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贈答”的詞匯發(fā)展看日本贈答文化的變遷

2016-02-04 08:36張佳梅
民俗研究 2016年4期
關鍵詞:變遷詞匯文化

張佳梅

?

從“贈答”的詞匯發(fā)展看日本贈答文化的變遷

張佳梅

摘要:日本是一個十分講究贈答禮儀的國家,在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人,禮物的形式和還禮的方式都會有所區(qū)別。與此相關聯(lián),日語中表達贈答含義的詞匯也就格外豐富。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鏡子,通過研究日語贈答詞匯的語源,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詞匯真實反映了不同時代贈答文化的特點。

關鍵詞:贈答;詞匯;文化;變遷

贈答是日本社會一個儀禮化的習俗,集中體現(xiàn)了其宗教、政治、經濟、道德等多重社會現(xiàn)象。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贈答文化也在不斷變化,隨之出現(xiàn)了大量與“贈答”相關的日語詞匯,粗略統(tǒng)計就有上百個。在不同的使用情境下,“禮物”的表達會有所區(qū)別,比如“贈答品”“進物”一般用于中元、歲暮等社交性贈禮,“プレゼント”“ギフト”則多用于較為隨意的贈禮場合。祝賀時的禮物稱為“出産祝い”“結婚祝い”“新築祝い”等,葬禮的奠儀叫做“御仏前”“御霊前”“御香典”等,慰問時的禮物則包括“病気見舞い”“災害見舞い”“殘暑見舞い”等。大多數(shù)人收到禮物后都會還禮,即“お返し”,但還禮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中元、歲暮原則上不需要還禮,但至少要盡快送上“禮狀”(感謝信);在婚禮或葬禮等宴請結束時,主辦方會以“引き出物”的形式還禮,“出産祝い”“結婚祝い”“新築祝い”等則是以“內祝い”的形式還禮;病情好轉或康復后回贈的禮物叫“快気祝い”,奠儀的回禮稱作“香典返し”,受災的慰問禮不需要還禮,待生活穩(wěn)定后送上感謝信即可。總之,透過這些豐富的詞匯表達,我們不難窺見日本贈答文化的復雜性和獨特性。下面,本文將圍繞與“贈答”緊密相關的部分代表性詞匯,對贈答文化的歷史變遷略作分析。

一、古代贈答的起源

最早研究日本贈答習俗的學者是民俗學家柳田國男,他認為贈答源于神人共食的現(xiàn)象①[日]山口睦:《贈答の近代——人類學からみた贈與交換と日本社會》,東北大學出版會,2012年,第29頁。,即祭神之后,作為神的回贈,參與祭祀的人可以和神靈一起分享供品。受大陸文化影響,日本自彌生時代進入農耕社會后,就形成了稻作文化的農耕儀禮和萬物有靈的原始信仰。日本人認為,稻谷是神對人的恩賜,于是“初穂”(當年最早結的稻穗)成為祭祀活動中的重要供品,它和“直會”(祭神之后分享供品的酒宴)共同構成了人與神之間的贈答關系。

先來看“初穗”。在彌生時代的收獲祭上,人們將“初穂”供奉給神靈和祖先,并和神靈、祖先共同享用由稻谷制成的美酒和食物。后隨著這一方式在人與人之間的普及,人們開始在重要的節(jié)日里互相贈送供奉給神靈和祖先的祭品,表達感謝和祝福之意?!俺醴[”最初僅指稻穗,后來也指當年最早收獲的農產品和海產品等。不僅如此,其他所有的生產行業(yè)都將其產品的一部分作為“初穂”供奉給神靈。人們甚至將部分新鑄的貨幣作為“初穂”供奉在神社,就連遣唐使帶回的部分舶來品也會供奉在神社內。*[日]桜井英治:《贈與の歴史學》,中公新書,2011年,第21頁。時至今日,每年秋天在伊勢神宮舉行的“神嘗祭”“新嘗祭”上,天皇都會用當年收獲的新米供奉神靈,然后親自品嘗這些新米,旨在感謝秋天的收成并祈禱五谷豐登、國泰民安。1873年明治政府采用新歷,將“新嘗祭”固定在每年的11月23日舉行。1948年昭和政府將這一天定為日本國民的法定節(jié)日——“勤勞感謝日”,其意義在于尊重勤勞、慶祝生產、國民互相感謝。

正如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所指出的那樣,“他們僅僅把從神圣存在那里獲得的一小部分返還給了神圣存在,而他們獲得的卻是神賦予他們的一切”*[法]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東、汲喆譯,商務印書館,2011年,第468頁。。按照涂爾干的說法,筆者認為“初穂”既可以理解為人對神的獻祭,也可以理解為人對神的恩賜的一種回禮。與此相對,“直會”則可視為神對人的獻祭的一種回禮。根據(jù)《日本書紀》關于“新嘗祭”和“大嘗祭(天皇即位后首次舉行的新嘗祭)”的記載,“嘗”字的古訓是“ナフライ”,后來演變?yōu)椤爸睍?ナオライ)”。

“直會”指的是祭神儀式結束后,祭司和氏子共同享用“御饌御酒”(神饌神酒),從而達到神人一體,獲得神靈護佑。關于“直會”的語源,神社本廳在《神道いろは》中給出了另一種解釋,即“直會”源于“もとに戻る=直る”,意味著借助神人共食來解除禁忌和齋戒,從而回歸平日的生活。雖然關于“直會”的語源暫無定論,但其核心的意義在于通過神人共食實現(xiàn)神人一體,反映了日本人敬畏神靈、求神保佑的文化心理。

二、中世贈答的特征

法國人類學家莫斯曾論述過禮物交換行為中的三種義務,即“給予”“接受”和“回報”,他雖提及“給神的饋贈”,卻沒有探討“對神的贈與義務”。由此,法國的另一位人類學家古德利爾在莫斯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第四種義務,即“對神及神的代表者的贈與義務”。在分析中世日本的贈答特點時,筆者認為第四種義務格外重要,這是因為其在日本轉化為了租稅,形成為中世“上獻下賜”的贈答特點。櫻井英治在《贈與的歷史學》一書中概括了石母田正關于日本租稅起源的觀點,即租稅源于將土地的一部分收成作為“初穂”獻給神的代表——地方統(tǒng)治者。*[日]桜井英治:《贈與の歴史學》,中公新書,2011年,第4、17頁。

古代對神的獻祭是一種自發(fā)性的行為,然而中世對神及神的代表者的贈與卻表現(xiàn)為一種強制性的賦稅。中世變身租稅的贈與中,“有徳銭”“トブラヒ”“タテマツリモノ”是最具代表性的三種?!坝袕凿E”指的是向有錢人征收稅金作為祭神的費用。中世民眾推崇一種“有德思想”,即有錢人理應出錢?!坝袕浴币矊懽鳌坝械谩保@是因為當時的人們認為品德的“徳”等同于收入的“得”。*[日]桜井英治:《贈與の歴史學》,中公新書,2011年,第11頁。室町時代的“有德錢”逐漸走向世俗化,開始用于救濟饑民和修繕公共設施,于是源自祭神的“有德錢”從人對神的贈與過渡到人對人的贈與。

“トブラヒ”也稱作“助成”,指的是親屬、同僚間的扶助性贈與。一旦某人因招待貴客、進獻禮物面臨數(shù)額巨大的支出時,親朋好友便會在經濟上給予支援。這種私人間的扶助贈與,在鐮倉時代呈現(xiàn)財源化趨勢,即國家財政開始依存于“トブラヒ”。“タテマツリモノ”又稱作“境迎(さかむかえ)”“三日廚(みっかくりゃ)”等,是一種款待客人的儀禮。當中央派遣的官員來到地方時,當?shù)匕傩毡阍谶吔缭O宴招待,并向官員贈送“引き出物”(宴會時由招待方贈與的禮物)。*[日]桜井英治:《贈與の歴史學》,中公新書,2011年,第35頁。后來,這種宴請逐漸負擔化和貨幣化,成為中世百姓的“公事”(雜稅)之一。現(xiàn)代日本人將款待客人的習俗發(fā)展為“歓迎會”的形式,常用于歡迎新同事、新同學或新朋友等,并在婚宴等場合向客人贈送“引き出物”作為回禮。

以上三種從對神和神的代表者的贈與發(fā)展而來的租稅,反映了中世贈答的世俗化和政治功能,室町時代出現(xiàn)的“折紙”(目錄)則凸顯了中世贈答的功利化和經濟意義。中世后期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禮物的交換價值受到人們的重視,日本人開始將金錢用于贈答。不過由于贈送金錢省去了籌備實物所需的時間和精力,所以當時的觀點認為實物是厚禮,金錢是薄禮。中世的人們在贈送現(xiàn)金時并不是立刻就拿出現(xiàn)金,一般的做法是先送出寫有贈與金額的“折紙”,過一段時間再送上現(xiàn)金。當受贈者拿到現(xiàn)金以后,便將“折紙”作為清算的依據(jù)還給贈送者?!罢奂垺钡淖饔迷谟谔崆皞鬟_贈禮的意圖和方便日后清算,但從送出“折紙”到送上現(xiàn)金并沒有時間的期限,甚至有人送出“折紙”后好幾年都沒有送上現(xiàn)金。這種方式對贈送者而言具有兩點益處:一是即使沒有足夠的現(xiàn)金也能實施贈與行為,而且提供了一個支付現(xiàn)金的猶豫期;二是不會出現(xiàn)虧本交換,這是因為中世的很多贈與都帶有賄賂性質,萬一受贈者不能滿足自己的期待,贈送者也不會有什么損失。*[日]桜井英治:《贈與の歴史學》,中公新書,2011年,第142、151-152頁。

作為儀禮的“折紙”,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贈與中上下關系的強制力,并為中世后期窮困的貴族社會帶來了贈與的合理化選擇,并使得贈與的抵消成為了可能。比如,本來需要繳納十貫的“年貢”(租稅),因為有八貫的“折紙”還沒有兌現(xiàn),所以只需繳納二貫就行了。如此一來,收到“折紙”的一方如果回贈相同金額的“折紙”,那么無需現(xiàn)金的流動就可以完成兩者之間的贈與。因此,中世出現(xiàn)的“折紙”表明不只是實物,信用本身也能成為贈與的對象。但由于這種贈與方式帶來的信用問題逐漸威脅到經濟環(huán)境,人們開始嚴肅對待現(xiàn)金的支付,拖延很久不兌付現(xiàn)金的情況越來越少?,F(xiàn)在的日本人仍然保留著贈禮時附上“折紙”的習俗,如在委托商場寄送大件物品時,由于不能親自送到,也會提前給對方送上“折紙”。

三、近世贈答的發(fā)展

中世的租稅與贈答、宴會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是一種贈與的特殊形態(tài)。根據(jù)歷史學家源了圓的觀點,日本的贈答習慣形成于中世后期的武家社會。*姜建強:《日本人的贈答?互酬的文化》,騰訊文化大家專欄,2015年4月19日。到了近世,武士階級登上政治舞臺,義理成為武士必須遵守的原則,于是這一時期的贈答特點主要表現(xiàn)為儀禮性和均衡性。

近世武家文化形成之后,武家禮法逐步完備,贈答禮儀也得到嚴格的確立。武家社會開始使用純白的和紙作為贈答的包裝用紙,掌管武家禮法的伊勢家族結合日本人的美意識,創(chuàng)造了日本獨有的禮法“折形”(包裝禮物的禮法)。伊勢貞夫對江戶時代以前的口承及古書記載的禮法進行系統(tǒng)梳理,寫成了《包結之記》一書。該書對于禮物的包裝和禮繩從“顏色”“搭配”“系法”等方面都作出正式規(guī)定??梢哉f,此書的問世象征著日本贈答習俗禮儀化的確立?!栋Y之記》由“包之記”和“結之記”兩部分構成,“包之記”主要介紹用和紙包裝禮物的做法,“結之記”主要是用圖形說明“水引”(禮繩)的系法。*李彥:《歴史的な変遷から見る日本贈答の文化心理》,西安外國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第15頁。

“水引”和“熨斗”(禮簽)是日本人贈禮時常用的傳統(tǒng)裝飾品。其中“水引”源于遣隋使小野妹子回國時,同行的答禮使者所帶貢品上的紅白麻繩,從此產生了為獻給宮廷的貢品系上紅白麻繩的習慣。室町時代以后,涂過糨糊的紙捻取代了麻繩,正式成為包裝用的禮繩——“水引”。江戶時代,各種禮繩的系法固定下來,其中主要的系法有“結び切り”(死結)和“蝶結び”(蝴蝶結)。其中死結用于婚禮、葬禮、探病等不希望重來的贈禮場合,而蝴蝶結則用于希望重來的贈禮場合?!办俣贰北緛硎秋L干的鮑魚片,最初被用作祭神的供品,從江戶時代起,人們開始把可以長期保存的“熨斗”用于婚禮等喜慶場合的贈禮。現(xiàn)在的禮簽一般都是紙制的模型,與禮繩一起用來裝飾“熨斗袋”(裝現(xiàn)金的禮袋)。根據(jù)禮金的多少,人們可以選擇不同的禮袋。有的禮袋較大且豪華,上面裝飾著精美的禮簽和禮繩;有的禮袋小巧而樸素,上面直接印刷著禮簽和禮繩的圖案?!办俣反爆F(xiàn)在也叫“祝儀袋”,是一種在婚禮等喜慶場合使用的紅包,若是葬禮等不吉利的場合則使用“不祝儀袋”或“香典袋”。

“風呂敷”(包袱皮)也是日本傳統(tǒng)包裝的代表,它源于室町時代大名洗澡時把布鋪在地上包裹衣物的習慣,江戶時代在庶民中逐漸普及并開始被商人用于包裝物品。當時有個名為“大文字屋彥右衛(wèi)門”的商號,為祈愿財運亨通,準備了大量印有圓形“大”字圖案的方巾贈送給來店購物的客人,為顧客提供方便的同時又兼具廣告宣傳作用。*胡連榮:《包袱皮展示的文化天地——日本禮品包裝史話》,《世界博覽》1995第11期。得益于崇尚自然、追求復古的風潮,包袱皮在現(xiàn)代生活中依然吸引了眾多女性消費者,但主要功能卻從包裝材料化身為回禮的禮品。

近世之后,日本人在出生、婚禮或者葬儀等重大日子之時,開始使用賬本記錄贈送人的姓名、具體禮品及數(shù)量,這種賬本稱作“祝儀帳”(慶賀用)和“不祝儀帳”(慰問用)。人們將賬本作為還禮的重要依據(jù),為了不欠下義理,將來要在相同情況下回贈等質等量的物品。日本學者石森修三認為,因為義理觀念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所以賬本就成為不缺失義理的重要憑證。*李彥:《從日本贈答習慣的歷史變遷看贈答的文化心理》,《黑河學院學報》2012年第6期。

關于“義理”的產生,源了圓曾說過,其原始形態(tài),其實在古代社會就已經出現(xiàn)了。傳統(tǒng)的稻作生產是以村落為單位進行的,這要求人們必須互相幫助,盡管這種幫助不期待任何回報,但得到幫助的人還是會尋找機會表達謝意。“義理”作為一個概念來使用,可以追溯到儒家的朱子學派。江戶幕府時期,在日本的武士階層中開始學習和普及朱子學說,并且把朱子學說中的“義理”作為他們在武士社會中應該履行的為人之道。*李東輝:《淺析日本人的贈答習俗與“義理”——以“中元節(jié)”為例》,《日語學習與研究》2009年第3期。日本人認為,在接受禮物的時候就與送給自己禮物的人建立了“義理關系”,接受他人的贈禮等于背上了無形的債務,如果不返還的話便無法在社會上立足。

四、近代贈答的變化

進入近代社會以后,隨著日本工業(yè)化的發(fā)展,人口開始向大城市集中,村落共同體逐步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企業(yè)共同體的形成。于是基于地緣和血緣關系的贈答慢慢轉向以社緣為媒介的贈答關系,贈答的主體也逐漸由家庭轉為個人。

明治維新以后,日本走上學習西方的“脫亞入歐”之路,開始大量引進外來詞。盡管日語中“禮物”的表達已經十分豐富,漢語詞匯有“贈答品”“進物”“中元”“歳暮”“年賀”等,和語詞匯有“贈り物”“お裾分け”“おみやげ”“お祝い”“お見舞い”等,但日本還是從西方引進了“プレゼント”“ギフト”等外來詞,并派生出許多復合詞,如“バースデープレゼント(生日禮物)”“クリスマスギフト(圣誕禮物)”“パーソナルギフト(個人化禮物)”等。在商家的推動下,日本引進了圣誕節(jié)、情人節(jié)、母親節(jié)等西方節(jié)日。傳統(tǒng)的中元、歲暮是基于義理的贈答活動,在企業(yè)共同體中主要表現(xiàn)為與同事及領導協(xié)調關系的社交儀禮,表面上是自愿的,實際上隱含著強制性。而從西方引進的這些個人化節(jié)日則沒有強制性,人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選擇在某些節(jié)日表達真實的情感,禮物的內容也不再千篇一律。在禮品的包裝上,日本人開始采用西式包裝,并根據(jù)需要搭配“リボン(絲帶)”和“ギフトカード(禮品卡)”。

“オウツリ”也叫做“オタメ”“トビ”等,是指收到裝在竹筐或木盒里的禮物時要在容器中放入一點回禮,通常會放火柴或練字用的白色和紙。放火柴是因為火柴上有硫磺,而硫磺(いおう)的發(fā)音和“祝う(いわう)”一詞很接近,放和紙則是因為紙(かみ)和神(かみ)的發(fā)音相同。日本人認為讓送禮人空手而歸是很失禮的,所以現(xiàn)在的人們在日常的贈答中也會送上一點點心或罐頭作為“オウツリ”,特別是晚輩或下屬送上中元、歲暮的禮物時,通常會準備一點這樣的回禮。お捻り”也屬于“オウツリ”一類的習俗,它和“心づけ”“チップ”等都表示為感謝別人而給點小錢。“オウツリ”和“お捻り”顯然不同于近世的等價回禮,而是一種帶有象征性的回禮。*[日]伊藤幹治:《贈答の日本文化》,筑摩書房,2011年,第106-107頁。這是由于隨著近代日本民主化的發(fā)展,近世的身份等級制被廢除,人們的“義理”意識發(fā)生了變化,并不是所有的場合都一定需要回贈相當?shù)亩Y物,寫封感謝信代替回禮或者回一部分的禮也是可以的。根據(jù)美籍日裔學者別府春海對贈與的分類,日本人的回禮大致可分三類:過去接受過禮物,按等額價值的禮物返還型,如“中元”“歳暮”;接受的禮物給與形式上的返還型,如“オウツリ”“お捻り”“禮狀”;第一和第二類的中間型,即返還的禮物只是接受禮物的一半或者三分之一,如“結婚內祝い”“香典返し”。*姜建強:《日本人的贈答?互酬的文化》,騰訊文化大家專欄,2015年4月19日。

五、現(xiàn)代贈答的走向

從時代的劃分來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是近代和現(xiàn)代的分割點。戰(zhàn)后日本經濟高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相比使用價值,禮物的符號價值顯得更為重要。20世紀90年代,日本企業(yè)共同體的終身雇用制和年功序列制出現(xiàn)衰退,被上下級關系所束縛的贈答逐漸轉向親人、朋友間的贈答。進入互聯(lián)網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通過網絡定制個性化的禮物,并以第三方物流為媒介將禮物送給對方。再加上社交工具的普及,使得人人都可以隨時隨地在網上為朋友送出一份小小的禮物。

1987年,日本謝迪(Shaddy)株式會社開始推廣一種“カタログギフト”(目錄禮物),它是一種目錄自選形式的禮贈產品,每款目錄禮物內含同一價位的多種商品,送禮人支付購買,由受禮人自行選擇任一中意禮物,聯(lián)系郵局或登陸網站即可進行兌換和送貨。傳統(tǒng)的贈禮一般由送禮人來選定禮物,有時送出的禮物并不符合受禮人的喜好,而這種方式的最大特點是受禮人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禮物,送禮人也省去了挑選禮物的麻煩。

如今隨著網絡社交平臺的不斷發(fā)展,人們通過網絡進行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多。作為一種新的交流手段,“ソーシャルギフト(社交禮物)”應運而生,它是一種利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網站向別人贈送禮物的方式。這種贈禮具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網友可以通過社交網站共同購買禮物;二是不需要對方的地址,只要通過社交平臺的賬號就能輕松地送出禮物。傳統(tǒng)的贈禮一般需要見面交給對方或是詢問地址后寄給對方,而這種方式在因時空限制難以見面或者不好開口詢問地址的情況下便能發(fā)揮它的巨大優(yōu)勢。截至2012年2月,日本經營“社交禮物”的運營商主要有“GiftNow”“giftee”“お花サプライズ!”“Birthday Clapper!!”。其中“giftee”株式會社自2011年3月開業(yè)至2015年3月,短短四年間會員數(shù)就超過20萬人,合作的店鋪達到25000家以上,足可見當下這一禮物贈與形式的普及與發(fā)展。

“年賀狀”(賀卡)起源于古代日本人新年問候的習俗,明治維新以后隨著郵政制度的確立和明信片的發(fā)行,人們開始寄送簡單又廉價的明信片作為賀卡來傳遞新年的問候。1887年寄送明信片成為日本國民的一項慣例活動,1949年官方正式開始發(fā)行有獎明信片。如今隨著互聯(lián)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電子年賀狀(電子賀卡)”開始受到人們的青睞,它是人們根據(jù)自己的需要,使用圖像、文字等來制作的一種虛擬禮物,既沒有實物,也不需要花錢,最大的特點是具有個性化。

2010年,由蘋果應用、谷歌市場開發(fā)的賀卡編輯程序開始應用于智能手機。人們利用專門的應用程序,將手機中的照片和賀卡模板進行合成,再加上郵戳和文字,就能輕松制作充滿個性化的新年賀卡。2015年,日本郵局推出了一款賀卡App“明信片Design 2015”,這款App可以讓手機用戶通過手機進行賀卡設計,完成后可以選擇打印成卡片寄出或者保存圖片,再通過電子郵箱或者其他社交應用發(fā)送給朋友。由于電子郵箱具有即發(fā)即收的特點,而且突破了國界的限制,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新的拜年方式——“年賀メール(賀年郵件)”。

六、結語

以上,筆者通過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贈答詞匯,對日本贈答文化的變遷軌跡做了簡要分析。從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日本的贈答文化有其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并在每個時期都體現(xiàn)出一定的自身特點。不過,日本的贈答文化雖然在各個時期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但并不意味著新的禮物形式代替了舊的禮物形式,“初穂”“直會”“折紙”“熨斗”“風呂敷”“オウツリ”等傳統(tǒng)禮物很好地適應了時代的發(fā)展,與網絡時代的新型禮物并存于現(xiàn)代日本社會。古代對神的獻祭是一種自發(fā)性的饋贈,歷經了封建時代的強制性稅收和義務性贈答,從近代開始,日本人的贈答又逐漸回歸到自發(fā)性饋贈的軌道上來。贈答文化反映了不同時代的社會關系,村落共同體中的贈答體現(xiàn)出一種依存關系,企業(yè)共同體中的贈答體現(xiàn)出一種競爭關系,而當今網絡社交中的贈答既不存在依存關系,也不存在競爭關系,它是個體用來表達情感、彰顯個性的一種有效途徑。

[責任編輯趙彥民]

作者簡介:張佳梅,武漢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研究生,江漢大學日語系講師(湖北武漢430056)。

猜你喜歡
變遷詞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本刊可直接用縮寫的常用詞匯
一些常用詞匯可直接用縮寫
本刊可直接用縮寫的常用詞匯
40年變遷(三)
40年變遷(一)
40年變遷(二)
誰遠誰近?
清潩河的變遷
嘉禾县| 南溪县| 江口县| 普定县| 余江县| 鸡西市| 乌拉特后旗| 靖宇县| 襄樊市| 德令哈市| 泰安市| 开阳县| 新平| 浦江县| 辰溪县| 永顺县| 翁源县| 利川市| 年辖:市辖区| 卓资县| 定兴县| 大宁县| 印江| 西乡县| 綦江县| 濮阳县| 溆浦县| 灯塔市| 永仁县| 肥西县| 庆城县| 道孚县| 图片| 漳平市| 成都市| 长岭县| 文昌市| 亚东县| 绥阳县| 麻江县| 普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