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紅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歷史系的戴安娜·諾維茨教授說:“沒有歷史頭腦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覺醒來,他們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民族意識任何一個國家都有。作為一個中國人,時刻想到自己是一個黃皮膚、黑眼睛的中國人,這就是民族意識的首要表現(xiàn)。
民族意識首先體現(xiàn)在對自己民族的熱愛上,一個不了解自己民族歷史的人是不可能熱愛自己民族的,所以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意識首先要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民族,領會民族文化、精神之內(nèi)涵與精髓。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底蘊豐富的文化魅力,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奠定了作為文明古國的基礎。蜚聲于世的陶瓷、絲綢、四大發(fā)明、萬里長城、秦始皇兵馬俑等無不昭示著中華民族文化的輝煌。西漢時期的絲綢之路為我們的文明打開了通向國際的通道,從此中華民族文化與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間不斷進行著廣泛的交流與融合,這使我們傳統(tǒng)燦爛的文化在全世界得到張揚,同時也深深地影響著世界的文明。在這豐厚的民族文化載體上承載著厚重的民族之魂——民族精神。
我們還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憂患意識。歷史告訴我們一個真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個民族如果沒有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就會落后,就會挨打,甚至是滅亡。以“天朝大國”自居的清王朝,自視“君臨天下”,自我陶醉,沒有危機意識,后來卻在全球的變局中低下了高貴的頭,任人欺凌宰割。日本是一個島國,為什么能有今天的飛黃騰達,翻開歷史我們應該清晰地看到日本民族有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公元6世紀的大化改新,日本人就能正視自身的落后,學習中國隋唐先進的政治經(jīng)濟制度。這場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為日本社會經(jīng)濟的進一步發(fā)展開辟了道路。19世紀中期的日本在炮艦的威逼下,緊閉的國門被美國叩開了,英法等國緊跟其后,此時日本猶如鴉片戰(zhàn)爭后的中國,同樣面臨淪為半殖民地的危機。封建的專制統(tǒng)治與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激起了一大批有識之士為拯救民族命運而斗爭,此后的明治維新使日本迅速崛起,走上了發(fā)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讓歷史告訴我們的學生,我們曾因為落后而受到外來侵略者的壓迫與欺凌,要記住我們的祖國曾經(jīng)遭受過的一次次恥辱,讓歷史喚醒我們的民族憂患意識,保持民族憂患意識,與時俱進,順應歷史進步的潮流,我們的崛起就有希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有希望。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