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惠玲
農(nóng)歷三月十八,高邑縣的大集。一大早,70多歲的張俊菊便帶著她的“寶貝”出門了。到了集上,擺好攤位,張俊菊把她的“寶貝”一對對拿出來擺好,那艷麗的色彩、俏皮可愛的圖案頓時吸引了人們的目光。
張俊菊是高邑縣的河北省非遺項目“后哨營貓頭靴”的代表性傳承人,那些“寶貝”便是她一針一線縫制出來的貓頭靴。這次趕集,她不光是銷售她的貓頭靴,主要的還是方便定制貓頭靴的客戶來取貨。
高邑縣后哨營貓頭靴,是手工納縫繡制的一種具有實用性、欣賞性、祈福意義的布藝民間美術(shù)工藝品,它屬于虎鞋的一個支脈,用來賜福避邪。
后哨營村是高邑縣東南部的一個小村,距漢光武帝劉秀登基的千秋臺只有5華里,這里流傳著很多關(guān)于貓頭靴的民間故事。相傳貓是虎的師傅,教會了虎很多本領(lǐng),唯獨沒有教虎上樹,所以人們都說貓比虎聰明,永遠(yuǎn)是它的師傅。貓除了具有虎的相貌外,還有它溫順的一面,所以人們就“比貓畫虎”,取虎的威猛兼采貓的聰慧溫順,用民間最原始的方法,對著貓剪出紙樣,然后納縫繡制成各式各樣的靴子和鞋,當(dāng)?shù)厮追Q“貓頭靴子”。根據(jù)民間傳說和考證,貓頭靴起源于漢朝劉秀登基之時(公元25年),流行于明清,到上世紀(jì)70年代普及后,幾乎成為時尚,不僅農(nóng)村小孩穿,縣城的小孩也穿,貓頭靴成為一種祈福平安的穿戴習(xí)俗。
貓頭靴從古至今都是以手把手母傳女的傳授方式世代相傳,有姥姥做給外甥外甥女、有姑姑做給侄子侄女、有妗妗做給外甥外甥女的習(xí)俗,并擇良辰吉日饋贈。后來,逐漸擴大到親朋好友的孩子滿月時相互贈送。
后哨營貓頭靴造型夸張,風(fēng)格獨特,色彩艷麗,具有漢朝遺風(fēng)并兼具農(nóng)民畫的特點。每雙靴子均為手工納縫繡制,針線細(xì)膩,形象生動,結(jié)實耐用,招人喜愛。貓頭靴分“靴”和“鞋”兩種款式,有高腰、半高腰、普通三個種類,有“貓頭”“花草”“蝴蝶”三個花色,其中“花草”又有“牡丹”“石榴”“荷花”等多種吉祥圖案。貓頭靴還分為“人眼貓”“虎眼貓”“露牙貓”“不露牙貓”等幾種樣式,貓的胡須一般用黃色絨線或紅色絨線繡成,貓眼用黑色絨線繡成,也有的用造型特殊的紐扣代替,更立體逼真。紅布縫制的貓唇、白布折成尖角縫制的貓牙、黃布折成窩角縫制的貓耳,讓貓頭靴顯得更加活潑可愛。貓頭靴的靴幫用藍(lán)、黑色棉布,里襯花布中間加棉絮做成,靴底則用“梅花型”“雁型”“人字型”針腳納制而成,底心也繡有吉祥的圖案。
后哨營貓頭靴是高邑縣三鄉(xiāng)三鎮(zhèn)108個行政村制作貓頭靴的代表性稱謂,以大營鎮(zhèn)的后哨營村為中心,傳承、輻射到毗鄰的莊頭村、東王村、前懷安村及全縣各個村莊。后哨營貓頭靴因其質(zhì)地優(yōu)良、花色古樸傳統(tǒng),相繼成為縣、市、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
曾經(jīng)穿過貓頭靴的孩子,現(xiàn)在已經(jīng)長大成人,但只要提起貓頭靴子,他們都會念念不忘,有的甚至還珍藏至今。因為納縫繡制的貓頭靴,每一針每一線都充滿了深深的祈福和祝愿。
編輯: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