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yīng)臺
不論是北京還是吉隆坡,香港還是臺北,都有一個“國際化”的共同面貌:星巴克咖啡館不管在哪一個城市里都可以俏生生地站在街角,7-11商店取代了原來老先生老太太開的雜貨店,最流行的嘻哈音樂和服飾到處可見,好萊塢的電影比歐洲還早上市。
生活的韻律也與國際同步:2月14日買花過情人節(jié),10月底戴上面具參加“萬圣節(jié)”變裝游行,11月有人吃火雞過感恩節(jié),12月廣場上萬人空巷載歌載舞慶祝耶誕節(jié);年底,放煙火、開香檳,倒數(shù)時,親吻你身邊的人。
從北京到吉隆坡,“國際化”成為一個舉國上下努力追求的目標。但是,慢一點,究竟什么叫“國際化”呢?
按照字義,就是使自己變得跟“國際”一樣,可是,誰是“國際”呢?變得跟誰一樣呢?把英語變成官方語言,是要把臺灣變成英國美國,還是印度菲律賓?還是香港新加坡?當執(zhí)政者宣布要將別國的語言拿來作自己的官方語言時,他對于自己國家的安身立命之所在、之所趨,有沒有認真地思考過呢?
1978年我第一次到歐洲,這是啟蒙運動、工業(yè)革命的發(fā)源地,先進國家的聚集處,我?guī)е鴿M腦子對“現(xiàn)代化”的想象而去。
離開機場,車子沿著德法邊境行駛。一路上沒看見預(yù)期中的高科技、超現(xiàn)實的都市景觀,卻看見田野依依,江山如畫。樹林與麥田盡處,就是村落。村落的紅瓦白墻起落有致,襯著教堂尖塔的沉靜。斜陽鐘聲,雞犬相聞。綿延數(shù)百里,竟然像中古世紀的圖片。
我是震驚的。我以為會到處看見人的“現(xiàn)代”成就的驕傲展現(xiàn),但是不斷撞見的,卻是貼近泥土的默不作聲的“傳統(tǒng)”。穿過濃綠的草原,這牧羊人緩緩向我走近,就像舊約圣經(jīng)里的牧羊人走近一個口渴的旅人。
爾后在歐洲的長期定居,只是不斷見證傳統(tǒng)的生生不息。
生老病死的人間禮儀——什么時辰唱什么歌、用什么顏色、送什么花,對什么人用什么遣詞與用句,井井有條。春夏秋冬的生活韻律——暮冬的化妝游行以驅(qū)鬼,初春的彩繪雞蛋以慶生,夏至的廣場歌舞以休憩,耶誕的莊嚴靜思以祈福。
千年禮樂,不絕如縷,并不曾因“現(xiàn)代化”而消失或走樣。至于生活環(huán)境,不論是羅馬、巴黎還是柏林,為了一堵舊時城墻、一座破敗教堂、一條古樸老街,都可能花大成本,用高科技,不計得失地保存修復(fù),為了保留傳統(tǒng)的氣質(zhì)氛圍。
我發(fā)現(xiàn),自己原來對“現(xiàn)代化”的預(yù)期是片面的。先進國家的“現(xiàn)代化”是手段,保護傳統(tǒng)是目的。譬如在環(huán)境生態(tài)上所做的巨額投資與研發(fā),其實不過是想重新得回最傳統(tǒng)最單純的“小橋流水人家”罷了。大資本、高科技、研究與發(fā)展,最終的目的不是飄向無限,而是回到根本——回到自己的語言、文化,自己的歷史、信仰,自己的泥土。
于是我看見:越先進的國家,越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傳統(tǒng);傳統(tǒng)保護得越好,對自己越有信心。越落后的國家,傳統(tǒng)的流失或支離破碎就越厲害,對自己的定位與前景越是手足無措,進退失據(jù)。
不是移植別人的節(jié)慶,不是移植別人的語言,那么“國際化”是什么?它是一種知己知彼。知己,所以要決定什么是自己安身立命、生死不渝的價值。知彼,所以有能力用別人聽得懂的語言、看得懂的文字、講得通的邏輯詞匯,去呈現(xiàn)自己的語言、自己的觀點、自己的典章禮樂。它不是把我變得跟別人一樣,而是用別人能理解的方式告訴別人我的不一樣。所以“國際化”是要找到那個“別人能理解的方式”,是手段,不是目的。
越是先進的國家或地區(qū),對于國際的知識就越多。知識的掌握,幾乎等于國力的展示,因為知識,就是權(quán)力。知道越多,掌握越多。如果電視是一種文化指標,那么臺灣目前24小時播報新聞,把自己放大到鋪天蓋地的肚臍眼自我沉溺現(xiàn)象,不只是落后的象征,已經(jīng)是文化的變態(tài)。
我喜歡在星巴克買咖啡。不見得因為它的咖啡特別好,而是因為,你還沒進去就熟悉它的一切了。你也許在耶路撒冷,也許在倫敦,在北京,或者香港,突然下起冷雨來,遠遠看見下一個街角閃著熟悉的燈,你就知道在那里可以點一大杯拿鐵咖啡加一個牛角面包,雖然這是一個陌生的城市。
“全球化”,就是使你“客舍似家家似寄”。我更喜歡在臺北的古跡紫藤廬喝茶,會朋友。茶香繚繞里,有人安靜地回憶在這里聚集過的一代又一代風(fēng)流人物以及風(fēng)流人物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歷史,有人慷慨激昂地策劃下一個社會改造運動。紫藤花閑閑地開著,它不急,它太清楚這個城市的身世。
臺北市有58家星巴克,臺北市只有一個紫藤廬。全世界有6600家星巴克,全世界只有一個紫藤廬。“國際化”不是讓星巴克進來取代紫藤廬;“國際化”是把自己敞開,讓星巴克進來,進來之后,又知道如何使紫藤廬的光澤更溫潤優(yōu)美,知道如何讓別人認識紫藤廬——“我”——的不一樣。
星巴克越多,每一個城市自己的紫藤廬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