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倩
(中國勞動關(guān)系學院 北京市 100048)
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中維持理性團結(jié)之策略探析
劉曉倩
(中國勞動關(guān)系學院北京市100048)
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是第一次工運高潮中成本最低、勝利成果最為顯著的一次斗爭。在罷工中,年輕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以工人切身利益為指導,成功地維護了萬人規(guī)模的工人團結(jié),并使形成了強大集體力量的工人始終保持理性,有效避免了群體事件中極易出現(xiàn)的無秩序和暴力沖突,最終迫使路礦當局做出讓步,承認了工人提出的大部分條件,成就了工運史上的一段佳話。
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罷工
上世紀初,安源萍鄉(xiāng)煤礦是漢陽鐵廠用煤的原料基地,兩者間以鐵路運輸,即當時所稱的株萍鐵路,它與萍鄉(xiāng)煤礦合稱為安源路礦。自十九世紀末興建以來,安源路礦工人就曾進行過多次自發(fā)斗爭,雖然大多被武力鎮(zhèn)壓了,但卻啟發(fā)了安源工人,留下了斗爭的傳統(tǒng)。由于產(chǎn)業(yè)特點,安源工人尤其是煤礦工人較為集中,且多來自湘贛交界處,地緣聯(lián)系緊密,本身具有極強的團結(jié)性和凝聚力。[1]
在這樣的先天條件下,經(jīng)由毛澤東、李立三、劉少奇的領(lǐng)導,在當?shù)毓と死顪焐?、周鏡泉、朱少連等人的密切配合和組織下,安源路礦工人于1922年9月發(fā)動了大罷工,并取得了完全勝利。當時,在鐵路和煤礦的工人職工有一萬三千余人,此外,據(jù)研究還有失業(yè)工人四千余人[2]。他們在罷工過程中,保持了高度的團結(jié)一致,這是難得做到的。當時的中國共產(chǎn)黨還很年輕和弱小,如何能發(fā)動并維持如此規(guī)模的工人團結(jié),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話題。更何況,從大眾心理學角度看,如此規(guī)模的群體集合是極易引發(fā)群體非理性和暴力沖突的,但在安源大罷工中形成群體力量的工人們卻始終在團結(jié)的同時保持理性,在罷工中秩序井然,能進能退,既給路礦當局以極大的壓力,又爭取到了廣泛的社會同情,使對方喪失了武力鎮(zhèn)壓的口實,從而取得了罷工的完全勝利??梢哉f,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是工運史上不可多得的成功典范。本文以其為研究對象,試圖從罷工領(lǐng)導者的名望、罷工中影響理性團結(jié)的環(huán)境因素控制、以及罷工中維持理性團結(jié)的制度設計等方面,探討在這場大罷工中是如何使工人們保持理性團結(jié)并最終取得輝煌勝利的。
在大眾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個現(xiàn)象,就是聚集成群的人,他們的感情和思想全都采取同一個方向,他們自覺的個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種集體心理。這時,群體的領(lǐng)導會對群體的行為產(chǎn)生至關(guān)重要的影響,決定群體行為的走向。而有名望的領(lǐng)導,以群體成員利益為出發(fā)點,在采用合適的方法進行宣傳和教育的情況下,會使群體成員通過相互傳染,迅速成為一個整體,并且通過領(lǐng)導的理性決策,來影響和控制群體行為的理性程度。在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中,毛澤東、李立三、劉少奇等年輕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通過不同方式和不同階段,在安源工人中樹立了極高的名望,從而實現(xiàn)了對罷工成功而理性的領(lǐng)導。
1921年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作為進步的革命黨,將成立產(chǎn)業(yè)工會、組織工人運動作為基本任務。1921年8月,年僅28歲的毛澤東在參加完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后,回到了湖南長沙,開展黨的工作和工人運動。同年10月,經(jīng)過黨的任命,毛澤東成為了湖南支部書記。為了更好地領(lǐng)導湖南的工人運動,同年11月,毛澤東又被任命為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湖南分部主任。在這期間,毛澤東第一次到了安源進行走訪調(diào)研,從訪貧問苦著手,教育啟發(fā)工人。他對工人們說,“我們工人只要團結(jié)得緊,就是有座山壓我們頭上也能推倒”。他認為安源產(chǎn)業(yè)工人集中,工人生活困苦,且有斗爭傳統(tǒng),適合進行工人運動。
而此時,湖南世家公子出身的李立三正在法國勤工儉學。年僅22歲的他,在法國某鋼鐵廠體驗著翻砂工的生活,每天在鋼鐵廠的鐵爐旁搬動百斤重的鑄件,過著緊張而艱苦的生活,收入微薄,這也使李立三體會到了產(chǎn)業(yè)勞動者的辛酸。隨后,由于參與在法國的“爭回里大”運動的失敗,李立三等人被法國政府遣送回國。在1921年12月被遣返回上海后,李立三還沒等到行李,便在陳獨秀的推薦下,拿著中共中央的介紹信趕到湖南長沙,找到中共湘區(qū)負責人毛澤東,等待安排工作。毛澤東向李立三詳細介紹了湖南的工作情況,并指出安源是個搞革命、搞工人運動的理想地方,希望李立三去領(lǐng)導安源工人運動。李立三當即表示愿意前往。[3]在斗爭策略的選擇上,毛澤東向李立三表明“盡量利用合法的機會去工作,而不是拒絕利用合法”[4]。李立三到安源后,以開展職工學校的名義通過合法的方式開展工人運動。他在給政府的呈文中寫明辦教育的作用主要是啟迪民智,在實際工作中以幫助工人識字、幫助工人獲得科學和日常生活常識為主,在此基礎上逐漸啟發(fā)工人覺悟,并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在工人中名望很高。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教育后,馬克思主義在工人中有了一定的基礎。李立三積極發(fā)展工人中的優(yōu)秀分子,并吸收入黨,于1922年2月成立了由六人組成的中共安源支部,成為了黨在產(chǎn)業(yè)工人中建立的第一個支部,從而建立了安源工人運動的領(lǐng)導核心,為日后決策和部署罷工提供了組織上的保障。以李立三為主任的黨支部成員,日后也在罷工的發(fā)動和組織方面站在了斗爭的前列,充分發(fā)揮了帶動作用。在吸引和組織工人的工作過程中,安源黨支部十分注意與工人的實際生活問題相聯(lián)系,并在工人運動的不同階段,根據(jù)工人需求的變化調(diào)整斗爭策略,從而形成了對工人日益增強的影響力。
在成立了黨支部后,李立三又著手成立工會。為了獲得官方的認可,又符合當時的流行趨勢,名字并沒有叫工會,而是定為工人俱樂部。在李立三向政府起草的報告中,把“聯(lián)絡感情、涵養(yǎng)德性、團結(jié)互助、共謀幸福”作為俱樂部的宗旨,以便獲得合法地位。由于這個宗旨符合當局的要求,很快得到縣知事的批準和公布。[5]有了官方的認可,再加上大力的宣傳,俱樂部成員快速發(fā)展。隨后,在“五一”勞動節(jié),俱樂部正式成立,章程中明確指出“本部由安源路礦工人組織,定名為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本部舉辦之事如下:(一)教育事項。(二)互濟事項。(三)游藝事項。”[6]而這些事項的舉辦,一方面是能夠使得工人得到切實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獲得合法的承認,從而獲得吸引更多工人的良好社會環(huán)境。此時,礦局內(nèi)部各派勢力之間的矛盾也為工人運動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條件。在成立工人俱樂部時,關(guān)于是否允許,正副礦長之間就曾有過爭論。李立三利用他們之間的不和,成功說服副礦長舒修泰,使得俱樂部順利取得合法地位。[7]有了合法地位的俱樂部為廣泛吸收工人,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提供了很好的平臺。
1922年7、8月間,漢陽鐵廠罷工。俱樂部積極進行宣傳演講,并向工人宣布,“俱樂部之宗旨,為保護工人的利益,減除工人的壓迫與痛苦”。工人群眾深受觸動,俱樂部的影響越來越大。同年7月,俱樂部開始籌辦工人消費合作社,希望以此將工人運動與工人的日常生活更多地結(jié)合起來,成立工人自己的經(jīng)濟組織,為工人辦實事。這也起到了團結(jié)工人、推動工人運動的作用。而路礦當局對工人的團結(jié)懷有恐懼,想盡各種辦法破壞俱樂部的活動。但由于害怕工人集體行動,不敢直接對其進行禁止,而是一方面對積極進行宣傳組織工作的工人進行恐嚇,另一方面又以補貼俱樂部經(jīng)費的形式進行拉攏。但是,工人們都不為所動。后恐事態(tài)進一步惡化,縣公署正式布告查封俱樂部。這激怒了工人們,他們準備罷工以示反對。當時礦局和路局都存在拖欠工人工資的行為,這使得本來就入不敷出的工人們生活更加艱難,勞資矛盾日益突出,工人們也更希望通過罷工盡快討回工資??梢哉f,此時工人們已經(jīng)形成了要舉行罷工的群體心理,而對于罷工能否取得勝利,還沒有把握。為了實地考察這種可能性,9月7日,毛澤東又一次來到安源。他了解了路礦當局和工人之間的矛盾,看到已經(jīng)組織起來的工人雖然不多,但在群眾中很有威望,他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只要善于把自己的活動同工人日常生活的實際問題結(jié)合起來,就有可能把蘊藏在工人中的團結(jié)力和反抗力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起來。[8]此時,李立三正在長沙協(xié)助泥木工人組織工會,得知安源的情況后,于9月9日返回安源。當時有消息稱要刺殺李立三,李立三明確向工人表態(tài),誓死不離安源,極大地鼓舞了士氣。在罷工的發(fā)動中,罷工領(lǐng)導也十分注意引導并順應工人的訴求,罷工提出的條件更是密切圍繞工人的切身利益,這都為工人的團結(jié)一心提供了基礎。
1922年9月11日,毛澤東又派來劉少奇,與李立三共同組織罷工,并且約束工人,防止大規(guī)模暴動。[9]在罷工中,罷工領(lǐng)導者始終保持理性、顧全大局,這也進一步提升了其在工人中的名望。比如,在罷工委員會13日夜向各方傳出罷工命令后,路礦各處先后停止工作,但是對于關(guān)系到全礦安全的生產(chǎn)部門,則仍然繼續(xù)開工,以防止礦井被水淹沒或起火。這也更清楚地表明了罷工的理性和非破壞性,為最終罷工的非暴力解決打下了良好基礎。在后來的罷工磋商中,由于李立三有被暗殺的危險,最后由還沒有多少人認識的劉少奇擔任談判代表。劉少奇代表工人在與路礦兩局的談判中有膽有識,據(jù)理力爭,巧妙周旋,贏得了工人的敬佩并最終直接促成了罷工的勝利。安源路礦罷工的大勝利,融合了毛澤東、李立三、劉少奇等多位領(lǐng)導人的智慧與心血。正因為有他們理性和審時度勢的領(lǐng)導,才成就了這場盛大的理性罷工的勝利。
罷工中工人的理性團結(jié)能否有效維持,也與社會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罷工組織者通過形象化的宣傳和與幫會的合作,成功控制了可能影響團結(jié)的環(huán)境因素。
第一,通過形象化宣傳,強化團結(jié)意識。大眾心理學的研究認為,形象化的宣傳更容易影響群體意見的形成。在安源罷工中,為了獲得輿論的支持,毛澤東就提出要運用“哀兵必勝”的道理,提出哀而動人的罷工口號。這樣不僅能喚起工人的尊嚴感,同時也能獲得社會的同情。李立三等人根據(jù)這個指示,提出了“從前是牛馬,現(xiàn)在要做人”、“我們要活命,我們要飯吃”等口號,[10]并通過《罷工宣言》等宣傳方式,生動而直接地反映工人的心聲,激起了工人的共鳴,強化了團結(jié)意識??梢哉f,當時的宣傳策略完全符合了大眾心理學的研究結(jié)論,是罷工能夠取得勝利的重要因素。
第二,勸說幫會支持,獲得團結(jié)的社會基礎。當時的生產(chǎn)工人,由于生活過于困苦,往往參加一些幫會組織來尋求些許依靠。幫會則以義氣為紐帶、以保護窮人為名目,吸納了大批產(chǎn)業(yè)工人。洪幫在安源路礦工人中就有著很大的影響。為了罷工能夠順利進行,審時度勢,李立三等罷工領(lǐng)導在罷工開始前就意識到需要和洪幫取得聯(lián)絡。于是,李立三找到兩個受俱樂部影響的洪幫工人,在其帶領(lǐng)下帶著禮物走訪洪幫頭目。李立三與洪幫頭目講明要罷工的情況,指出罷工的作用和影響,利用幫會講義氣的特點來勸說幫會頭目予以協(xié)助。具體說來,就是要求幫會配合,在罷工期間關(guān)閉鴉片館、賭攤,并且不發(fā)生搶劫案。幫會頭目一并答應,并在罷工期間全部兌現(xiàn)。[11]罷工期間,社會秩序的優(yōu)良使得整個社會對罷工刮目相看,為罷工獲得廣泛的社會支持打下了基礎。
以上這些對環(huán)境因素的控制,使得罷工獲得了安源當?shù)厥考澤虒W各界的理解。而罷工之所以沒有直接遭到強暴的武力鎮(zhèn)壓,也與他們的奔走斡旋、積極調(diào)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12]
在如此龐大規(guī)模的萬人罷工中,要維持理性團結(jié),不僅需要領(lǐng)導者的聲望、輿論環(huán)境的控制,更需要有效的制度設計,來保障罷工的指揮命令能有效地上傳下達, 并得以順利執(zhí)行。這些在安源路礦大罷工中,也都有著卓有成效的實踐。
第一,“十人團”制度保障工人團結(jié)。在安源罷工中,數(shù)以萬計的工人之所以能有團結(jié)整齊的行動,與“十人團”制度是密不可分的。毛澤東在湖南等地區(qū)開展工人運動伊始,就廣泛而系統(tǒng)地運用“十人團”的方式來對工人進行組織。這點在日本學者小野信爾的研究中得到了證實,他認為當時在安源煤礦,一方面在平民教育的旗幟下使工人夜校成為合法的據(jù)點,另一方面在各礦場秘密成立十人團。后來,罷工勝利后,更是把“十人團”當作基本組織。[13]“十人團”就是每十人聯(lián)成一團,每團選出“十代表”?!笆怼笔亲罨鶎拥拇碚撸渴畧F可召集“十代表”會議選舉“百代表”,俱樂部通過“十代表”和“百代表”進行上傳下達的工作。通過這種形式,將數(shù)以萬計的工人群眾嚴密地組織起來。
第二,工人糾察隊維護工人團結(jié)。在罷工期間,罷工領(lǐng)導者組織了工人糾察隊,及時發(fā)現(xiàn)并制止少數(shù)工人的不妥當行為。這使得罷工期間安源的社會秩序非常好。同時,工人糾察隊還有一項職責即是看守工作地點,防止有工人在資方或包工頭的威逼、利誘下去上工,破壞罷工團結(jié)。對于經(jīng)不住各種勸說和誘惑、已經(jīng)選擇去上工的工人,工人糾察隊則對其進行懲罰和勸說,先將工人暫時困于窿內(nèi),稍后放出后,再對其詳加勸導,于是各處無人敢再去上工。罷工那幾日,工人都回自己住所不出來,一改平時街上擁擠不堪的場面。工人糾察隊在各個工作地點都派堅守員監(jiān)守,任何人都不準進入工廠,惟有俱樂部的許可才行。[14]連來此地駐扎的士兵,看到工人糾察隊的秩序,也大受觸動,增加了對工人的同情和尊重,減弱了雙方劍拔弩張的對立氣氛,促使路礦兩局更是不得不依賴調(diào)停來解決罷工。工人糾察隊對于在罷工中保護李立三、劉少奇等工人領(lǐng)袖的人身安全、應對路礦當局的恐嚇,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組織得非常成功,為維持工人的理性團結(jié)提供了有效保障,進而促進了罷工磋商得以順利進行。
罷工堅持了五天后,在強大的工人群體力量所產(chǎn)生的壓力下,路礦兩局同意了工人的大部分請求,包括要求承認俱樂部有代表工人的權(quán)利、每月發(fā)給俱樂部200元津貼、不得以罷工為理由開除工人、罷工期間工資照發(fā)、工頭不得毆打工人,以及增加工資等共十三項請求。在磋商期間,工人代表也在各方調(diào)停下就工人的要求進行了理性的讓步。事后,罷工領(lǐng)導者李立三、劉少奇等就罷工協(xié)商的情況向工人進行了介紹,并就不能完全解決所有問題進行了勸說和激勵。總之,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自始至終都保持了高度的理性團結(jié),最終審時度勢結(jié)束罷工,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1]文侃.安源路礦工人第一次大罷工的經(jīng)驗與意義[C].萍鄉(xiāng)市中共黨史學會.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研究[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471.
[2][8]邵滬權(quán),黃愛國.毛澤東對安源路礦工人的重大貢獻[C].萍鄉(xiāng)市中共黨史學會.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研究[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585,589.
[3]何虎生.毛澤東[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12:27.
[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77.
[5]李思慎.李立三[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12:19.
[6][10][11]劉明逵,唐玉良.中國近代工人階級和工人運動[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746,548,546.
[7]萍礦老工人集體回憶.毛主席第一次到安源[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15.
[9]裴宜理.重拾中國革命[J].清華大學學報,2011(5).
[12]陸華東,汪興濤.論安源工人運動取得勝利的非顯性原因—從《上海罷工》看安源罷工[J].黨史文苑(學術(shù)版),2008(12).
[13]小野信爾.救國十人團運動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4:122.
[14]劉少奇,朱少連.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略史[EB/OL].http://marxists.anu.edu.au/chinese/ liushaoqi/1967/002.htm,2016-04-29.
責任編輯馮亞非
An Analysis on the Strategy for Maintenance of Rational Unity in Anyuan Railroad and Mine Workers’ Strike
Liu Xiaoqian
(China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Beijing100048)
Anyuan Railroad and Mine workers’ strike is the lowest-cost and most successful struggle during the fi rst climax of labor movements. In the strike, young members of CPC, guided by workers’ vital interests, maintained unity among ten thousand workers successfully, and enabled the workers with strong collective strength to stay rational all the time, effectively avoiding confusions and violent confrontations that were very easy to occur in mass incidents, fi nally compelling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to make a concession by meeting most of the requirements raised by the workers. This strike is a much-told story in the history of labor movements.
Anyuan railroad and mines; labor movement; strike
K262.2
A
1008-8636(2016)03-0051-05
2016-01-28
劉曉倩(1983年- ),女,河北承德人,中國勞動關(guān)系學院勞動關(guān)系系講師,主要從事勞動關(guān)系方面的研究。
本文為中國勞動關(guān)系學院青年項目“勞動者維權(quán)的途徑選擇分析”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