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玉松
(遵義師范學院 歷史文化與旅游管理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2 )
國權與民俗:試論改土歸流與土家族飲酒習俗的變遷
郗玉松
(遵義師范學院 歷史文化與旅游管理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2 )
從唐代開始,土家族地區(qū)就盛行咂酒習俗。咂酒是土家族地區(qū)民眾交往的重要習俗,反映了土家族民眾日常交往中的熱情好客,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清代雍正時期,湖廣土家族地區(qū)普遍改土歸流。改土歸流后,國家權力直接深入民族社區(qū),流官在土家族地區(qū)推行鄉(xiāng)飲酒禮,其目的是推行國家價值理念,迅速建立尊卑有別的社會秩序。之后,土家族地區(qū)的咂酒習俗逐漸淡出歷史舞臺。
改土歸流;咂酒;鄉(xiāng)飲酒禮;習俗變遷
改土歸流前,土家族地區(qū)流行咂酒習俗,不管是土司賓客宴飲還是土民之間的親友交往,咂酒是土家族人際交往的重要禮儀。咂酒作為禮儀體現(xiàn)了土民交往中平等的特征,不分賓客,齊聚一堂,每人輪流咂取。席間,不拘親疏、不分長幼,歡聚一堂,“蠻歌俚曲”,打笑唱鬧,賓客盡興。土家族咂酒的歷史記憶還與土民的愛國情懷緊密相連,是土司時期出征的重要禮儀。
改土歸流后,清政府派遣流官進入湖廣土家族區(qū)域,他們在文廟中舉行一年兩度的鄉(xiāng)飲酒禮。流官推行鄉(xiāng)飲酒禮,其禮儀過程完全按照官方固定的程序運作,所有參與飲酒禮的賓客、官員和諸生都代表了不同的身份,在狹小的空間中和固定的時間段內,展演著不同的角色。賓、介、眾賓是賓客的等級,知縣、佐貳、雜役以及諸生則代表了主辦方的等級。每個等級在飲酒儀禮中的席位不同,所展演的內容不同,目的是向民眾宣告每個人代表的社會級別,迅速建立尊卑有序的官方控制的社會秩序。飲酒禮“非為飲食”,每年六兩的飲酒禮經費也不是為飲酒所設,官方期待的是固著在飲酒禮儀中附加值,即建立等級分明、尊卑有序而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
鄉(xiāng)飲酒禮的推行,并非意味著土家族區(qū)域的民眾飲酒必須按照官府復雜的儀禮進行,但鄉(xiāng)飲酒禮的示范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之后,貌似混亂無序的咂酒退出酒席,咂酒停留在土民的口口相傳的記憶和騷人墨客的詩賦,以及地方官編寫地方志記載的土民曾經的風俗中。土民的酒禮未必按照鄉(xiāng)飲酒禮復雜而嚴肅的程序進行,但飲酒禮中的許多禮節(jié)還是被土民所接受,在酒席的席位安排上,尊老敬老有所體現(xiàn),敬酒代替了輪流咂取。鄉(xiāng)飲酒禮的強勢推行和咂酒習俗的逐漸弱化,反映的是官府權力向民間滲透的過程。
(一)土家族咂酒的歷史考察
唐元和十三年(818)冬,白居易被任命為忠州(今重慶市忠縣)刺史,擔任忠州刺史期間,白居易參加宴飲,對當地的藤枝酒頗為好奇,“勿笑風俗陋,勿欺官府貧?!彼趲资自姼柚卸继峒疤僦?。在《郡中春宴》詩中他寫到:“熏草席鋪座,藤枝酒注樽。中庭無平地,高下隨所陳。蠻鼓聲坎坎,巴女舞蹲蹲。”白居易在《春至》詩中寫到:“閑拈蕉葉題詩詠,悶取藤枝引酒嘗”,宋朝祝穆《方輿勝覽》注釋說:“蜀地多山,多種黍為酒。民家亦飲粟酒。地產藤枝,長十余尺,大如指,中空可吸,謂之引藤。屈其端置醅中,注之如晷漏,本夷俗所尚,土人效之耳”。[1]1076《方輿勝覽》在同一卷中載明了藤枝的來源:“引藤山,在龍渠縣①(宋)祝穆:《方輿勝覽》卷六十一,載:“(咸淳府)唐改忠州,又為南濱郡,復為忠州,隸荊南。皇朝(指宋朝)隸夔路。咸淳元年(1265年)八月旨,系今上潛藩之地升為咸淳府,今領縣五,治臨江?!薄妒┠细尽ぱ馗镏尽份d:“(忠路)宋為龍渠縣?!蓖伟妗独h志·疆域志》:“忠路司,考在利之西北……宋屬龍渠縣,為施州屬?!饼埱h當在忠路。東十五里,山上出引藤,俗用以取酒”。[1]1072根據祝穆的注解,土家族的咂酒習俗應為蜀地傳入。
土家族地區(qū)未必盡有咂酒所用的藤枝,但青竹盈山遍野,土家人用竹竿咂酒,打通其中的環(huán)節(jié),用作咂酒。土司統(tǒng)治時期,土司每逢帶兵出征,輒讓士兵飲咂酒以鼓舞士氣。戰(zhàn)勝歸來,亦讓土兵享用咂酒,作為犒賞。明代永順土司彭翼南領土兵抗倭,即在抗倭前線,讓土兵飲咂酒,鼓舞士氣,凝聚軍心?!皳?,永順土司彭翼南,在剿滅倭寇天差平海大將軍徐海時,于沈家莊外殺白水牛祭天、授旗。每個舍把(將領)依次吸一口咂酒,接旗后在各自兵器上涂上牛血,貼上牛毛,跪下發(fā)誓:‘只向前,不退后’,然后持旗立于隊首。彭土司就以這種方式激勵將士,土家軍在取得‘第一戰(zhàn)功’王江涇大捷后,又獲得沈家莊大捷,使倭魁徐海授首,東南沿海一帶倭寇蕩平。因而土家咂酒流傳至今?!保?]
咂酒的歷史早于明朝,但土民更愿意相信土家族的咂酒習俗起源于明朝,其原因在于土民對于本民族歷史時期重大事件的選擇性記憶與傳承,與其相信土家族咂酒習俗起源于唐代以前的蜀地,莫若相信土家族咂酒習俗來源于土司抗倭的歷史。土兵英勇善戰(zhàn),抗擊倭寇,屢立戰(zhàn)功,彭翼南和他的土民在抗倭中的表現(xiàn),被朝廷授予“東南第一功”。土民為了紀念土兵抗倭的歷史功績,因而將咂酒的起源與土兵抗倭的偉大勝利結合起來,咂酒的起源也隨即與忠君報國、英勇善戰(zhàn)的土兵聯(lián)系起來。
(二)咂酒的釀制與飲用
咂酒的釀制,以五谷雜糧與曲蘗置于壇中,經年而成?!抖魇┛h志》載“晏飲多用咂酒,以曲蘗貯雜糧于曇中,釀成酒?!保?]《龍山縣志》引《峒溪纖志》咂酒一詞:“酒一名鉤藤酒,以米雜草子為之。復以火釀,不篘不酢,以藤吸取,多鼻飲者,謂由鼻入喉,更有異味?!保?]關于咂酒的釀制,清代土家族區(qū)域的府州縣志多有記載,其釀制原料為五谷雜糧。清代以前,咂酒的原料主要為糯谷。至清代,苞谷在土家族區(qū)域廣為墾殖,咂酒的釀制以苞谷為主?!耳Q峰州志》中記錄了當時以苞谷釀酒喂豬的情形:“釀酒喂豬,糜谷最甚。然邑產包谷,十居其八,其性逾歲必生蟲,民食有余,即不釀酒喂豬,亦不可久貯。且販豬他邑,可市布棉雜貨,以有易無,于山氓較便,故燒熬之禁,只宜行于歉歲。”[5]《長樂縣志》載“土俗尚咂酒,按杜詩云,蘆酒多還醉。注云,糜谷釀成,不醡也。楊升庵曰:以蘆為管,吸而飲之。一名鉤藤酒,即今之咂酒?!保?]土家族咂酒制作的過程,先將五谷雜糧蒸煮,晾到適宜溫度,后伴以酒曲,封壇,一年后即可開壇飲用,貯存愈久,口感愈佳。同治《長樂縣志》記載了咂酒的制作過程:“邑唯產包谷酒,上者謂堆花酒。又土戶張、唐、田、向四姓家釀咂酒。其釀法于臘月取稻谷、包谷并各種谷配合均勻,照尋常釀酒法釀之。釀成攜燒酒數斤,置大甕內封緊,俟來年署月開甕取糟,置壺中沖以白沸湯,用細桿吸之,味甚醇厚,可以解暑。李煥春竹枝詞:‘糯谷新熬酒一壺,吸來可勝碧筒無。詩腸借此頻澆洗,醉詠山林月不孤’。潘炳熏七言律:‘深山飲食勿拘墟,天地施生美可茹。露浥黃梁村釀早,雪翻白溢米炊初。晚松待買烽頭飯,新釜留烹洞里魚。更有高田洋芋熟,也堪宴客伴嘉蔬。’”[7]
咂酒的飲用過程,據《施南府志》載,“飲時開壇沃以沸湯,置竹管于其中,曰‘咂筸’。先以一人吸咂筸,曰‘開壇’。然后彼此輪吸。初吸時味甚濃厚,頻添沸湯,則味亦漸淡,蓋蜀中釀酒法也?!保?]同一時期的《龍山縣志》、《恩施縣志》均記載了類似的飲咂酒的程序,“飲時,開壇視客量小大,酌沸湯泡之,置竹管于其中,曰‘咂桿’,先以一人及咂桿,曰‘開壇’然后彼此輪吸?!保?]咂酒的飲酒過程,先開壇,“沃以沸湯”,然后將竹管置入酒壇,一人先吸,謂之“開壇”,然后彼此輪吸,不斷往壇中添加沸湯。《咸豐縣志》載,“冬初,煮高粱釀甕中,次年夏,灌以熱水,插竹竿于翁口,客至分吸之,名曰:‘咂酒’。龍?zhí)栋矒崴咎锬吃娫唬骸f顆明珠共一甌,王侯到此也低頭。五龍碰著擎天柱,吸盡長江水倒流?!粗^此也。”[10]
《長陽縣志》和《長樂縣志》中均記載了土司待客飲用咂酒的詳細過程,“土司有親賓宴會,以吃咂抹壇為敬。咂抹云者,謂前客以竿吸酒,以巾拭竿,請客飲也。酒以糯米釀成,封于壇中。款客則取置堂榮正中,沃以沸,令滿,以細竹通節(jié)為竿,插透壇底?!睂τ谶凭骑嬘茫o以菜肴,則以土家族的特產土家臘肉為主,“堂中則雞肉、蔬果、碗用最粗三級者,曰蓮花碗,肉以兩頭蓋通碗口為度,謂之過橋?!彪u肉、蔬果無甚要求,惟有對所用豬肉有嚴格的定制,必須用三級蓮花碗,且肉要兩頭蓋碗口,稱之為“過橋肉”,體現(xiàn)了土家族民眾對臘肉的喜愛及待客的虔誠。“每一壇設桌一,桌上位及兩旁,則各置箸一,而不設坐??椭粒源瘟凶笥?,畢,主人呼長婦開壇肅客。婦出,正容端肅,隨取沸湯一碗,于壇側就竿一吸,畢,注水于壇,不歉不溢謂之‘恰好’。每客一吸,主人一注水。前客吸過赴桌,再舉箸,而后客來,彼此不以為歉也。凡吸歉溢皆罰再吸,故酒雖薄亦多醉?!憋嬚呙看挝螅詫⒁煌胨⑷刖茐?,要求不歉不溢,謂之恰好,意即每位咂酒者,每次咂酒一碗。若有吸歉溢者,罰酒再吸。飲酒過程中,均不拘禮節(jié),談笑唱鬧,無所拘謹,“客喧嘩,隨意唱蠻歌、俚曲,歡然而散。但不吸者,主人亦不強。今聞其酒尚有舊俗,略變?!保?]
(三)土家族咂酒的特點
咂酒體現(xiàn)了土家族人民熱情好客的品格。土家族是古老的山地民族,個性淳樸、與人為善、熱情好客。每有客至,俱捧出珍藏一年甚至是多年的咂酒壇,開壇與客暢飲,不醉不休。下酒的菜肴為瓜果蔬菜、雞肉等美食,尤重臘肉,自家珍存的臘肉,有客人來到,即做好盛入碗中,且為大塊肉,肉兩頭要蓋住碗口,方顯主人熱情。長陽土家族詩人彭淦的竹枝詞贊美咂酒:“蠻酒釀成撲鼻香,竹竿一吸勝壺觴。過橋豬肉蓮花碗,大婦開壇勸客嘗。”
咂酒與土家人保家衛(wèi)國、英勇善戰(zhàn)的愛國情懷相關聯(lián)。傳說中,土司領土兵征倭寇,土民為其送行,置咂酒壇于路口,內置竹管,土兵輪流就吸,其目的是鼓舞土兵士氣,讓土兵奔赴抗倭前線,英勇殺寇,保家衛(wèi)國;彭翼南在江浙抗倭前線,置咂酒壇,讓土兵飲酒,目的是一鼓作氣,掃清敵寇,早日立功還鄉(xiāng)。土兵、土民對咂酒的記憶來源于此,后世即把咂酒與抗倭戰(zhàn)爭聯(lián)系起來,而忽略了土家族的咂酒來源于“蜀地”。
土家族咂酒具有隨意性。土家族咂酒的飲酒過程,所有主客均用一根竹管,圍坐一起,無高低貴賤之分。飲酒漸酣,則“客喧嘩,隨意唱蠻歌、俚曲,歡然而散?!睂Σ簧骑嬚?,主人亦不強求,雖每次咂酒,要求“不歉不溢”,但“不吸者,主人亦不強”。反映了咂酒過程中的隨意性。要求客人咂酒“不歉不溢”,每次咂一碗,不足者罰,其目的是要客人都咂足咂好,但對于不善飲者,則沒有嚴格要求。且喝酒過程中,隨意唱歌歡鬧,“蠻歌、俚曲”,其樂融融。
與咂酒的隨意性相比,鄉(xiāng)飲酒禮則是官府推行的酒文化,其嚴肅性和禮儀性的特征尤為突出。
(一)鄉(xiāng)飲酒禮的起源與發(fā)展
鄉(xiāng)飲酒禮是中國諸多傳統(tǒng)禮儀的一種,起源于上古時代的集體活動。鄉(xiāng)飲酒禮正式的儀式始于周代,以致仕的官員為鄉(xiāng)飲酒禮的組織者和主持人。參加酒禮的客人分不同等級,其賢者為賓,次者為介,后眾人。儀式嚴格以尊卑長幼為序,升降拜答,具有儀制。貞觀六年(632),唐太宗下令各州縣均要舉辦鄉(xiāng)飲酒禮,自從開科考試以來,考生在州縣考試完畢,州縣官均要用鄉(xiāng)飲酒禮招待,“會屬僚,設賓主,陳俎豆,講管弦,牲用少牢,歌用《鹿鳴》之詩。”[11]宋代,鄉(xiāng)飲酒禮增加樂章,明代則在鄉(xiāng)飲酒禮中增入讀律的程序,“執(zhí)事舉律令案于堂之中,讀律令者詣案前北向立讀”,“有過之人俱赴正席立聽”[12]。律令讀畢,還要繼續(xù)宣講刑部的其他律令。洪武二十二年(1389),規(guī)定了里社飲酒的等級,年高德高者,無公私犯過者為一等;拖欠戶稅差役及曾犯公杖私答招犯在官者又為一等;犯奸盜詐偽,說事過錢、起滅詞訟、蠹政害民、排陷官長及一應私杖徙流重罪者又為一等。三等級及其子弟按照次序分別入座,不得混淆,不遵座次者以違律論處,可告官流放。明代的鄉(xiāng)飲酒禮,已經與基層社會的管理結合起來,具有控制民眾的目的。
清代的統(tǒng)治者延續(xù)了鄉(xiāng)飲酒禮的程序,順治初元,沿明舊制,“令京府暨直省府、州、縣,歲以孟春望日、孟冬朔日,舉行學宮。”雍正時期,諭:“鄉(xiāng)飲酒禮所以敬老尊賢,厥制甚古,順天府行禮日,禮部長官監(jiān)視以為常?!鼻“四辏?743),“以各省鄉(xiāng)飲制不畫一,或頻年闕略不行。舊儀載圖有大賓、介賓、一賓、二賓、三賓,與一僎、二僎、三僎,名號紛歧。按古儀禮:‘賓若有遵者,諸公大夫?!⒃疲骸裎淖x為僎,此鄉(xiāng)之人仕至大夫,來助主人樂賓,主人所榮而遵法者?!饔洠骸鴥Q于西北,以輔主人。’其言主人親速賓及介,拜至獻酬辭讓之節(jié)甚繁,無一言及僎,所謂‘不干主人正禮’者也。嗣后鄉(xiāng)飲賓、介,有司當料簡耆紳碩德者任之,或鄉(xiāng)居顯宦有來觀禮者,依古禮坐東北,無則寧闕,而不立僎名。五十年,命歲時舉鄉(xiāng)飲毋曠。”[13]
(二)土家族地區(qū)的鄉(xiāng)飲酒禮
鄉(xiāng)飲酒禮有一套嚴格的程序,從賓客的選擇、主人、執(zhí)事的職責,到迎賓的程序,飲酒的禮儀,以及讀律等,官方都有系統(tǒng)的要求。土家族地區(qū)的鄉(xiāng)飲酒禮除按照官方的要求外,也有土家族地區(qū)的特點。初行鄉(xiāng)飲酒禮之時,應為改土歸流之初,土家族地區(qū)尚未科考,更沒有致仕之官員。鄉(xiāng)飲酒禮主賓的選擇沒有致仕的官員,只有選擇地方年高德重者為之。改土歸流前,土家族地區(qū)從沒有舉行過鄉(xiāng)飲酒禮,改土歸流后,流官在土家族地區(qū)推行鄉(xiāng)飲酒禮,典禮前一天進行演習,準備周至。
鄉(xiāng)飲酒禮主賓的選擇以致仕的官員或者是地方年高德高者為之,依次為介、三賓、眾賓?!班l(xiāng)飲酒,歲以孟春望日、孟冬朔日預期舉辦,老致仕德望懋著者一人為賓,次介,次三賓,次眾賓。均以齒德兼優(yōu)者為之?!保?4]改土歸流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湖廣土家族地區(qū)尚沒有致仕官員,其興學校,培育士林,均在改土歸流后。因而,鄉(xiāng)飲酒禮主賓及其他賓客的選擇只能是按照年高有德為度遴選?!妒┠细尽份d,“歲孟春望日,孟冬朔日舉行鄉(xiāng)飲酒之禮于學宮。以縣令為主人,以鄉(xiāng)之年高六十以上有德行者一人為被賓,其次一人為介,又其次為眾賓。”[15]具體的賓客人選要儒學公舉“齒德兼優(yōu)及致仕名宿”,并由“印官詢訪確實”,“具文通報”,以保證參加鄉(xiāng)飲酒禮眾賓客的質量。賓客由地方官上報備案,“各賓由儒學縣詳報直省,責成各布政使及該督撫秉公查察核定。舉行仍將所舉賓介姓名、籍貫,造冊報部定?!保?6]典禮前,則由眾廩生赴各處延請?!秮眸P縣志》載:“每歲孟春望日,孟冬朔日,舉行大典。先期飭儒學公議,齒德兼優(yōu)及致仕名宿,公舉正賓一人,介賓一人,僎賓一人,印官詢訪確實,先具文通報,臨期給封啟。令廩生親詣各處延請?!保?7]
鄉(xiāng)飲酒禮舉辦嚴格按照官方的標準,改土歸流后,湖廣土家族地區(qū)的府州縣始推行鄉(xiāng)飲酒禮,因而,他們典禮前必須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前一日具演習典禮過程?!跋纫蝗?,設坐次于座之講堂,設律令案于堂東,司正官率執(zhí)事諸生習儀?!保?4]“前一日,執(zhí)事者于儒學之講堂依圖陳設坐次,司正率執(zhí)事習禮。”[18]主人、執(zhí)事、司正的選擇“以知縣為主人,教官一人為司正,贊禮執(zhí)事以生員?!保?4]“以教官一人為司正,學弟子習禮者二人司爵,二人贊禮,二人引禮,一人讀律令。”[14]坐席安排要求嚴格,“先一日司正率執(zhí)事者詣講堂,肄儀,設監(jiān)禮席,次于庭東北面;布賓客席,于堂西北南向;主人席,于堂東南西向;介席,于堂西南東向。從賓之長三人席于賓西南,向東上皆專席,不屬眾賓。于西序東向,僚佐席,于東序西向,皆北上。司正席于主人之東北向(如有鄉(xiāng)大夫來觀,禮者坐于東北,三品以上席南向;四五品,席西向,無則闕之),設律令案一,于主介間,正中東西肆設尊案一,于東序端南北肆設樂于西階下。”[15]圖式為明洪武十六年(1383)所定,“十六年、頒行圖式。一各處府州縣、每歲正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于儒學行鄉(xiāng)飲酒禮?!保?5]清因之。
典禮當天,所在府縣的官員均要參加,官員要穿“朝衣”,賓客俱要“盛服”?!爸疗?,各官服朝衣詣儒學明倫堂候賓。”[19]“乃使人速賓介,盛服到?!辈凑枕樞蚺帕小靶蛄⑩蚤T之右。介居賓南,從賓居介南,皆東面北上?!敝魅擞e,“執(zhí)事以賓至,告于主人,主人出,迎賓,西面揖,賓介以下東面答揖,主人入門左,賓揖介、介揖眾賓,以次入門右,當階。主人揖,及階,揖,賓皆答揖;主人與賓讓升,三讓,賓三辭。主人升,賓乃升,主人東階上,賓西階上。贊者贊:‘拜’。主人西面再拜,賓東面答拜,興?!保?7]即席后,司正宣布鄉(xiāng)飲酒禮的目的:“恭惟朝廷,率由舊章,敦崇禮教。舉行鄉(xiāng)飲,非為飲食。凡我長幼,各相勸勉,為臣盡忠,為子盡孝,長幼有序,兄友弟恭。內睦宗族,外和鄉(xiāng)黨。無或廢墜,以忝所生?!弊x畢,司正飲酒。
讀律是鄉(xiāng)飲酒禮的重要內容,“司正復位,賓、介以下皆坐(右揚觶)。贊:‘讀律令?!瘓?zhí)事者律令案于中堂,引禮引讀律令者,就案前北面立,賓、介、主人以下聽贊,咸起立,旅揖。如司正揚觶禮,乃讀律令曰:‘律令,凡鄉(xiāng)飲酒,序長幼,論賢良,高年有德者居上,其次序齒。列坐有過犯者,不得干與。違者,罪以違制。失儀則揚觶者以禮責之?!x畢復位。賓、介以下皆坐(右讀侓令)?!保?5]與施南府所讀律令相比,龍山縣所讀律令更加嚴肅,對“奸頑紊亂正席者”的懲處為“全家移出化外”。龍山縣鄉(xiāng)飲酒禮所讀律令:“讀曰:‘大誥鄉(xiāng)飲酒禮,序長幼,論賢良,別奸頑,異罪人。其坐席閑高年有德者居于上,尊年淳篤者并之,以次序齒而列,其有違條犯法之人,不許干與良善之席,主者若不分別,致有貴賤混淆,察知或發(fā)覺,罪以違制。奸頑紊亂正席者,全家移出化外?!x畢復位?!保?6]
讀律令之后,執(zhí)事者為賓主供饌、斟酒等,完全按照嚴格的禮儀要求,酒后則奏樂,“訖贊飲酒,酒三行,贊,奏樂工升歌。”禮畢,又按照固定的程序送賓客,“賓、介、眾賓、主人以次下堂,分東西行出庠門,一揖退。監(jiān)禮者出,主人送禮畢,乃皆退?!保?6]
(三)土家族地區(qū)鄉(xiāng)飲酒禮的影響
鄉(xiāng)飲酒禮是一種思想控制的工具,官府舉辦鄉(xiāng)飲酒禮在各府州縣城進行,參加的主賓、介賓、眾賓也不是尋常百姓,但鄉(xiāng)飲酒禮的理論與實踐都在表明官府控制鄉(xiāng)村的意向。
鄉(xiāng)飲酒禮當天,官員皆“朝衣”到儒學明倫堂候賓。只有擁有官銜或頭銜的人有資格穿官府規(guī)定的服裝。在鄉(xiāng)飲酒禮的嚴肅場合下,官員、諸生穿不同的服裝,目的是向民眾明示等級秩序。一縣之中,知縣官級最高,為正七品,頂戴為素金頂,著五蟒四爪蟒袍,補服為(溪鳥)鳥和(束力鳥)鳥??h丞為正八品,頂戴為起花金頂,補服為鵪鶉。巡檢為從九品,頂戴為鏤花金頂,補服為藍雀。其他未入流的官員的補服為黃鸝。除文官外,武官也按照品級分別著官服出席盛典,廩生則穿法定的雀頂藍袍的生員服裝參加宴會。而受邀的主賓、介賓和眾賓等賓客則“盛服”,他們必須穿戴材質較好的服裝,而不管他們在鄉(xiāng)飲酒禮中處于什么位置。
鄉(xiāng)飲酒禮作為府州縣舉行的盛大儀式,所有參與者分別穿著不同的服裝,代表一定的社會等級。改土歸流后,土家族地區(qū)的官員重視鄉(xiāng)飲酒禮活動的開展,幾乎所有的清代土家族地區(qū)的府州縣志中均記載了這一隆重的儀式及其繁復的禮節(jié)。土家族地區(qū)流官熱衷于鄉(xiāng)飲酒禮,其原因在于他們急需向該區(qū)域的民眾表明自己的身份,以期建立君臣父子的等級秩序,達到“長幼有序,兄友弟恭。內睦宗族,外和鄉(xiāng)黨”社會穩(wěn)定的目的。
土家族各府州縣的鄉(xiāng)飲酒禮選擇的主賓都是年高望眾者,儒家學說要求尊老,統(tǒng)治者則把尊老美德當成另一個思想控制的工具,這是因為“年紀大的人比年輕人不容易成革命分子,對他們的長輩真正敬愛的人,也比較不會對推翻既有秩序感興趣。因此,除了在鄉(xiāng)約宣講中宣傳尊敬長上之外,清朝統(tǒng)治者自己也以各種方式表現(xiàn)其對長者的尊敬,希望以此作為臣民的表率?!保?0]241進入到土家族地區(qū)的流官將尊老作為教化土民的重要內容,以期達到社會穩(wěn)定的目的。在清代土家族地區(qū)的府州縣志中均有對耆壽的記載和表彰,如“彭可成、李鐘杰、張宗文、彭沖林、彭元,永順縣人,皆耆壽,雍正八年旌?!保?1]早在明代,官府就確定了鄉(xiāng)飲酒禮對主賓的選擇,標準即為年高德重,“百家內除乞丐外,其余但系年老者,雖至貧,亦須上坐;少者雖至富,必序齒下坐,不許攙越,違者以違制論。”[19]對于介賓的選擇,重在德行,對地方社會有重大貢獻的,可以舉為介賓,如,“鐘杰,善醫(yī)。遠地、貧家,有招輒往。行鄉(xiāng)飲,禮舉介賓。”[21]479
清代,湖廣土家族地區(qū)鄉(xiāng)飲酒禮的經費,都是由官府撥給,標準為每州縣每年六兩,《施南府志》有載:“鄉(xiāng)飲銀陸兩(各縣同)?!保?5]永順府所屬四縣,其鄉(xiāng)飲酒禮的經費也是每年每縣六兩。湊巧的是,各府縣的吏員、差役,其年薪俸亦是每年每人六兩。鄉(xiāng)飲酒禮的經費為一個普通差役一年的薪俸,照這樣的情形,辦一次酒席,經費應該夠用。況且鄉(xiāng)飲酒禮“非為飲食”,舉辦這樣的典禮,看重的是其象征意義。
咂酒,是古代土家族民眾待客飲酒的禮儀。關于土家族咂酒的起源,一說來自“蜀地”。一說認為咂酒是土家族的傳統(tǒng)習俗,“鄂西地方昔為少數民族聚居地,之后才陸續(xù)遷入漢民。故咂酒當系本地土著民的遺法和舊俗,并不是來自蜀中漢民。另外,鄂西地方的古代咂酒,與外地不同者是‘沃以沸湯’而不是加冷水,是熱飲?!保?2]土家族的咂酒習俗,反映了土家族民眾待客的熱情與真誠,體現(xiàn)了深刻的社會內涵。主客圍聚一起,輪流到酒壇中咂酒,眾人平等,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互不嫌棄。通過這樣的禮儀方式,促進了友誼,拉近了主客、客客之間的距離,增強了民族社會的內部凝聚力,民族內部關系融洽。飲酒的過程,也體現(xiàn)平等,不論主客,要求每人咂取一碗酒,每次咂酒“不歉不溢”。但又不強人所難,“不吸者亦不強求”,可為文明的飲酒禮儀。咂酒的氣氛極其歡快,談笑打鬧,唱“蠻歌俚曲”,無所拘束。
改土歸流后,清政府的流官在土家族地區(qū)推行鄉(xiāng)飲酒禮,咂酒的習俗逐漸消失,只停留在流官們組織編纂的府州縣志的習俗中。鄉(xiāng)飲酒禮注重規(guī)范社會秩序,提倡建立君臣父子的社會等級秩序。鄉(xiāng)飲酒禮從選擇賓客,到主客座次,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違者嚴懲。程序也是事先進行排演,不容許出現(xiàn)差錯。酒禮中的奏樂,也是官府規(guī)定的樂曲,絕對不能唱“蠻歌俚曲”。之后,土家族民眾飲酒的禮儀,雖不像鄉(xiāng)飲酒禮這么繁復,但是尊老的傳統(tǒng),酒桌的座次等飲酒禮儀逐漸在土家族地區(qū)傳播,咂酒逐漸退出了酒桌。改土歸流后,土家族飲酒禮儀的變遷是官府強行介入的強制性變遷,目的是按照官府的標準,建立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
[1](宋)祝穆.方輿勝覽·卷六十一[M].北京:中華書局,2003.
[2]彭瑛.咂酒——土家族酒文化的精髓[J].釀酒科技,2007,(8).
[3](嘉慶)恩施縣志·卷四·風俗.
[4](同治)龍山縣志·卷十二·物產.
[5](道光)鶴峰州志·卷六·風俗.
[6](咸豐)長樂縣志·卷十六·雜記志.
[7](咸豐)長樂縣志·卷十二·風俗志.
[8](道光)施南府志·卷三十·雜志·雜記.
[9](嘉慶)恩施縣志·卷四·風俗.
[10](光緒)咸豐縣志·卷三·風俗.
[11]新唐書·選舉志.
[12]明史·禮志十.
[13]清史稿·卷八十七.
[14](同治)永順府志·卷之五·典禮補編.
[15](道光)施南府志·卷之八·典禮.
[16](同治)龍山縣志·卷之八·典禮.
[17](同治)來鳳縣志·卷九·儀禮制·鄉(xiāng)飲.
[18](同治)永順縣志·卷二·學校志.
[19]明會典·卷七十九.
[20]蕭公權,著.中國鄉(xiāng)村:論19世紀的帝國控制[M].張皓,張升,譯.臺北:聯(lián)經出版社,2014.
[21](同治)永順府志·卷八·人物.
[22]傅一中,主編.建始縣志校注(第三編)[M].建始縣檔案館,2000.
(School o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ourism Administration, Zunyi Normal College, Zunyi, Guizhou 563002, China )Abstract: As a custom, drinking beer through a pipe was popular in Tang Dynasty in areas of Tujia People. This custom reflects the hospitality, freedom and equality of Tujia people. In Yongzheng Period of Qing Dynasty,power-shift was carried out in Tujia areas of Hubei and Hunan, after which the national officials began to perform the village drinking ceremony in order to implement national values and build social hierarchy. From then on, the custom of drinking beer through a pipe gradually faded out the stage of history.
State Power and Folk Customs: Power-shift and Change of Drinking Custom of Tujia Nationality
XI Yusong
power-shift,drinking beer through a pipe,village drinking ceremony,change of customs
K289
A
1673-9639 (2016) 01-0050-06
(責任編輯 黎 帥)(責任校對 郭玲珍)(英文編輯 謝國先)
2015-10-20
本文系遵義師范學院博士科研啟動基金資助項目成果。
郗玉松(1972-),男,遵義師范學院中國土司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研究方向:中國少數民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