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評論員 戴志勇
當前中國最需要什么?不同人有不同回答。從日前公布的《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這個“2016年第1號”國務院公報中,我們看到的,是中國對法治的迫切需求。
綱要長達一萬兩千多字,44條具體措施。其中,從權力清單到負面清單,從對規(guī)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審查到反壟斷等等,對一些頑疾有所涉及。要撼動頑疾,單靠自上而下的力量,顯然不夠。綱要里面對如何善用民眾力量,也談了一些途徑,如推行民意調(diào)查制度等等。
法治含義廣泛,最核心原則并不復雜。其一,是對權力的明確約束,法無授權不可為;其二,是對公民權利的保障,法無禁止即可為。
2016年1月12日最高法發(fā)布《關于依法切實保障律師訴訟權利的規(guī)定》明確指出,律師的知情權、閱卷權、出庭權、辯護權等八大訴訟權利要得到保障,庭審中法官不應打斷律師發(fā)言,這是如何維護公民權利的最新表態(tài)。
律師合法權利的維護是法治的核心要素,但主要是在政道與治道的最末防線端。法治的徹底落地,還需要在更前端,對權力結(jié)構和法律體系,有一系列具體的改革。
暫且不說法治的具體制度,只說兩條已屬常識的法治核心原則。往往有人僅僅把權利與權力看做此消彼長的“對立”關系,其實未必。
受到約束的權力有效運轉(zhuǎn)時,公民權利才可以得到更好保障。站在公民角度,為了保障自己的權利,不得不去主動關注權力運轉(zhuǎn)。
公民權利得到充分尊重時,權力才會獲得令人心服口服的權威。站在政府的角度,為了安穩(wěn)運用權力,必須去主動維護公民權利。于是不可避免,對民眾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合法權利訴求,政府需要一一回應。
往積極的方向看,這兩者相互滋養(yǎng)。所以毋寧說,權力與權利,是一種太極圖式的相濟相生關系。如果兩者失去平衡,則會兩敗俱傷。
正因如此,權力理應力求運轉(zhuǎn)得恰到好處,使公民無須恐懼。相應的,當公民對自身合法權利進行維護時,政府理應誠意支持。一個毫無保留地支持公民合法權利的政府,將擁有無可置疑的權威。
在追求法治政府的過程中,由于關節(jié)繁多,利益錯綜復雜,僅靠官僚體系的責任和壓力傳導,難見速效。如果能理解和接受權利與權力這種相濟相生的關系,就不必視維護權利的民眾為“刺頭”,以更平和心態(tài)來對待民眾權利訴求,更好地利用民眾力量來推動變革。
這包括但不限于民意調(diào)查制度與公眾立法參與等途徑。對法治最大的改善動力,就在一個個要求實現(xiàn)自己正當權利的具體事件中,由一個個具體的案例推動。在具體的實踐中,事件當事人的權利有沒有得到維護,是對法治的經(jīng)絡究竟被疏通了幾分的真實檢驗。
在巨大的轉(zhuǎn)型過程中,類似這樣的案例,很可能還會繼續(xù)出現(xiàn)。法治改善,事關公檢法,不僅需由政府一脈來承擔,更是執(zhí)政黨的重大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