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人
陳廷敬為官五十余年,是康熙帝的股肱大臣、《康熙字典》總纂官,對康熙朝的文治武功及康乾盛世的形成立下汗馬功勞。他一生清廉自律,甘于清寒,家里只有老屋數(shù)間,無值錢什物。雖貴為大學士,卻出門無車,衣衫粗舊,飲食無珍蔬膏粱,一冬只吃腌菜,還甚覺有味,常以“我自長貧甘半飽”而自勵,被門人稱為“半飽居士”。揚州八怪之一的文學家金農曾寫詩贊揚陳廷敬的清德余風:“獨持清德道彌尊,半飽遺風在菜根”。《清史稿》給予他“清勤”
定評。
離陳廷敬故居大約五百里外的河南鞏義,有個康百萬莊園,一塊懸掛在主宅過廳的“留余匾”讓人印象深刻。匾上寫著《四留銘》:“留有余,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余,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余,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余,不盡之福以還子孫。”或許就是因為歷代子孫都做到了自覺“留余”,凡事張弛有度,適可而止,留有余地,并遠離窮奢極欲,結果康家整整繁榮興盛了十二代四百余年,富到“馬行千里不食別家草,人行千里盡吃康家糧”,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規(guī)律。
“半飽”與“留余”,一是大清相國官箴,一是地方士紳家訓,可謂異曲同工,反映了共同的境界與情懷。以“半飽”精神去做官,可保潔身自好,全身而退;以“留余”態(tài)度來治家,可保家業(yè)不衰,子孫出息。
“半飽”與“留余”,都強調的是凡事應見好就收,留有余地,最忌窮極盡絕。譬如說,吃飯要半飽,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吃七成飽正好,益于健康長壽,胡吃海塞,吃得腦滿腸肥,則是百病之源;作畫要留余,高明的畫家,入畫的景物再多,也總要在畫面上留出二三分空白;賺錢要有所節(jié)制,不能獨吞,自己賺錢也要給別人賺錢機會;喝酒也要適可而止,酒至微醺,花至半開,是最佳境界,喝得酩酊大醉,那是自找罪受。
“半飽”與“留余”的反義詞就是貪婪與過分。貪吃、貪財、貪功、貪名、貪權,都沒有好下場;而過于奢侈,過于招搖,過分享受,過度消費,則都是愚蠢之舉??纯匆槐娯澒?,不知惜福,不守本分,放縱貪欲,拼命撈錢,結果是貪吃吃到“大腹便便”,撈錢撈到腰纏萬貫,最后也換來個遺臭萬年。
實踐證明,用“半飽”思想來治愈物欲的貪婪,用“留余”精神來節(jié)制生活的奢侈,既是實事求是效果明顯的明智之舉,也是許多仁人志士的經(jīng)驗之談。諸葛亮說“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尼采說“一切煩惱皆來源于過多的欲望”;方志敏說“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zhàn)勝許多困難的地方!”蘇格拉底被學生拉去逛羅馬市場,琳瑯滿目的商品讓他看著頭暈,對學生大發(fā)感慨:沒想到居然有那么多我不需要的東西。
而以“半飽”對待功名利祿、以“留余”對待生活享受者,往往會全力以赴在工作和事業(yè)上,做出不凡建樹。中國科學院院士裘法祖就是其中一員,他這樣要求自己:“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在漫長的人生歲月里,他一直忠實地踐行著自己的座右銘,淡泊名利,生活簡單簡樸,溫飽即可;拼命工作,兢兢業(yè)業(yè),廢寢忘食,高標準要求自己;搞學問更是精益求精,苦心孤詣,最后,他的突出成就享譽醫(yī)學界,被譽為中國外科醫(yī)學奠基人,為我們樹立了做人、做事、做學問的楷模。
“半飽”,是保持身心健康的硬道理;“留余”,是實現(xiàn)人生輝煌之大智慧。有心者不妨一試,很靈的。
(選自《鄭州日報》2015年10月29日,薦稿人:左汝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