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希中
(中共鶴壁市委黨?! 」补芾斫萄胁?,河南 鶴壁 458030)
?
論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形成的歷史文化基礎
張希中
(中共鶴壁市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河南鶴壁458030)
[摘要]中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成功經驗和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提供了重要來源,是其形成的歷史文化基礎。中國古代治國理政成功經驗為習近平治國理政提供了重要借鑒,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為習近平治國理政提供了有益啟示。
[關鍵詞]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歷史文化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的新思想,這些新思想既是對治國理政實踐的理論總結,也是對中國古代治國理政成功經驗的批判性繼承,還是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國古代治國理政成功經驗、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提供了豐富思想養(yǎng)料,為其形成和發(fā)展奠定了歷史文化基礎,是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一個重要來源。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積淀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當下,治理我們這樣一個發(fā)展中大國,應當怎樣對待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成功經驗?對此,習近平有明確的回答。他認為,應當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本著古為今用的原則,認真汲取歷史經驗,深刻反思歷史教訓,做到以史為鑒,繼往開來。2014年10月13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我國古代主張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國先治吏,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這些都能給人們以重要啟示。他又說,對古代的成功經驗,我們要本著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學態(tài)度,牢記歷史經驗、牢記歷史教訓、牢記歷史警示,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鑒[1]。習近平總書記的這段論述闡明了中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成功經驗與當前的治國理政之間的淵源關系。據此,我們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對古代治國理政的成功經驗與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關系進行考察。
(一)重民本、順民意、得民心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
以民為本、重視民生是中國古代治國的重心所在,也是古代治國理政一條經驗。《尚書》中提到“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思想,為歷代明君引為處理君民關系的鑒戒。民心民意是一個政權的合法性基礎。贏得民心民意,是治國理政的第一要務。習近平深知民心民意是政治的根本,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向背是決定國家興衰的關鍵。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一系列重要講話中,習近平多次引用談論民心民意的名言警句。如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引用了《管子》的基本施政經驗“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2]。
習近平在其治國理政的實踐中形成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就吸收借鑒了我國古代治國理政重民本、順民意、得民心的經驗,并賦予其新的時
(二)德治法治雙管齊下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和培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
“禮法合治,德主刑輔”是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精髓要旨,為社會和諧穩(wěn)定提供了兩套治理系統(tǒng),為現代國家社會治理提供了“標本兼治”的重要方法。習近平高度重視這兩種治國理政的方式,強調將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同時,堅持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既重視發(fā)揮法律的規(guī)范作用,又重視發(fā)揮道德的教化作用。習近平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和大力培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都鮮明的融入了古代治國理政中的“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的成功經驗,并突出強調制度的根本性基礎性長遠性的作用,著力推進制度創(chuàng)新,著力構建科學有效管用的制度體系。
(三)選賢任能、嚴格吏治與培養(yǎng)選拔黨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管好干部、從嚴治吏的思想
重視選賢任能是我國古代治國理政中關于人才治理方面的好經驗。中國歷史上凡是有作為的政治家都非常重視人才問題。他們深深懂得"為政之道,任人為先"的道理,在選人用人方面留下了很多可取的思想和經驗。習近平深刻認識到選賢任能對于治國理政的極端重要性。圍繞培養(yǎng)選拔黨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這一重大主題,習近平鮮明提出并深刻回答了事關干部工作全局的三個重大問題即怎樣是好干部、怎樣成長為好干部、怎樣把好干部用起來,形成了習近平的人才觀、干部觀。古代中國的用人之道為習近平選人用人提供了鏡鑒,在這種科學人才觀指導下培養(yǎng)出的一批高素質的執(zhí)政骨干為治國理政奠定了組織基礎。需要指出的是,習近平的人才觀內容豐富,培養(yǎng)選拔黨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的思想僅僅是習近平人才觀的一部分內容。
中國古代政治家提出了“治國先治吏”的治國方略。被史家譽為“西漢中興之帝”的漢宣帝,在總結自己的治國經驗時,曾經深有感觸地說:“吏不廉平,則治道衰也?!痹跉v史上,一些明君很注重吏治,例如漢文帝下詔,官員不準利用公款大吃大喝,不準接受下級官吏的宴請,否則就會被免職;官吏貪贓枉法、收受賄賂,都要大力追究、處以嚴刑。由于吏治清明,開創(chuàng)了著名的“文景之治”。
習近平深刻認識到從嚴治吏是治國之大要,把干部管理和吏治整頓作為全面從嚴治黨的一項重要任務,融入到治國理政的戰(zhàn)略布局中。他深刻指出,“黨要管黨,首先是管好干部;從嚴治黨,關鍵是從嚴治吏”[3]。由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從嚴治黨關鍵在于從嚴治吏的邏輯出發(fā),著眼于打造“具有鐵一般信仰、鐵一般信念、鐵一般紀律、鐵一般擔當”的干部,習近平以久久為功、持之以恒的勁頭狠抓作風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和制度建設,不斷提高干部隊伍建設的科學化水平,牢牢抓住了治國理政的“關鍵少數”。
(四)注重立德修身正己與“三嚴三實”的思想
立德修身正己是我國古代做人處世為官理政的根本。盛世治世都重視為官從政者的道德和修養(yǎng),形成了“為政以德”“正己修身”的治國經驗和從政理念。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官德建設始終與國家興衰、政權安危緊密相連,官德興則政權安;官德衰則政權亂。習近平洞見官德之于治國理政的極端重要性,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在歷史的長河中,那些帝國的崩潰、王朝的覆滅、執(zhí)政黨的下臺,無不與其當政者不立德、不修德、不踐德有關,無不與其當權者作風不正、腐敗盛行、喪失人心有關”[4]。
他要求各級干部要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叭龂廊龑崱钡汝P于官德建設的許多重要思想正是借鑒了中國古代從政重德的經驗。
(五)保持清醒憂患、注重變法革新與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理念
“居安思?!薄案囊赘笔俏覈糯螄碚粭l重要的歷史經驗。早在《周易》中,就有“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之說。自漢代以后,改易更化成為一種政治哲學,也是一種治理之道。一代明君唐太宗深諳其道,為避免重蹈隋朝“興也勃焉,亡也忽焉”的覆轍,他時刻以此為念,勉勵警醒官吏不忘沉痛教訓、保持清醒憂患,勇于革新立制。
習近平敏銳地洞察到黨內存在的精神懈怠的危險,多次強調要增強憂患意識,樹立底線思維,不斷提醒各級領導干部要深謀遠慮、治于未病,勉勵干部要以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自覺,去準備迎接并打贏許多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習近平將“憂患意識、居安思?!碧嵘街吸h治國必須始終堅持的重大原則的高度予以強調,正是借鑒了我國古代“居安思?!边@一成功治國經驗。習近平特別重視問題意識,敢于直面問題、善于發(fā)現問題,勇于解決問題。鮮明的問題導向和問題意識構成了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顯著特點,并體現于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治黨治國治軍、內政外交國防等各個方面。習近平高度重視改革創(chuàng)新,他強調“唯改革者進,唯創(chuàng)新者強,唯改革創(chuàng)新者勝”。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中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理念等都體現了注重變法創(chuàng)新的治國經驗和智慧。他以為民負責的擔當、以壯士斷腕的決心、以自我革命的勇氣,敢于啃硬骨頭,大膽向制約發(fā)展的體制機制方面的頑瘴痼疾開刀,將改革創(chuàng)新貫穿于其治國理政的方方面面,使全面深化改革成為其治國理政的鮮明標識。
此外,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成功經驗還有:強調勤政廉政、勵精圖治,重視治國安民、藏富于民,善于廣開言路、擇善而從,注重抑制兼并、均田平土,尊崇道法自然、無為而治,恪守尚儉戒奢,推崇公平正直,注重修史、以史為鑒等等,也都為今天的治國理政提供了借鑒,并在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中得到具體體現。還需要說明的是,古代中國治國理政的教訓諸如:重人治輕法治、重個人修身輕制度建設、權責失衡等,也從反面為我們提供了警示。
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又一重要來源。習近平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踐中,高度重視正確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問題。他認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能夠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這是從戰(zhàn)略高度和總體角度來把握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時代價值,闡釋了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于治國理政的重要意義。據此論斷,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關系進行分析與探究。
(一)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為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提供哲學方法論
1.“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與“協調””綠色”發(fā)展理念。老子提出“見素抱樸”“回歸自然”“道法自然”“無為順天”等思想,把人與自然界看作一個整體,強調人應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guī)律,反對破壞自然,違背自然法則。同為道家代表的莊子提出“齊物論”,認為世間萬物本質上是同一的,只有崇尚和順應自然,才能達到“天地與我為一,萬物與我并生”的最高境界?!兑捉洝钒l(fā)展了莊子的學說,進一步提出“天人合一”的觀點。這種宇宙觀在“五大發(fā)展理念”中的“協調發(fā)展”“綠色發(fā)展”中得到鮮明體現,也為習近平生態(tài)治理思想提供了借鑒。
2.“知行合一、行勝于言”與重實踐、尚實干思想?!爸泻弦弧笔敲鞒枷爰彝蹶柮鞯暮诵乃枷耄浜x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儒家倡導“行勝于言”,強調知來源于行,行高于知。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這種突出人的實踐智慧的特點為習近平所重視,他在講話中多次使用“空談誤國、實干興邦”這一千百年來人們從歷史經驗教訓中總結出來的治國理政的一個重要結論。抓落實、尚實干的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成為他治國理政的風格和特點。他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風和釘釘子的精神狠抓作風建設、狠抓反腐倡廉、狠抓改革發(fā)展等,同時,強調以求真務實的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黨的群眾路線、踐行“三嚴三實”,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實踐等等,這些都是“知行合一、行勝于言”的實踐觀在治國理政中的具體體現。
3.“一分為二”與全面發(fā)展的思想?!耙环譃槎笔俏覈糯鷤鹘y(tǒng)哲學的矛盾觀。中國哲學家早就認為,“一陰一陽謂之道”“萬物莫不有對”“物生有兩”。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了關于有無、陰陽、大小、靜躁、正反、生死、存亡、興廢、美丑、善惡、攻守、治亂、古今等一系列相反相成的概念,都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對矛盾觀念極其深刻的表述。習近平非常重視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樸素的辯證法,并給予了批判性繼承和發(fā)展。他特別注重辯證思維方式,他本人善于辯證地看待改革和發(fā)展中面臨的問題,既看到有利的一面,又看到困難的一面;既看到其中的機遇,又看到其中的風險。他還要求領導干部要提高辯證思維能力。在治國理政的實踐中,習近平堅持重點論與兩點論相結合,提出了“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五大發(fā)展理念”等思想,都是抓住了發(fā)展過程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到了治國理政的主攻方向,同時,又統(tǒng)籌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注重全面協調,很好地體現了一分為二的辯證法思想。
4.“求同存異、和而不同”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國古代哲學家對于同異問題有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論述,闡釋了求同存異原則。中華文化講“和合”,主要用以處理人際關系、民族關系、國家關系及其他社會關系,強調要使這些關系保持和諧一致,形成合力。習近平致力于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既顯示了當代中國的理念與“和文化”理念的一脈相承性,又具有與當代世界和平發(fā)展的現實所需要的適應性。由此構成的超越個體、群體、國家、組織的共有價值、共同利益,成為國際關系良性運行的基石和人類社會未來發(fā)展的價值導向。
(二)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人文精神為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提供精神養(yǎng)料
中華文化傳統(tǒng)中最具價值特質、最富民族特色的內涵,就在其人文精神。從整體上看,人文精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征即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充滿著人文關懷的文化,其特征主要表現在重視德性、以人為本、和合精神、群體本位等。習近平在治國理政實踐中,尤為重視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他指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蘊含著豐富的精神和道德資源,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人文品格。這種品格,主要體現為中華文化具有包容和忍耐、崇尚親和友善、博采眾長和與時俱進的特征[5]。在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中,處處體現著濃厚的人文思想、人文情懷和人文理念。
(三)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教化思想和道德理念為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提供道德滋養(yǎng)
中華傳統(tǒng)美德是中華文化的內核,蘊含著寶貴的道德資源。中華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發(fā)展中,形成了人心和善的道德觀,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以和為貴、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國代代相傳。習近平非常注重發(fā)揮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道德教化作用。他指出,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道德的力量也是無窮的。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道德精髓成為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所關注的重點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和諧”“愛國”“友善”等價值的傳承、弘揚和升華。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闡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內在聯系。
總之,習近平站在提高治國理政科學化水平的高度,以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正確對待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勇于借鑒中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成功經驗,善于吸取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養(yǎng)料,并結合當今中國實際和時代要求給予了揚棄,使其治國理政思想更加飽滿和有張力,理論的徹底性通透性開放性更強,對于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歷史性任務和時代課題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長遠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1]候哲.習近平治國理政重視歷史經驗講話屢引古語史實[N].齊魯晚報,2014-10-14.
[2]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J].黨史文匯,2014,(1):4-10.
[3]建設一支宏大高素質干部隊伍確保黨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N].人民日報,2013-06-30.
[4]做人要有人品當官要有官德——系統(tǒng)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十八大前后關于黨員干部修養(yǎng)的重要論述[N].學習時報,2015-03-31.
[5]金榮.略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文精神及其當代價值[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5,(3).
責任編輯:王玉華
[中圖分類號]D2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69(2016)07-0010-04
[作者簡介]張希中(1979-),男,河南周口人,中共鶴壁市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yè)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研究。代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