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霍林漢姆
到位于科隆的德國航空航天中心Envihab實驗室里看看科學(xué)家如何研究長期太空生活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一天24小時連續(xù)60天,吃喝拉撒睡甚至鍛煉都要躺在床上?你能成為宇航員嗎?
走進“未來世界的建筑”
Envihab(名字由英文詞環(huán)境和棲息地各取一部分組成)實驗室看上去像是未來世界的建筑。或許更像那種反烏托邦的未來世界,外表一切光鮮,掩蓋著深不可測的兇情險象。
實際上,這個新設(shè)施猶如一個閃閃發(fā)光、巨大的白色樂高積木。不過,實驗室的絕大多部分其實是在地下。
失重狀態(tài)下睡覺一直是宇航員面臨的一個大問題
我的陪同是營養(yǎng)學(xué)家佩特拉。她帶我穿過沒有窗戶的通道,四周的墻壁散發(fā)著詭異的綠光。你幾乎可以想象,神秘博士(Dr Who)快步跑過走廊,戴利克(Dalek,英國科幻電視劇《神秘博士》中的機器人)窮追不舍。
走進實驗室,所有的墻壁、地板和天花板都是平平的、純白色。沒有窗戶、沒有擺放植物、沒有掛照片或是畫。我無法不注意到,所有的門上都沒有把手。周圍的一切超凡脫俗、令人迷惑。但是,這種讓人好像漂泊在太空、或者遙遠的外星人世界的感覺是故意制造的。
Envihab實驗室的設(shè)計宗旨,是給醫(yī)生、科學(xué)家、工程師提供研究太空飛行對人體影響的機會,在地球以外生存的孤獨和隔絕、對身心可能造成的沖擊等。
佩特拉拿出卡,在隱形小平板上刷了一下,打開幾道隱形門。門平穩(wěn)滑開,聲音很小。走進去,眼前好像是醫(yī)院的住院區(qū)。有護士工作臺、醫(yī)療器械,還有長長的、沒有窗戶的白色走廊,兩側(cè)是一間間病房。
頭朝下偏垂度模仿失重狀態(tài)
什么都要躺著來
這些病房可不是給病人準備的。這里的居民是花錢請來的12位志愿者,身體完全健康,為了科研目的來床上躺兩個月。這項研究被稱作“臥床研究”,目的是模擬長期失重可能給人體帶來的影響。
在太空生活短短幾天,就可能嚴重危害健康。肌肉萎縮、骨質(zhì)丟失,體液堆積在頭部,宇航員面部浮腫,感覺好像長期患感冒;就連免疫系統(tǒng)、視力也會受影響。
目前,美國宇航員凱利和俄羅斯宇航員柯寧科已經(jīng)在國際空間站生活了九個月,他們的計劃停留時間是一年,以便測試長期太空任務(wù)對人體的影響。往返火星——假設(shè)計劃著陸的話——至少需要兩年,其中一年半以上是在太空。
Envihab臥床實驗的目的,是要在地球上展開類似環(huán)游太空的研究。但是,每天24小時、連續(xù)60天躺在床上,可能并沒有你想象的那么容易、舒服。首先,沒有高檔的床單、柔軟的枕頭。志愿者必須躺在單人病床上。病床稍稍后傾,志愿者頭部傾向地面。閉路電視隨時監(jiān)控,防止有人試圖坐起來。
我去看望其中一位志愿者??死锼沟侔苍诖采弦呀?jīng)躺了40天??死锼沟侔部梢钥措娨暎须娫?、膝上電腦,可以上網(wǎng)。他說,偶爾,甚至還可以透過磨花玻璃的天窗看到一眼太陽。
什么都要躺著做。上廁所要用盆或瓶;淋浴也必須平躺在特制的防水床上。至于吃,克里斯蒂安本人詛咒般介紹說,飯菜“非常健康”。
宇航員曾經(jīng)抱怨失重仿佛長期患感冒
在國際空間站,宇航員每天至少用一個半小時的時間鍛煉身體,保持肌肉、骨骼健康。在地下,克里斯蒂安也要鍛煉:跑、跳,但都要躺著!使用特別設(shè)計的鍛煉床!
臥床實驗的結(jié)果并不僅僅適用于未來的宇航員,也可以幫助那些需要長期住院的病人。對骨骼、肌肉受損狀況的太空研究成果也可以讓一些普通病人——比如骨質(zhì)疏松患者——受益。
我問克里斯蒂安,出去后你最想做什么呢?他回答說:“好好深呼吸。”
幾分鐘后我重返外部世界,正是像克里斯蒂安所說的那樣做了幾次深呼吸。
太空生活?我肯定受不了。(摘自英國BBC)(編輯/唐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