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安
(周口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南 周口 466000)
?
兒童的“讀心”能力發(fā)展及其對教育教學的啟示
張新安
(周口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南 周口 466000)
兒童的“讀心”能力指的是兒童對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包括愿望、信念、知識、目的、意圖和情緒等的理解,并據(jù)此對人的行為做出解釋和預測的能力。主要介紹有關兒童“讀心”能力的發(fā)展及相關研究,在教育教學環(huán)境中兒童的“讀心”能力,并在此基礎上討論對教育和教學活動的啟示。
“讀心”能力;心理理論;教育教學
DOI:10.13450/j.cnki.jzknu.2016.04.040
20世紀70年代末,西方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界興起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即“心理理論(theory of mind)”研究?!靶睦砝碚摗敝敢粋€人能夠理解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并借此對他人的行為進行預測和解釋。后來Baron-Cohen提出了“讀心(mind-reading)”概念,含義與“心理理論”基本相似,指個體可以從人的眼睛、面部表情、姿態(tài)及外顯行為表現(xiàn)來理解人的各種心理狀態(tài)[1]。
通俗心理學(folk psychology)認為,人們解釋行為總是有一些心理學原則和一般規(guī)律。比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總是隨時隨地考慮和談論自己和他人的愿望、喜好和觀點。意圖、愿望和信念等心理狀態(tài)是人們行為的重要心理動因,人們對這些心理狀態(tài)的理解,并據(jù)此解釋和預測行為的過程,對于人們的社會生活非常重要。研究者認為這種心理理論獨立成為一個系統(tǒng),是個體必須掌握的一種社會認知能力[2]。理解心理狀態(tài)并能夠對人的行為進行心理狀態(tài)歸因,對個體來說,是存在一個發(fā)展過程的。韋爾曼(H. M. Wellman)認為,人的心理狀態(tài)理解發(fā)展是一種愿望——信念心理學[3]。在2歲多時理解人的行為是基于愿望的,比如幼兒如果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就會非常高興,而得到了不喜歡的玩具,就會難過。在3歲多時能夠理解人的真實信念,即人的行為是基于某種知識狀態(tài),以及正確的信念。4歲多時開始理解錯誤信念狀態(tài)。一個人關于某事的信念可以與事實一致,也可以是不一致的,錯誤信念就是與事實不一致,僅是個體對事實的一種錯誤的心理表征,但個體的行為也可以建立在這種錯誤信念之上。韋默和珀納(Wimmer,Perner)提出了錯誤信念理解測量范式,包括意外地點任務和意外內(nèi)容任務。意外地點任務中,給4歲兒童呈現(xiàn)一個故事,其中甲和乙兩個小朋友在屋子里玩皮球,甲玩了一會后,把皮球放到箱子里就走了。之后,乙把皮球從箱子里拿出放到了柜子里。問兒童,當甲從外邊回來后,會去哪兒找皮球?是箱子里還是柜子里?[4]。正確答案當然是去箱子里找。研究發(fā)現(xiàn),對于4歲以下的幼兒來說,解決類似這樣的錯誤信念問題還是有困難的,表明他們還不能理解這種錯誤信念狀態(tài)。這種錯誤信念理解常常被看作兒童獲得了類似成人的心理理論的標志,因為它反映了信念理解的表征性本質(zhì)。到了兒童、青少年以至成人的心理理論能力仍會繼續(xù)發(fā)展,進一步完善和精細化,表明這是一種需要畢生發(fā)展的能力。
兒童獲得心理理論能力是一種社會認知功能的發(fā)展,這對個體社會化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人類個體總是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中,人的行為總是有原因的,而行為的心理機制常常是內(nèi)隱的和復雜的心理狀態(tài),所以兒童發(fā)展出理解他人心理狀態(tài)的能力,才能合理處理與他人的關系。其次,兒童所處環(huán)境有助于兒童發(fā)展“讀心”能力,表明這種社會認知能力是可以培養(yǎng)的。兒童所處的關系主要包括兒童與成人的關系、兒童與兒童的關系。這兩種關系對兒童發(fā)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與他人交往中,兒童從成人或知識更多的同伴那里學會理解人的心理狀態(tài),理解他人的愿望和意圖,知道他人可能擁有與自己不同的想法和觀點,從而獲得更高的社會認知技能。比如跟父母一起閱讀故事書,可以促進兒童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通過掌握心理動詞而加強對抽象思想的理解。與同伴一起進行游戲活動,知道一個物體可以代表另一個物體,可以存在假裝和欺騙,表面與現(xiàn)實不符等。最后,兒童的這種社會認知功能如果發(fā)展滯后,會嚴重影響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如聾童的心理理解能力比正常兒童發(fā)展滯后,孤獨癥患者的“讀心”能力表現(xiàn)出一定的缺損[5]。這些情況下,個體的社會化進程和正常的社會生活都會受到嚴重影響。
兒童的“讀心”能力發(fā)展也存在個別差異,這也是學生個別差異表現(xiàn)的一個方面。不可否認,研究表明大多數(shù)正常兒童到了一定年齡,其認知發(fā)展和社會認知功能處于一個正常的范圍之內(nèi)。但并非某個年齡段的所有兒童在這種心理理解能力表現(xiàn)上都是相同的。這種讀心能力,有些研究者把它叫作“馬基雅維利”能力,是一種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實際上,這些能力有時候被看作一種社會智力,可以幫助個體通過理解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從而了解別人的需要,處理事情,避免矛盾,化解人際危機。而這些方面的能力存在一定的個別差異,這在我們的教育中卻被不同程度地忽略了。
兒童的“共情”能力也是“讀心”能力的表現(xiàn)之一。它實際上是一種情緒的觀點采擇能力,兒童從最初僅觀察到他人的情緒表現(xiàn)并做出類似的反應,到把他人的情緒表現(xiàn)同引起相應情緒的刺激事件聯(lián)系起來。研究表明,這種對他人情緒的體驗,對兒童培養(yǎng)親社會行為是非常重要的。凡事不以自我為中心,能夠站在別人的立場考慮問題,類似傳統(tǒng)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目前作為和諧社會的一個公民所應該具有的基本觀念[6]。
心理學家提出了一些理論來解釋兒童“讀心”能力的發(fā)展。有人把它看作社會學習的結果,比如從模仿他人的心理中理解心理狀態(tài)。有人把它看作個體先天所具有的一種心理機制,就是說存在一些先天的神經(jīng)模塊,隨著后天的發(fā)展逐漸成熟,從而表現(xiàn)出人類所特有的心理狀態(tài)理解能力。也有研究者認為心理狀態(tài)理解能力是一種樸素的概念框架,或由愿望和信念等組成的一個系統(tǒng),使人可以預測和解釋行為,就像我們?yōu)榱死斫獯笞匀?而擁有一些樸素的物理觀念一樣,同樣我們?yōu)榱死斫馍鐣?而擁有一套心理系統(tǒng)。這些有爭議的理論觀點各有其特色和實驗證據(jù)的支持,至今仍存爭議。不可否認的是,這種對他人心理理解的能力是存在從低到高、從簡單到復雜逐漸發(fā)展過程的。那么顯然它是有可能而且可以通過訓練得到發(fā)展的,并與其他認知能力存在相互聯(lián)系。
兒童的“讀心”能力是可以訓練的。在某種環(huán)境和事件體系中,利用獲得的信息理解他人的行為,進行心理的歸因,是在大腦正常發(fā)育基礎上,通過后天直接或間接的教育和訓練而獲得的。這個過程可以通過個體的體驗和領悟而潛移默化實現(xiàn),也可以通過非正式或正式的教育活動而實現(xiàn)。比如訓練可以提高不能通過錯誤信念測試的兒童的成績[7]。當然,這種訓練只有在兒童處于某個年齡段快要達到理解水平時才可以實現(xiàn)。
兒童的“讀心”能力發(fā)展是與其他認知功能緊密相關的。例如,兒童的心理理解能力與語言能力和社會行為表現(xiàn)等存在顯著相關。研究表明,一定的語言能力對兒童的“讀心”能力發(fā)展十分重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動詞有利于兒童信念理解能力。語言是個體交往和表達思想的主要工具,如果兒童掌握了復雜的句法,那么就可以用來表達更為復雜的思想,如句法的嵌套和思想的嵌套之間有一種對應[8]。兒童在4歲左右發(fā)展出對錯誤信念的理解,可能與他們掌握心理動詞加上一個補語句子成分的句法有關系。例如“我認為地球是平的”,其中,句子補語成分“地球是平的”是一個賦值為假的表達,但整個句子所表達的某個人的信念或思想?yún)s可能是真的。兒童的“讀心”能力與社會行為表現(xiàn)也有一定的關系。比如我們研究發(fā)現(xiàn),小學高年級兒童對“失言”理解與他們的社會交往技能存在顯著的相關,社會交往技能的高低可以預測他們的失言理解水平。失言理解中,個體要對某種情境下他人的情緒和信念進行歸因。心理理解能力與兒童的親社會行為有密切的關系,兒童善于理解他人的心理,具有共情的能力,則更容易產(chǎn)生親社會行為。兒童的心理理解能力也與同伴之間的受歡迎程度和被接納程度有一定關系,心理理解能力強的兒童其被接納程度更高[9]。這似乎表明兒童更喜歡與那些善解人意的同伴進行交往。
兒童對心理狀態(tài)的理解與日常學習和生活緊密相關。研究者考察了“讀心”能力與教育和教學的關系。韋爾曼等人研究了心理理解能力對教育和教學的意義,他們認為“心理理論”或讀心能力與教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心理解釋(mental explanation)是兒童“讀心”能力的重要內(nèi)容,對于學習和教學來說是非常重要的[10]。其一,教師關于學生的心理和知識的建構是教學的先決條件之一,教學就包括從無知到有知、從錯誤的信念到正確信念的轉變,教師先要了解兒童的知識狀態(tài),在教學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學生學習的情緒、愿望和喜好等都會對學習活動過程產(chǎn)生影響,教學時要時刻敏銳把握這種心理狀態(tài)的變化,調(diào)整和調(diào)節(jié)教學活動。其二,學生要了解教學的作用,了解教師的知識和信念狀態(tài),以及教學變化的過程。這與元認知有著緊密的關系,它涉及對教學過程和知識傳遞過程的反思。韋爾曼提出兒童的心理解釋對正式的教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鼓勵兒童提出自己的心理解釋,同時對別人的心理解釋給予評價是重要的教學方法。兒童的心理狀態(tài)理解能力對于兒童理解課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邏輯性推理,理解故事的發(fā)展線索也是很重要的。對高年級學生,鼓勵學生對他人關于問題的推理提出解釋,也是有效的教學方法,因為它涉及不同觀點的比較和辨析,這有利于學生得出正確的觀念和掌握更多的知識。
心理狀態(tài)理解對教學的重要性還體現(xiàn)在學生對教學意圖的理解和對教師的心理歸因方面。教學是一種有目的的旨在縮小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知識差距的途徑。對教師和學生而言,對教學意圖的理解和對知識差異的理解會影響到教學[11]。研究表明,學生應該理解教師關于知識差異的信念實際上支配著教學活動。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理解教師的教學意圖,教師準確意識到學生可能擁有的錯誤知識和信念以及知識差異狀態(tài),這樣教師才能采取措施消除錯誤知識,縮小知識差異,直至教學活動結束,再次評價知識差異和教學意圖的實現(xiàn)情況。所以對師生雙方來說,心理狀態(tài)理解對實現(xiàn)教育和教學目標都是很關鍵的。實際上,這種對知識差異和意圖的理解涉及觀點采擇能力,要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才能理解別人的觀點,而這在合作學習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兒童必須理解同伴的思想和觀點,以及解決問題的辦法,才能使學習活動順利進行下去。
另外,Sabbagh研究發(fā)現(xiàn)3~4歲的幼兒在詞匯學習中不但考慮到詞匯所指代的意義,而且會考慮到教者的知識狀態(tài)。比如幼兒如果考慮到教學者是知識博學者而不是無知者,那么學習效果會更好[12]。根據(jù)這些研究,發(fā)展兒童的“讀心”能力可能就很有利于兒童的學習。
兒童的“讀心”能力或“心理理論”研究產(chǎn)生了比較豐富的成果,也激起了在相關領域應用的思考。特別是對于教育和教學,對我們有一些啟示。
第一,教育和教學實踐中教育目標之一:培養(yǎng)學生的“讀心”或心理理解能力。我們要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性人才,而這樣的人才一定要是適應社會環(huán)境和善于改造環(huán)境的人,也是心態(tài)和諧,善于合作的人。一個與他人和社會不和諧的人,很難處理好人際和社會關系,更難談得上與人合作,并適應社會發(fā)展和要求,從而促進社會發(fā)展。在我們的教育中要加強和重視學生的“讀心”能力的發(fā)展。無論是學前教育、學校教育抑或是家庭教育,要充分重視和加強心理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形成更多的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共情”能力。這樣有利于學生理解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提高觀點采擇能力,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減少心理沖突,避免人際傷害,消除心理積怨。比如就小學教育來說,通過語文課文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理解他人心理狀態(tài)的能力,可作為教學的一個目標。
第二,教育和教學過程中充分考慮學生的“讀心”能力的作用。教師在教育和教學過程中,無論是備課還是課堂教學,都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知識狀態(tài)和心理理解的作用。要通過各種途徑考慮學生和教師的知識狀態(tài)差異,考慮學生的愿望、情緒和關于知識的信念。教師本身要給予學生知識豐富的印象。這跟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元認知能力有一定關系。
第三,教育和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學生的“讀心”能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談論學生的心理,引起學生對自我和他人心理狀態(tài)的談論,對他人的推理進行心理的解釋。學生的知識建構,本身就是一種心理建構,只有把各種知識建構進入自我的心理系統(tǒng)中,才能實現(xiàn)有意義的學習。比如鼓勵學生在課堂討論中進行心理解釋,有利于對事物的比較和分析。教師如何利用學生的心理理解能力應該成為教師教學中的教育機制之一。
第四,在日常教學活動過程中充分考慮學生“讀心”能力或心理理解能力的個別差異。學生心理理解能力的個別差異常常與智力、語言能力、交往能力以及個性與性格混合在一起,教師要在教學中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讀心”能力的差異,這是有效教學的重要條件之一。
[1]Astington J W,Barriault T.Children’s theory of mind: How young children come to understand that people have thoughts and feelings[J].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2001,13(3):1-12.
[2]王茜,蘇彥捷,劉立惠.心理理論:一個廣闊而充滿挑戰(zhàn)的研究領域[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36(5):732-738.
[3]Wellman H M.Theory of mind: Developing core human cognitions[J].Supplement of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04,28(3):1-4.
[4]Wimmer H,Perner J.Beliefs about beliefs:Representations and constraining function of wrong beliefs in young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deception[J].Cognition,1983,13(2):103-128.
[5]Peterson C C,Siegal M.Insight into theory of mind from deafness and autism[J].Mind and Language,2000,15(2):123-145.
[6]丁芳.兒童的道德判斷、移情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研究[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5):77-80.
[7]Melot A-M,Angeard N.Theory of mind:is training contagious?[J].Developmental Science,2003,6(2):178-184.
[8]de Villiers J G.,Pyers J E.Complements to cogni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lex syntax and false-belief-understanding[J].Cognitive Development,2002,17(1):1037-1060.
[9]趙紅梅,蘇彥捷.心理理論與同伴接納[J].應用心理學,2003,9(2):51-55.
[10]Wellman H M,Lagattuta K H.Theory of mind for learning and teaching: the nature and role of explanation[J].Cognitive Development,2004(19):479-497.
[11]Ziv M.,Frye,D.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eaching:the role of knowledge and belief[J].Cognitive Development,2004(19):457-477.
[12]Sabbagh M A Baldwin,D A.Learning words from knowledgeable versus ignorant speakers: Links between preschoolers’ Theory of Mind[J].Child Development,2001,72(4):1054-1070.
Children’s “Mind-reading”ability development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education and teaching
ZHANG Xinan
(Zhoukou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Zhoukou 466600,China)
Children’s “Mind-reading”ability indicated that children can attribute self and others’ mental states, including desire,belief,knowledge state, intention,goal and emotion, and so on, and can explain and predict others’behavior based on mind-reading.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introducing some researches related to children’s mind-reading ability development, and discusses it’s enlightenment to u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ind-reading ability;theory of mind;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teaching
2016-01-03
張新安(1972-),男,河南周口人,講師,主要從事教育學、心理學教學及教學管理研究。
G442
A
1671-9476(2016)04-015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