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強義
(362000 福建省泉州市人民檢察院 福建 泉州)
論玩忽職守罪因果關系的合理認定
蔡強義
(362000 福建省泉州市人民檢察院 福建 泉州)
我國對玩忽職守罪因果關系認定模式有多種選擇,但經過分析玩忽職守罪因果關系認定的若干關鍵,結合具體的案例,筆者認為采用客觀歸責論認定玩忽職守因果關系是一個比較合理的選擇。
玩忽職守;因果關系;客觀歸責
我國刑法因果關系具有非常豐富的理論。作為玩忽職守罪因果關系的理論基礎,刑法因果關系影響深遠,故我國對玩忽職守罪因果關系的認定也有多種選擇。但在論述玩忽職守罪的因果關系時應抓住玩忽職守罪因果關系認定的若干關鍵,才能做出一個比較合理的選擇。
我國對玩忽職守罪因果關系進行認定一般有以下幾種選擇:①必然、偶然因果關系理論:玩忽職守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大量存在著間接的、偶然的因果關系,在因果關系鏈中經常插入其他自然或人為的因素,這種因果關系在其他犯罪中也許不構成刑法上的因果關系,但在玩忽職守罪中應該成為刑法上的因果關系。②相當性理論:以行為時客觀存在的一切事實為基礎,依據一般人的經驗來判斷,在存在介入因素的場合下,判斷介入因素是否對因果關系的成立產生阻卻影響時,一般是通過是否具有“相當性”的判斷來加以確定的。③“近因說”理論。遠因行為和近因行為都是導致結果的事實原因,兩者相比,近因行為足以阻卻遠因行為而將遠因行為排除在刑事追究之外。④監(jiān)督過失理論:監(jiān)督者與被監(jiān)督者之間,由于監(jiān)督者的懈怠疏忽而使被監(jiān)督者故意或過失地實施了犯罪,相應地追究監(jiān)督過失責任。[1]⑤客觀歸責理論:具體到玩忽職守罪,要確定玩忽職守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關鍵問題是要考慮玩忽職守行為給法益帶來的危險以及危險是否在危害結果中得以現(xiàn)實化。[2]
不管是哪種認定模式,都會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缺陷,這主要是由人的有限理性所決定的,事實證明,法律也不能達到完美,因此,我們在選擇玩忽職守罪因果關系認定模式時就應當意識到這一點。
筆者認為,在論述玩忽職守罪的因果關系時不宜將因果關系與偶然性、必然性的關系相混淆。既然玩忽職守的危害結果已經出現(xiàn),就不存在偶然與必然的問題,因果關系只是提供認識犯罪的一種邏輯工具,不關涉刑法的評價,也不涉及結實事物發(fā)生是否是必然性的問題。因此,認為玩忽職守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必然、偶然因果關系的提法不妥。
其次,玩忽職守罪一個很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它的不作為性,在進行認定時,不能只從主觀上的過失來認定,還應當與其客觀上的不作為相結合,在認定不作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時,筆者認為,從事公務活動的人員有履行一定行為的職責,而履行這些職責往往能防止某些危害后果發(fā)生,而他們不履行能防止危害后果發(fā)生的職責而致使危害后果發(fā)生,如果是這樣,我們可以認為他們不履行職責與發(fā)生的危害后果有因果關系。
再次,玩忽職守罪主觀上的過失在實踐中存在著難以認定的景況,這是導致許多理論不能被合理采用的直接原因之一,筆者認為,這需要立法積極配合,通過法律上的詳細規(guī)定,必要時采取責任倒置的推定模式,這樣一來,對其主觀上的過失認定將可以更為明朗。
另外,對于復雜型因果關系的,應該區(qū)別對待。對決定型復雜因果關系,即一行為人的背職行為支配另一行為人的背職行為,引起一個危害結果發(fā)生的因果關系,因為前行為人支配著后行為人的意志,使后者沒有選擇自由,后者完成為前者所操縱的情況下,前行為是危害結果產生的主要原因力,行為人應負主要責任。但是當后行為人實施相應行為,其主觀方面對自己的行為還是有意識的,因而也不能說完全沒有行為的意義,其行為也是產生危害結果的原因力之一。因此,后行為人也應承擔相應的責任。當然,在量刑時,此責任要較前行為人輕。對共同型復雜因果關系,即兩個或兩個以上行為人各自獨立的背職行為,共同引起一個危害后果的發(fā)生的,應當將每個人的行為都視為危害結果的原因。
最后,應當明確我們對玩忽職守因果關系進行統(tǒng)一認定模式的另一個深層原因——打擊犯罪,保護合法利益。就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對造成危險狀態(tài)的責任人也應當采取措施。
目前而言,客觀歸責理論會是一個比較合理的選擇。我們可以通過一個案件分析該理論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1997年10月,莊某到泉港區(qū)直黨工委工作,1998年起,泉港區(qū)直機關黨費代收代繳工作由莊某一人負責。2000年起,莊某開始挪用其代收代繳的黨費,至2005年5月案發(fā),共計挪用黨費324436.27元。案發(fā)后該款已全部追回。該莊挪用的黨費除少部分(約7萬元)用于家庭費用外,其余均用于賭博(打麻將、撲克、買六合彩等),其中包括與多名泉港區(qū)的國家工作人員聚賭(據莊交代參賭人員達50余名,經區(qū)紀委查證的有10名并受到黨政紀處分)。
2003年3月31日起,施某任中共泉州市泉港區(qū)委直屬機關工作委員會常務副書記,負責管理泉港區(qū)委直屬機關工作委員會的全面工作。
在本案中,施某是否構成了玩忽職守罪?筆者認為構成。施某由于不履行其對黨費的監(jiān)管職責,致使莊某挪用黨費的行為持續(xù)進行。從客觀歸責理論上來講,施某對黨費收繳的財務制度不健全,監(jiān)管不力,制造了黨費被挪用的危險,主觀上具有過失,并且該危險已經轉為現(xiàn)實,已經出現(xiàn)危害結果,不作為與危害結果具有因果關系,符合玩忽職守罪構成要件。但是,施某應當只對其任職期間的危害結果承擔責任,因為在本案中可以發(fā)現(xiàn),莊某的挪用行為在施某上任前就已經存在,但這不影響對施某構成玩忽職守罪的認定,同時對于前段時間內的負責人,筆者認為也應當追究各自相應的責任。
客觀歸責理論利用“制造不被允許的危險”來認定玩忽職守罪的主觀過失,這是其“客觀”體現(xiàn),同時又通過“實現(xiàn)不被允許的危險”與“構成要件的效力范圍”的約束,使其認定模式符合犯罪的構成要件,可以解決在認定玩忽職守罪因果關系中遇到的大部分問題,并且符合刑法打擊犯罪、保護合法利益的目的。因此,筆者認為客觀歸責理論可以為玩忽職守罪因果關系的司法認定提供一個合理框架。雖然其存在著危險狀態(tài)可能難以認定的局限,但相對于現(xiàn)有的認定模式而言,可以更為準確地認定玩忽職守罪因果關系,也有利于實現(xiàn)司法認定的同一性。
玩忽職守罪因果關系的認定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和爭議,在沒有一種更好的認定模式出現(xiàn)之前,我們可以對現(xiàn)有模式進行選擇,并努力給予完善。
[1]李蘭英,馬文.監(jiān)督過失的提倡及其司法認定[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5,(5).21.
[2]楊志國.玩忽職守罪因果關系司法認定模式研究[J].人民檢察,2007,(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