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玥
摘要:
儺面具是古老的巫術祭祀的形式道具,是土家族群在進行儺戲時使用的一種假面具。儺面具造型生動、姿態(tài)各異、夸張樸拙、色彩濃烈,其厚重的顏色、粗獷的風格是民間彩繪藝術中具有鮮明個性的表現(xiàn)形式。探討研究儺面具中顏色配伍方法與色彩語境的形式審美價值,對現(xiàn)代設計色彩應用具有借鑒啟迪的意義。
英文摘要:Nuo mask is a form of ancient witchcraft ritual items,is a group of tujia in exorcising using a mask. Nuo masks, vivid, beautiful gesture, exaggerated piao zhuo, strong color, its heavy color, bold style is folk art form has a distinct personality. Color compatibility method in studying the nuo masks and context in the form of aesthetic value, color color application of modern design with reference to the meaning of enlightenment.
儺面具是土家族群在進行儺戲時使用的一種假面具。儺戲,即儺壇戲,土家人稱之為“儺愿戲”、“儺堂戲”,或還壇神。儺堂戲融巫術、原始宗教和戲劇為一體,成為一種佩戴面具演出的宗教祭祀儀式戲。在土家人生活的區(qū)域,廣泛流傳著這種古老的巫風祭祀的表演形式,這些儀式活動就逐漸演變發(fā)展成土家族儺堂戲,形成了以儺儀、儺戲、儺舞、儺技為主要形式的儺文化。
關鍵詞:儺面具 儺戲 色彩
一、儺面具文化性與藝術性
“儺”是一種世界性的歷史悠久的泛文化共同現(xiàn)象,是一種中國民間很遠古的巫術文化,也是一種古老的宗教文化現(xiàn)象??此乒终Q甚至不甚美觀的儺面具,為何可以流傳至今,在儺面的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和意義?
從語義學的角度,百科釋義:驅(qū)儺的儺形聲從人,從難,難亦聲?!半y”意為“哀鳴之鳥”、“就擒之鳥”,引申為“不能動彈”、“被束縛”、“被困住”。“人”與“難”聯(lián)合起來表示“用法術使危害人類的妖魔鬼怪不能動彈的人”。其本義:咒魔術士、驅(qū)鬼術士(英文:ghost-driver)。孫玉文在《釋“儺”的語源》文中認為,“難”有驅(qū)除、驅(qū)逐一義,讀作nuo。專家認為:“儺始于遠古初民的原始自然崇拜和多神意識,是驅(qū)除疫鬼、祓除不祥的一種巫術活動。辛藝華、羅彬著,土家族民間美術,湖北美術出版社,2004,2,89頁。追尋土家族群古老習俗,發(fā)現(xiàn)都有承襲巴楚崇巫信鬼的民風,東漢王逸《楚辭章句》記:楚國巫風盛行,民間祭祀之時,必使巫覡,“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充滿著原始的宗教氣氛。生存在險相環(huán)生的自然環(huán)境和艱辛勞苦的農(nóng)耕漁獵生活的土家人,為了戰(zhàn)勝險惡養(yǎng)成了崇巫敬鬼的生活習俗,以使他們渡過生存道路上的坎坎坷坷。
土家儺戲,過去在土家村寨隨處可見,儺戲是土家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主要形式有:沖儺、還愿、打太保。儺事活動進行的時間,一般在秋收后到次年春耕前。同治《來鳳縣志》記載:“村民頗信巫覡,疾病不服藥,多聽命于神”,“一日還儺愿,延巫屠承,設儺王男女二像,巫戴紙面具,飾孟姜女、范七郎,擊鼓鳴鑼,歌舞競夕。巫之類不一,還愿皆日跳神。”《鄂西土家族傳統(tǒng)文化概觀》長江文藝出版社,田發(fā)剛,譚笑,第437頁。土家人受中原文化及巴楚文化的影響,有著比較明顯的巴人“俱事鬼神”和楚人篤信巫術的文化痕跡。“巫術就這樣供給原始人一些現(xiàn)成的儀式形式與信仰,一件具體而實用的心理工具,使人渡過迫急關頭所有的危險缺口。巫術的功能在使人的樂觀儀式化,提高希望勝過恐懼的信仰。巫術表現(xiàn)給人的更大價值,是自信力勝過猶豫的價值,有恒勝過動搖的價值,樂觀勝過悲觀的價值。”馬林諾夫斯基著,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李安宅譯,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第77頁。巫儺文化是土家人對待艱難生活的調(diào)節(jié)器,為土家人越過艱辛、戰(zhàn)勝險惡路上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土家族儺堂戲就是這種與崇拜、巫舞文化有關,表演時戴上面具就是最為突出的特征。土家族儺面具文化的核心內(nèi)容是驅(qū)逐疫鬼、祈福求吉與倫理教化,涵蓋了民間百姓樂觀的愿望。儺面具承載著民間厚重的民俗意識、民間文化,具有精神性、娛樂性和審美性的共同特征。因此,儺面具的功用與儺面具自身的造型審美使之成為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儺面的制作
儺面具制作材料,選用丁香木、白楊木等不易開裂的木頭雕刻,彩繪而成,或用獸皮、紙制作再敷彩上漆完成。圖1.儺面面具也叫臉子殼和臉子,其形象大多數(shù)是儺戲中傳說的神祗,或戲中人物形象,帶有濃厚的民間想象成分。在面具造型中,這些雕塑的面具形象滲透著土家族人心理特征及對劇中人物的審美評價,或夸張,或裝飾,或褒貶,個個善惡分明。民間藝人在雕刻繪制中構(gòu)思詭譎異常,刀法剛勁粗獷,色調(diào)多樣,形態(tài)生動傳神,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土家儺面具制作分為演出類面具、供奉類面具、傳說人物類三種:
(1)演出類面具——是演員在演出過程中使用,主要有斗口靈官、判官、土地、楊戩二郎神等,當演員戴上面具就變成了一個個能與諸神交流的角色。
(2)供奉類面具——是舉行儺儀和演出時供奉在事主家堂屋里的,如儺公、儺母、土家“大二三”神、“丫角九娘”等;是土家人供奉的祖先神靈。
(3)傳說人物類面具——是制作者根據(jù)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和自己的想象雕刻的面具,是儺面制作中較靈活的神面,主要有包公、土地神、開山大將、山神、水神;精靈類的蛇怪、牛精、牛頭馬面精靈鬼怪等,是土家人供奉的神靈。其原型不受約束,盡量發(fā)揮想象,造型手法大膽活潑。
恩施民間藝人汪儒斌制作儺面具的表現(xiàn)手法以五官的變化和裝飾來完成儺面的剽悍、猙獰、深沉、狂傲、奸詐、滑稽、和藹、慈祥等性格的形象塑造,刻畫出民間神話中的神靈、鬼怪及傳說中各類人物的喜、怒、哀、樂等,賦予面具生命活力。endprint
三、儺面具的色彩語境
土家儺面具色彩表現(xiàn)的基本原則就是把扮演者的愛憎傾向通過色彩傳達出來,以色彩的語境讓視覺的形象具象化鮮明化。在色彩語言的傳達這點與京劇臉譜一致,發(fā)展至今的儺戲中腳色行當也與京劇相差不大,也分為生、旦、凈、丑,多數(shù)都戴面具表演,但儺戲中面具比京劇中臉譜表現(xiàn)得更為夸張。
色彩功能的概念:功,包含著力與藝;能,為能量或效能。色彩的功能是指色彩對眼睛及心理的作用,具體一點說,包括眼睛對它們的明度、色相、純度,對比刺激作用和心理留下的影響、象征意義及感情影響。儺面具色彩的功能意義:在于儺面色彩依明度、色相、彩度而變化,色彩間的對比調(diào)和效果與象征意味則是民間藝人自由處理。在同一色彩及同一對比的調(diào)和方式中,均可能有多種功能;多種色彩及多種對比的調(diào)和效果,亦可能有極為相近的功能。儺面的色彩與內(nèi)容、氣氛、感情等表現(xiàn)要求統(tǒng)一,使配色與改善視覺效能的實際需求統(tǒng)一,象征與情感統(tǒng)一,使儺面在儺戲的扮演中讓色彩的表現(xiàn)力、視覺作用及心理影響最充分地發(fā)揮出來,給人視覺與心靈以充分的認知和刺激。
儺面具色彩語境:儺面具的色彩有的配色多彩,一般最少有四種顏色,這里對儺面使用較多的主要色彩的功能與配色作深入的研究。紅色:在可見光譜中紅色光波最長,處于可見長波的極限附近,它容易引起注意、興奮、激動、緊張。理論上由于波長最長,紅色穿透空氣時形成的折射角度最小,在空氣中軸射的直線距較遠,在視網(wǎng)膜上成象的位置最深,給視覺以逼近的擴張感,被稱為前進色。一般習慣以紅色為興奮歡樂與威武的象征,還將紅色看成危險、恐怖的象征色。儺面具中用到紅色較多的有開山大將、二郎神等,見圖2。紅色是一個有強烈而復雜的心理作用的色彩,以紅黑為主調(diào)搭配的二郎神儺面,以紅黑綠黃四色交錯搭配,看來五顏六色的配伍卻巨細有因,紅色作為寬寬的眉毛,其中作為眼睛為特點的人物造型,這里強調(diào)并夸張了這一元素,眼睛勾勒紅色,綠色的胡須,黃色的臉頰,黑色的腦門,不同的色彩繪制在不同的部位,人物就被性格化了。
綠色:綠色光在可見光譜中波長恰居中位,色光的感應處于“中庸之道”,視覺對綠色光波長的微差分辨能力最強,也最能適應綠色光的刺激。民間把綠色作為平和中庸的象征。儺面具中用到綠色較多的有陰陽人、山神等,見圖3。以綠黃色為主的陰陽人面具,對大人先生獻媚微笑,轉(zhuǎn)臉對百姓則擺出威嚴殺氣的模樣,這樣一個病態(tài)和反常的特殊性格類型。以綠黃為主色,紅色穿插其間,藍色中心點綴,黑色輔以小面積襯托,表現(xiàn)出綠色和黃色的中庸酸澀反常的特性。
黃色:黃色光的光感最強,給人以光明、輝煌的印象。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帝王與宗教傳統(tǒng)上均以輝煌的黃色作服飾、宮殿與廟宇的色彩,給人以崇高、智慧、神密、威嚴和仁慈的感覺。黃色有波長差,在黃色光照下有失色的現(xiàn)象,故植物呈灰黃色被看作病態(tài),因而有象征酸澀,病態(tài)和反常的一面。儺面具中用到黃色較多的有土地神、笑和尚、儺儺等。圖4,以黃色為主調(diào)的笑和尚儺面具,點綴有藍色、黑色和紅色,傳達出黃色智慧、神秘和仁慈的視覺語境。
黑色:黑色即無光無色之色。在生活中,只要物體反射光的能力弱劇或沒有光照,都會呈現(xiàn)出黑色的面貌。無光對人們的心理影響可分為兩大類:首先是消極類,如漆黑之夜及漆黑的地方,人們會有失去方向失去辦法和陰森、恐怖、消極、悲痛,甚至死亡的印象;其次是積極類,黑色使人得到休息、安靜、深思、堅持,顯得嚴肅、莊重、堅毅。在兩類之間黑色還具有使人捉摸不定、陰謀的印象。
黑色與其它色彩組合時,屬于極好的襯托色,可以充分顯示它色的光感與色感。圖5。以黑色為主色調(diào)的開山神面具,交錯點綴有紅色、黃色和白色,較好襯托出紅色的威武恐怖的彩色特性,傳遞出濃烈或恐懼的原始氣息。
結(jié)論:
正是儺面具色彩具有的這些信息特性與象征性意義,打破了視覺語言的限定和跨越歷史闡釋的空間,有力地張揚了土家人的精神欲望和感官滿足,儺面具色彩造型藝術構(gòu)建了屬于自已的話語結(jié)構(gòu),可以為現(xiàn)代設計提供一種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新的視覺符號系統(tǒng)。
參考書目:
1、孫玉文,釋“儺”的語源,文史知識,1997年第12期。
2、辛藝華、羅彬著,土家族民間美術,湖北美術出版社。
3、田發(fā)剛《鄂西土家族傳統(tǒng)文化概觀》長江文藝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