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霞
【學習目標】
1.了解三只貓各自的來歷、外形、性情,以及在家里的地位。
2.體會文章的寫作手法及蘊含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動的描寫,體會作者的感情。
4.通過討論探究,形成公平公正、善待生命的情感價值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自動播放有關貓的圖片)貓是一種活潑乖巧,溫順可愛的小動物,哪些同學有過養(yǎng)貓的經歷呢?(生舉手)請分享一下你家喵星人的故事吧。(生舉手敘述家里養(yǎng)貓的故事)作為人類家庭的伙伴,貓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被許多人喜愛。開始,著名作家鄭振鐸先生家里也養(yǎng)過三只貓,最后他家卻永不養(yǎng)貓。這是為什么呢?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鄭振鐸,從他的《貓》中一探究竟吧!(多媒體展示教學目標)
二、自主學習
1.作者簡介
鄭振鐸,福建長樂縣人?,F代作家、文學家,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國歷史參考圖譜》《中國俗文學史》《歐行日記》《海燕》《山中雜記》等。
2.生字詞注音
污澀(sè) 相稱(chèn) 紅綾(líng) 慫(sǒng)恿(yǒng) 一縷(lǚ) 悵(chàng)然 蜷(quán)伏 懲(chéng)戒 妄(wàng)下斷語
3.同學們自讀課文,找出作者養(yǎng)的三只貓的來歷、外貌、性情、家人對它的態(tài)度、結局和作者的感情變化,完成下表。
4.三只貓中,作者重點寫第幾只貓?為什么?
【交流點撥】
第三只。
這只貓被冤死在鄰家的屋脊上,它使我明白自己冤死了一只不會說話的小動物。它的亡失讓我刻骨銘心。
三、合作交流,案情重現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中第三只貓部分,思考下列問題:
1.“冤案”的造成有哪些原因?
【交流點撥】
(1)第三只貓本身不討家人喜歡。
(2)第三只貓經常對著鳥籠凝望。
(3)被發(fā)現時嘴里正在嚼著東西。
2.我的判斷是否正確?依據是什么?
【交流點撥】
不正確。(學生找原句,勾畫)
3.為什么“我”對于第三只貓的死比以前兩只貓的亡失“更難過得多”?
【交流點撥】
我的歧視、誤解、冤枉、追打、漠視,造成貓的死亡。
4.真相大白后,從我的懺悔中,可以看出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交流點撥】
知錯就改 同情弱者 嚴于自省 勇于自責
四、感悟延伸
1.在生活中,你是不是也曾經錯怪別人或被別人誤解呢?怎樣才能減少這類事情的發(fā)生呢?
2.把老師當成文中的“我”,你想跟“我”說些什么?(給你一次教育老師的機會。好好把握喲?。?/p>
【交流點撥】
(1)凡事要實事求是,不能主觀臆斷,妄下斷語。
(2)為人處世要公平公正、一視同仁。不能全憑個人好惡、私心和偏見。
(3)善待生命,同情弱小,關愛動物。
3.對文中那只可憐的貓,你想說什么?
【交流點撥】
在不合理的社會中,弱小者總是飽嘗著生活的不幸,不受歡迎的人往往會成為冤案的犧牲品,人的個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五、技法鑒賞
文中“我”養(yǎng)的三只小貓最終都是非常意外的結局,我們在讀文章的過程中能感覺到三次明顯的飛來橫禍嗎?作者到底是通過什么方法使得全文渾然一體、流暢自然?
【交流點撥】
1.銜接呼應:開頭交代幾次養(yǎng)貓的結局,拋出線索,總領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養(yǎng)貓”收尾,呼應開頭。
2.三個故事之間又有過渡段貫通聯接。
3.伏筆的設置,穿針引線,連珠綴玉:第一只貓忽然消瘦預示其病死;寫第二只貓街上亂跑,預示其被人捉走;寫第三只貓凝望鳥籠,預示其被冤打致死。
六、課堂小結
第三只貓就這樣悲苦地死去,他身份卑微(被人遺棄,無家可歸),活得可憐(不好看,不活潑,不討人喜歡),結局悲慘(受人冤屈,遭毒打卻無法辯訴,含冤而死)。生活中這樣的“可憐貓”還有很多,愿同學們都懷著一顆寬容的心,平等對待生活中的一切生命吧!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