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楚群 王達(dá)敏
讀完劉鵬艷的《合歡》,忽生何歡之有的感嘆!這部小說延續(xù)了作者機(jī)智靈動而又細(xì)膩精準(zhǔn)的文風(fēng),以戲謔的口吻導(dǎo)入,一路插科打諢,隨意撒豆成兵,自成蔚然氣象。文字行云流水,故事卻非一馬平川,冷不防就把你推入荒涼曠寞之境?!拔摇迸c羅家平的偉大友誼是多么誘人的幌子,剛剛喚起讀者對少年往事的共鳴,精于敘事的作者就迫不及待地狠下殺手,向你展示無可逃遁的童年創(chuàng)傷與庸常鄙俗的成人世界。敘述的酣暢,表達(dá)的快意,最終聚攏在徹骨的疼與痛之中?!逗蠚g》人物層次設(shè)置異常清晰,整部小說的聚光燈都打在羅家平與“我”以及“我們”身上,其他人或事幾近于符號或道具。作者關(guān)心的是,凡塵浮世中兩個小女子瘦弱絕望的愛與痛。合歡花烘托出的悲愴感,肆意彌漫在九分之四的篇幅里。你不用丈量,即能感知她們的心理陰影面積。
或許,明智的論者更應(yīng)該從文本鮮明而密集的意象“合歡”落筆。一切理解都是生產(chǎn)性的,都需要特定的語境,具體到作品中,就是釋義者對于文本意義的再生產(chǎn)。施萊爾馬赫甚至慫恿我們,闡釋學(xué)的任務(wù)就是,理解得比作者更好——這話估計得讓不少學(xué)院派評論家如坐針氈。幸而伽達(dá)默爾吸收前輩精華,提供了“視野之融合”的折衷手段,對理想讀者循循善誘:當(dāng)我們假定的“視域”與作品置身于其中的“視域”相融合時,理解這一事件就發(fā)生了。視野的交融,得以讓作品、作家、讀者共同在大千世界的背景之下,進(jìn)行對話與交流,從而建構(gòu)起新的話語。然而,無論釋義者的話語系統(tǒng)多么自圓其說,作為闡釋產(chǎn)物的話語,多少都有虛妄的成分在里頭。因此,放棄索隱、求證與旁敲側(cè)擊,以普通讀者的身份貼近作品,與作者一起體察人性的幽微,探討生活的況味,反倒不失平和理性。
《合歡》的故事并不復(fù)雜,兩個女孩子從中學(xué)到中年,相知相惜相伴,成為彼此的“心坎”。這偉大的友誼超越普通友情,但又不致走向拉拉式的情愛。乍讀下來,頗有幾分《七月與安生》或《二三事》的意思??砂材輰氊惞P下的人物向往的是盛大而飄渺的繁華,哪里容得下凡俗庸常的人間煙火?早在十年前,王安憶在談及小說的當(dāng)下處境時,就曾警告過當(dāng)代作家,如果不能合理解釋小說中人物的生計問題,那么,作家筆下所有的精神追求,“無論是落后的也好,現(xiàn)代的也好,都不能說服我,我無法相信你告訴我的”。在這一點上,劉鵬艷處理得令人信服。無論是職場白骨精孟小菲(《桃花債》),還是懷揣神符的劉某人(《辰州符》),以及本文中行走天下的羅家平,都得自謀營生,都能接得著地氣。他們的困惑與掙扎,有因襲的重?fù)?dān),但更多的是時代的負(fù)荷。作家注視和思索著生活的多棱鏡,努力捕捉不同的畫面與情愫,隨物賦形,點鐵成金。不得不承認(rèn),在劉鵬艷的筆下,平凡世界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都有一種打動人心的魅力。她的小說中,自始至終都有一個清醒、冷靜的敘述者,精準(zhǔn)地控制著敘事節(jié)奏。品味《合歡》,你能再次感受《日月長》式的冷眼熱腸。而在將父女之愛與糾葛寫到極致之后,閨蜜之情又試圖帶給讀者怎樣的震撼?
小說主人公羅家平,相貌平平,成績平平,處在妖精似的姐姐和寶貝般的弟弟的夾縫中,自顧自地野蠻生長。這樣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與各方面都優(yōu)異N倍的“我”居然擦出了火花。為了讓她完成對“我”的啟蒙,生活早早啟蒙了她。她抽煙喝酒,身攜利器,勇闖天涯,又老于世故,敢于擔(dān)當(dāng),每每一出言便能勘破世情真相?!拔摇辈桓易龅氖?,做不了的事,都由她包圓了。一句話,“我”是A面,負(fù)責(zé)光鮮生活,她是B面,負(fù)責(zé)粗礪靈魂?!拔摇迸c羅家平終究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只有她們合體,才能完整地建構(gòu)起這部小說的整個世界。這樣理解,似乎就不難明白,為何作家的落點不穩(wěn),在羅家平與“我”之間頻頻位移了——她們本就是一體兩面,是彼此的鏡像,彼此的守望。丑與美,惡與善,粗俗與崇高,交織在生活表面與人性深處,令人欲罷不能。
“我”與羅家平,包含人格的A面與B面,輪番上演著生活的悲喜劇,愛情、家庭此類傳統(tǒng)意義上女性深以為意的福祉都未眷顧她們,兩人唯有在相互羅織的理想里抱團(tuán)取暖。羅家平的愛情經(jīng)歷與她的咒語一樣驚心動魄,她的先知能力與毛姆筆下的思特里克蘭德的繪畫天賦那樣,帶著不證自明的意味?!拔摇蹦兀路饝?yīng)有盡有,一切在正軌上,卻也情路艱辛?;橐錾隙刀缔D(zhuǎn)轉(zhuǎn),不管是家資匹配的,還是一碰傾心的,終究意難平。說來說去,唯一靠得住的,只有羅家平經(jīng)年累月的情誼和不求回報的陪伴。盡管或許對弗洛伊德或波伏娃那些神奇理論爛熟于心,但作者似乎無意對抗菲勒斯中心主義,兩個女人之間的肝膽相照、情比金堅,足已輕松解構(gòu)俗世的男權(quán)神話。小說的高潮部分——最后的晚餐,用足了小資的佐料,“醉笑陪君三萬場,不訴離傷”,她們要在生命的轉(zhuǎn)角處好好地致青春。然而,可供她們回味的青春又有多少歡樂可言?殘酷青春才是當(dāng)代文藝青眼有加的不衰主題。余華、畢飛宇不論,張悅?cè)弧⒌寻惨膊徽f,單是李檣編劇的《孔雀》《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黃金時代》就有上佳表現(xiàn)?!逗蠚g》不滿足,它要為殘酷青春加碼,合亦不歡,誰都不愿與生活和解,女主人公告別世界的時候,甚至帶不走淺淺一吻,茫茫大地,只余滿眼合歡。
責(zé)任編輯 李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