,張茵,牛建高.流動性約束、不確定性與中國居民消費[J].經濟研究,2001.11.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4YJC790143);揚州大學研究生科創(chuàng)基金
F713.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