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素芳
摘要:語文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作文的寫作,作文綜合體現著學生對知識的積累程度和表達能力,是衡量學生語文學習水平的重要標準。但是,由于小學生缺乏生活經驗導致在平時的習作教學中,常發(fā)現學生出現“無米之炊”的狀況。而體驗能讓學生獲得真知真覺,積累素材,從而有內容可寫,有感而發(fā),樂于習作。
關鍵詞:體驗;情境;習作;源泉;喚醒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2-0265-02
葉圣陶先生說:“作文不是為了考試,作文也不是生活的點綴,而是生活的必需?!庇纱丝梢姡魑碾x不開生活,生活就是作文的源泉。作文要從生活中吸取營養(yǎng),豐富素材。所謂的體驗,指的是親身經歷,包括直接體驗和間接體驗,這都要求作者必須是親身體驗,或者自己經歷一遍特定人物的生活經歷,感受其感受;或者以人物的名義將自己的生活經歷進行再現,將自己與對象緊密相連,不僅親自感受對象所處的環(huán)境,而且與對象情意相應,息息相通,進而體會人物的真實感覺和情意,并且將其進行真實描述。況且,目前多數學生的習作存在無真事可寫、無真話可說、無實感而發(fā)的“無米之炊”的狀況。由此可見,親身的體驗和感受課促進學生作文的形成,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水平。但是,在具體的寫作教學過程中如何指導學生運用生活進行寫作呢?以下通過四個方面對這個問題進行闡述。
一、當前體驗,拓寬習作選材
在認識事物的方法上,體驗法比觀察法更加的重要,在認識事物方面,體驗法注重對事物內在的把握,而且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從而達到走進對象、物我合一的境界。習作指導中注重強化學生的體驗和感受,即使是寫同一題材,也會寫出各式各樣、各具特色的文章。例如,在指導學生描寫校園的樟樹時,就多次帶領學生進行親身體驗,使每個學生寫出的文章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不會千篇一律。首先,我指導學生仔細觀察樟樹的各個部分,然后再把所看見的記錄下來。但是因為學生所了解到的都是最簡單、明顯的樟樹的表面特征,所以往往是片面的,很多學生寫出來的文章,只停留在“樟樹”的外形特點上,不外乎“粗大的樹干”、“茂盛的枝條”、“嫩綠的顏色”。第二次,我讓學生變換時空,從不同的角度和時間去觀察和思考,這時候學生對所觀察的事物就有了自己的認識,開始有了各自不同的新發(fā)現,寫出了《綠傘蘑菇》、《綠傘》、《晨光里的樟樹》等文章。第三次,指導學生進行多向思維,運用不同的方法去思考,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圍繞“我愛樟樹”這一線索進行思考,思考樟樹與“我”有什么關系,“我”把它當作誰或什么了,這愛意是怎么產生的。由此一來,學生就不僅僅是表面的觀察,而是帶有感情地去觀察體會。由于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和情感,這樣便產生了一篇篇的充滿獨特的感情色彩的習作:《鳥的樂園》、《樟樹,我的好伙伴》、《大樟樹——慈祥的老人》、《我同大樟樹一起成長》……從這三次習作指導中,我們可以發(fā)現:是體驗,使事物在孩子的內心成為各不相同的鮮活的形象;是體驗,使現實世界在孩子的筆下成為富有個性和有創(chuàng)意的習作。
二、角色體驗,積累習作素材
角色體驗是體驗生活、積累生活經驗、積累習作素材的一個好辦法。針對兒童喜歡表現、擅長表演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可讓學生扮演習作中的有關角色,進行相應的角色感受和角色體驗,使學生入情入境,以此豐富學生的體驗積累。如我指導習作《關愛殘疾人》,我讓學生充當“盲人”的角色,讓班上的每個同學都參與,兩人一組,其中一人蒙著眼睛,從班級出發(fā)到語文辦公室的桌子上拿回一本本子重返班級并把它放在講臺桌上,另一人在旁護著,兩人互換角色。體驗結束后,我引導學生說自己剛才在體驗過程中的感受,同學們紛紛發(fā)言。一個學生說:“我剛蒙上眼睛的一剎那,眼前一片黑暗,就像世界末日將要到來了,使我萬念懼灰?!币粋€學生說:“我走到樓梯口的第一個臺階就打了一個踉蹌,嚇得我渾身直冒冷汗?!庇械耐瑢W說:“正當我為自己摸索著走到辦公室而高興時,本子在哪兒,我卻茫然了,于是在辦公室里周旋了十多分鐘,還是沒著落,那時我想放棄,但在護我同學的鼓勵下,我又繼續(xù)行動,‘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拿到本子,真是如獲釋寶??!”還有的同學說:“我久經周折拿到本子回到班上時,我心中的一塊石頭終于落地了,解下蒙眼的布條的一剎那,真可謂是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背晒Φ耐瑢W臉上流露出來的喜悅不言而喻。還有一部分同學雖費了很多功夫,但無收獲,從他們臉上不難看出有幾分沮喪。通過這惟妙惟肖的角色體驗,學生深刻體驗到盲人生活的艱難,愛的心弦在此滋生,懂得應該如何關愛、保護他們。這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寫起來就自然具體、生動、充滿真情實感了。
三、情境體驗,催生習作欲望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是泉源,文章如小溪,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笨墒牵覀兠總€人都實實在在地生活著,為什么提起筆就覺得筆尖干澀,沒有源泉了呢?關鍵是我們沒有學會用眼睛看,用腦子想,用心靈去感受周圍的一切,沒有使生活的點點滴滴變作作文的源頭活水。這就要求我們在指導習作時,借助實物、歌曲、照片、錄像等媒體,或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愉悅的氛圍,讓學生感觸生活,有感而發(fā)。如教學三年級上冊的習作《熱鬧的市場》,雖然課前已經布置學生逛市場,但是要讓學生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寫下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學生經歷后留下的印象不一定很深刻。我校一位老師是這樣上的:在課堂上,她用多媒體演示課前到市場拍攝的圖片:熙熙攘攘的人群,琳瑯滿目的商品,沉甸甸的菜籃子,顧客和商販討價還價的情景……這些圖片喚醒了學生原有的生活認知,學生饒有興趣地給圖片標題,進行習作的興趣頓時倍增。又如:我上習作《當老師不在的時候》,上課鈴聲響后,我故意推遲十多分鐘進課堂。同學們見老師遲遲未到就開始大顯身手:有的同學翹首四望;有的同學敲著桌子打節(jié)奏哼起了小曲;有的同學扮各種鬼臉;甚至還有同學上臺當起了老師呢……我走進班級并非痛罵學生,而是趁熱打鐵指導學生就此情景進行習作,同學們果然改變以往習作的態(tài)度,提起筆唰唰地寫起來。我想:常讓學生置于這樣的情境中,有了親身深刻的體驗后,便有著一種欲罷不能、不吐不快的感覺,寫起來就得心應手了。
四、活動體驗,促進習作表達
活動中蘊含著豐富的作文內容,加之學生是活動的參與者,將“活動”與“寫作”結合起來,文章自然會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因此,教師應有意識地組織學生參加一些活動,使學生獲得心理感受,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令學生樂于表達。如在一次體驗活動“吃棒棒糖”的作文課,我是這么做的:課前我準備了42粒棒棒糖,上課伊始,我只是笑著對同學們說:“孩子們,這節(jié)課老師要請你們吃糖。”孩子們都異口同聲地喊“耶”,我當時并沒有布置任務,目的是讓學生毫無顧忌、悠閑地吃糖,所以同學們吃糖的樣兒真可謂是千姿百態(tài),其實也為后來的習做了鋪墊。等同學們把糖吃完后,我慢條斯理地說:“同學們,天下可沒有免費的糖哦!”我這么一說,同學們都像是“茶壺里煮餃子——心里有數”,或許吃糖活動已喚起學生“情動于衷”而“欲罷不能”的傾吐表達欲望,學生便拿出本子開始流瀉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了。平時語言貧乏的同學在這次習作中也能描寫得精彩紛呈?,F擷取學生習作中的部分內容,今年新來的一位同學這樣寫道:上課伊始,老師就莫名分糖給我們吃,葫蘆里到底賣的是什么藥?我也是“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有的同學寫道:在發(fā)糖之前,我揣測老師會不會是故意捉弄我們,因為學校規(guī)定不能在校內吃東西,不然是要扣分的;有一位同學的開頭是這樣的:這粒糖是上學期老師就許諾給我們的,今天才發(fā)糖,讓我在等的過程中怎一個“急”字了得;有的同學把吃糖時的各種姿勢描寫得淋漓盡致;有的從心理活動進行細致的描寫:糖剛吃到一半,突然聽到“咚咚”的敲門聲,我們一邊小聲求助老師,一邊悄悄地把糖藏了起來。只見老師利索地把嘴里的糖轉移位置,握到掌心便去開門。一打開門,我們都驚呆了,是我們學校的總輔導員吳老師呀,這時我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上,我的手心直冒汗,心想現在肯定要扣很多分了,幸好吳老師沒走進班級,只是和陳老師嘀咕一兩句就走了,當陳老師進來時是面帶笑容,應該沒事吧,直到這時我們懸著的一顆心才放了下來,真是有驚無險??!由此可見,活動使學生有了親身經歷,有了親身感受。這樣,不僅“有米下鍋”,還會引起學生的傾訴、表達的欲望,就會有一種情溢心間,不吐不快的感覺,從而豐富寫作源泉,促進學生的表達。
如果說生活是寫作的源泉,那么體驗就能喚醒、激活學生的習作之泉??傊?,作文教學只有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親身體驗,真切感悟,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強烈的表達欲望,學生才能寫出真情實感,學生的筆才能譜寫出動人的詩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曾篤學.小學生活化作文教學的幾點嘗試[J].教育革新,2012,(06):53-54.
[3]鄧細英.“小學生活化作文教學”的探討與實踐[J].小學教學參考,2009,(10):25.
[4]儲開華.高中作文教學現狀之管見及建議——由兩篇高考“爭議作文”引發(fā)的思考[J].語文建設,2008,(02).
[5]任海霞.捕捉動情點,書寫真性情——一堂作文課的教學設計與實施[J].中學語文教學,2007,(10).
[6]周一貫,葉松偉.小學作文教學新概念研究[J].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