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運蕾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山東濟南 250100)
?
電影《臥虎藏龍》蘊含的中國古典意象淺析
蘇運蕾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山東濟南250100)
[摘要]李安執(zhí)導的電影《臥虎藏龍》以其濃郁的中國風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本文以《臥虎藏龍》中人物活動場景如鏢局、京城、大漠、竹林、古窯和人物名字如秀蓮、慕白、嬌龍、虎、半天云、狐貍等為視角,剖析其中蘊含的中國古典意象及其在影片中的特殊寓意。
[關鍵詞]李安;《臥虎藏龍》;中國古典意象
李安,一個自小在傳統(tǒng)中國家庭長大、青年時又在美國接受教育的華人導演,以其突出的藝術天分和獨特的文人氣質以及對東西方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在電影事業(yè)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一改其擅長的情感倫理片風格,從另一個更為現(xiàn)代的角度將中國古典美學傳統(tǒng)和情感理念詮釋到一個新的高度。無論是富含哲理的經(jīng)典對白、故事發(fā)生的場景、人物動作設計和道具、背景音樂和主題曲等所有視聽元素還是電影中人物姓名、性格以及人物之間的情感糾葛,充分體現(xiàn)了導演細膩深沉的風格和對中國古典文化的傳神闡釋與深刻理解。不僅如此,李安還在影片中融入了大量中國古典意象,使影片展現(xiàn)出東方人特有的儒道精神與山水文化相結合的審美情懷,極大地增強了影片的美感和內涵。
一、人物活動場景所蘊含的意象
(一)白墻黛瓦的鏢局
鏢局是江湖的象征。多少血雨腥風皆因一趟趟“鏢”而起,多少江湖俠客命喪于押鏢保鏢的途中。這里匯聚了無數(shù)的爾虞我詐、爭名奪利,也見證了無數(shù)的兒女情長、江湖信義。在《臥虎藏龍》這部影片中,鏢局僅僅是江湖的一個影子,而不是全部。導演李安將鏢局設在風景如畫、白墻黛瓦的安徽民居內,這樣處理故意淡化了江湖特有的打殺氣息,而僅僅將其作為人物活動的背景和陪襯。錯落有致、極富張力的空間設置,素凈淡雅、古拙質樸的內在色調,將觀眾的注意力從對鏢局這一意象所蘊含的常規(guī)寓意的期待視野中釋放出來,轉移到對眼前景物環(huán)境以及人物氣度風采的關注。電影一開始,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副美輪美奐的安徽民居圖,儒雅超脫、仙風道骨的李慕白牽著馬兒沿著河邊緩緩走來。接著我們的視線被引到鏢局內部,古色古香的背景中,沉著大氣的俞秀蓮出現(xiàn)了。
俞秀蓮,注定屬于白墻黛瓦的雄遠鏢局。她就像“雄遠鏢局”的招牌一樣,給人一種雄渾大氣、內蘊綿遠的感覺;同時,她又是在白墻黛瓦的院落里長大的,如安徽民居一樣,既內斂沉穩(wěn)、樸素淡雅又不失蘭心蕙質、兒女情長。
她是江湖兒女,一把雙刀闖天下,統(tǒng)領整個雄遠鏢局,入世圓融,熟悉人情事理的運作。自打她接管鏢局,從未有過什么閃失。不僅如此,鏢局上下皆對她十分敬重,連主顧也對她贊譽三分。一介女子,能有如此作為,除了過人的膽識和毅力外,“靠的就是人熟,講信,講義,應下的就要做到”。然而,她又不是只知打打殺殺的江湖兒女,雖然并非出生于名門望族、官宦人家,卻深受儒家文化和封建禮教的影響,一直恪守一個女人一生該服從的道德禮教。小時候家里給定過親,把她許配給了孟思昭。孟和李慕白是拜把兄弟,在一次打斗中,孟思昭為了救李慕白,死在對手的刀下。此后,她和李慕白一起經(jīng)歷了許多事,感情也日漸加深,但為了對得起孟思昭和那一紙婚約,他們始終隱藏著對彼此的感情。尤其是俞秀蓮,也渴望和心愛的人一起過自由自在的生活,但她從未嘗試過。她和李慕白“都不是膽怯的人”,過不去的只是內心的一道坎。盡管他們的愛情已被世人承認和接受,連貝勒爺都要為他們做主,但這對戀人始終突破不了道德禮教的束縛。
俞秀蓮是堅強的,沒有因為感情上的不自由痛苦萬分。這并不是因為她愛得不深,一方面她覺得女人本應如此,既然和孟思昭訂了婚,夫死也要為之守節(jié),再嫁他人哪怕是自己心愛的人也不合禮法;再則,“父親留下的雄遠鏢局不能砸在她手里”這種念頭支撐著她好好活下去。從她對下人的仁愛和善、體貼入微可以看出,她對雄遠鏢局很有感情。按常理,作為封建社會的一名女子,沒有機會在社會上拋頭露面。但父親留下的雄遠鏢局給了她一個絢麗多彩的江湖世界,盡管風塵仆仆、提心吊膽,卻給了她充分的行走江湖、接觸社會的自由。因此雄遠鏢局對秀蓮來說,意義非凡。
雄遠鏢局這一意象不僅僅象征著江湖世界,它還是秀蓮在這個世上的避身所,也是她的精神寄托。因為還有雄遠鏢局,秀蓮才不會在愛人躺在自己懷里死去后心死如灰。她選擇勇敢堅強地活著,帶著對戀人的愛,帶著對雄遠鏢局的不舍,孤寂地活在這個世上。
(二)金碧輝煌的京城
京城,本不該是江湖兒女的容身之地,它是天子、王公貴族的領地,代表著權利、秩序和正統(tǒng)。它牢牢地控制著全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思想。而江湖通常游離于政治之外,與政府朝廷無甚瓜葛,它是江湖兒女躲避朝廷控制,獲取自由的一個港灣。有些時候,江湖又被視為正義的代表,為民除害,懲治不法官吏,與朝廷為敵。但在《臥虎藏龍》這部影片中,李慕白、俞秀蓮等江湖兒女與朝廷關系密切。貝勒爺與俞秀蓮的父親為好友,一直把秀蓮當女兒看,極為關心她與李慕白的婚事。李慕白欲退出江湖,第一件事就是將青冥劍交給貝勒爺,以了斷江湖恩怨??梢?,這里的江湖并不是自由自在、隨心所欲的江湖,它的任何風吹草動皆在朝廷的控制之中,甚至被朝廷籠絡和同化了。從李俞二人相愛卻沒有勇氣打破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可以看出,朝廷牢牢鉗制著江湖兒女的行動和思想。因此,江湖不再是江湖兒女躲避朝廷控制,獲取自由的一個溫馨港灣,它是京城的外延,仍以維護正統(tǒng)、秩序為使命。
玉嬌龍,九門提督的女兒、玉府的格格,身世顯赫,貌美如花,且有一顆極具靈性和悟性的心。她向往自由,渴求心靈的舒展,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處處受到限制和束縛。尤其在個人婚姻問題上,其父出于政治前途的考慮,不顧她的感受和想法,將其許配給京城名門望族魯家,這引起玉蛟龍的強烈不滿。在此之前,于新疆一望無垠的大漠中,她遇到了生于大漠、長于大漠的羅小虎,兩人因玉梳相斗又因玉梳結緣,已私定了終身。而玉提督從新疆回到北京后立即為她定了親,將她許給面貌丑陋的魯君佩。這自然引起嬌慣任性、追求自由的玉格格的反抗。對玉嬌龍來說,京城是她的囚籠,囚住了她的身,也囚住了她的心。因此,她選擇逃離,去追求師母碧眼狐貍從小就灌輸給她的江湖夢。
不諳世事的蛟龍哪里知道,江湖并不是俠義小說里寫的那樣,它不過是京城的外延,一舉一動皆在朝廷掌控之中。她夢想中的“過自由自在的生活,選擇自己心愛的人,用自己的方式去愛他”注定要破滅。
(三)鮮紅熱烈的大漠
因為有羅小虎,因為有羅小虎與玉嬌龍的相遇,《臥虎藏龍》中的大漠給人的感覺不是荒涼,而是處處涌動著生命活力與青春熱血。作為一部武俠片,《臥虎藏龍》相當部分采用太極拳的節(jié)奏,一招一式,游刃有余,進退有度,又類似中國的山水畫,幽靜、韻味無窮,而新疆大漠這部分是個例外。鏡頭不再采用慢進的方式,相反節(jié)奏明顯加快,大量畫面集中在龍虎馬上飛奔打斗,熱烈緊張的氣氛與整個影片很不一樣。
大漠,因為它地處邊疆,遠離京城,自有“天高皇帝遠”的自由。所以狂放不羈的土匪羅小虎敢于打劫官車,他的大名“半天云”令官兵聞之喪膽。同時,熱烈的土紅色大漠點燃了羅小虎與玉嬌龍這對青年男女身上的野性和熱情。他們追逐、廝打、熱烈相愛,生命的激情得到痛快淋漓的釋放,青春的熱血得到自由暢快的揮灑??梢哉f,是大漠成就了他們,而他們也成就了一個生機盎然、熱烈野性的大漠。
大漠這一意象,因為它的簡單原始,因為它的自然純粹,也因為它的遠離京城,才如一座高大森嚴的庭院里逸出的一支臘梅花,格外美麗動人。它給予人們的自由比江湖給予人們的更多更實在。如果說“過自由自在的生活,選擇自己心愛的人,用自己的方式去愛他”的理想在江湖世界里只是一個美好卻永遠無法實現(xiàn)的五彩夢,那么在大漠里它卻真實的發(fā)生了,且十分美麗動人?!杜P虎藏龍》就像一首哀婉悲傷的古曲,只有大漠龍虎相愛這一情節(jié)是溫暖人心的。正如李安內心的糾結一樣,他最終讓這溫暖的一幕以悲劇收場。大漠晴空下,羅小虎給玉嬌龍講了個“心誠則靈”的故事以表達他對愛情的堅貞。在影片結尾,玉嬌龍答應滿足小虎一個愿望,卻以飛向山谷深處來結束小虎對愛情的滿腔期盼。玉嬌龍是任性的,也是極自私的。有人說她這最后一躍是悟道,或是追隨李慕白而去,筆者認為這兩種說法都有些牽強。玉嬌龍選擇跳崖,是因為她發(fā)現(xiàn)自己對自由的渴盼最終落空。她與家庭決裂,闖蕩江湖,因我行我素、不懂江湖規(guī)矩和道義,被人視為“毒龍”。江湖容不下她,又與俞姐姐兵刃相見,而李慕白欲收她為徒卻為救她而死,給她一個絢麗的江湖夢最后卻對她恨之入骨的碧眼狐貍也死于江湖恩怨。玉蛟龍在一系列打擊之后感到人生幻滅無常,她的江湖夢徹底破滅了,而天下之大卻沒有她的安身之處,武當山不是她的最后歸宿,愛人的懷抱也溫暖不了她破碎的心。正如她一貫不考慮別人的感受一樣,最終她選擇了脫離苦海無邊的生活,而不是和愛人一起隱忍偷生,重新回到體制之內。最終只能留下空愛一場的羅小虎獨自生活。
(四)青翠欲滴的竹林
相信很多人在看了《臥虎藏龍》后,都不會忘記李慕白與玉嬌龍在竹林打斗的那場戲。李靈認為“李慕白與玉嬌龍在竹梢上比武時,畫面中是大塊翠綠的色彩流動,配合兩人輕曼的武功,飄逸的身影,宛如在竹梢上飛來飛去的兩只白鳥,每一個鏡頭都是一幅中國古典山水畫,被稱為具有東方的意象之美”[1](P22)。青翠欲滴的竹林就像一幅中國古代山水畫中的翠綠底色,而李、玉就像兩只游弋其中的白鳥。整個畫面靈動飛揚,勾起人們無限遐想。
竹林這一意象屬于玉嬌龍,只有她配得上竹林的靈動氣韻。人們愛玉嬌龍,就在于她生命個性的舒展靈動,她總是不管不顧地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一旦得不到,就玉石俱焚,決不妥協(xié)退讓。因為她的性靈和非凡的悟性,即使有時過于任性自私,也不至于讓人生厭。人們對于那些獨具異秉和非凡氣質的人,總是異常寬容。就像人們對待林黛玉,盡管她愛使小性、言語刻薄、性格傷感,但因其非凡的詩人氣質和高蹈于世的的性情而忽略了她的那些缺點,情不自禁的為她的遭遇而嘆息。玉嬌龍就是一個讓人恨不起來的角色。
而竹林又屬于李慕白。因為在李安創(chuàng)造的這個武俠世界里,論武功、論修為、論性情,只有李慕白勝玉嬌龍一籌。而李慕白之缺陷就在于他身上背負的東西太多,看不破也放不下。所以他對秀蓮說在閉關靜坐的時候“我一度進入了一種很深的寂靜,我的周圍只有光,時間、空間都不存在了,我似乎觸到了師父從未指點過的境地”。但當秀蓮問他:“你得道了?”他說:“我沒有這種感覺,因為我并沒有得道的喜悅。相反的,卻被一種寂滅的悲哀環(huán)繞,這悲哀超過了我能承受的極限,我出了定,沒辦法再繼續(xù)。有些事……我需要想想?!崩钅桨子械氖庆`氣、悟性,所以他能“觸到了師父從未指點過的境地”,但他卻沒有再前進一步,達到武當修煉的最高境地——解脫得道、元寂永恒。不是他不能,而是放不下很多事,致使功虧一簣。令他牽掛不已的事有師仇未報,更主要的是他和秀蓮之間的未了情,而之后又加入了玉嬌龍。這一不舍,最終困于情欲之網(wǎng)難獲解脫,一步步走向人生的悲劇。
(五)幽暗玄深的古窯
《臥虎藏龍》的最后重頭戲就發(fā)生在碧眼狐貍藏身處——幽暗玄深的古窯里,玉嬌龍中迷情香,李慕白運功救玉自己不小心中毒針而死,碧眼狐貍也死于李慕白的致命一擊。
古窯這一意象寓意類似一個巫婆的咒語,每個人都被施了魔法,求愛的為愛而死,求自由的夢想破滅最終舍生投崖。似乎只有死亡才能化解一切江湖恩怨、愛恨情仇。當李慕白躺在秀蓮的懷里,用最后一口氣對她說:“我已經(jīng)浪費了這一生,我要用這口氣對你說……我一直深愛著你!我寧愿游蕩在你身邊,做七天的野鬼……跟隨你。就算落進最黑暗的地方,我的愛……也不會讓我成為永遠的孤魂?!边@時的李慕白舍棄了最后成道的機會,最終完整地交出了自己的愛。心愿既了,大限至矣!人生若此,何其哀哉,何其壯哉!
古窯收回了一切愛恨情仇,萬物歸寂,一切歸零。有點太虛幻境的味道,似夢似幻,極不真切。
二、人物姓名所蘊含的意象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盵2](P1)李慕白也發(fā)出感嘆:“‘李慕白’是虛名,昨日我,今日我,明日我,都不在這三個字里?!钡侵袊讼騺碇匾曅彰脑⒁猓膶W作品、影視作品也不例外。在《臥虎藏龍》這部影片中,主要角色的姓名很耐人尋味。“秀蓮”、“慕白”、“玉嬌龍”、“虎”、“半天云”、“狐貍”都不僅僅是人物姓名的組成部分,從深層次分析,它們還代表了一個個中國傳統(tǒng)意象,而這些意象又恰恰與所指人物性格特征相吻合。這不能不說是作者獨具匠心的安排。下文將逐一分析《臥虎藏龍》這部影片主要人物姓名所蘊含的意象及其深層內涵。
(一)“秀蓮”
最早出現(xiàn)于《詩經(jīng)》和《楚辭》中的蓮,開創(chuàng)了以“蓮”比喻女性和君子情操的先河。自此之后,“蓮”成了文學作品中頻繁出現(xiàn)的意象,“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紛繁多樣的“蓮”意象,多與愛情、節(jié)操有關。
“蓮”所指代的愛情往往是含蓄的、內斂的。如白居易的《采蓮曲》:“菱葉縈波荷飐風,荷花深處小船通。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3](P69)詩中寫一位采蓮姑娘碰見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話,便低頭羞澀微笑,一不留神,頭上的玉簪掉落水中。采蓮姑娘既愛又不敢表白的心理通過“低頭笑”傳神地描繪出來。
俞秀蓮其人,不愧名為“秀蓮”,她性格內斂沉穩(wěn),就像這位采蓮姑娘一樣,將自己的愛情牢牢埋在心間,從未嘗試過大膽表白愛情。貝勒爺都替她惋惜,覺得她與李慕白浪費那么多光陰,而秀蓮認為她與李慕白“都不是膽怯的人”,可見俞秀蓮是安于她和李慕白的感情現(xiàn)狀的。也許她已經(jīng)習慣了做李慕白的紅顏知己,這是她的個性使然。秀蓮就像一支長在清澈池塘里的亭亭卓立的白蓮,含蓄內斂、素雅潔凈,并不習慣熱烈的情感表達方式。她和慕白之間雖無夫妻之實,但在眾人眼里,他們儼然是情深意重的一對,有點“老夫老妻”的味道。秀蓮很明白他們之間的感情,所以并不注重他們之間的形式,因為要突破與孟思昭一紙婚約的束縛,無論對她還是對李慕白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zhàn)。與其為了形式承受來自道德和輿論的壓力,不如維持現(xiàn)狀。只要真心愛過、真正經(jīng)歷過,結果如何并不那么重要。這也是李慕白死在自己的懷里,秀蓮還能支撐著活下去的一個重要原因。至少她心中曾經(jīng)有過依戀,曾經(jīng)有過一世情的不老記憶長掛心頭,哪怕愛人不再,也能帶著對愛人的愛堅強地活下去!這就是秀蓮的生命力所在!
(二)“慕白”
《周易·系辭下》曰:“是故,易有大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yè)?!盵4](P6)《老子》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一,就是無極生太極;一生二,就是太極生兩儀;二生三就是陰陽交感化合生萬物,即太極的“含三化一”。太極圖中黑中有白,白中含黑的雙色太極魚象征天地萬物生長繁衍,綿延不絕。一幅太極圖凝結了東方哲人的智慧結晶,世界萬事萬物的變化通過黑白二色將其意境描繪得淋漓盡致。
《老子》第二十八章曰:“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币馑际钦f:深知本性潔白,卻守持混沌昏黑的態(tài)勢,(將成為)天下的范式。第四十一章曰:“上德若谷,大白若辱?!薄按蟀住笔切稳菟麡O純凈,“若辱”是言其本已極潔白干凈,他仍渾渾然,好似受不潔之名。
李慕白作為一名道家弟子,修為極高,深知謙卑處下、柔靜守篤的道理,而他又極崇尚老子所說的知白守黑,因此才能成為一代宗師、江湖范式。其名字“慕白”當取自《老子》,寓意為保持潔白的本性,但不自傲、自踞,仍守持混沌昏黑的態(tài)勢,方能成為天下的范式。
不僅李慕白的名字取自《老子》,李慕白的隨身佩劍“青冥劍”以及武當?shù)摹靶騽Ψā币不浴独献印?。“青冥劍”至陰至柔,帶著一股陰森森的不祥之氣。它在影片中寓意極其豐富,既代表與打斗爭奪相聯(lián)系的江湖世界,同時“劍人合一”,在某種程度上又代指李慕白和他的欲。秀蓮蛟龍二人在雄遠鏢局內打斗時,玉蛟龍的手指撫過青冥劍身,俞秀蓮厲聲道: “不許碰,那是慕白的劍!” 這一聲斷喝道出兩個女人的內心隱秘。此時的青冥劍,在她們眼中已是李慕白的化身,她們在爭一把劍,為的是劍后的那個人。而“玄牝劍法”直接取自《老子》第六章的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逼湓⒁鈩t是對道家核心思想的發(fā)揮和闡釋。
(三)“嬌龍”
屈原在《離騷》中云:“為余駕飛龍兮……吾將遠適以自疏”[5](P42~43)、“駕八龍之婉婉兮,載云旗之委蛇”[5](P46)莊子在《逍遙游》中寫道:神人“不食五谷,吮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6](P4)。龍在古代人瑰麗的想象中成為神仙的坐騎,騰云駕霧,被賦予空靈飄逸的仙家之氣。它在劉禹錫的筆下,還代表了一種飄逸灑脫的人生態(tài)度。
《臥虎藏龍》中的玉嬌龍靈氣十足,桀驁不馴,我行我素。她在客棧大打出手,邊打邊吟:“我乃是瀟灑人間一劍仙,青冥寶劍勝龍泉。任憑李俞江南鶴,都要低頭求我憐。沙漠飛來一條龍,神來無影去無蹤。今朝踏破峨眉頂,明日拔去武當峰?!贝笥小疤煜轮?,無人與我爭鋒”之勢,其灑脫靈動、空靈飄逸無人能敵。這一人物形象無論是個性還是獨特潛質都與龍這一意象相吻合。
李慕白曾對秀蓮說:“江湖里臥虎藏龍,人心里何嘗不是”,不僅直接點題,還揭示《臥虎藏龍》的主旨和內涵,“虎”和“龍”指的正是人心的欲望。而玉嬌龍的名字里也有一個龍字,可見玉嬌龍還是一個隱喻,代表著人心的欲望。
(四)“虎”、“半天云”
從《詩經(jīng)》開始,“虎”就成為一個意蘊豐富的意象?!对娊?jīng)·小雅》曰:“不敢暴虎,不敢憑河”[7](P181),以虎來表現(xiàn)人的果斷勇敢、無所畏懼。后世也常以虎來比喻或命名果斷勇敢的人,如《史記》中范增稱劉邦有“龍虎之氣”;《三國》中曹操稱猛將許褚為虎癡;《水滸傳》綽號和老虎有關如母大蟲顧大嫂、插翅虎雷橫、跳澗虎陳達、矮腳虎王英、青眼虎李云,笑面虎朱富等等。
羅小虎之所以以虎命名,也是因為他生性勇猛強悍,跟虎的意象很相稱。他是沙漠里的一條真正的漢子,身為土匪,連官府也畏他三分。同時不乏柔情,因為“玉梳”與玉嬌龍結緣,他對蛟龍并未采取強搶強占的方式。玉嬌龍洗澡時,羅小虎要她聽他的歌聲來判斷他的距離遠近,之后的纏綿畫面也是異域浪漫式愛情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羅小虎還號稱“半天云”。云給人的感覺是自由自在,無所拘束。而羅小虎恰似沙漠中一朵自由自在的云。大漠地處邊疆,遠離京城,也因此遠離正統(tǒng)、秩序,所以才有土匪羅小虎自由自在的生活,并因此形成其狂放不羈的性格。他敢愛敢恨,對愛情執(zhí)著堅貞。當小虎小龍同騎一匹馬上,小虎對小龍說:“小的時候……有一天夜里,我看見天上落下千萬顆的星星。我想,它們都落到哪里去了?我是個孤兒,我就一個人去找星星。我想,如果我騎馬到了沙漠的另一頭,我就可以找到它的。從那以后,我就一直在大漠中奔馳?!薄拔沂莻€男人了,而且,我已經(jīng)找到最亮的一顆星了?!毙』⑵鋵嵤莻€簡單執(zhí)著的孩子,正如他所說,“那個半天云的名字,只是一個讓人更容易活下去的迷”,他已厭倦了漂泊流浪、居無定所的生活,在他內心深處更渴望有個家,有個心愛的女人為他生可愛的孩子。而玉嬌龍就是他生命里最亮的那顆星。但這顆星最終還是隕落了。
(五)“狐貍”
中國古代文學中的狐意象,源于遠古時期先民的圖騰崇拜意識。兩漢時期,它呈現(xiàn)出瑞獸和妖獸的雙重身分。從六朝到唐代,狐在被神化和妖化的同時,也不斷地在向人的方向發(fā)展,逐漸獲得人的外形和氣質。到了明清時期,文學作品中狐的形象和內涵更加豐富多彩。尤其在《聊齋志異》中,具有人形美、人性美、人情美的狐意象,成為作者寄托情感、慰藉心靈、超越現(xiàn)實、實現(xiàn)生命價值的載體。
碧眼狐貍在扮作道姑混入武當為得絕世武功和江南鶴歡情這一情節(jié)中,扮演的就是狐貍精的角色,再加上其行蹤詭密、狡黠聰明,為避追捕藏身玉府,正和狐貍的性情相合。她心地邪惡,是江湖正派人物恨不能得而誅之的對象。她固然可憎可恨,同時也十分可悲可憐。作為女人,她不愿意活在社會規(guī)定的身份里,受三綱五常、道德倫理的束縛;作為闖蕩江湖的人,她不愿遵從江湖規(guī)矩、江湖道義。她是個十足的叛逆者,反正統(tǒng),反禮教,反對一切束縛和壓制。她的悲哀在于她是封建社會的一介女子,卻心比天高,想要稱霸武林,但又不得不利用色身來實現(xiàn)目的。在男權社會中打拼,她只能采取殘忍惡毒的手段才能獲取一個女人所要追求的自由和野心。但這個社會是容不下她的,人人欲誅之而后快,就連她一手調教的徒弟也從未和她一條心過。她在臨終的時候,對玉嬌龍恨之入骨。可見她臨死的時候還未意識到造成她一生不幸的罪魁禍首是她生活的那個社會。
三、結語
《臥虎藏龍》雖是一部武俠片,但導演李安有意淡化影片的武林打殺氣息,片中人物在江湖與世俗之間穿梭的悲喜得失、所思所想才是重點,故事的主線與當時的世俗社會、人心習俗進行交叉穿梭,從而為尋找它們之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提供了想象的空間,因此影片主題變得朦朧化和多元化,不同觀眾得出的觀點不同。但這并不影響大家沉浸在影片優(yōu)美的山水環(huán)境和中國古典文化氛圍中。中國古典姓名文化、儒道文化、古典山水畫藝術貫穿于影片的始終,形成了影片的總體意象。而人物活動背景由白墻黛瓦的鏢局到金碧輝煌的京城、鮮紅熱烈的大漠、青翠欲滴的竹林、幽暗玄深的古窯的不斷變換,給予觀眾大量豐富的具體意象,不僅使得影片背景更加優(yōu)美、色調更加豐富,而且這些具體意象所蘊含的深刻寓意也大大豐富了影片的內涵和深度。
參考文獻
[1]李靈.人心江湖 山水情懷——對電影《臥虎藏龍》的文化解讀[J].寫作, 2002,(1).
[2]老聃,河上公.老子[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金用.唐宋詩詞三百首[M].成都:巴蜀出版社,1991.
[4]王弼,韓康伯注.周易[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洪興祖,白化文.楚辭補注[ M].北京:中華書局,1983.
[6]王先謙.莊子集解[ M].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1986.
[7]鄭玄,孔穎達.毛詩正義[ M].北京:中華書局, 1979.
[責任編輯:呂艷]
[中圖分類號]I207.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077(2016)01-0086-06
[作者簡介]蘇運蕾(1986-),女,河南信陽人,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2015級博士生,主要從事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
[收稿日期]2015-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