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豫
(肇慶市第六中學,廣東 肇慶 526060)
2015年,我們偉大的祖國迎來了抗日戰(zhàn)爭勝利七十周年。作為歷史教師,從事了近二十年的歷史教學工作,深感現(xiàn)今的初高中學生在應試教育的慣性下學習,情感教育缺失。從歷史課上播放《南京大屠殺》片段可以發(fā)現(xiàn),面對日軍暴行,個別學生在臺下談笑,眼神里一片漠然。不能不反思,現(xiàn)今的歷史教學該如何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樹立正確的歷史是非觀、價值觀?情感教育在國內(nèi)歷史課堂日益受到重視。本人圍繞“勿忘國恥,圓夢中華”的主題展開日常歷史課的教學。筆者通過創(chuàng)設生動逼真的歷史情境,以充實的人、事、物的素材,以古通今,重構(gòu)學生正確的歷史觀。
在抗戰(zhàn)時期,在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抗戰(zhàn)海報宣傳畫,曾經(jīng)喚起了四萬萬同胞的抗日救國的熱情,鼓舞民眾握緊拳頭為民族的尊嚴而戰(zhàn)。到了七十年后的今天,這些抗戰(zhàn)海報,穿過時空的隧道,出現(xiàn)在現(xiàn)在的歷史課堂上。在抗戰(zhàn)勝利七十周年到來之際,筆者在以抗戰(zhàn)為內(nèi)容的課堂教學中,配備了大量的抗戰(zhàn)歷史海報。這些經(jīng)過了七十年滄桑歲月洗滌過的圖片,以圖畫直觀的方式,配合聲情并茂的講解,搭建起學生與那個烽火歲月的歷史對話的橋梁,把愛國赤子的種子深深的埋在學生的心田[1]。這種與眾不同的體驗,需要本人事前對歷史宣傳畫進行研究和解析,以抗戰(zhàn)的歷史國情作為背景鋪墊一一展開圖畫的意義。
講解示例:
看“圖片中的青年人手無寸鐵,被日軍用刺刀穿透心臟,表情痛苦的掙扎著,身后堆積著山狀的尸體,由此可見,當時國力衰弱不堪一擊,人們?nèi)绲渡萧~肉任侵略者宰殺。”為了加強對日軍暴行的控訴,筆者在課堂上展示了一幅日軍殘害中國兒童的張貼畫:畫中幾名兒童被日軍用鐵絲穿透了手掌,正在撕心裂肺的嚎哭。圖畫還配備了當時的繁體文字“日本強盜慘無人道在我九江、湖口一帶以鐵絲穿我小同胞的手掌,希望大家趕快報仇!”
課堂觀察發(fā)現(xiàn):在圖畫面前,學生仿佛置身于抗戰(zhàn)時期,感受到了人們地獄般的生活慘狀,同學們由之前的麻木,漠然,轉(zhuǎn)化為悲憤,悄悄的握緊拳頭,咬緊牙關,對侵略者的憎恨之情油然而生。在課堂上讓一群“漢奸”的歷史角色進入同學們的視野,如歷史上的秦儈,目的是讓他們通過對比,了解到這群被敵人利用,出賣自己同胞的人最終的下場[2]。在教學課堂上,要求學生認真觀察相關的批判漢奸走狗的海報,描述圖片后回答以下的問題:
(1)同樣是中國人,是什么讓這群人忍心去傷害自己的同胞;
(2)他們也上有父母下有子女,是什么讓他們愿意拋妻棄子;
(3)他們從戰(zhàn)場上一步步被日軍利用,心甘情愿當日軍“擋箭牌”的內(nèi)心真實是怎樣的?
學生進入“角色”,面對海報,內(nèi)心陷入深深的自責以至憤怒,從而樹立了正確的歷史觀,培養(yǎng)了他們的愛國情感。
有感于多年歷史課堂情感教育的經(jīng)驗,筆者深深領悟到歷史課堂上教師講授的語調(diào)、音色的清晰度以及語調(diào)的抑揚頓挫,對于準確傳播情感信息的重要性。例如學習《九一八事變》一課,東北三省淪陷后廣大的東北同胞面對如狼似虎的侵略者,誓死保衛(wèi)自己的家園,為了每一寸國土與敵人斗爭到生命的最后一息。這種愛國的熱情彌足珍貴,今天我們在享受著和平,更應該不忘這份愛國魂,它是我們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為了讓學生體驗到這種情感,做了如下設計:利用多媒體背景音樂《松花江上》來表達悲壯性,并用字幕逐字發(fā)送歌詞,在低緩略顯沉重的音樂中,用飽含情感的語言與學生作著心靈上的交流。隨后課堂上大概有半分鐘的沉默。學生們隨著音樂和語言解說,進入了緬懷英雄的時刻,他們用“沉默”在感知歷史事件[3]。
東史郎作為日本侵華老兵,在他生命的后半段,他人性中還未泯滅的良知,讓他不斷沉浸在自己侵華期間犯下的罪行的回憶里不能自拔,內(nèi)心深處的懺悔迫使他拿起手中的筆,通過回憶記錄當年日軍犯下的滔天罪行,他本人也多次來華,在南京大屠殺的紀念碑前長跪不起。這樣一個大半生背負著歷史屈辱的十字架的日本老人,他的文字,真實的反映了當時他眼見與親身經(jīng)歷的“罪惡”。
利用多媒體器材,播放了一段基于《東史郎日記》的電影《紫日》選段。在播放的過程中,以沉重的語調(diào),朗讀《東史郎日記》該書相應的選段。課堂氣氛肅穆莊然,學生臉上充滿了悲憤,短短的一個選段,讓他們仿佛走進了抗戰(zhàn)時的歷史情境,感同身受著屈辱和苦難。
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歷史的悠悠長河里,閃爍著多如繁星的民族精英。在《“寧為戰(zhàn)死鬼,不作亡國奴”》、《血肉筑長城》的歷史課堂上重溫這些正面的英雄的人物形象,讓現(xiàn)在的青少年重新建筑民族魂魄的不倒長城。我們的民族正是有這樣的一群英雄,才在內(nèi)外夾擊的歷史關頭屹立不倒。從“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鄧世昌為國捐軀不茍且存活的高風亮節(jié),到譚嗣同為變法不惜流盡最后一滴血[4]。到近代,五四以來,多少志士仁人前赴后繼,用生命去譜寫民族不朽的詩篇??孤?lián)中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壯士,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高尚情操。隨著筆者在課堂上一點點的回顧,像熊熊的火炬照亮了學生的心靈,幫助其樹立民族的自豪感。
筆者在講述《難忘九一八》中抗日英雄楊靖宇的故事的時候,為了讓學生的體驗真實,親身置身于那段殘酷的戰(zhàn)爭,筆者請全體學生閉上眼睛,聽自己用第一人稱,以故事性的描述,配以悲凄的背景音樂,學生們仿佛置身于東北最嚴酷的寒冬,斷糧少彈藥,楊將軍未進一粒米,不眠不休與敵人抗戰(zhàn)。說到楊將軍的結(jié)局,筆者轉(zhuǎn)換了第三人稱,這位將軍在敵人眼里也是英雄,他的犧牲鼓舞了國人。通過對這段歷史的描述,筆者盡量豐滿人物的精神世界,形成了強烈的震撼力,在學生心靈激起一陣陣的波瀾,驅(qū)使他們在情感的誘導下,完成課程的學習。同時,配合筆者繪聲繪色的講述,使師生情感交融,引起共鳴[5]。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抗日戰(zhàn)爭中中國人民的苦難抗爭,對今天的學生而言,其教育意義大概就是如何面對過去的屈辱,以古通今,正確理性的看待當今中日兩國關系中一些常見的情景,比如釣魚臺的主權問題。在展開相應的問題之前,筆者要求學生先利用課后的時間通過網(wǎng)絡或電視報道等渠道充分了解諸如日本右翼勢力如何試圖篡改歷史教科書,以及參拜靖國神社,和釣魚島爭端的前因等。有了課前相關資料的鋪墊。然后在課堂上為學生們提供了以下兩則材料,引導啟發(fā)他們思考新時期的愛國青年如何承擔振興國家民族的責任。
材料一:民眾為了釣魚島主權,游行示威、抵制日貨、打砸國內(nèi)日系車。
材料二:我們國土面積是日本的25倍,人口是日本的10倍。但中國的人均GDP仍只是日本的十分之一。日本工人的收入是中國工人收入的8倍。由于占據(jù)世界制造產(chǎn)業(yè)鏈的上游,日本制造業(yè)產(chǎn)值是中國的2.4倍。諾貝爾科學獎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重要指標,日本是???,我們卻幾乎是尷尬的零紀錄。
通過對材料的分析,引導學生領悟到:雖然我們現(xiàn)今的生活和平安定,但是,古人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打鐵還得自身硬”,為防止悲劇重演,應該迅速壯大中國的經(jīng)濟、軍事力量。國家真正的強大不是靠所謂的“社會暴力”,比如打砸日系車同胞的財產(chǎn)等魯莽行為。真正的不忘國恥,是要以此為動力,奮發(fā)圖強。作為當今中國的青少年,學生們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要積極響應祖國的號召,把個人命運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與祖國和人民同呼吸共患難,將來積極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中去,讓青春在實現(xiàn)偉大的“中國夢”的過程中散發(fā)絢麗的光芒[6]。
作為一名歷史教師,筆者深感在教學路上任重而道遠?,F(xiàn)今,抗日戰(zhàn)爭的硝煙雖已散去,但戰(zhàn)爭喚起的偉大民族覺醒、形成的偉大愛國精神,仍然是激勵我們戰(zhàn)勝前進道路上各種困難和挑戰(zhàn)、實現(xiàn)強國強軍夢想的不竭精神動力。
參考文獻:
[1] 陳文.談歷史教學中的情感教育——以《抗日戰(zhàn)爭》一課為例[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3,28(1):112-113.
[2] 韓正光.關于歷史教學的幾點思考——以一節(jié)公開課《國共合作抗日》為例[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2,26(12):119-120.
[3] 李南亮.歷史教學如何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動機——以“抗日戰(zhàn)爭”專題歷史課堂教學為例[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1(7):38-39.
[4] 許中華.重塑信仰是歷史教學的終極目標——以人教版《抗日戰(zhàn)爭》教學為例[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3,27(8):104-106.
[5] 林素蘭.培養(yǎng)理性愛國情感,構(gòu)建偉大的中國夢,以《抗日戰(zhàn)爭》一課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與探索[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4,28(1):76-78.
[6] 許微微.以《抗日戰(zhàn)爭》為例談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與整合[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0,24(1):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