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炳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1-0288-02
有人把教師比作橋,橋的一端連著學生,另一端連著知識,學生要想達到知識的彼岸,那么這座"橋"就得發(fā)揮自身應有的功能。因此,教師應該采用何種最恰當、最科學、最有效益的教學方法來"傳業(yè)、授道、解惑",以及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fā)展呢?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當學生體驗到一種親自參與與掌握知識的情感,是喚起青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也就是說讓學生親自參與教學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興趣的重要前提。如何把長期以來教師占據(jù)的"課堂主角"的位置讓給學生,樹立學生是歷史課堂的主人呢?我在上歷史課時,結合歷史的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的特點,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造了一些新的教學方法,謹此羅列,以求拋磚引玉。
1.“角色反串”法
在學習七年級上冊《都江堰》這一課時,由于區(qū)域條件的限制,學生沒有辦法親身領略都江堰風采依舊的風光,如果單憑教師在舞臺上獨舞的話,那么整堂課肯定會枯燥無味的,如何讓這堂課動起來呢?我就想出了一個角色換位法,我先把都江堰大概的形勢圖畫在黑板上,讓學生有一個最初的印象,然后讓同學們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把都江堰的各個結構畫在黑板,并讓學生把自己當作老師,來講解各個結構的特點和為什么要建成那樣子及其功能,同學們反應都非常積極。為了能夠當好"教師",他們仔細、認真地閱讀課文,并能有見地提出一些問題來。在歷史課上穿插這種"角色反串"的教法,既可使師生雙方在相互體驗的基礎上達到心理上的互通、情感上的互融和教學上的互長,也可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多種能力包括獨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斷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動手制作能力等。
2.“歷史短劇表演”法
在學習七年級下冊《宋金南北對峙》時,為了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岳飛,從而培養(yǎng)學生學習岳飛等人為了維護民族利益而英勇斗爭的優(yōu)良品質(zhì)。我引導幾個學生課前合作收集歷史資料并編演歷史短劇——《岳飛》。在短劇中同學們圍繞岳母刺字、精忠報國、郾城大捷、十二道金牌、班師回朝等情節(jié)來編演,短劇表演后,我又讓同學們進行"質(zhì)疑他答,合作探究"活動,針對短劇內(nèi)容,各抒己見,說說自己的感受或提出一些疑問,問題的提出讓同學自己解答,不懂的地方再由教師來引導。為了激起學生對岳飛的尊敬和懷念,增強師生的關系和交流,我又建議師生集體演唱歌曲《滿江紅》,從而讓歌聲與情感交融,使知識在情感中傳遞、升華。在課堂上穿插歷史短劇表演,從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習慣,充分發(fā)揮學生創(chuàng)作的能動性和想象力,抓住初中學生好于表現(xiàn)自己的特點,提供平臺,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鍛煉了學生表演的能力,增強了膽量,也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同時,樹立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在歷史課上,我經(jīng)常采用這種教學,引起了同學們的極大興趣,學生表現(xiàn)得異常活躍,效果甚佳。
3.“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感悟歷史真諦”法
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能激發(fā)起興趣的歷史情境,使學生思維活躍,積極思考,竟相發(fā)表各自的意見。如在八年級上冊《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在同學表演完歷史短劇《兵諫》后,我便創(chuàng)設了這么一個情境:假如你身處當時中國面臨日本鬼子瘋狂侵略,在民族危機深重的歷史環(huán)境下,你會如何處置蔣介石呢?請說說理由。同學們興致高漲,議論紛紛,有的主張把蔣介石殺了,有的主張把蔣介石扣押,有的主張把蔣介石放了,有的主張逼迫蔣介石停止內(nèi)戰(zhàn),一致抗日。在同學發(fā)表意見出現(xiàn)爭執(zhí)時,不要輕意否定任何一方,而應鼓勵求異思維,讓各方面的觀點都擺出來,然后和學生一起在平等、民主的氣氛中進行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盡情地發(fā)揮他們思維的潛力,廣泛地進行交流。經(jīng)過師生共同探討、交流和溝通后,使學生對歷史的感悟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即看歷史、判斷歷史切記勿以個人恩怨、個人主觀態(tài)度出發(fā),而要以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為重,為出發(fā)點。
4.“實踐操作”法
課堂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自己探究的過程。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實踐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在課堂上應充分解放學生的眼、口、手、腦,給學生提供動手動腦實踐的空間。古人說"紙上得來終覺淺,要知此事須躬行。"空洞抽象的講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的實踐活動將使人終生難忘。如在講七年級下冊《雕版印刷術》時,為了讓學生更加清楚地明白什么叫雕版印刷術,我讓同學準備了橡皮泥、印泥、紙張等,當場根據(jù)你對雕版印刷術概念的理解,把你的名字雕刻出來,此活動可以幾個人共同合作,也可單獨完成。結果是同學刻出來的字:有的
是正的,有的卻是反的,于是我讓同學們再去尋找源由,讓實踐來印證科學。從而加深了學生對雕版印刷術的理解,體會先人的聰明和智慧,激發(fā)學生好學、好探究、好動手實踐,更好地理解知識的含義。
5.“辯論交流法”
通過辯論相互交流突出學生主體性。當學生對一個問題認識模糊時,當闡明一個問題需多角度、多層次進行時,把問題交給學生,讓他們自由討論,各抒已見,共同交流,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結論。例如:八年級上冊《鴉片戰(zhàn)爭的烽煙》中有一個問題:如何評價鴉片戰(zhàn)爭?為了讓學生能夠正確評價、辯證認識鴉片戰(zhàn)爭,我便設計了"我看鴉片戰(zhàn)爭"的辯論題目,分組進行辯論,一、二組為正方,三、四組為反方。其程序是:各自陳述意見→自由爭論→歸納總結。最后由老師進行裁判并具體分析雙方的辯論得失。從而使學生在辯論前、辯論中、辯論后掌握、理解知識。
我們的基礎課程改革強調(diào)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它呼喚與之相適應的新教學組織形式的誕生。在新課改實踐中,我們應該更多地推出以人為本、多維互動的有利于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教學組織形式,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在玩中學,以"活動"為主、不"鎖住"學生;讓學生圍繞目標自主選擇教學內(nèi)容、自主選擇喜歡的學習方法,以"發(fā)現(xiàn)"為主、不"代替"學生;讓學生在知識探索的過程中去發(fā)現(xiàn)結果或規(guī)律,教師不做現(xiàn)成飯喂學生,以"鼓勵"為主、不"鉗制"學生。這樣的課堂,少了不該有的條條框框,多了應該有的自由與寬容,多了促進自主學習應該有的自信和勇氣,在這種不拘一格的教學形式中,在這樣和諧融洽的氛圍中,學生的手指靈活了,思維的閘門開啟了,迸發(fā)出了智慧的浪花,激蕩起創(chuàng)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歡欣,教師的勞動也涌現(xiàn)出了創(chuàng)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