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
中醫(yī)治療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臨床觀察
周偉
目的研究中醫(yī)治療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80例ACLF陰黃癥患者,依照實施治療措施不同分為A組和B組,每組40例。B組實施西醫(yī)綜合治療模式,A組在B組治療的基礎上實施中醫(yī)治療模式。觀察兩組臨床療效。結果A組14例為痊愈,12例為顯效,11例為好轉,3例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為92.50%。B組10例為痊愈,9例為顯效,11例為好轉,10例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為75.00%。A組治療療效明顯高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醫(yī)藥治療模式應用于ACLF患者,治療成效更為明顯,值得推廣。
中醫(yī);慢加急性肝衰竭;研究
肝衰竭又被稱作為重度肝炎,具體可以分為急性、亞急性、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四種。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在慢性肝衰竭的基礎上出現了急性肝功能失常,這類肝衰竭具有發(fā)病急、病情重、病情惡化迅速、并發(fā)癥較多、治愈難度很大、死亡率很高的特點[1]。在1997的一項研究表明:ACLF和急性、亞急性肝衰竭相比,最為常見[2]。最近幾年,中醫(yī)治療ACLF的研究逐年增多[3,4],中醫(yī)認為,ACLF的病因主要有“濕”、“熱”、“寒”、“虛”等幾種,這其中,以“寒”和“虛”為最主要。元代的羅天益在他的著作《衛(wèi)生寶鑒》一書中描述了適用茵陳四逆湯的患者癥狀:體表溫度較低且煩熱、嘔吐、氣喘、脈搏無力、膚色發(fā)黃。這一觀點對后人研究黃疸病陰黃癥的治療起到了引領作用,同時在中醫(yī)學界也公認了茵陳四逆湯治療的顯著療效[5]。本院最近幾年將茵陳四逆湯應用于ACLF陰黃癥治療中,療效顯著,現總結如下。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3年2月~2015年11月來本院就診的80例ACLF陰黃癥患者依照實施治療措施不同分為A組和B組,每組40例。納入標準:①結合診斷標準,確診為ACLF陰黃癥患者。②獲得患者及家屬的知情同意,并進行了同意書的簽署。A組中男20例,占本組ACLF患者的50.00%;女20例,占本組ACLF患者的50.00%;年齡最大35歲,最小21歲,平均年齡(29.60±2.29)歲。12例為初中及以下學歷,占本組ACLF患者的30.00%;9例為高中及中專學歷,占本組ACLF患者的22.50%;11例為大專學歷,占本組ACLF患者的27.50%;8例為本科及以上學歷,占本組ACLF患者的20.00%;B組中男21例,占本組ACLF患者的52.50%;女19例,占本組ACLF患者的47.50%;年齡最大36歲,最小21歲,平均年齡(29.70±3.11)歲。11例為初中及以下學歷,占本組ACLF患者的27.50%;10例為高中及中專學歷,占本組ACLF患者的25.00%;10例為大專學歷,占本組ACLF患者的25.00%;9例為本科及以上學歷,占本組ACLF患者的22.50%。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B組采用西醫(yī)綜合治療模式給予ACLF患者進行治療:結合患者的病情實際采取相應的西醫(yī)療法,諸如進行抗病毒治療,調節(jié)患者免疫力,采取改善患者肝臟微循環(huán)的相應措施,同時進行肝性腦病并發(fā)癥的預防措施,切忌給予患者施用肝損、腎損藥物。A組基于B組模式采用中醫(yī)療法進行治療,結合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中醫(yī)辨證治療,采用內服的方式給予患者施用茵陳四逆湯加減,具體如下:首先煎服茵陳30~60 g,炮附子10 g,干姜10 g和炙甘草10 g。如患者伴隨發(fā)燒癥狀加服大黃和虎杖;如果患者伴隨脾虛癥狀,加服黨參、黃芪;如患者伴隨陰虛癥狀,加服枸杞、沙參;如患者伴隨血瘀,加服赤芍、鱉甲等;如患者伴隨腹脹,加服枳實和厚樸。加水300 ml進行煎服,1劑/d,每天早晚飯后進行服用,治療療程為2個月。
1.3療效評價標準 患者不再伴隨臨床癥狀,體征也完全消失,治療效果為痊愈;患者基本不再伴隨臨床癥狀,體征也基本消失,治療效果為顯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都有著較大好轉,治療效果為好轉;患者臨床癥狀、體征都變化不大,治療效果為無效。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好轉率。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A組中14例為痊愈,占本組ACLF的35.00%;12例為顯效,占本組ACLF患者的30.00%;11例為好轉,占本組ACLF患者的27.50%;3例為無效,占本組ACLF患者的7.50%;治療總有效率為92.50%。B組中10例為痊愈,占本組ACLF患者的25.00%;9例為顯效,占本組ACLF患者的22.50%;11例為好轉,占本組ACLF患者的27.50%;10例為無效,占本組ACLF患者的25.00%;治療總有效率為75.00%。A組治療療效明顯高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ACLF病情危急,死亡率較高,從原則上講,提倡早發(fā)現、早確診、早治療。綜合分析疾病的發(fā)病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案,同時還要特別注意并發(fā)癥的預防和治療。目前,ACLF的治療方法主要有消炎保肝、抗病毒治療、微生態(tài)調節(jié)、人工肝等,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完善的治療ACLF的特效藥物和治療方案。伴隨著中醫(yī)療法的不斷發(fā)展,越來越多的醫(yī)學工作者開始重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方法。有研究顯示,遵循中醫(yī)辨證施治的原則,通過合理的中藥配伍可以實施對人體的調節(jié),有針對性地降低ACLF的病變速度,減少其并發(fā)癥,提升預后的質量。最初記載茵陳四逆湯的醫(yī)學古籍是,宋代的《傷寒微旨論》,此方由四味中藥組成,分別是茵陳蒿、制附子、干姜、炙甘草,此方具有祛寒溫熱、祛濕退黃等功效,是治療黃疸的主藥方。陰黃又稱之為寒濕發(fā)黃,是由脾胃虛寒損傷導致的中陽受損,從而引發(fā)寒濕外泄受阻。這一藥方和張仲景的“于寒濕中求之”的治療思想高度吻合。有中醫(yī)學者,根據慢性肝炎發(fā)展成為ACLF根據的時間長短,大體分為三類:發(fā)展時間少于15 d、發(fā)展時間15~30 d、發(fā)展時間1~3個月。發(fā)展時間在15 d內的患者,病因以血瘀血熱為主;發(fā)展時間在15~30 d的患者,各種中醫(yī)證型都均衡分布;發(fā)病時間間于1~3個月的患者,以脾腎陽虛或肝腎陰虛為主。表明發(fā)展時間在>1個月的多以黃疸為主,這也符合ACLF 的發(fā)病規(guī)律。在具體的治療過程中,中醫(yī)講究從整體出發(fā),多種藥效同時發(fā)揮,對機體進行多方位的調節(jié),這一治療理念和ACLF的復雜性相吻合。在此文中結合ACLF 的病理特征,酌情增減茵陳四逆湯的服用量。同時,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酌情增減茵陳四逆湯的內服量,符合個性化治療的原則。而從本次臨床觀察中也得出結論,和西醫(yī)綜合療法相比,茵陳四逆湯確實在減少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患者體征、改善肝功能、遏制患者病情持續(xù)惡化、降低死亡率等方面有著顯著的作用和療效。
綜上所述,和西醫(yī)綜合療法相比,中醫(yī)治療模式—茵陳四逆湯可以提高ACLF患者治療有效率,改善患者肝功能指標,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有著相對明顯的治療效果,值得進一步推廣和研究。
[1]劉政芳,潘晨,張元芬,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臨床研究.傳染病信息,2010,23(5):287-290.
[2]劉曉燕,胡瑾華,王慧芬,等.1977例急性亞急性ACLF患者的病因與轉歸分析.中華肝臟病雜志,2008,16(10):772-775.
[3]王喜軍,吳澤明,趙麗.茵陳四逆湯在陰黃證治療體系中的歷史沿革考辨.世界科學技術-中醫(yī)藥現代化,2008,10(3):12-14.
[4]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y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10年版).中華肝臟病雜志,2011,19(1):13.
[5]中華醫(y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肝衰竭與人工肝學組,中華醫(yī)學會肝臟病學分會重型肝病與人工肝學組.肝衰竭診治指南( 2012年版).中華臨床感染病雜志,2012,5(6):321-32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7.172
2016-08-08]
116031 大連市第六人民醫(yī)院肝病七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