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輝
摘要:目前我國絕大部分的高校中設置了體育這門課程,但是由于一些觀念的存在,這門課程并沒有很好地發(fā)揮其作用,這很大程度上也阻礙了學生素質的提升,所以高校要引起重視,在利用好國家政策的前提下,進行系列改革,真正讓這門課程發(fā)揮作用,承擔起應承擔的作用。
關鍵詞:高校;體育;教學;認識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1-0190-02
根據最幾年高校推行的在校大學生的體能測試結果可以看出,學生的整體身體素質不容樂觀,再加上媒體對高校學生在體育課上突發(fā)猝死等相關報道,可以看出學生的體能弱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為了扭轉這種局面,從國家層面上對其進行有效指導,在學校層面上也采取了很多的有效措施,專門設置公共體育課,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興趣、進而培養(yǎng)體育鍛煉習慣,把終身體育意識落到實處。但在表面繁華的背后總有讓人心酸的一面,高校在體育教學工作上雖然有了顯著的變化,但是在實際操作當中還是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執(zhí)行效果差。如何解決上述問題,使我國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有序開展?下面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對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如何開展進行論述。
一、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1.對公共體育課缺乏全新認識。很多人對體育課的認識有偏頗,狹義地認為體育課存在不存在沒有什么實質性的作用,對學生的教育影響也不是很大,學生對體育重視程度不夠,表現為體育課上積極性不高,課下體育運動參與的主動性不強,再加上學校對體育運動沒有具體規(guī)定,使整個校園形成了一種輕視體育運動的氛圍。從社會層面對高校的認可度而言,評判一個高校好壞的標準,主要還是考慮是否有業(yè)內大家,學校的升學率怎么樣,學校的辦學水平、科研水平等等,很少有將體育教育放到評價標準里面來,進行相應的評價。從這個現實來看,我們發(fā)現人們更關心的是一個高校的教學和科研質量,其他方面處于一個無關緊要的位置,尤其是體育教育等。學生及其家長也是這樣的觀念,認為體育教育是一種浪費時間的教育,體育課程擠占了其他課程的時間,浪費了學生的寶貴課時,對將來學生在職場上提升競爭力作用不是很大。正是由于這種觀念的存在,使學生們在高校很難接觸到正規(guī)的體育課程,享受到體育的樂趣,導致了高校的體育教學效率低下,使得整個高校系統(tǒng)中的體育教學進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
2.教學內容死板,形式單一。近年來,國家把體育教育也提上了國家層面的高度,通過提倡素質教育,最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墒?,在現實過程中,很多高校對該政策進行了誤讀,沒有很好地去把握這個政策,只是單純地認為提升素質教育,就是要使學習的科目逐漸增多,把之前設計的單一的教學內容范圍擴展。在短短幾年的時間里,體育教學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由單一的教學方式逐漸變得更加豐富,增加了很多運動項目,讓學生選起來也是眼花繚亂。要想學好這些體育項目,就必須保證充分的時間,可是在體育課學時設計上卻沒什么變化,兩年的體育課總學時只有184,除去節(jié)假日、考試等所占去的時間,實際進行體育教學的時間大約在120學時左右,這樣的一種學時安排平均到每類運動項目上,時間是少之又少。由于時間上得不到保障,學生難以學到要領,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學習體育的積極性。再加上教學方法老套,仍舊采取傳統(tǒng)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學生被動接受教學內容,教學形式也是非常單一的,老師操控整個教學的過程,學生只是被動接受,老師怎么教,學生就怎么學,這個過程學生沒有更多的選擇余地,學生成長的空間被限制。教師對自己的要求沒有那么高,沒有突破性的建樹,這些都造成了學生的體育素質下降。
3.教學目的偏向于技術教學,輕視體質鍛煉。高校對體育科目開設目的的理解片面,認為體育課程開設了就萬事大吉了。很少跟蹤考核開設的效果怎么樣。體育課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是現實當中,似乎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更多的認為學生學習體育科目就是為了完成學校開設的課程內容,不關注其他的情況,學時完成學分拿到就萬事大吉,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是敷衍了事,最終沒有實現通過體育運動強身健體、增強體魄的目的,反而把鍛煉作為了一種心理負擔。歸結出現這種現象的最大的原因就是在測試的過程中更多地強調書面的測評,以此來衡量學生學習的結果,這種評價方式嚴重束縛了學生學習體育的積極性,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培養(yǎng),對學生在體育運動方面的先天性差異沒能很好地引導。因此,在教學的過程要依據學生不同體質條件和興趣有針對性地實施體育教學,改變現有的評價方式,讓學生更好地發(fā)揮學習體育的主觀能動性。
4.就課程設置而言,相對不合理。課程的設置在高校運轉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決定了今后專業(yè)培養(yǎng)的走向,讓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得到均衡發(fā)展,由此可見,在高校的體育教學中科學地設置課程是非常關鍵的,它既能讓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方向,又能無形中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恰恰出現了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課程還是按照傳統(tǒng)的方式設置,沒有把高校體育豐富的內涵以及對于大學生的社會拓展能力融入進去,不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體育素養(yǎng)。這種局限性大大挫傷了學生的參與熱情,課堂上的效率很難進一步提升。同時,在教學目標設定上也忽視了學生良好體育習慣的培養(yǎng),沒有將終身體育思想貫穿進去。高校的體育課程設置單一,在教學內容上沒有很好地體現出科學性、文化性以及可實踐性等。
5.教學投入不足無法滿足教學需求。由于受大環(huán)境的影響,大部分的高校沒有對體育引起高度的重視,重文輕體觀念依舊存在,再加上高校的逐年擴招,很多高校的財政又相對緊張,因此對于體育教學項目上的資金預算是非常少的,投入不足。體育課程的教學跟其他專業(yè)有很大的區(qū)別,它要求更具有實踐性與操作性,因此在硬件設施上要求是非常高的,對于教學場地以及專業(yè)教學設施非常嚴格,但是資金問題導致了高校普遍在體育教學投入上的不足,硬件設施跟不上,更新速度慢,甚至必要的教學場地也難以保證,教學質量也會大打折扣。
二、對策建議
1.改革教學理念,以人為本。高校體育作為公共課程是學校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課程教學質量的優(yōu)劣將直接影響到學校綜合教學水平。從長遠來看,高校只有開展優(yōu)質的體育課程才能夠使學生形成正確積極的體育態(tài)度,真正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鍛煉自身的體質,從而為后期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因此,高校應當在大學生入校之初,根據不同學生群體的不同需求來設置與之相適應的體育課程,逐步深化體育教學目標,堅持以科學的教學目標為導向并予以貫徹執(zhí)行。堅持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推行素質教育教學觀念,堅持做到一切以學生的需求為中心,從而真正使高校的體育教學為學生服務。
2.精簡教學內容,合理安排教學時長。對于體育專業(yè)的學生,體育課更多的是有助于加強其專業(yè)技術、技能的訓練,而對于非體育專業(yè)的學生而言,體育課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從而擁有一個良好的體魄來完成本專業(yè)的學習任務。大多數學生在畢業(yè)后一般不會參與在學校時學習的體育項目,其參與的大多是為人們所普遍接受的大眾項目。高??梢赃x擇一到兩項運動效果好并且被學生們所普遍接受的項目進行教授,這樣接受規(guī)定項目的教學時間就相對延長,保證了教學質量。這樣既不會讓學生每次體育課感覺到疲憊,又不容易遺忘所學到的知識和技巧。
3.轉變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老師和學校在教學模式上承擔著重要的作用,以往的教學觀念已經難以適應新形勢的發(fā)展,摒棄以往的“填鴨式”教學方法,根據教學主體的特點和興趣愛好,量身定做相關的系列課程,真正讓學生成為主體,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提高對體育課的興趣,在老師的幫助下完成教學任務。這樣,學生不僅增加了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又能鍛煉自主學習的能力。畢業(yè)之后,仍然會將喜歡的體育運動作為自己的首選項目之一。
三、結束語
隨著我國對素質教育的不斷重視,深化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勢在必行。高校要在此基礎上順勢而為,轉變教學觀念,改革評價方法,培養(yǎng)學生體育興趣和體育鍛煉習慣,使學生形成終身體育意識,這是公共體育教學改革的方向和目標。
參考文獻:
[1]李淑芳.高校公共體育課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研究[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6).
[2]趙順來.試析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與發(fā)展趨勢[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1,(01).
[3]陳流.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模式改革探討[J].體育師友,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