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艷梅
(松原日報社,吉林 松原 138000)
改進政務報道之我見
□宋艷梅
(松原日報社,吉林松原138000)
政務報道主要是指圍繞黨政領導機關(guān)和領導干部施政活動所做的新聞報道,包括重要會議新聞,領導干部基層調(diào)研新聞、現(xiàn)場辦公新聞、走訪慰問新聞、外事活動新聞等。在地方黨委和政府主辦的新聞媒體中,政務報道已經(jīng)成為新聞報道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承擔著重要的宣傳任務——傳達黨委和政府的聲音,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圓滿完成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和其他各項建設任務。政務報道對于引導社會輿論、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對于推行政務公開、溝通黨委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聯(lián)系,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一定意義上說,政務報道在基層媒體中處于輿論“龍頭”地位,是“一把手工程”。
然而,我們也應看到問題的另一個方面:如果基層媒體的政務報道做得不好,就會產(chǎn)生不小的負面效應。比如,讓地方黨政領導干部總當報紙“主角”、電視“明星”,實際上就是黨風、政風方面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一種表現(xiàn);再如,政務報道滿篇都是“正確的廢話”——官話、套話、大話、空話,報紙就成了“廢紙”,電視的畫面就會令人視而不見,廣播的聲音就會令人聽而不聞。由此可見,我們首先應把改進政務報道納入黨風、政風建設,站在端正黨風、政風的高度看待這個問題;其次,要從新聞宣傳技術(shù)層面深入研究,摒棄一些僵化的報道模式,創(chuàng)新報道理念、報道內(nèi)容、報道方法、報道手段。
媒體,尤其是基層媒體對于本級黨政領導機關(guān)和領導干部的政務報道,顯而易見的是兩個傾向性、普遍性問題:一是程式化、模式化、材料化、說教化。會議報道常常是出席會議的領導名單一大串,會議議程一大串,會議內(nèi)容依次羅列,多半沒有新聞點,即便有新聞點也被面面俱到的敘述所淹沒。新聞稿基本都是照抄照搬領導講話和會議文件,各個自然段的第一句話依次是“會議指出”、“會議強調(diào)”、“會議要求”、“會議號召”,給人的感覺就像是在媒體上給受眾開會、作報告、上“政治課”;二是機械模仿中央媒體的政務報道。中央媒體報道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政務活動,事關(guān)大政方針,事關(guān)國計民生,具有極強的權(quán)威性,所以,人民群眾都很關(guān)注。但是,基層媒體的政務報道如果都是本級領導干部“高屋建瓴”的講話、談話,或是一些只經(jīng)簡單處理的機關(guān)文件、簡報之類內(nèi)容,就完全喪失了可讀性、可聽性和可視性,指導性自然也就無從談起。說到底,指導性是借助可讀性、可聽性和可視性“著陸”的。
從上述兩個傾向性、普遍性問題看,基層媒體政務報道亟待改進。從理論上說,必須按照新聞規(guī)律辦事,增強新聞性,寓宣傳性于新聞性之中;必須跳出政務活動報道政務活動,延伸政務報道的內(nèi)容,拓寬政務報道的廣度和深度;必須改變政務報道千篇一律的“套路”,突出政務活動中的個性化細節(jié)。
老實說,改進基層媒體政務報道難度很大。事實上,多數(shù)編輯、記者都很樂于改進政務報道,難度不是來自編輯、記者等新聞從業(yè)人員。難度來自哪里,業(yè)內(nèi)人士都心知肚明。因此,有一種觀點認為,基層媒體改進政務報道雖有必要性,但無可行性。然而,筆者認為,這樣看問題未免過于消極。從積極的角度看問題,如果報社、廣播電臺、電視臺能夠主動向本級黨政領導層介紹新聞傳播規(guī)律,講明改進政務報道的好處,一般是可以爭取到領導層同意的,開明的領導還會鼓勵、支持媒體改進政務報道。
那么,從新聞業(yè)務的角度說,基層媒體如何改進政務報道呢?筆者認為,應從強化“三貼近”(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入手,以百姓的眼光觀察政務活動,用平民的視角報道政務活動。
黨政領導機關(guān)和領導干部所有的政務活動,都應是圍繞實現(xiàn)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開展的。因此,新聞工作者不能總是站在上級和領導的角度選擇報道角度,不能簡單地、生硬地、機械地描摹政務活動內(nèi)容和報道對象。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多從民眾的角度、生活的角度觀察和思考政務活動,捕捉政務活動與百姓利益的關(guān)聯(lián)點、與公眾心理訴求的對接點、能引起受眾關(guān)注的興奮點,在關(guān)聯(lián)點、對接點、興奮點上做足文章,把受眾引入報道中來。只有這樣,政務報道才能吸引更多受眾,使受眾接受政務導向,實現(xiàn)政聲和民聲的同頻共振,彰顯政務報道的親和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三貼近”首要的是貼近實際,為實際工作服務應是政務報道的基本定位。如果政務報道浮于表面,把講話稿、文件、簡報“搬”到報紙版面、電視畫面上,那多半都是一些概念性的東西,不能反映黨委、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的實際工作。毫無疑問,這樣的報道絲毫沒有針對性可言。政務報道必須從實際工作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中去尋找好題材、好線索。多報道市、縣級領導干部深入基層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現(xiàn)場辦公為推動工作解決具體問題;少報道市、縣級領導干部泛泛而談、言之無物的“指出”、“強調(diào)”??梢哉f,這是增強基層媒體政務報道針對性、接近性的“靈丹妙藥”。
基層媒體政務報道要體現(xiàn)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重要的是展開情節(jié),增強政務報道的“人情味”,引發(fā)讀者共鳴。由于政務報道的嚴肅性,很容易造成面目“生硬”。展開情節(jié),增強政務報道的“人情味”,就能沖淡這種“生硬”。
當然,我們說改進政務報道,并不是要像海外媒體那樣熱衷于傳播“花邊新聞”,而是在接近性上做好文章,在“講故事”上下功夫。這樣就會既有指導性,又有可讀性、可聽性、可視性,從而產(chǎn)生應有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