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探訪利瑪竇墓

2016-02-04 05:16:10季威
旅游 2016年1期
關鍵詞:墓群利瑪竇市委黨校

季威

在北京生活或工作的人都知道,二環(huán)路周邊是屬于非常繁華熱鬧的區(qū)域,人多車也多。在西二環(huán)官園橋西側約600米左右的地方有一公交站,站名叫“三塔寺”,車站的路南有一處鬧中取靜的地方,這里之前的大門口掛著“中共北京市委黨校”的牌子,現(xiàn)在在大門的另一側還豎立著“北京行政學院”的牌子,是北京市機關、企事業(yè)等單位培養(yǎng)黨務和行政干部的學府。由于不對外開放,所以園內(nèi)顯得很安靜,但讓你想象不到的是,這里卻是一處承載著厚重歷史故事和精美西方建筑的“靜”地。

我有幸多次來到市委黨校,才知道這里不單有著不少現(xiàn)代建筑物,還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著洋味兒十足的建筑和肅穆、精致的墓群。

走進學院大門,迎面看到的是一座紅色的高層建筑,這就是市委黨校的主樓。在主樓的兩邊和南側坐落著20來棟建筑物,學院中央是一片的花園式綠化帶,高聳的楊樹遮天蔽日、枝繁葉茂,綠地上青草茵茵、花繁錦簇。深秋時節(jié),校園里的銀杏樹金黃燦爛,異常美麗;到了初冬,那一棵棵高大的柿子樹已是碩果累累,黃橙橙的柿子個個如拳頭般大小,掛滿了樹枝。

利瑪竇墓群的故事

在離黨校主樓南側幾十米遠茂密的綠樹叢中,有一處墓葬群,從陵墓外的銅質(zhì)銘上可以得知,這里安葬著一些外國人。從外面看,墓葬群有灰色的圍墻圍著,大門上還有“鐵將軍”把著門,你只能隔著鐵柵欄門看到里面靜臥在樹蔭中的座座墓碑。墓群分為緊挨著的東西兩部分,西邊那座面積比較小,里面只有3個大墓,漢白玉的墓碑個頭高大、碑文碑額雕刻精美,分別是著名的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德國傳教士湯若望和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的墓穴。緊鄰著東邊的墓葬群面積比較大,是其他傳教士的墓穴。據(jù)資料記載這里共保存有傳教士墓碑63通。

三位著名傳教士的簡要情況是這樣的: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是意大利的耶穌會傳教士,學者。明朝萬歷年間來到中國傳教,并向中國介紹了西方的天文、歷法、地理和數(shù)學等知識,對普及科學知識有著巨大的貢獻。由于這些卓著的功績,利瑪竇獲得了歷史上第一個經(jīng)皇帝允許在中國領土安葬的外國人。

湯若望,耶穌會傳教士,德國科隆的日爾曼人。在中國生活47年,歷經(jīng)明、闖王、清等三個朝代。他繼承了利瑪竇通過科學傳教的策略,在明清朝廷歷法修訂以及火炮制造等方面多有貢獻,中國延用的農(nóng)歷就是由其編寫并被古人用來指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并一直使用到現(xiàn)在的。雍正朝封為“光祿大夫”,官至一品(一級正品)。湯安葬于利馬竇墓旁。他的主要成就是將伽利略的《遠鏡說》譯成中文。

南懷仁,耶穌會傳教士,比利時人??滴醢四辏?669),為欽天監(jiān)監(jiān)副,主持編制《時憲書》。奏請制造六件大型觀象臺天文儀器(現(xiàn)存觀象臺)。精通歷法,撰寫了《康熙永年歷法》32卷,可預推數(shù)千年后年歷。并奉旨鑄造了火炮320門,深得康熙帝器重。

1954年,中共北京市委黨校開始籌建,看中了這處距離市區(qū)不遠而又安靜的地方。據(jù)中共北京市委黨校的老同志回憶,當時,有關人員為此請示了國務院宗教事務管理處,而國務院宗教事務管理處則直接請示了國務院,最終,周恩來總理親自做出決定,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3位尊重中國人民傳統(tǒng)習慣并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較大貢獻的耶穌會士的墓地仍在原址保留,而其他傳教士的遺骨及墓碑則遷至海淀區(qū)西北旺鄉(xiāng)新辟的16畝墓地內(nèi)。

直至1966年以前,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3人的墓地,還是北京市文物局管理的受保護文物?!拔幕蟾锩逼陂g,為避免利瑪竇等外國傳教士的墓碑遭到破壞,中共北京市委黨校的工作人員將利瑪竇等人的墓碑深埋地下,墓碑就這樣被保護起來了。

墓地經(jīng)歷過兩次擴建。首次擴建是在1984年。由北京市文物局與北京市委黨校合作,在利瑪竇、湯若望和南懷仁的墓園東側修建一新院,并將1901年由清政府嵌入馬尾溝教堂外墻,后散落在校園里的另外60通石碑重新豎立并保護起來。同年5月24日“利瑪竇墓及明清以來外國傳教士墓地”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第二次擴建是在1993年,由北京市西城區(qū)政府出資,將位于黨校南墻的原柵欄墓地南門向北移動158.4米,放置在利瑪竇墓碑的南面。至此,原“柵欄墓地”遺存的文物得到妥善保護。

因墓地在國際交往中的重要性及歷史文物的珍貴性,2006年5月25日,國務院正式將“利瑪竇和外國傳教士墓地”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天,除墓地以外,原“山字樓”和“口字樓”也受到北京市西城區(qū)政府的高度關注,被列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因而形成一處獨具特色的文物群,成為北京市文化遺產(chǎn)的有機內(nèi)容之一。

墓園現(xiàn)存的63通墓碑,既是百年以上的珍貴文物,也是中西合璧的藝術作品。碑首大多刻有蟠龍,遒勁有力;碑額處刻有十字架、HIS(耶穌名字的縮寫)、三顆釘(喻指耶穌被釘十字架的三顆釘子)等西方宗教的標志性圖案;碑身上刻有用漢文和拉丁文合璧書寫的墓志銘,包括姓名、名號、年齡、國籍、官職、來華年代、死亡日期等,個別碑身上還刻有漢、滿、拉丁三種文字,有的還刻有上諭和圣旨等;碑座上則刻有靈獸、山涯、海洋、祥云、瑞草、仙花等圖案,造型精美,生動傳神。此外,還有“恥辱碑”、石羊、石雕寶瓶、石門等等。所有這些都是明末清初的珍貴文物,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青石無言,但一尊尊青石刻就的石碑卻凝聚了歷史的滄桑,成為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同時,它們是中國政府和人民與外國友人平等交往、友好相處的展示,也表明了中國政府尊重歷史、尊重科學、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開明政策。在墓地南側和西南側呈現(xiàn)灰色調(diào)的“口字樓”、“山字樓”,則證明了當時基督教會的存在和發(fā)展,也展示了西洋教派建筑的科學性、實用性。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我看到的利瑪竇等外國傳教士墓群,它們被保護得很好。

在墓群前面是清代白色大理石質(zhì)地的馬尾溝教堂石門,北京市西城區(qū)文物局于1993年10月北遷158.4米進行了異地保護,這在石門的柱上有記載。

石門頂部有兩個雕刻精美的獅子,可惜不知何故左邊的獅子沒有了。石門正前方有一個很大的大理石石墩,從石門往里走約20米的綠色甬道,就到了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的小墓地,其大門外左右各矗立著一對1米多高的漢白玉石雕寶瓶,工藝非常精美。在我?guī)状吻巴鶗r,看到過拜謁者獻的鮮花,也看到了花籃,其中一次的花籃,由第三屆伽利略徐光啟會議和羅馬大學魯菲尼教授拜獻的。小墓群中間是利瑪竇墓,左右兩邊分別安葬著湯若望和南懷仁。

緊挨著利瑪竇墓群東側就是其他60位傳教士的大墓群。墓園門口有一塊“利瑪竇和外國傳教士墓地”的全國重點保護單位石刻。在門口西側安放著一只跪狀的石羊,它不知疲倦靜靜地守望者中國人民的好朋友,為他們默默地守靈。

透過柵欄,你可以看到墓地前部中央是一塊圓形冬青樹綠地,周圍安置著60座墓碑。墓地周圍蒼松翠柏、綠樹成蔭,顯得既肅穆又清凈。這些在中國去世的外國傳教士能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安息,應該看到這是中國政府對國際友人和宗教的尊重、重視,也體現(xiàn)出墓群安置地管理方的精心照料。你可以看到,如今的利瑪竇墓群其環(huán)境非常秀美,被茵茵的綠草和蒼松翠柏所擁。

由于利瑪竇墓群的歷史地位,市委黨校也成了一處國際友人和熱愛宗教的朋友們參觀、憑吊的地方。一天,我在學院里的利瑪竇墓群前,遇到一位拿著相機拍小石門和墓群的中年外國女士,她的中文講得非常流利。我問她:“你是意大利人嗎?怎么會來這里?”她答復說:“我不是意大利人,但是利瑪竇很有名,所以我來看看?!彼拇饛土钗矣悬c意外。我接著把我新近了解到的有關利瑪竇的故事講給她聽。我說:利瑪竇來中國傳教,還帶來了西方的天文、歷法、地理等方面的科學知識,對中國是有貢獻的,所以他是第一位得到皇帝同意在中國入葬的外國人。我還告訴她,不遠處有兩棟原教會修女居住的“口字樓”和“山字樓”,保護得很好,可以去看看。她順我手指的方向看了看,連連點頭稱謝。

由此看來,利瑪竇在外國人心里的位置很高,我每次去那里,總能看到利瑪竇的碑前有幾束鮮花。

口字樓的故事

北京市委黨校內(nèi)不單有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利瑪竇和外國傳教士墓地”,而且還有保存至今且一直使用著的精美建筑——“口字樓”和“山字樓”。

可以說,這是一處你不容易找到的地方,更令你想象不到里面還有這么多歷史古跡的存在,真是值得去看看。在學院里有兩處與周邊不一樣的灰色老樓,在我打量著這些老房子的時候,先后遇到了兩位生活在院子里的老人,我主動上前和他們打著招呼,詢問起這些建筑的情況。據(jù)他們介紹,這些老建筑過去是教會的房子,一處叫“口字樓”,靠西邊的叫“山字樓”,過去是修女們居住的地方,不過“口字樓”現(xiàn)在由黨校的成人教育學院在用,也有一些房屋成為現(xiàn)代化的計算機電子課堂,“山字樓”里面則居住著學院的教職員工和家屬。

前面提到,在石門柱子側面看到有幾行字,介紹說是1993年從南面158米的馬尾溝教堂遷移過來的,所以得知,這里教堂的名字應該叫馬尾溝教堂。

通過查詢資料了解到,馬尾溝教堂又名石門教堂、法國教堂、圣母修道院、致命圣教堂等。馬尾溝教堂的所在地曾經(jīng)是歐洲傳教士在北京的公共墓地,后在此興建教堂,此后還曾經(jīng)在這里設立了專門培養(yǎng)高級神職人員的神學院——文聲學院,現(xiàn)在中國大陸著名的葡萄酒品牌龍徽也是誕生在馬尾溝教堂的地下酒窖。馬尾溝教堂盛行時曾不斷擴建,除教堂主體建筑外,還興建了口字樓、東西平房和山字樓等附屬建筑。口字樓和山字樓的名字取自其建筑平面,最初將府佑街的法國圣母會和修道院遷來安置在這兩棟樓中,后來山字樓被劉克明神甫買下興辦文聲學院,口字樓繼續(xù)作為圣母修道院。馬尾溝教堂的文聲學院曾經(jīng)是中國北方最重要的神學院之一,培養(yǎng)了大量本土神職人員,已故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主教傅鐵山便是畢業(yè)于此。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整個馬尾溝教堂和柵欄墓地均被日軍占領,教士被遣散,文聲學院的學生流落社會,馬尾溝教堂開始衰落。

1949年后,馬尾溝教堂的外國教士離開中國,整個教堂由中國教會人士管理。1954年,教會將山字樓和口字樓出售給中共北京市委,兩座樓被用作北京市委黨校的食堂和職工宿舍,1958年教會將馬尾溝教堂和整個柵欄墓地無償贈予北京市委,1973年教堂建筑被拆除建食堂,從此馬尾溝教堂作為一處宗教建筑,徹底從北京的地圖上消失了。

文化大革命期間,馬尾溝教堂和柵欄墓地遭到破壞,利瑪竇等人的墓碑被埋入地下,教堂墻壁上鑲嵌的教士墓碑散落各處,院內(nèi)處于一片混亂的狀態(tài)。

1978年,應意大利政府的要求,北京市重新修繕了利瑪竇等人的墓地,將他們的墓碑挖掘出土,重新豎立,其中文物工作者還特別將利瑪竇碑陽文字磨平照原樣重新鐫刻,并依樣砌上青磚邊框和白色玫瑰花邊;1984年,北京市委黨校又重新收集了散落院內(nèi)各處的傳教士墓碑,集中豎立于利馬竇等人小墓園的東側,一定程度上恢復了柵欄墓地;1994年,又重新修建了墓園南門,人稱小石門;2003年,文物部門對口字樓進行了加固和修繕。但馬尾溝教堂的主體建筑沒有獲得復建。

昔日的馬尾溝教堂的位置現(xiàn)在是黨校的食堂,目前保存在北京市委黨校院內(nèi)的有:馬尾溝教堂口字樓、山字樓、利馬竇等著名傳教士的小墓園、保存六十余名傳教士墓碑的大墓園、建于清代的墓園大門等。口字樓的建筑曾經(jīng)得到過政府撥款修繕,看起來依然顯得很新,現(xiàn)在是市委黨校成人教育學院所辦公在地。

山字樓的故事

據(jù)資料介紹:馬尾溝教堂所在地在明朝中后期曾經(jīng)是一位楊姓太監(jiān)的別墅,民間俗稱柵欄別墅。萬歷年間,楊姓太監(jiān)因事入獄,他為了保存這所別墅不被官府沒收,遂將別墅改建為專門供奉地藏王菩薩的仁恩寺,還花費了很多金條打點,但這仍然沒能阻止官府沒收這塊土地。沒收后的柵欄別墅被稱作柵欄官地。

有一天在園內(nèi)我又遇一位老者,在聊天中“山字樓”被他稱作“丁字樓”,后來經(jīng)過我實地觀察,發(fā)現(xiàn)形狀不像,再經(jīng)過網(wǎng)上查詢得知,西面的那棟樓叫山字樓,形狀非常像。我還特地向老者打聽學院大門口的汽車站名,院校外公交車牌上標的站名是“三塔寺”,那就說明這里曾經(jīng)有三座塔,但我來往許多次也沒有發(fā)現(xiàn)半個塔影。老者說,他在這里居住40年了也沒見過。我上網(wǎng)一搜,答復是早已拆除。這個答案太令我失望了。我想:“三塔寺”要是能像馬尾溝教堂前的小石門那樣,被異地遷移保存下來那該多好呀!

下面,我們?nèi)タ纯茨菞澰?jīng)住過修女的山字樓吧。

山字樓的主樓坐北向南,“山字的三豎”則分別在主樓南側的中間和兩邊均勻布置,形成“山”字造型,也自然地分成了兩個分別獨立的“院子”。我感覺這種設計,既能合理地利用空間,又便于管理。

山字樓曾經(jīng)是文聲學院所在地,它是中國北方最重要的神學院之一,曾培養(yǎng)了大量本土神職人員。山字樓內(nèi)現(xiàn)居住著黨校的教職員工和家屬,雖說這些樓的年齡不小,但經(jīng)過裝修后,讓人有舊貌換新顏的感覺。由于樓層高,樓墻厚,比較寬大,所以有冬暖夏涼的效果。

在看了幾次樓的外觀后,看看里面建筑構造的想法更加強烈了。為了滿足自己這個愿望,在一天沒有上課前的早晨,自己徑直闖了進去,一直走到了三樓頂。樓梯間和樓梯踏步都非常寬,踏步間的高度要低于我們現(xiàn)在的樓梯,走在上面會感覺很放心,很舒服,很安全。

希望這處承載著厚重歷史故事和精美西方建筑的“靜”地,能帶給你一種新的視覺。

猜你喜歡
墓群利瑪竇市委黨校
2022 年吐魯番巴達木東墓群考古發(fā)掘簡報
山東出土元代磚雕壁畫墓群
利瑪竇倫理哲學作品中的西方古典引證
國際漢學(2020年1期)2020-05-21 07:22:36
利瑪竇、德里格與錢德明 紫禁城里的西洋音樂家
紫禁城(2019年11期)2019-12-18 03:14:50
《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來稿須知
從利瑪竇與“天主教三柱石”交往看中西文化交流
絲路藝術(2018年9期)2018-04-01 18:32:22
《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8年組稿方向
江蘇新沂高莊漢代土墩墓群
大眾考古(2015年6期)2015-06-26 08:27:08
煙臺日頭泊元代墓群
大眾考古(2014年11期)2014-06-21 07:18:34
太原市委黨校元旦茶話會
漠河县| 滁州市| 大渡口区| 瓦房店市| 霸州市| 南溪县| 平度市| 康保县| 米易县| 尚义县| 九江市| 洛浦县| 萍乡市| 永顺县| 米林县| 固安县| 石楼县| 莒南县| 新宁县| 乐平市| 阿荣旗| 吴忠市| 威信县| 恩平市| 灌云县| 哈巴河县| 晋宁县| 芜湖市| 收藏| 凌云县| 平泉县| 成武县| 定西市| 临泉县| 雅安市| 花莲市| 赣榆县| 那坡县| 宁陵县| 鹤壁市| 闻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