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敏
上海立信會計學院,上海 201620
?
中西法律文化差異視角下的法律術語翻譯探究
趙 敏
上海立信會計學院,上海 201620
當今世界有兩大法系,一種是大陸法系,一種是英美法系。在法律文化的溝通與融合中,法律翻譯則充當著橋梁的作用。然而,在溝通中西法律文化過程中,法律術語的翻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響,給法律翻譯帶來一定的阻礙,且直接影響著法律文本的整體質(zhì)量。恰如其分地翻譯和表現(xiàn)法律術語絕非易事,其不僅要求翻譯者具有良好的英語翻譯基礎和法律知識功底,而且還要求翻譯者深諳中西法律文化的異同點。對此,本文基于中西法律文化差異視角,在分析中西法律文化差異基礎上,探析法律術語翻譯的問題及相關的解決對策。
法律文化;文化差異;法律術語;法律翻譯
法律翻譯涉及各行各類,其中既有包含法律、法規(guī)等規(guī)范性文件的翻譯,又有包含庭審語言、訴訟文書以及合同等非規(guī)范性文件、口語等的翻譯。作為專業(yè)性、針對性極強的一門語言,法律語言有其獨有的表達方式和術語,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又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
當今世界有兩大法系,一種是大陸法系,一種是英美法系。不同的法系所具有的法律語言系統(tǒng)也各自不同。舊中國時期,我國實行的法律體系隸屬大陸法系,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我國的法律體系在大陸體系的基礎上建立起了自己的特色,形成社會主義法系。而歐美國家所實行的則是英美法系。不同的法系存在著差異,致使中西法律文化存在著差異。二者之間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淵源方面的差異。大陸法系不承認判例是構成正式法律的淵源,而英美法系則承認,且在整個英美法系中,判例法還占據(jù)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二是技術方面的差異。大陸體系中的案件審理,主要參考的是制定法的具體規(guī)定,接著再根據(jù)案情分析和其他相關規(guī)定進行審理。而英美法系則主要參考過去的判例,通過比較兩者之間的異同點,再概括出符合案件的審理規(guī)則;三是程序的差異。在大陸法系中,法官是訴訟程序的中心,由法官和陪審員共同組成法庭來進行案件審理。而英美法系,則以案件的原告、被告、辯護人等為中心,法官在其中充當調(diào)仲裁員角色,并不實際參與案情爭論;由上可知,由于我國與西方國家所從屬的法系不同,致使二者在法律文化上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些差異對法律翻譯,尤其是法律術語的翻譯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和挑戰(zhàn)。對此,有必要從中西法律文化差異的角度入手,探討其對法律術語翻譯的影響。
以下,基于中西法律文化差異視角,探討由于中西法律文化上的種種差異所致使法律術語翻譯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
(一)淵源不同所產(chǎn)生的法律術語翻譯問題
我國的法律淵源眾多,主要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guī)……等等,當中所涉及的細分項較多,諸如“法”、“條例”、“辦法”等。而西方法律并沒有如此精細的劃分。這就導致在對相關法律術語進行翻譯時,找不到或者是較難找到與之完全對等及大部分對等的單詞來翻譯解釋。比如在我國,通常將“辦法”翻譯成measures,將“決定”翻譯成decision。然而,在西方語言體系中,measures并非是法律專業(yè)術語,decision也通常不用于規(guī)范表述上,僅作為法院具體裁決決定的一般性表述。從這些最基本的法律術語的翻譯差異上就可以看出,由于中西法律文化的不同所導致的術語翻譯差異十分明顯。
(二)技術層面的差異所帶來的法律術語翻譯的問題
前文提到在西方的審判法庭上,法官所采用的技術主要根據(jù)過往的相關判例,在比較判例與當前案件之間的異同點來概括出符合案件的審理規(guī)則。因此,在英美法系中,以判例為參考所歸納出的法律原則占據(jù)著極大的比例。而我國的法律則不適用此技術原則。這就直接衍生出部分西方與我國不對等的法律術語。比如Rule是西方法律中某一指引和確定標準的指代,但是在我國,Rule則通常被翻譯成國務院的各項規(guī)章,且Rule在西方法律所指代的含義,在我國法律中并沒有類似的概念。
(三)訴訟程序的差異所導致的法律術語翻譯的問題
法律訴訟程序上的差異也是導致中西方法律術語翻譯存在不對等問題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與西方采取對抗式訴訟程序弱化法官職能不同的是,我國的法律注重對法官審判職能的發(fā)揮,在訴訟程序上所采取的主要程序是法官職權式。另外,在陪審人員的組成上,中西方也存在較大不同。我國法庭上的人民陪審員在案件辦理過程中享有一致的權利和義務,而西方所實行的陪審團制度則是組織普通民眾組成陪審團來用于認定客觀事實,陪審團實際并不參與案件判決。這就導致juror在中西方法律術語體系中所代表的意義不對等,同時由于我國沒有陪審團制度,因而在我國的法律術語中,也缺少英美體系中jury所對應的法律術語。
(四)法律分類的差異所導致的法律術語翻譯的問題
大陸法系的主要類別分為公法和私法兩大類,公法主要針對國家機關與國家機關間的權利制約和國家機關與公民之間的法律界定,私法則強調(diào)以自然人、法人為主的法律主體間的關系。英美法系的分類主要分為普通法與衡平法,其中衡平法的術語Equity Law的淵源主要是西方法系依據(jù)歷史傳統(tǒng)所產(chǎn)生的,其在我國并無相應提法,因此Equity Law這一術語在我國法律體系中也沒有相應的術語。
(一)掌握西方法律淵源術語和目的術語
在法律文化的溝通與融合中,法律翻譯則充當著橋梁的作用。恰如其分地翻譯和表現(xiàn)法律術語絕非易事,其不僅要求翻譯者具有良好的英語翻譯基礎和法律知識功底,而且還要求翻譯者深諳中西法律文化的異同點,其中就包括對西方法律淵源語和目的語的相關法律術語的掌握。比如在一般性英語用語中,“Action”代表“行動”的意思,而在法律英語中,“Action”則表示“對價”,“Cost”在普通英語中表示“花費的成本”,而在法律英語中,又指代“訴訟費”。了解并掌握這些源語和目的語,有助于正確理解法律翻譯文本中相關術語的具體含義指代,以幫助最終做出準確翻譯。
(二)尋找功能最貼近的法律術語進行翻譯
針對中西法律文化差異所導致的術語翻譯差異問題,最直接、簡單地方式莫過于尋找功能和意義最為貼近的目標語進行翻譯,盡可能地兼顧英語語言功能和法律語言功能。比如“mortgage”在西方法律體系中表示的是債務清償?shù)囊环N擔保方式,具體意思是債務人向債權人進行財產(chǎn)所有權的轉移。在我國則將“mortgage”翻譯為“抵押”和“質(zhì)押’’。然而,“抵押”和“質(zhì)押”所針對的對象又不相同,“抵押”主要針對不動產(chǎn),而“質(zhì)押”則針對動產(chǎn)和權利。因此,在對“mortgage”進行翻譯時,要結合其語言功能和法律功能,在涉及不動產(chǎn)時翻譯為“抵押”,涉及動產(chǎn)時翻譯為“質(zhì)押”。
(三)采取直譯的方式
除了上述兩個策略外,對于詞匯空缺的法律術語,還可以采取直譯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翻譯。比如“l(fā)egal person”、“Family Division”譯為“法人”和“家庭法庭”就是采用直譯方法所創(chuàng)造出的新的法律術語。
綜上所述,為提高法律翻譯的正確性和規(guī)范性,增強法律術語翻譯的準確性,就有必要從中西法律文化差異的視角出發(fā),通過認識差異、了解差異,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起法律文化差異與術語翻譯間的聯(lián)系,以此來更好、更準確地完成法律術語翻譯,確保法律翻譯文本更加高質(zhì)。
[1]韓寧.術語學視角下的法律術語翻譯——以<合同法>英譯為例[J].時代教育,2015(3).
[2]張笑一.試議法律術語翻譯的翻譯技巧[J].北方文學(中旬刊),2015(9).
H
A
趙敏(1979-),女,漢族,上海人,2012年畢業(yè)于南開大學,博士研究生,上海立信會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法律英語、商務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