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鴻標(廣東海洋大學圖書館 廣東湛江 524088)
·專題研究·
我國圖書館紙本藏書評價理論研究述評
蔣鴻標
(廣東海洋大學圖書館 廣東湛江 524088)
以中國知網學術期刊數據庫收錄的國內藏書評價研究文獻為統(tǒng)計源,分析結果表明,評價藏書的數量標準的依據是文獻保障率、讀者滿足率、學科覆蓋率;質量標準的依據是館藏信息量、館藏結構、館藏利用效果。評價藏書質量的方法主要有核心書目對照法、引文分析法、專家評價法。通過對藏書評價理論和方法的實踐性分析,發(fā)現有些概念表述錯誤或在實踐中缺乏可操作性,不能有效指導藏書建設。只有根據影響藏書質量的內容因素和形式因素制定切實可行的采訪標準,從源頭上加強采訪質量控制,才能提高藏書質量,并以此構建可操作性強的藏書質量評價體系。
藏書評價 內容質量 形式質量 采訪標準 評價體系
〔引用本文格式〕蔣鴻標.我國圖書館紙本藏書評價理論研究述評[J].圖書館,2016 (5):55-60
藏書評價是指依據一定的標準,“對圖書館的藏書及藏書體系、運行狀態(tài)及效果等進行全面的衡量和測定”[1],目的在于“為制定館藏發(fā)展規(guī)劃,控制館藏發(fā)展過程提供客觀依據”[2]。我國的藏書評價理論借鑒國外的研究成果。1982年,我國學者莊和陶首次將國外圖書館的藏書評價方法[3]介紹到國內,此后,相關研究文獻基本上呈直線上升的態(tài)勢。筆者利用中國知網學術期刊數據庫為統(tǒng)計源,以篇名為檢索入口,以“藏書評價”或“館藏評價”或“信息資源評價”為檢索詞,模糊匹配,獲得相關論文689篇(檢索時間2015年12月1日),其中核心期刊論文309篇,占總量的44.8%。筆者試圖通過分析這些研究文獻,認為從源頭上控制采訪質量比事后評價效果會好得多,而根據影響采訪質量的內容因素和形式因素構建科學有效的藏書質量評價體系比傳統(tǒng)的以主觀判斷為主的評價方法更加切實可行。
傳統(tǒng)的藏書評價側重于對內容質量、構成質量和使用質量的評價。對于內容質量的評價,主要從藏書的科學性、現實性、參考性和新穎性等指標來評價[4];對于構成質量的評價,主要是從藏書的學科結構、等級結構、文種結構、時間結構、類型結構等指標來評價[1];對于使用質量的評價,主要從滿足讀者需要的程度、藏書被利用的程度和讀者使用后所產生的社會效果等指標來評價[5]。其評價方法則始于20世紀80年代國外學者探討的書目核對法、引文分析法、專家評價法等[6]。但這些主要基于主觀判斷或可操作性不強的評價方法缺乏衡量標準,也就不可能對藏書建設進行科學有效的評價,也無法對采訪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導。事實上,在評價之前藏書已存在,不管采用何種評價方法,都不可能挽回因采購失誤而造成的損失??v使可以“為制定館藏發(fā)展規(guī)劃,控制館藏發(fā)展過程提供客觀依據”,卻不能改變藏書現狀,因而評價結果缺乏應用價值。關于藏書數量標準的研究,始于1965年國外學者格蘭普(Clapp)和喬丹(Jordon)的研究成果,即:V=50750+10 0F+12E+12H+335U+3050M+24500D。其中F為教師人數,E為注冊在校學生人數(包括研究生和本科生),H為本科優(yōu)等生數,U為本科專業(yè)數,M為碩士學位專業(yè)數,D為博士學位專業(yè)數。這一公式被稱為評價藏書規(guī)模的“C—J公式”,后來被修正為:V=80000+145F+12E+1 5H+395U+3900M+38000D[1],但這兩個公式是根據高校設想的藏書數量設定的,缺乏科學性、客觀性和普遍性,尤其不適用于公共圖書館,同樣不具實踐性。
30多年來,關于藏書評價的研究文獻(理論成果)雖然稱得上“成果豐碩”,但背后卻是跟風現象嚴重,甚至以訛傳訛,相同的觀點或數據或闡述反復出現在相關研究中。如,“有專家指出,圖書館應爭取館藏利用率達到75%,至少不能低于50%”、“滿足讀者的全部需求,比滿足75%的需求,藏書數量要增加5-15倍”(計量單位是“種”還是“冊”并沒有說明)等觀點普遍被當作論題的論據,但這些主觀臆測的觀點缺乏事實基礎,以此作為論據也就缺乏說服力。而關于“文獻保障率”“讀者滿足率”“學科覆蓋率”等定義的解釋也基本相同,缺乏新意。如,關于“學科覆蓋率”的解釋:“這是圖書館收藏完備程度的重要標志。就全國文獻資源整體系統(tǒng)來說,這種覆蓋率應該越高越好。就一個具體的圖書館來說,也應根據需要和可能的條件,使有關學科的文獻收藏達到一定的完備程度。否則,館藏特色就很難形成,滿足讀者需求的能力就低?!本谷灰蛔植徊畹爻霈F在文獻[5](1996)、文獻[15](2002)等論文中,而這段話實際上卻是對“文獻保障率”的解釋。
根據讀者人數確定藏書規(guī)模的做法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衡量藏書規(guī)模的標準卻有“種”與“冊”的不同,在理論研究上也存在不少誤區(qū)。
2.1圖書館評估體系中以“冊”數代替“種”數
以高校圖書館為例,教育部教發(fā)[2004]2號文件《普通高等學?;巨k學條件指標(試行)》中規(guī)定本科院校圖書館的生均圖書冊數合格標準為:綜合、師范、民族、語文、財經、政法類院校圖書館,人均100冊;工、農、林、醫(yī)、藝術類院校圖書館,人均80冊;體育類院校圖書館,人均70冊。并規(guī)定生均年進書量標準為:綜合、師范、民族、語文、財經、政法、藝術類院校圖書館4冊,工、農、林、醫(yī)、體育類院校圖書館3冊。而國外圖書館普遍以“種”數衡量藏書規(guī)模,這從國外圖書館的采訪實踐可以得到證明。他們并不采取多復本的辦法來滿足讀者需求,而是在保證必需品種的前提下,嚴格控制復本。如加拿大的麥吉爾大學圖書館,截至2000年4月底,館藏圖書1 853 648種(2 196 508冊)[7]。即使港澳臺圖書館也不例外,指定參考書每種一般只購1冊最多不過2冊[8]。如香港科技大學圖書館,截至2015年10月,館藏圖書561 589種(titles), 615 913冊(volumes)[9]。平均復本量僅1.1冊。但我國圖書館的藏書復本量,少則1冊(主要為參考工具書),多則數十冊甚至上百冊。如有的圖書館為了應付評估所規(guī)定的數量要求,“有的書采選了數十冊、上百冊”[10]。這種為了應付評估而突擊購書、以冊數代替種數的行為,不但嚴重影響了藏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而且造成了嚴重的浪費。
2.2將人均擁有文獻(藏書)冊數當作“文獻保障率”
在關于藏書建設的教科書或論文中,我國學者幾乎將文獻保障率描述為“圖書館每個讀者平均占有的藏書量”,計算公式為“文獻(藏書)保障率=圖書館藏書總冊數/讀者總人數×100%”。這實際上是將人均文獻(藏書)冊數等同于保障率,再將人均文獻冊數乘以100%則不符合“率”的定義。所謂“率”,是指兩個相關的數在一定條件下的比值,而這個公式把藏書總冊數與讀者總人數兩個不相關的數進行比較,再變成百分數,因而是錯誤的[11](這跟“森林覆蓋率”不能用“人均擁有樹木棵數”來表示是同一個道理)。文獻的基本單位有“種”和“冊”。“種”表示知識單元的不同,種的增多,意味著信息量的增加;“冊”則包括了復本的因素,復本是不增加信息量的。對知識總量和單元來說,計量單位是“種”而不是“冊”[12]。事實上,文獻保障率的高低取決于收藏文獻品種的完備程度,是一個與出版物品種密切相關的量化指標,也即文獻保障率等于館藏文獻種數與出版物種數的比率(在我國一般是指中文圖書和中文期刊的保障率),其結果只能≤100%,不可能>100%。
2.3對“讀者滿足率”的定義晦澀難懂
有學者將“讀者滿足率”的定義描述為“讀者實際獲得文獻冊次占讀者要求借閱冊次的比率”[13]、“讀者實際獲得的文獻數量與需要的文獻數量之比”[14],或概括為“藏書資源對讀者需要的滿足程度”,并認為“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滿足程度越高越好,但對一個具體的圖書館來說,滿足率在75%-85%之間是比較理想的藏書規(guī)模?!保?,15]這些定義是不嚴謹的(前兩個定義的分子和分母所指對象相同,計量單位不一致;后一個定義屬于解釋性定義,不準確),觀點也是值得商榷的。
事實上,讀者滿足率與文獻保障率是相輔相成的。讀者滿足率是一個與館藏文獻種數密切相關的量化指標,同時也是一個與館藏文獻冊數密切相關的量化指標,即“在一定時期內圖書館可提供文獻種數或冊數與讀者實際需求文獻種數或冊數的比率”[16],因而其結果可以≤100%,也可以>100%。如,上海師范大學圖書館2003—2006年收藏心理學核心圖書280種,而同期出版的心理學核心圖書為596種[17],這表明該類圖書在該館的保障率不到50%當然滿足率也不到50%。又如,上海大學圖書館2007年1月1日—2008年6月4日共有51 029冊(約17 000種)新書進入流通,期間有39 885冊[18](包含多少種圖書原文沒有說明)圖書被借閱過,按冊計算滿足率為128%(51029/39885),大大超過了實際需要量,表明復本太多或大量品種不符合讀者需要。因而所謂“滿足程度越高越好”、“滿足率在75%-85%之間是比較理想的藏書規(guī)?!钡挠^點既是矛盾的,也是不可控制的。事實上,哪些圖書會被讀者借閱是無法預知的,高校圖書館只能根據讀者對象和教學科研的需要盡量選購“適用”的品種,以提高保障程度,而不可能根據“比較理想”的滿足率來選購圖書。
2.4將“學科覆蓋率”與“文獻保障率”絕然分開
有學者在同一篇論文中將“學科覆蓋率”描述為“館藏文獻占各學科領域文獻的比例”,將“文獻保障率”描述為“圖書館每一個讀者平均占有的藏書數(量)”[5,15];也有學者將“學科覆蓋率”描述為“圖書館館藏文獻對學校各學科專業(yè)的涉及和保障程度”,將“文獻保障率”描述為“生均圖書量和生均年進書量共同構成了圖書館的文獻保障率”[13]。但這些“學科覆蓋率”定義中的分母是什么,恐怕連作者本人都不清楚。
事實上,館藏文獻數量(指品種)的多少是就出版物數量而言的,而出版物是由各學科文獻組成的,圖書館收藏的出版物也僅占出版物總量的一部分,因而所謂“學科覆蓋率”指的就是“文獻保障率”,也即“某些出版物購進量在該類出版物總量中所占的比重,它的單位是‘種’”[19]。但有些研究者誤將“人均擁有藏書冊數”當作文獻保障率,從而犯了將“學科覆蓋率”與“文獻保障率”視作兩種概念的邏輯性錯誤。
2.5以“核心書刊擁有率”衡量“館藏信息量”
有學者認為,“衡量藏書中信息知識含量的一種比較可行的評價標準是考察核心書刊的擁有率”,其依據是“25%的藏書提供了流通的75%,50%的藏書提供了流通的90%”[15],意即只需少數核心書刊就能滿足讀者的需求。然而,讀者的需求是多樣化的,信息含量的多少取決于文獻種類的多少,也即取決于文獻保障程度的高低,而不是“核心書刊”保障程度的高低。特別在網絡環(huán)境下,期刊全文數據庫的引進,使得紙本核心期刊的作用已無足輕重。相反,一些專業(yè)期刊的利用率非常低,從訂購進館就沒有人翻閱過,利用率高的期刊集中在一些時尚、時事政治、英語、文學、攝影、藝術、體育、心理學等方面[20]。同樣,學術性圖書的利用率也普遍較低,利用率高的圖書集中在文學、英語等消遣或語言學習類。如,安徽農業(yè)大學圖書館,2009年利用率居前三名的分別是I類(117. 74%)、B類(113. 1%)和H類(92. 78%),而與專業(yè)密切相關的S類,利用率只有14. 41%[21](這里統(tǒng)計的“利用率”實際上是指“周轉率”,也即三類圖書的平均周轉次數最多也僅1.2次,屬于較低水平)?!昂诵臅俊焙艽笠徊糠质菍W術性圖書,但因讀者面窄,故其利用率遠遠低于非學術性圖書。況且“核心書目”是根據已出版的圖書的使用情況所作分析的結果,而新出版的圖書并不在“核心書目”之列,也就不能以此作為購買圖書的依據。因此,根據核心書刊擁有量的多少來衡量館藏信息量是不科學的。
2.6以“館藏結構”評價藏書質量
多數研究者以館藏的學科結構、等級結構、文種結構、時間結構和文獻類型結構等指標評價藏書質量,但這些指標在文獻選購時是不可控制的,事后評價也就沒有現實意義。不同性質、不同類型的圖書館,讀者對象和經費保障程度不同,因而在學科結構、文種結構、文獻類型結構等方面差異很大,也就不可能制定一個“合適”的比例(各類圖書的選購只能根據其出版數量的多少和館藏建設需要以及購書經費的保障程度有序進行。圖書館可以統(tǒng)計各學科圖書種類占館藏種類的比例,再根據某學科圖書所占比例的高低有意識地減少或增加,而不可能根據設定的比例去選購圖書),即使有,也是無法操作的。如有學者提出“電子資源與紙本資源的收藏比例應為3:7或4:6或5:5”[22],又有學者認為“紙本資源占文獻資料購置費的70%-85%、電子資源占文獻資料購置費的15%-30%較為合理”[23]。電子資源一般是指數據庫,其計量單位是“個”,而紙本資源的計量單位是“種”或“冊”,計量單位不同,也就不能用數學方法設定兩者的比例。同理,電子資源,尤其是期刊全文庫是包庫銷售的,每年的售價也是固定的,在總經費一定的情況下,除去購買數據庫的費用,余下的就是購買紙本資源的費用,即紙本資源可以根據經費的多少確定采購數量,而不是相反。
2.7以“館藏利用效果”評價藏書質量
國內學者往往用“藏書利用率”和“藏書的使用效果”兩個指標來評價藏書質量,并認為“利用率的高低是對藏書內容的質量、藏書結構等方面的綜合反映,通過它可以看出藏書質量的高低?!保?,15]然而,從利用率的公式來看,并不能說明利用率的高低與藏書質量有關,因為“讀者借閱圖書總冊次與館藏圖書總冊數的比率”揭示的是平均每冊圖書的周轉次數,而且公式中的分子表示的是“總冊次”,分母表示的是“總冊數”,計量單位不同,因而結果缺乏可比性[24],這是其一。其二,不同的計算方法會導致不同的結果,利用率(周轉率)掩蓋了一些圖書不被借閱的事實,不能反映圖書的實際利用效果。如,淮南師范學院圖書館2006—2008年入藏A—Z類圖書70 928種(228 887冊),按冊計算3年平均利用率為55.59%[25]。但只有38 273種圖書被借閱過,按種計算3年平均利用率則為53.96% (38273/70928),未被借閱過的圖書有32 655種,零利用率高達46.04%(滿足率為70928/38273=185.3%)。事實上,文獻利用率與保障率一樣,其結果只能≤100%,不可能>100%。因為“不論什么類型,什么規(guī)模的圖書館,書刊的利用率小于100%是絕對的,文獻采購工作再科學、合理,也會有少數的書刊的利用率為0”[26]。讀者對不同文獻品種的需求,反映的是對不同知識單元的需求,在配置復本的情況下,只要有其中1冊圖書被借閱,也就證明了該種圖書適合讀者需要。所以利用率的計算公式應改為:“讀者實際借閱書刊種數與館藏書刊種數的比率”[27],這實際上就是“適用率”的概念,它可以分別統(tǒng)計某類書刊或館藏全部書刊的“適用”情況。第三,學術性圖書的質量普遍較高,但由于讀者范圍較窄,其借閱次數遠遠比不上普通讀物,也就不能說明“利用率的高低反映了藏書質量的高低”。至于將“讀者使用藏書后產生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來評價藏書質量則是無法衡量的,因而不宜作為評價藏書質量的指標。
圖書采訪是藏書建設的首要環(huán)節(jié)。提高藏書質量必須控制采訪質量,而采訪質量的控制必須有切實可行的采訪標準。因此,制定可操作性強的采訪標準是提高藏書質量的前提和基礎,也是避免主觀性、盲目性和隨意性的有效手段。
影響藏書質量的因素是指圖書本身的學科屬性不符合學校專業(yè)設置和讀者需求或形式特征不符合管理要求,從而影響其價值的發(fā)揮或造成浪費[28]。因此,需從圖書的內容因素和形式因素兩方面制定采訪標準,并以此構建可操作性強的藏書質量評價體系。
3.1內容因素的控制與評價。主要包括圖書的學科屬性、內容特征、正文語種和讀者對象的控制與評價。
3.1.1學科屬性。學科屬性就是根據圖書的學科分類來確定其歸屬,即根據征訂書目給出的《中圖法》分類號來確定圖書的學科屬性。《中圖法》的分類體系由22個基本大類組成,其中的“工業(yè)技術”類包括16個二級學科。就高校圖書館而言,除了人文社會科學類(AK)、自然科學總論類(N)、綜合類圖書(Z)和一些科學普及讀物適合大多數讀者利用外,自然科學類圖書(O-X)普遍具有專業(yè)性,只適合相關專業(yè)的讀者利用。因此,根據學校專業(yè)設置和大學讀者需求選購“適用”的圖書是提高采訪質量的前提。這就要求采訪人員必須懂得分類學知識,從分類途徑找出不符合專業(yè)設置的書目并去掉,這是避免藏書“專業(yè)不對口”的關鍵。
3.1.2內容特征。內容特征表現為專著或論文集或資料匯編,宜以專著類圖書為主。論文集(會議論文集除外)是從已發(fā)表的期刊論文中篩選出來再編輯出版的,在購買期刊全文數據庫或紙本期刊的情況下,不宜重復購買;資料匯編(包括各種參考工具書)是就某個專題研究所作的資料匯總,可以根據需要有針對性地選購。
3.1.3正文語種。正文語種揭示了圖書所使用的語言,是影響讀者利用的因素之一。目前國內出版的圖書,有一部分學術專著采用英語出版,或一部分引進著作正文保留原著所使用的語言,但封面題名和版權頁等內容為漢語。如,科學出版社出版、陳傳著的《國際建筑市場的進入模式與模型分類》(ISBN9787030420589),從封面到正文內容全為英語;機械工業(yè)出版社出版、布朗(美國)著的《復變函數及應用(第9版)》(ISBN9787111470878),封面題名和版權頁為漢語,正文內容為英語。這些圖書被當作中文圖書征訂,但語種卻是英語。如果不注意語種說明,就會誤訂,造成同類書中中文圖書與英文圖書混排的現象,不利于讀者的利用。
3.1.4讀者對象。每種書都有其特定的讀者對象,因此,采訪員需認真瀏覽每條書目關于讀者對象的說明,將不符合大學讀者使用的書目去掉,這是確?!懊勘緯衅渥x者”的前提。
3.2形式因素的控制與評價。主要包括圖書的出版形式、著作方式、著者類型、出版規(guī)格、裝幀形式等外在因素的控制與評價。
3.2.1出版形式。出版形式主要表現為單行本著作或多卷書或叢書,宜以單行本著作為主。對于多卷書,在符合專業(yè)設置或讀者需求的情況下,需注意各卷冊的連貫性,對于卷冊次不全的書目不宜選購;對于叢書,則要考慮其各分輯圖書是否曾經以單行本圖書出版過。一般而言,叢書中的每種書都可以作為單行本圖書出版,對于這類書宜少買或不買(學術類叢書除外),以免造成浪費。如劉曉明編著的《調整您的心態(tài)》先后作為《家庭醫(yī)生系列叢書》(ISBN9787538421071)和《健康新概念系列叢書》(ISBN9787538428315)中的一種圖書出版。
3.2.2著作方式。著作方式主要表現為著、編著、編、主編4種類型,不同的著作方式已表明創(chuàng)新程度的不同,宜以“著”或“編著”類圖書為主。著作方式為“編”或“主編”類圖書,特別是學術性圖書或教材,基本上是對已有文獻的整理和匯總,缺乏創(chuàng)新性,這類圖書宜少買或不買;對于參考工具書或科學普及讀物,則可根據需要有針對性地選購。
3.2.3著者類型。著者類型主要包括個人著者、合作著者和機構著者,宜以個人著者或合作著者類圖書為主。對于以機構名義或“本書編寫組”或“《×××》編寫組(編委會)”出版的圖書,如,“金景文化”編著的《中文版Flash CC完全自學教程》(ISBN9787115336262)、“鳳舞科技”編著的《電腦組裝和維護入門與提高》(ISBN9787302356806)、“龍馬工作室”編著的《精通JavaScript+jQuery》(ISBN9787115353313)、“本書編委會”編著的《建設工程項目施工成本管理》(ISBN9787 112155644)、“《安全管理學》編委會”編的《安全管理學》(ISBN9787113185961)等,基本上都是拼湊之作,不管著作方式如何,都要慎重考慮(參考工具書可根據需要有針對性地選購)。對于著者署名奇離古怪的各類圖書,如“愛潛水的烏賊”著、“等待溫暖的小狐貍”著、“毒舌奶奶”著、“沒頭腦也很高興”著等,署名缺乏嚴肅性,訂購時更要謹慎。
3.2.4出版規(guī)格。圖書的出版規(guī)格對藏書建設有重要的影響,正常的規(guī)格在正32開(B5)—大32開(A5)之間和正16開(B4)—大16開(A4)之間。開本過小或過大的圖書皆不便于排架和管理,如,64開本考試用書《建設工程法規(guī)及相關知識》(ISBN9787111479970)、4開本《國畫大師黃公望》(ISBN9787304064952)、8開本《人物速寫·臨摹范本》(ISBN9787306048769)等圖書都因不便于排架和管理而影響讀者的利用,故訂購時須注意開本說明,避免訂購開本過小或過大的圖書。
3.2.5裝幀形式。主要指圖書的裝訂形式,如平裝、精裝、盒裝、豪華裝、活頁裝、圖片裝、橫裝等。普通圖書宜選擇平裝本,工具書宜選擇精裝本,其他裝訂形式的各類圖書如《花卉美食》(ISBN9787504834475,活頁裝)、《飄逝的風景》(ISBN9787805369437,明信片裝)等都不宜訂購。
以上這些采訪依據在征訂書目中都有對應的說明,是可以操作的規(guī)范,能夠避免人為因素對藏書建設的影響,從而有利于提高藏書質量,并能有效地對藏書建設進行質量評價。
影響藏書質量的因素有內容因素和形式因素。內容因素主要是指學科屬性,而不是指文獻的科學性、現實性、參考性和新穎性,這些特性要求的控制權在于出版社而不在于圖書館,所以對內容的鑒別不是圖書館的責任。套用某專家的說法就是“能在市場采購到的書刊已經是審查篩選過的,圖書館不能也不應該再進行主觀的審查式的選擇”[29](雖然這種論調有點幼稚無知)。圖書館可以做的,就是根據讀者對象或專業(yè)設置從浩如煙海的出版物中選購“適用”的品種。對于公共圖書館而言,讀者類型多種多樣,顯然要兼顧所有出版物;對于高校圖書館而言,讀者對象主要是大學生和教師,所以要根據專業(yè)設置和讀者的閱讀需求選購相關專業(yè)文獻和非專業(yè)文獻,這就在學科屬性和閱讀需求上保證了文獻的可獲得性,從而有助于提高藏書的針對性和適用性,藏書質量也就得到有效保障。
藏書的目的是為了用,但用不是藏書的唯一理由。圖書館特別是公共圖書館肩負著保存人類文化遺產、開展社會教育、傳遞科學情報、開發(fā)智力資源等社會職能。一些學術性圖書利用率普遍較低,但卻是不可或缺的。網絡環(huán)境下,藏借閱一體化的實現,使得一些圖書不需外借就能滿足讀者查閱相關資料的要求,但這種情況并不產生借閱記錄,因而再以利用率的高低來衡量藏書質量已不合時宜。
藏書評價理論未能有效指導藏書建設,反映了理論脫離實際的窘境。在圖書館界,一些學者熱衷于在書齋里找課題,潛心研究那些“稀薄抽象”的命題,新鮮感少,陳腐氣濃,難以解決實際問題[30]。因而,圖書館尤其是高校圖書館,需從影響藏書質量的因素著手,依據學科屬性、內容特征、讀者對象、圖書形式、著作方式、著者類型、出版規(guī)格、裝幀形式等內容因素和形式因素制定可操作性強的文獻采訪標準,從源頭上加強采訪質量控制,努力克服采訪工作中的主觀性、盲目性和隨意性,并以此構建科學、客觀的藏書質量評價體系,以推動我國圖書館藏書建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來稿時間:2015年12月)
1.王學東,薛朗. 圖書館藏書評價研究[J]. 圖書情報知識, 1994(3):19-22
2. 尹秀波. 基于館藏資源適用性的圖書館館藏質量評價方法研究[J]. 圖書館建設, 2009(8):32-34, 37
3. 莊和陶. 藏書評價[J]. 河南圖書館季刊,1982(2):61-62
4. 趙元章. 談談圖書館藏書的質量評價問題[J]. 情報雜志, 2005(2):125-127
5. 劉青. 國外藏書評價方法與我國圖書館工作實踐[J].圖書館雜志, 1996(5):12-14, 31
6. 汪繼南. 文獻保障率新論[J].四川圖書館學報,1996 (1):43-48
7. 王兵. 簡論美國、加拿大圖書館事業(yè)的發(fā)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 圖書情報工作, 2003(5):108-111
8. 官樹源. 試論轉變文獻供求觀念[J].四川圖書館學報,1989(1):35-39
9. Library Statistics Collection (October 2015) [EB/OL]. [2015-12-05].http://library.ust.hk/info/statistics/collection.html
10. 孫蘇文. 高校圖書館文獻采購經費使用的效率控制[J].現代情報, 2010(6):36-38
11. 高慶云. 藏書保障率質疑[J] . 圖書與情報工作,1993 (2):45-46
12. 毛顯祥. 試論高校圖書館文獻保障體系構建[J]. 現代情報, 2007(7):121-122, 125
13. 黃欣榮,喻樟. 高校圖書館紙質文獻質量評價體系初探[J]. 江西圖書館學刊, 2008(4):40-42
14. 張修文, 付佳, 孫達辰, 等.基于遺傳算法優(yōu)化的BPNN讀者滿足率評價模型[J]. 中華醫(yī)學圖書情報雜志, 2013 (10):68-70
15. 肖希明. 網絡環(huán)境下的館藏評價標準[J]. 中國圖書館學報, 2002(5):21-24
16. 蔣鴻標. 藏書建設中的文獻保障率與滿足率研究[J].國家圖書館學刊, 2013(1):18-25, 46
17. 朱惠靈. 館藏質量評價方法之比較 [J]. 圖書館雜志,2013(4):61-64
18. 劉華,萬燕萍. 對高校圖書館館藏評估與優(yōu)化的思考[J]. 大學圖書館學報, 2008(6):60-63
19. 王雅琦,石捷,宋志紅. 天津圖書館館藏文獻分布及藏書利用率的調查分析[J].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 2001(4):26-30
20. 譚金蓮. 我館中文期刊利用的調查分析[J]. 科技文獻信息管理, 2002(2):38-42
21. 任勇, 王昱. 館藏資源質量評價研究[J]. 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2):57-61
22. 王軍武.關于電子資源與紙本資源協(xié)調發(fā)展的思考和建議[J]. 圖書館, 2012(5):105-107
23. 魏豫州, 金聲, 李志強, 等. 圖書館紙質資源與電子資源經費比例研究[J]. 圖書館論壇, 2008(3):104-107
24. 蔣鴻標. 對“年新增書率”公式的糾正[J]. 圖書館雜志, 2009(2):39-40
25. 儲昭霞. 館藏紙質文獻質量評價分析[J]. 大學圖書情報學刊, 2010(2):39-43
26. 金美芳. 關于統(tǒng)計“文獻利用率”的思考[J]. 圖書館,1998(5):59-60
27. 蔣鴻標. 適用率——衡量藏書建設質量的標準[J]. 圖書館建設, 2004(1):23-24
28. 蔣鴻標. 中文圖書采訪標準的制定與采訪質量控制研究[J]. 圖書館建設, 2015(10):23-27, 39
29. 劉洪輝. 圖書館閱讀自由雜談[J]. 圖書館建設, 2013 (9):12-13
30. 余和生. 圖書館學研究面向實際的理性思辨[J]. 大學圖書館學報, 1997(3):30-32
Review on Study of Theory of Printed Collections Evaluation in Libraries in China
Jiang Hongbiao
(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Library )
〕The paper provides a survey of the domestic articles on the collection evaluation theories from CNKI’ academic journals database and analyzes the results to show that the quantitative criterion of evaluating printed collections was based on the document supply rate, readers’ satisfaction rate and subject coverage rate and the quality criterion was based on the collections information contents, collections structure and collections utilization effect. The methods of evaluating collections quality were mainly included the core bibliographic contrast, citation analysis and expert evaluation. By the practical analysis on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collections evaluation are found that some concepts are wrong or lack of operability and cannot effectively guide the collections construction. Only according to the influencing collections quality factors of contents and forms to formulate feasible acquisition criteria, and control the acquisition quality from the sources can be improved the collections quality, and build the strong operability collections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acquisition criteria.
〕Collection evaluation Content quality Form quality Acquisition criteria Evaluation system
G253
蔣鴻標(1965-),男,廣東海洋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已發(fā)表論文8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文獻資源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