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植入式人體通信技術的耦合方式研究

2016-02-16 06:20汪嘯塵張廣浩霍小林
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學報 2016年3期
關鍵詞:等效電路植入式電容

汪嘯塵 張廣浩 霍小林#*

1(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生物電磁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190)2(中國科學院大學電子電氣與通信工程學院,北京 100049)

植入式人體通信技術的耦合方式研究

汪嘯塵1,2張廣浩1霍小林1#*

1(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生物電磁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190)2(中國科學院大學電子電氣與通信工程學院,北京 100049)

研究植入式人體通信方式中通信信號的衰減與不同耦合方式之間的關系。涉及的耦合方式包括電容耦合、電流耦合、正向容阻耦合和反向容阻耦合4種。通過建立等效電路模型進行仿真計算,以及在模擬體內環(huán)境的水模型中實驗測量的方式,對20 MHz通信頻率下不同耦合方式的通信衰減進行對比。仿真和實驗的結果均表明,正向容阻耦合方式下通信的衰減最小,分別為26 dB(計算值)和28 dB(測量值),而電容耦合、電流耦合和反向容阻耦合方式的通信衰減依次增大。這一結果反映出不同耦合方式之間的機制區(qū)別,同時意味著若將人體通信方式應用于植入式醫(yī)療設備中,正向容阻耦合方式將是最好的選擇。

人體通信;電容耦合;電流耦合;容阻耦合;植入式設備

引言

人體通信是一種利用人體作為信號傳輸途徑的新型非射頻無線通信技術,被設計用于進行可穿戴設備和植入式設備網絡間的通信,收集分布于人體的各項生理參數,從而為即時的醫(yī)療診斷提供幫助。該方式最初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Zimmerman提出[1],其原理是利用發(fā)送端在人體表面或附近的一對電極向人體輸入通信信號,信號經過人體傳輸后由接收端的一對電極進行接收,完成通信過程。經過多年的研究和發(fā)展,在2012年確立的無線體域網標準IEEE802.15.6中,對人體通信的物理層和媒體訪問控制層都制定了詳細的要求,使得該技術的進一步應用有了明確的依據[2]。目前,世界各地都有針對人體通信技術的研究,已經可以實現利用人體通信完成包括通信速率160 Mb/s的高速通信[3],以及功耗37.5 μW的低功耗通信等[4]。

由于人體通信所需的設備體積小,功耗低,不會受到陰影效應的影響,通信速率也有一定的保障,因而十分適合在使用條件苛刻的植入式設備中應用,完成信號由體內向體外傳遞的功能[5-6]。已有的研究證明,使用人體通信完成短距離上的體內外通信是可行的,但何種人體通信的耦合方式更適用于進行植入式設備通信尚無明確的結論[7]。因此,本研究通過等效電路模型仿真,在模擬人體環(huán)境的水模型中測試了不同耦合方式對于信號衰減的影響,得出了正向容阻耦合的方式是最適用于植入式設備人體通信的耦合方式的結論,為進一步將人體通信方式應用于植入式設備中提供了理論依據。

1 方法

由于植入式醫(yī)療設備的特殊性,對于植入式人體通信技術耦合方式的研究并不方便直接在人體或生物體上展開,因此實驗的主要方法是在模擬體內環(huán)境的水模型中測試不同耦合方式下通信衰減的大小。在此之前,用所建立的人體通信的等效電路模型對實驗結果進行了分析和預測,使其更具有說服力?;贗EEE802.15.6中對于人體通信的相關要求和規(guī)定,選取了20MHz這一典型的人體通信頻率進行實驗,該頻率也被諸多研究證明是較為適合進行人體通信的[8-9]。

1.1 等效電路模型

建立等效電路模型的目的在于對實驗結果進行預測,驗證其可行性并提供理論依據,為此選擇了阻抗網絡等效電路模型對通信過程進行仿真。有研究表明,該模型可以較為準確地模擬出人體通信時信道衰減的大小,復雜度較小且便于后續(xù)的分析[10-11],如圖1所示。

圖1 人體通信等效電路模型Fig.1 Equivalent circuit model of human body communication

在圖1中,人體上與電極接觸的4個位置被視為4個電路節(jié)點(A、B、C、D),其兩兩之間通過并聯(lián)的電阻、電容設置阻抗參數ZI、ZT、ZB、ZO,同時在人體與電極(E、F、G、H)之間存在有接觸阻抗ZC。模型中的阻抗參數均通過以下公式計算:

(1)

式中:l表示所計算阻抗的兩節(jié)點之間的距離;A表示電極面積;σ和ε分別為人體組織的電導率和介電常數,不同類型組織在不同頻率下的相關參數均可由文獻查得[12];f為通信頻率,在本實驗中為20 MHz。

由于不同耦合方式的主要區(qū)別在于電極與人體是否接觸,因此通過調節(jié)信號發(fā)送端的接觸阻抗ZC1和ZC2的值便可對不同的耦合方式加以區(qū)別:電容耦合方式下電極與人體不接觸,故ZC1和ZC2主要呈現為容性;而電流耦合方式下電極與人體直接接觸,ZC1和ZC2呈現為阻性。此外,針對信號發(fā)送端兩電極耦合方式不同的情況也進行了分析,包括ZC1為阻性、ZC2為容性時的正向容阻耦合方式,以及ZC1為容性、ZC2為阻性時的反向容阻耦合方式,如圖2所示。

圖2 人體通信不同耦合方式的等效電路模型。(a)電容耦合;(b)電流耦合;(c)正向容阻耦合;(d)反向容阻耦合Fig.2 Equivalent circuit model of different coupling approaches for human body communication. (a)Capacitive coupling; (b) Galvanic coupling; (c)Forward capacitive-resistance coupling; (d) Reverse capacitive-resistance coupling

1.2 水模型方式

由于研究為植入式人體通信耦合方式,需要將發(fā)送端置于人體或生物體之內,所以較為不便。在研究中,普遍會通過建立水模型的方式模擬人體環(huán)境進行實驗[13-14],筆者也同樣采用了這一方式。

生物體對于電流的傳導通路如圖3所示,包括了經由細胞外液電阻Rext傳導的細胞外通路,以及經由細胞膜電容Cm和細胞內液電阻Rint傳導的細胞內通路。在本實驗中,由于使用的通信頻率為20 MHz,細胞膜電容Cm的阻抗在這一頻率下可以忽略不計,因此可視為信號是在電解質溶液中進行傳播的?;诖? 使用生理鹽溶液對人體內電解質環(huán)境進行了模擬,并使用厚度2 mm的有機玻璃容器進行承裝,以模擬皮膚在通信中起到的高阻抗作用,將通信端發(fā)送端和接收端分別置于容器內和容器外,如圖4所示。

圖3 人體組織等效電路Fig.3 Equivalent circuit of human tissue

圖4 水模型實驗方法Fig.4 Water modelexperiment method

在人體通信實驗中,若通信的發(fā)送端和接收端同時使用接地設備,會引入地回路的干擾,造成測量結果的不準確[15]。因此,使用由電池供電的獨立信號發(fā)送端進行實驗,可實現頻率20 MHz、峰峰值1 V的正弦信號輸出。電路和電池被共同放置在一小型號太空杯內進行防水處理,在正式實驗中可整體沒入生理鹽溶液中,如圖5所示。

圖5 人體通信實驗裝置Fig.5 Experimental device of human body communication

同時,對應電容耦合、電流耦合、正向容阻耦合和反向容阻耦合4種不同的耦合方式,共制作了3種不同的電極與發(fā)送端電路相連:兩電極均不暴露的電容耦合電極、兩電極均暴露的電流耦合電極、以及僅有一個電極暴露的容阻耦合電極。電極為2 cm×2 cm的銅箔,襯底材料為環(huán)氧樹脂,如圖6所示。

圖6 人體通信實驗電極。(a)電容耦合電極;(b)電流耦合電極;(c)容阻耦合電極Fig.6 Experimental electrode of human body communication. (a)Capacitive coupling electrode; (b) Galvanic coupling electrode; (c) Capacitive-resistance coupling electrode

在實驗中,將裝有通信發(fā)送端的太空杯固定于容器底部,電極與位于容器外部的通信接收端相對,兩者間距為30 cm。接收端的電極貼于有機玻璃容器的外表面,接收信號則通過濾波后由示波器進行觀察記錄,并通過公式計算衰減值,有

(2)

式中:G為衰減值,dB;Vrec和Vtra分別代表接收和發(fā)送的電壓幅值。

2 結果

2.1 等效電路仿真

通過改變輸入端電極的阻抗特性,使用Multisim軟件建立了對應的等效電路模型,并仿真測試了20 MHz通信頻率下4種不同耦合方式的通信衰減,計算機仿真結果如表1所示。結果表明,正向容阻耦合方式下通信的衰減值最小,隨后依次為電容耦合方式、電流耦合方式和反向容阻耦合方式。

表1 等效電路模型仿真結果Tab.1 Simulation result of equivalent circuit model

2.2 水模型實驗

示波器記錄到4種不同耦合方式下的通信衰減結果,如表2所示。通過表中的數據不難看出,在水模型實驗中,衰減最小的耦合方式為正向容阻耦合方式,電容耦合方式、電流耦合方式和反向容阻耦合的通信衰減依次增大,和仿真結果一致。

表2 水模型實驗測量結果Tab.2 Measuring result of water model experiment

圖7 仿真結果和實驗結果的對比Fig.7 Comparison of simulation result and experiment result

2.3 結果對比

將仿真結果和實驗結果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如圖7所示??梢钥闯?,無論是仿真值還是測量值,正向容阻耦合方式下的通信衰減明顯小于其他3種耦合方式。對比仿真和實驗的結果發(fā)現,除了反向容阻耦合方式外,電容耦合、電流耦合及正向容阻耦合方式下仿真和實驗所得出的衰減值基本一致,證明了所建立的模型與真實情況較為相似,實驗結果有一定的說服力。而反向容阻耦合方式下,兩者呈現的區(qū)別主要是由于實驗中使用的示波器的精度不足,無法測量到低于10 mV的接收幅值。

3 討論

經過對4種不同人體通信耦合方式通信信號衰減的仿真和實驗,可以得出正向容阻耦合方式是最適用于在植入式設備通信之中使用的結論,為植入式醫(yī)療設備的通信設計提供幫助和支持。目前,植入式醫(yī)療設備中所使用的均為基于射頻的通信方式,其不足之處在于通信距離短、能量消耗大,對植入式醫(yī)療設備的使用壽命有很大的影響,而造成這些不足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射頻通信的信號衰減是按照通信距離的平方增大的。反觀人體通信,實驗中的正向容阻耦合方式在30 cm距離下的通信衰減僅為28 dB,通過簡單的放大濾波就可以獲取通信信號,表明這種方式有著十分巨大的應用前景。

圖8 人體通信不同耦合方式的傳輸原理。(a)電容耦合;(b)電流耦合;(c)正向容阻耦合;(d)反向容阻耦合Fig.8 Transmission principle of different coupling approaches for human body communication. (a)Capacitive coupling; (b) Galvanic coupling; (c)Forward capacitive-resistance coupling; (b) Reverse capacitive-resistance coupling

在實驗結果的基礎上,也對造成該結果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如圖8所示。在電容耦合方式下,電極不與人體直接接觸,通信信號以電磁波的形式同人體及周圍環(huán)境進行耦合,達到信息傳輸的目的;電流耦合方式則由電極直接向人體發(fā)送信號,但由于兩個電極均與人體接觸,通過人體形成了電流通路,大部分能量直接回流至信號源,僅有少部分實現了通信功能,因此通信衰減反而高于電容耦合方式;在正向容阻耦合方式中,發(fā)送端的信號電極直接接觸人體,參考電極則與周圍環(huán)境通過分布電容耦合,人體主要傳輸通信信號,通信衰減最?。欢聪蛉葑桉詈戏绞絼t相反,人體接觸了發(fā)送端的參考電極,并未起到傳輸通信信號的作用,因此很難通過這種方式完成通信。

此外,目前本實驗只研究了由體內向體外發(fā)送信號的情況,如希望通過人體通信方式完成植入式設備的雙工通信,還需進行信號由體外發(fā)送至體內接收的實驗,方可將通信系統(tǒng)補充完整。

4 結論

人體通信是一種具有廣闊前景的非射頻無線通信方式,在諸多領域都有著潛在的應用價值。本研究主要針對人體通信在植入式醫(yī)療設備中的應用,探索了使用人體通信進行植入式設備通信的最佳耦合方式,通過等效電路模型仿真和水模型實驗測量的方式,對電容耦合、電流耦合、正向容阻耦合以及反向容阻耦合4種不同耦合方式的通信衰減進行了考察,并得出正向容阻耦合方式是最適用于體內外人體通信的耦合方式的結論。在進一步的研究中,將會嘗試設計并制作適用于植入式設備通信的人體通信模塊,通過動物實驗對其進行實用性驗證,以期達到將人體通信應用于植入式設備中的目的。

[1] Zimmerman TG. Personal area networks (PAN): Near-field intra-body communication[D].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95.

[2] IEEE 802.15.6-2012, IEEE Standard for Local and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 - Part 15.6: Wireless Body Area Networks[S].

[3] Kulkarni VV, Lee J, Zhou J, et al. A reference-less injection-locked clock-recovery scheme for multilevel-signaling-based wideband BCC receivers[J]. IEEE Trans Microw Theory, 2014, 62(9): 1856-1866.

[4] Cho H, Bae J, Yoo HJ. A 37.5 mu W body channel communication wake-up receiver with injection-locking ring oscillator for wireless body area network[J]. IEEE Trans Circuits-I, 2013, 60(5): 1200-1208.

[5] Baldus H, Corroy S, Fazzi A, et al. Human-centric connectivity enabled by body-coupled communications[J]. IEEE Commun Mag, 2009, 47(6): 172-178.

[6] Seyedi M, Kibret B, Lai DTH, et al. A survey on intrabody communications for body area network applications[J]. IEEE Trans Biomed Eng, 2013, 60(8): 2067-2079.

[7] 汪嘯塵, 張廣浩, 霍小林. 人體通信技術研究進展[J]. 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學報, 2015, 34(3): 345-353.

[8] Cho N, Yoo J, Song SJ,et al. The human body characteristics as a signal transmission medium for intrabody communication[J]. IEEE Trans Microw Theory, 2007, 55(5): 1080-1086.

[9] Callejon MA, Naranjo-Hernandez D, Reina-Tosina J,et al. A comprehensive study into intrabody communication measurements[J]. IEEE Trans Instrum Meas, 2013, 62(9): 2446-2455.

[10] Anderson GS, Sodini CG. Body coupled communication: the channel and implantable sensors[C] //2013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ody Sensor Networks. Cambridge: IEEE, 2013: 1-5.

[11] 劉志遠, 邢珺, 簡榮坤, 等. 一種基于可穿戴設備的人體通信分析方法[J]. 傳感器與微系統(tǒng), 2015, 34(12): 36-38;42.

[12] Gabriel S, Lau RW, Gabriel C. The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biological tissues: Measurements in the frequency range 10 Hz to 20 GHz[J]. Phys Med Biol, 1996, 41(11): 2251-2269.

[13] Shiba K, Enoki N. Capacitive-coupling-based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system for implantable devices: investigation of transmission mechanism[J]. IEEE Trans Biomed Circ S, 2013, 7(5): 674-681.

[14] Wegmueller MS, Huclova S, Froehlich J, et al. Galvanic coupling enabling wireless implant communications[J]. IEEE Trans Instrum Meas, 2009, 58(8): 2618-2625.

[15] Zhang Kai, Hao Qun, Song Yong, et al. Model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implant intra-body communication based on capacitive coupling using a transfer function method[J]. Sensors Basel, 2014, 14(1): 1740-1756.

Research on Coupling Approaches for Implantable Human Body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Wang Xiaochen1,2Zhang Guanghao1Huo Xiaolin1#*

1(BeijingKeyLaboratoryofBioelectromagnetism,InstituteofElectricalEngineering,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190,China)

2(SchoolofElectronics,ElectricalandCommunicationEngineering,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49,China)

human body communication; capacitive coupling; galvanic coupling; capacitive-resistance coupling; implantable device

10.3969/j.issn.0258-8021. 2016. 03.015

2016-02-22, 錄用日期:2016-03-1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1577183)

R318

D

0258-8021(2016) 03-0365-05

# 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學會會員(Member, Chinese Society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huoxl@mail.iee.ac.cn

猜你喜歡
等效電路植入式電容
考慮端部效應的同心籠次級直線雙饋電機等效電路
完全植入式輸液港與PICC應用效果的系統(tǒng)評價再評價
植入式中心靜脈輸液港與PICC在乳腺癌患者中護理的對比研究
低壓電容器電容值衰減原因分析及改造
體內植入式磁耦合諧振無線電能傳輸系統(tǒng)研究
淺析投射式多點觸控電容觸摸屏
現代傳感器中的微電容檢測技術
基于隨機等效電路分析評估電動汽車電能品質
寬電容測量儀的設計
高齡淋巴瘤患者植入式靜脈輸液港1例護理體會
木兰县| 潞西市| 水富县| 廊坊市| 秦皇岛市| 阿尔山市| 沙雅县| 临武县| 宜昌市| 西乌珠穆沁旗| 大兴区| 宁化县| 靖州| 蓬莱市| 务川| 海伦市| 清远市| 格尔木市| 天津市| 顺平县| 汉沽区| 平谷区| 临江市| 屏东县| 峨眉山市| 拉萨市| 昂仁县| 南乐县| 阿拉善盟| 景泰县| 莎车县| 临泉县| 海原县| 定远县| 花垣县| 昌平区| 溧阳市| 余江县| 桂林市| 柳州市| 老河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