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剛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人文與公共管理學院,江西南昌330045
?
從《齊民要術(shù)》看名詞后綴“子”成熟的時代
潘志剛*
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人文與公共管理學院,江西南昌330045
摘要:漢語名詞后綴“子”是由實詞逐漸虛化演變而來,這一發(fā)展演變過程大致在中古漢語階段已經(jīng)完成。中古漢語時期帶“子”語素的合成詞的數(shù)量較上古漢語時期激增,使用也較普遍,《齊民要術(shù)》中帶“子”語素的合成詞有30個,中古漢語其他文獻中也有37個不同于《齊民要術(shù)》的這樣的合成詞。這些詞都可以表示人物稱謂名、動植物名、器物名以及經(jīng)過加工的其他事物的名稱,是典型的名詞。語素“子”在這些合成詞中都喪失了實在的詞匯意義,或者成為一個湊足音節(jié)的羨余語素,或者成為一個改變詞根語法功能的虛語素。這些事實都表明,“子”附加在其他實語素后形成一個名詞性的派生式合成詞的用法,在此時期已經(jīng)發(fā)展成熟,這種合成詞后的“子”在中古漢語時期已經(jīng)是一個典型的名詞后綴。
關(guān)鍵詞:“子”;中古漢語;齊民要術(shù);派生式合成詞;名詞后綴
潘志剛.從《齊民要術(shù)》看名詞后綴“子”成熟的時代[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3):98–104.
Pan Zhigang.An Analysi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hinese Noun Suffix“zi”from“Qi Min Yao Shu”[J].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6,18(3):98–104.
從語素在構(gòu)詞中所起的作用來看,語素可以分為詞根和詞綴兩大類。詞根是詞的核心部分,詞義主要由詞根體現(xiàn),詞根既可單獨成詞,也可以彼此組合成詞,而詞綴是只能黏附在詞根上的非核心語素,主要表達某種虛化的詞匯附加意義或語法意義。漢語是形態(tài)變化比較貧乏的孤立語,語素構(gòu)詞主要以詞根加詞根的復合法為主,而詞根與詞綴結(jié)合的派生構(gòu)詞法只是漢語中次要的構(gòu)詞模式?,F(xiàn)代漢語中“子”是一個成熟的后綴,它可以附著在實語素后面構(gòu)成名詞,比如“柱子”“繩子”“梯子”“瓶子”“棍子”“盤子”“鋸子”“刀子”“胖子”“矮子”“瘦子”等。如果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很多學者都認為“子”這個名詞后綴是從實詞“子”逐漸虛化而形成的,這是有關(guān)名詞后綴“子”如何形成的這一問題的共識。盡管如此,但對于名詞后綴“子”的歷時形成過程仍然有值得深入探討的地方,比如,它是什么時候成為一個成熟的名詞后綴的?筆者擬以《齊民要術(shù)》中帶“子”語素的合成詞的使用為重要依據(jù),結(jié)合中古其他文獻中這類合成詞的使用情況,分析名詞后綴“子”形成的時期。
“子”作名詞后綴的用法,是由作名詞的“子”逐漸虛化演變而產(chǎn)生的。這是一個比較長的歷時過程。但是,“子”作為名詞后綴,附著在實語素后構(gòu)成合成詞,究竟成熟于哪個時期,至今學界仍有不同的觀點。王力[1]、太田辰夫[2]、向熹[3]、殷國光等[4]認為,“子”在上古時代已經(jīng)有了詞綴化的跡象,六朝時期用法迅速擴展,到了唐代才成為成熟的名詞后綴。洪誠[5]認為:“‘子’字詞尾化在西漢已經(jīng)成熟,魏晉已盛行。”志村良治[6]、江藍生[7]、柳士鎮(zhèn)[8]、周俊勛[9]、王云路[10]認為“子”的名詞后綴用法應該是完成于中古漢語時期,即學界目前普遍認同的東漢至隋這一時段①學界目前普遍認為,東漢至隋這一時段的漢語就是漢語史上的中古期,本文作者贊同此觀點,因此,下文中的中古漢語就是指東漢至隋時期的漢語。。那么,名詞后綴“子”究竟是在西漢、魏晉南北朝和唐代中的哪個時期發(fā)展成熟的呢?我們認為,判斷“子”在什么時期已成為成熟的名詞后綴,可以通過對漢語史這三個時期的歷史文獻語料的考察,從附著了后綴“子”的名詞數(shù)量、使用頻次、“子”附著在一個實語素后是否成為羨余語素或者能否使這個詞的意義、功能跟原來的實語素有明顯不同這些因素來綜合確定。
《齊民要術(shù)》是北魏賈思勰所著的一本綜合性農(nóng)學著作。由于作者所寫的都是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技術(shù)方面的內(nèi)容,作者所設定的讀者對象都是文化程度不高的農(nóng)民及手工業(yè)者,因此語言盡量通俗易懂,在同時期的著作中可以說是口語化程度很高的一部,這可以為考察魏晉南北朝時期漢語的語法現(xiàn)象提供一個觀察的窗口。前期研究名詞后綴“子”形成的學者也注意到了《齊民要術(shù)》的重要性,在分析論證時也舉了這本書中的部分用例,如王力、志村良治都舉了“種子”這個例子,柳士鎮(zhèn)舉了“犢子”“羔子”“鑷子”“算子”“杷子”“袋子”“瓶子”“盆子”“杓子”“籠子”“種子”“麻子”“瓠子”“茄子”“塊子”“餅子”等16個詞的用例,向熹舉了“袋子”一詞的例子,殷國光等舉了“甕子”“杓子”兩個詞的用例,汪維輝[11]的《〈齊民要術(shù)〉新詞新義詞典》中列舉了“大老子”“袋子”“彈子”“刀子”“丁子”“鋸子”“兒女子”“孔子”“塊子”“麥子”“杷子”“杓子”“算子”“瓦子”“碗子”“甕子”“杏子”“秕子”“餅子”等19個詞。
將上述學者例舉到的附帶“子”語素的合成詞加以統(tǒng)計,不計重復,共有29個詞。另據(jù)筆者對《齊民要術(shù)》中帶“子”的合成詞的考察,還有“谷子”“豚子”“雛子”“石子”“渠子”等五個可以看作是加了后綴“子”的名詞。這樣,《齊民要術(shù)》一書共有34個附加了“子”語素的合成詞。中古漢語其他文獻因所寫內(nèi)容口語化程度較低或與百姓的日常生活距離較遠,帶名詞后綴“子”的合成詞的使用遠不及《齊民要術(shù)》,因此,可以通過考察《齊民要術(shù)》中這類合成詞來推斷名詞后綴“子”的發(fā)展情況。2.1表示人物稱謂的名詞
表示人物稱謂的名詞,《齊民要術(shù)》中有“大老子”、“兒女子”,如:
“大老子”
(1)牧羊必須大老子、心性宛順者,起居以時,調(diào)其宜適。(《齊民要術(shù)》卷六“養(yǎng)羊”)
“兒女子”
(2)三月初,葉大如錢,逐穊處拔大者賣之。十手拔,乃禁取。兒女子七歲以上,皆得充事也。(《齊民要術(shù)》卷三“種葵”)
2.2表示植物或植物果實名稱的名詞
《齊民要術(shù)》中有“杏子”“秕子”“種子”“谷子”“茄子”等,如:
“杏子”,共2例,舉其中一例:
(3)《神仙傳》曰:“其杏子熟,于林中所在作倉。”(《齊民要術(shù)》卷四“種梅杏”)(《神仙傳》,東晉葛洪撰,十卷,今存。)
“秕子”
(4)白麻子為雄麻。顏色雖白,嚙枯燥無膏潤者,秕子也,亦不中種。(《齊民要術(shù)》卷二“種麻”)
“種子”,共4例,舉其中一例:
(5)斫后復生,不勞更種,所謂一勞永逸。能種一頃,歲收千匹。唯須一人守護、指揮、處分,既無牛、犁、種子、人功之費,不慮水、旱、風、蟲之災,比之谷田,勞逸萬倍。(《齊民要術(shù)》卷五“種榆、白楊”)
“茄子”,共3例,舉其中一例:
(6)種茄子法:茄子,九月熟時摘取,擘破,水淘子,取沈者,速曝干裹置。至二月畦種。(《齊民要術(shù)》卷二“種瓜”)
“谷子”
(7)并州豌豆,度井陘以東,山東谷子,入壺關(guān)、上黨,苗而無實。皆余目所親見,非信傳疑:蓋土地之異者也。(《齊民要術(shù)》卷三“種蒜”)
2.3表示動物名稱的名詞
表示動物名稱的名詞,《齊民要術(shù)》中有“雛子”“犢子”“羔子”“豚子”,如:
“犢子”
(8)凡驢馬牛羊收犢子、駒、羔法:常于市上伺候,見含重垂欲生者,輒買取。(《齊民要術(shù)》卷六“養(yǎng)羊”)
“雛子”
(9)雞種,取桑落時生者良,(形小,淺毛,腳細短者是也,守窠,少聲,善育雛子。)(《齊民要術(shù)》卷六“養(yǎng)雞”)
“羔子”
(10)瘦死牛羊及羔犢彌精。小羔子,全浸之。(先用暖湯凈洗,無復腥氣,乃浸之。)①括號中的文字為賈思勰的自注文,繆啟愉《齊民要術(shù)校釋》將賈思勰的自注文按小個字號的字體排版,本文中以加括號的方式注明。(《齊民要術(shù)》卷八“脯臘”)
(11)“豚子”
黃霸為潁川,使郵亭、鄉(xiāng)官皆畜雞、豚,以贍鰥、寡、貧窮者;……鄉(xiāng)部書言,霸具為區(qū)處:某所大木,可以為棺;某亭豚子,可以祭。(《齊民要術(shù)》序)
2.4表示器物名稱的名詞
表示器物名稱的名詞,《齊民要術(shù)》中有“袋子”“刀子”“丁子”“鋸子”“杷子”“杓子”“盆子”“甕子”“鑷子”“碗子”“籠子”等,如:
“袋子”,共3例,舉其中一例,如:
(12)蓋冒至夜,瀉去上清汁,至淳處止,傾著帛練角袋子中懸之。(《齊民要術(shù)》卷五“種紅藍花、梔子”)
“刀子”,共5例,舉其中一例,如:
(13)治馬患喉痹欲死方:纏刀子露鋒刃一寸,刺咽喉,令潰破即愈。不治,必死也。(《齊民要術(shù)》卷六“養(yǎng)牛、馬、驢、騾”)
“丁子”
(14)香雞舌,俗人以其似丁子,故為“丁子香”也。(《齊民要術(shù)》卷五“種紅藍花、梔子”)(繆啟愉注釋“丁”即“釘”字。)
“鋸子”,共2例,舉其中一例,如:
(15)以鋸子割所患蹄頭前正當中,斜割之,令上狹下闊,如鋸齒形;去之,如剪箭括。(《齊民要術(shù)》卷六“養(yǎng)牛、馬、驢、騾”)
“杷子”,共3例,舉其中一例,如:
(16)旦起,瀉酪著甕中炙,直至日西南角,起手抨之,令杷子常至甕底。······于此時,杷子不須復達甕底,酥已浮出故也。(《齊民要術(shù)》卷六“養(yǎng)羊”)
“杓子”
(17)大鐺中煮湯;以小杓子挹粉著銅缽內(nèi),頓缽著沸湯中,以指急旋缽,令粉悉著缽中四畔。(《齊民要術(shù)》卷九“餅法”)
“盆子”
(18)預前多買新瓦盆子容受二斗者,抒粥著盆子中,仰頭勿蓋。粥色白如凝脂,米粒有類青玉。(《齊民要術(shù)》卷九“醴酪”)
“甕子”,共3例,舉其中一例,如:
(19)布魚于甕子中,一行魚,一行糝,以滿為限。腹腴居上。(《齊民要術(shù)》卷八“作魚鲊”)
“碗子”,共3例(“碗”亦作“盌”、“椀”,三者為異體字,現(xiàn)代漢語字為“碗”),舉其中一例,如:
(20)蜜姜:生姜一升,凈洗,刮去皮,算子切,不患長,大如細漆箸。……椀子盛,合汁減半奠;用箸,二人共。(《齊民要術(shù)》卷九“素食”)
“鑷子”
(21)白瀹(瀹,煮也。)豚法:用乳下肥豚?!粲写置囎影螀s,柔毛則剔之。(《齊民要術(shù)》卷八“菹綠”)
“籠子”
(22)用胡葉湯令沸,籠子中盛麴五六餅許,著湯中,少時出,臥置灰中,用生胡葉覆上。(《齊民要術(shù)》卷二“白醪麹”)
2.5表示經(jīng)過加工的其他事物的名稱的名詞
表示經(jīng)過加工的其他事物的名稱的名詞,《齊民要術(shù)》中有“彈子”“孔子”“塊子”“算子”“瓦子”“餅子”“石子”“渠子”等,如:
“彈子”
(23)《臨海異物志》曰:“其子大如彈子,正赤,五月熟。似梅,味甜算?!保ā洱R民要術(shù)》卷十“楊梅”)
“孔子”
(24)七日后,酢香熟,便下水,令相淹漬。經(jīng)宿,?孔子下之。(《齊民要術(shù)》卷八“作酢法”)(?是“以孔下酒”。)
“塊子”
(25)然后凈淘米,炊為再餾,攤令冷,細擘麹破,勿令有塊子,一頓下釀,更不重投。(《齊民要術(shù)》卷八“作酢法”)
“算子”,共3例,舉其中一例,如:
(26)蜜姜:生姜一升,凈洗,刮去皮,算子切,不患長,大如細漆箸。(《齊民要術(shù)》卷九“素食”)
“瓦子”
(27)瓦子壟底,置獨瓣蒜于瓦上,以土覆之,蒜科橫闊而大,形容殊別,亦足以為異。(《齊民要術(shù)》卷三“種蒜”)
“餅子”,共2例,舉其中一例,如:
(28)看附骨盡,取冷水凈洗瘡上,刮取車軸頭脂作餅子,著瘡上,還以凈布急裹之。(《齊民要術(shù)》卷六“養(yǎng)牛、馬、驢、騾”)
“石子”
(29)受二石以下甕子,以石子二三升蔽甕底。(《齊民要術(shù)》卷七“笨麹并酒”)
“渠子”
(30)《氾勝之書》區(qū)種瓠法:“旱時須澆之:坑畔周匝小渠子,深四五寸,以水停之,令其遙潤,不得坑中下水。”(《齊民要術(shù)》卷二“種瓠”)
以上《齊民要術(shù)》中帶“子”語素的合成詞都是名詞,這個“子”沒有實在的詞匯意義,可以確定為一個構(gòu)詞后綴。這些詞指稱的事物類型相當廣泛,尤以表示器物和經(jīng)加工而成的事物的名詞為多,有的詞使用頻次也較多,這可以表明漢語發(fā)展到六世紀前期,運用“子”作為后綴來構(gòu)成附加式合成詞已經(jīng)成為比較普遍的現(xiàn)象,如果再考察一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其他文獻,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子”用作名詞后綴的普遍性。
《齊民要術(shù)》中附加了后綴“子”的名詞共有34個,而據(jù)考察中古漢語時期的其他文獻,也發(fā)現(xiàn)有較多的附加了語素“子”的名詞,仍可按上文的分類來例示之。
3.1表示人物稱謂的名詞
中古漢語其他文獻中還能見到較多帶“子”語素的表示人物稱謂的名詞,有“奴子”“婢子”“姑子”“漢子”“郎子”“監(jiān)子”“獄子”“門子”“廚子”“憨子”“盲子”“老子”“慳子”“水火子”等,如:
(31)(索萬)興令奴子逐至廳事東頭滅,惡之,因得疾亡。(《古小說鉤沉·述異記》)
(32)(桓)玄驚愕然,便見階下奴子御幰車,見一士大夫,自云是蔣子文:“君何以害太傅?與為伯仲。”顧視之間,便不復見。(《古小說鉤沉·幽明錄》)
(33)有婢子二人:大者萱支,小者松支。(《搜神記》卷一)
(34)淑女總角時,喚作小姑子。(《樂府詩集·歡好曲》)
(35)何物漢子,我與官,不肯就?。ā侗饼R書·魏蘭根傳》)
(36)此郎子有好相表,大必為良將。(《北齊書·暴顯傳》)
(37)楊太妃驟遣監(jiān)子去來參察。(《宋書·始安王休仁傳》)
(38)中下藥,食兩口便覺,回乞獄子。(《南齊書·王奐傳》)
(39)阿周陀窟及門子供養(yǎng)盲父母處,皆有塔記。(《洛陽伽藍記》卷五)
(40)夫為王者,養(yǎng)民為事,方臨廚子,殺人為食。(北魏慧覺等譯《賢愚經(jīng)》卷一一)
(41)何大怒,罵殷曰:“憨子敢爾!取節(jié)來!”(《古小說鉤沉·俗說》)
(42)乃往去世時有王,名不現(xiàn)面。爾時多聚會盲子。便問盲子:“汝曹寧知象所類不?”(西晉法炬等譯《大樓炭經(jīng)》卷三)
(43)君年少,何以輕穿文鑿句,而妄譏誚老子邪?(《古小說鉤沉·幽明錄》)
(44)猶若慳子,貪刀刃之尠蜜,不知有截舌之患。(三國吳康僧會譯《六度集經(jīng)》卷四)
(45)怨家水火子,奪之或燒沒。(西晉竺法護譯《生經(jīng)》卷一)
3.2表示植物或植物果實名稱的名詞
(46)松樹子非不楚楚可憐,但永無棟梁用耳。(《世說新語·言語》)
(47)眠,夢有人以七枚椹子與之。(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七“王戎”條)
(48)有一群女來,各持三五桃子。(《古小說鉤沉·幽明錄》)
3.3表示動物名稱的名詞
中古漢語其他文獻中可見一些附加了“子”語素表示動物名稱的名詞,如“狗子”“師子”“貉子”“馬子”“鷂子”“燕子”“龜子”“貓子”“蟻子”“鼠子”等,這些合成詞后面的“子”并不表示“動物的幼子”這樣的實義,附加了“子”的合成詞跟“子”前的詞根語素的意義相同,因此,這樣的“子”應視為構(gòu)詞后綴,如:
(49)譬如狗子,從大家得食不肯食之,反作務者索食。(東漢支讖《般若道行品經(jīng)》卷四)(50)烏弋有桃拔、師子、犀牛。(《漢書·西域志》)(51)妻嘗妒,乃罵秀為貉子。(《世說新語·惑溺》)(52)城東馬子莫嚨哅,比至三曰纏汝鬃。(《宋書·五行志》)
(53)鷂子經(jīng)天飛,群雀兩向波。(《樂府詩集·企喻歌》)
(54)秋去春還雙燕子,愿銜楊花入窠里。(《樂府詩集·楊白花》)
(55)有一軍人於武昌市見人賣一白龜子,長四五寸,潔白可愛,便買取持歸。(《搜神后記》卷十)
(56)時聚落中有一貓子。(元魏吉迦夜共曇曜譯《雜寶藏經(jīng)》卷三)
(57)汝今見此地中蟻子不耶?(北魏慧覺等譯《賢愚經(jīng)》卷十)
(58)異時忽見一蛇從像后緣壁上屋,須臾有一鼠子從屋脫地,涎唾沐身,狀如已死。(梁釋慧皎《高僧傳》卷十三“宋釋曇穎”)
3.4表示器物名稱的名詞
《齊民要術(shù)》中附加了語素“子”表示器物的名詞已較多,中古漢語其他文獻中也能見到一些這樣的名詞,其中有《齊民要術(shù)》中見使用“刀子”“籠子”,也有《齊民要術(shù)》中未見的“舸子”“艇子”“盒子”“柈子”“竹管子”“床子”等,如:
(59)女始病時,弄小刀子,母奪取不與,傷母手。(《古小說鉤沉·冥祥記》)
(60)嘗行,見一人擔擔,上有小籠子,可受升余。(《古小說鉤沉·靈鬼志》)
(61)又作小舸子,長八尺,七艘,木人長二尺許,乘此船以行酒。(《古小說鉤沉·水飾》)
(62)送郎乘艇子,不作遭風慮。(《樂府詩集·楊叛兒》)
(63)隴西辛道度者,游學至雍州城四五里,……(女)即命取床后盒子開之,取金枕一枚,與度為信。(《搜神記》卷十六)
(64)于獄以物畫漆柈子中出密報家。(《南齊書·王奐傳》)(柈子:盤子)
(65)甲與乙斗爭,甲嚙下乙鼻。官吏欲斷之,甲稱乙自嚙落。吏曰:“夫人鼻高耳口低,豈能就嚙之乎?”甲曰:“他踏床子就嚙之。”(《古小說鉤沉·笑林》)
(66)文惠作禮而立,乃謂愿曰:“葆吹清鐃,以為供養(yǎng),其福云何?”愿曰:“昔菩薩八萬伎樂供養(yǎng)佛,尚不如至心。今吹竹管子,打死牛皮,此何足道?!保横尰垧ā陡呱畟鳌肪硎R“釋法愿”)
3.5表示經(jīng)過加工的其他事物的名稱的名詞
中古漢語其他文獻中也可見到附加了“子”語素表示經(jīng)過加工的事物的名稱的合成詞,如“耒子”“帖子”“珠子”“石子”“局子”等:
(67)前廢帝即位,鑄二銖錢,形式轉(zhuǎn)細。官錢每出,民間即模効之,而大小厚薄,皆不及也,無輪郭,不磨鑢,如今之剪鑿者,謂之耒子。(《宋書·顏竣傳》)
(68)檢家赤貧,唯有質(zhì)錢帖子數(shù)百。(《南齊書·蕭坦之傳》)
(69)卻與小姑別,淚落連珠子。(《樂府詩集·焦仲卿妻》)
(70)往到其邊,而為說法,教使系念。以白黑石子用當籌算。善念下白,惡念下黑。(北魏慧覺等譯《賢愚經(jīng)》卷十三)
(71)好弈棋,頗用廢事,太祖賜以局子。(《宋書·何承天傳》)(局子:指棋具。)
如果將《齊民要術(shù)》和上文所列的中古漢語其他文獻中所見的附加“子”語素的名詞綜合起來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這樣的附加式合成詞數(shù)量相當可觀,達到了67個之多。從這些詞表示的詞義內(nèi)容來看,表示人物稱謂的有16個,表示植物或植物果實名稱的有8個,表示動物名稱的有14個,表示器物名稱的有17個,表示經(jīng)過加工的事物的名稱的有12個,各個類型的數(shù)量比較接近,可見中古時期,“子”已廣泛地跟別的詞根語素結(jié)合構(gòu)成了相當多的派生名詞。筆者運用語料庫檢索先秦至西漢的文獻,發(fā)現(xiàn)這67個帶語素“子”的名詞只有“婢子”“兒女子”兩個詞偶見使用,其余65個帶“子”語素的名詞都未見到,如:
(72)父母有婢子若庶子、庶孫,甚愛之,雖父母沒,沒身敬之不衰。(《禮記·內(nèi)則》)
(73)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史記·淮陰侯列傳》)
(74)酒罷,呂媼怒呂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與貴人。沛令善公,求之不與,何自妄許與劉季?”呂公曰:“此非兒女子所知也?!弊渑c劉季。(《史記·高祖本紀》)
例(72)中的“婢子”可以理解為奴婢,“婢子”跟“婢”意義基本相同,“子”可看成后綴。(73)和(74)兩例中的“兒女子”顯然不是“兒女”的意思,而是“婦人”的意思,加了“子”后,使詞根語素的意義發(fā)生了改變,因此“子”可以理解為起構(gòu)詞作用的后綴。但是,上古漢語中這樣的詞數(shù)量極少,即使加上王力(1989)所舉的上古漢語時期出現(xiàn)的“童子”“眸子”“瞳子”這三個不容易斷定是否為加后綴“子”的名詞,也只有零星幾個而已,因此不贊成“‘子’字詞尾化在西漢已經(jīng)成熟”的觀點,但從上面舉的(72)—(74)這幾例可以證明王力(1989)的“我們至少可以說,在上古時代,‘子’字已經(jīng)有了詞尾化的跡象”這一論斷是符合漢語發(fā)展事實的。而到了中古時期,帶后綴“子”的名詞數(shù)量急劇增加,并且使用遍及各種文獻,這應視為后綴“子”趨于成熟的一個重要標志。
在中古漢語帶“子”后綴的名詞中,有些詞使用比較頻繁,既見于中土世俗文獻,也見于佛教道教典籍,這似乎可以看成是“子”作名詞后綴趨于成熟的另一重要信號,如“石子”“奴子”等。
(75)穀上有石子,紫色。(晉葛洪《神仙傳·介象》)
(76)走馬上前阪,石子彈馬蹄。(《樂府詩集·明下童曲》)
(77)三年后服練松脂,三十年后唯時吞小石子,石子下,輒復斷酒脯雜果。(《古小說鉤沉·冥祥記》)
(78)山高八十里,上無水,公汲水作義漿於阪頭,行者皆飲之。三年,有一人就飲,以一斗石子與之,使至高平好地有石處種之,云:“玉當生其中?!保ā端焉裼洝肪硎唬?/p>
(79)往到其邊,而為說法,教使系念。以白黑石子用當籌算。(北魏慧覺等譯《賢愚經(jīng)》卷十三)
(80)絕谷餌柏實。柏實難得,復服松脂。后服細石子,一吞數(shù)枚,數(shù)日一服。(梁釋慧皎《高僧傳》卷九“釋單道開”)
(81)又見魚網(wǎng)師,更從乞魚。網(wǎng)師嗔罵不與,度乃捻取兩石子擲水中。(梁釋慧皎《高僧傳》卷十“釋杯度”)
(82)先服方寸匕,乃吞石子大如雀卵十二枚,足辟百日,輒更服散,氣力顏色如故也。(《抱樸子內(nèi)篇·雜應》)
(83)在馬坊教諸奴子書。(《魏書·溫子升傳》)
(84)小兒奴子,并青布褲衫。(《南齊書·豫章文獻王傳》)
(85)東間齋中一奴子,忽見一人著幘,牽一驄馬,直從門入,負一物狀如烏皮隱囊,置砌下,便牽馬出門。(《古小說鉤沉·述異記》)
(86)(索萬)興令奴子逐至廳事東頭滅,惡之,因得疾亡。(《古小說鉤沉·述異記》)
(87)王肇常在內(nèi)宿,晨起出外,妻韓氏時尚未覺;而奴子云:“郎索紙百幅?!保ā豆判≌f鉤沉·甄異傳》)
(88)(桓)玄驚愕然,便見階下奴子御幰車,見一士大夫,自云是蔣子文:“君何以害太傅?與為伯仲?!鳖櫼曋g,便不復見。(《古小說鉤沉·幽明錄》)
(89)(慧)敬有一奴子及沙彌,忽為鬼所打。(梁釋慧皎《高僧傳》卷十三“釋慧敬”)
(90)於時梵志問奴子曰:“汝前寶屐,本何從得?”奴子俱行,示得屐處,至于水側(cè)。遍恣求之,不知只處。奴子舍去。(西晉竺法護譯《生經(jīng)·佛說五仙人經(jīng)》)
中古漢語時期,“子”附著在一個實語素后,并沒有實在的詞匯意義,比如“盒子”“杓子”“碗子”“甕子”“鋸子”“袋子”“籠子”等器物名詞后面的“子”并不含有表示事物很小這樣的意義,附加了“子”語素的合成詞的詞義基本上跟這些詞中的前一詞根語素意義是相同的。而“貉子”“鷂子”“燕子”“貓子”“鼠子”“師子”“狗子”“蟻子”“馬子”這樣表示動物名稱的合成詞后面的“子”也不是動物的幼子的意思,也沒有指小稱的特殊含義,這些詞的詞義也跟其前一詞根語素的意義完全相同①太田辰夫(1987:86)說:“到唐代,‘子’就變?yōu)橐材芨接谙喈敶蟮臇|西后面了?!倍鴵?jù)筆者考察,“子”附于相當大的東西后面的用法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jīng)能見到較多用例,如“甕子”“舸子”“師子”“馬子”“籠子”等。有時為了表明器物很小,還要在這個器物名詞前加“小”進行修飾,如:“嘗行,見一人擔擔,上有小籠子,可受升余。(《古小說鉤沉·靈鬼志》)”,可見此例中“籠子”后的“子”實在沒有特定的指小義。。因此,這些合成詞中的“子”可以看成是一個羨余語素,作用是湊成雙音節(jié)的詞匯形式,與現(xiàn)代漢語中“桌子”“凳子”“杯子”等合成詞后面的“子”并沒有實質(zhì)性的區(qū)別,完全可以將它看成一個構(gòu)詞后綴。這是“子”由上古漢語時期的實語素發(fā)展到中古時期的虛語素即名詞后綴的又一顯著標志。
此外,中古漢語帶“子”語素的合成詞,詞性跟詞根語素單獨成詞時的詞性明顯不同,比如“憨子”“慳子”“盲子”中的“憨”“慳”“盲”單獨成詞時是形容詞,而加了“子”語素后都變成了名詞??梢姟白印钡挠梅òl(fā)展到中古時期,可以附加在非名詞性的實語素后,使整個合成詞轉(zhuǎn)化為一個名詞②太田辰夫(1987:86)說:“現(xiàn)代漢語中像‘傻子’‘瘋子’‘瞎子’那樣,‘子’附于形容詞之后,表示那樣一些人的用法,從五代時就有了?!惫P者認為,“子”附于形容詞之后組成名詞性的合成詞在魏晉南北朝就已見使用,如文中所舉的“憨子”“慳子”“盲子”等詞。。這就像英語中的“-er”這個語素,通常就是附著在動詞后面,使新產(chǎn)生的詞變成名詞,如“write”是動詞“寫”,而加了“-er”的“writer”就成了名詞“作者”,眾所周知,英語中這樣的“-er”是典型的名詞后綴。因此,能夠附加于別的語素后并改變原來詞根語素的語法功能,這是詞綴的典型特征之一,也是詞綴發(fā)展成熟的一個重要標志。
從上面的論述可知,“子”在上古漢語時期的確有了詞綴化的跡象,但真正成為一個典型的名詞后綴還是在中古漢語時期。因為中古時期帶“子”語素的雙音節(jié)合成詞數(shù)量激增,使用也較普遍,而“子”在這樣的合成詞中都喪失了實在的詞匯意義,或者成為一個湊足音節(jié)的羨余語素,或者成為一個改變詞根語法功能的虛語素,這些比較明顯的變化都可以視為“子”在中古漢語階段已發(fā)展為一個成熟的名詞后綴。
參考文獻
[1]王力.漢語語法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9–11.
[2]太田辰夫.評介中國語歷史文法[M].蔣紹愚,徐昌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85–87.
[3]向熹.簡明漢語史(下)[M].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281–285.
[4]殷國光,龍國富,趙彤.漢語史綱要[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45–147.
[5]洪誠.洪誠文集·雒誦廬論文集[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47–48.
[6]志村良治.中國中世語法史研究[M].江藍生,白維國,譯.北京:中華書局,1995:28–29.
[7]江藍生.魏晉南北朝小說詞語匯釋[M].北京:語文出版社,1988:286–288.
[8]柳士鎮(zhèn).魏晉南北朝歷史語法[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101–103.
[9]周俊勛.中古漢語詞匯研究綱要[M].成都:巴蜀書社,2009:145–148.
[10]王云路.中古漢語詞匯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283–285.
[11]汪維輝.《齊民要術(shù)》詞匯語法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58–350.
[12]繆啟愉.齊民要術(shù)校釋[M].第2版.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9.
編輯:鐘青
編輯部網(wǎng)址:http://sk.swpuxb.com
An Analysi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hinese Noun Suffix “zi”from“Qi Min Yao Shu”
Pan Zhiga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chang Jiangxi,330045,China
Abstract:The Chinese nounsuffix“zi”evolved from the content word,and the evolution got completed at the Middle Chinese period. During that period,there was a dramatic increase of compound words with the morpheme of“zi”that were generally usedthaninthe Ancient Chineseperiod. Therearethirtycompoundwordswiththemorphemeof“zi”in“Qi Min Yao Shu”,and there are also another thirty-seven compound words in other literatures during the Middle Chinese period,which are different fromthosein“Qi Min Yao Shu”. Thesewordsaretypicallynounsindicatingthecharacterappellation,animalandplantnames,utensilnamesandnamesofotherprocessedobjects. Inthesecompoundwords,“zi”lostitsrealmeaningasaword,andbecame a redundancy morpheme which only functioned as a syllable,or a virtual morpheme which changed the grammar function of the root morpheme. Therefore,the use of“zi”to other morphemes to form a derived compound word took hold during this period when“zi”became a typical noun suffix in these compound words.
Key words:morpheme“zi”;Middle Chinese;Qi Min Yao Shu;derivation compound words;noun suffix
DOI:10.11885/j.issn.1674-5094.2016.01.30.01
文章編號:1674-5094(2016)03-0098-07
中圖分類號:H141
文獻標志碼:A
*收稿日期:2016–01–30
作者簡介:潘志剛(1974–),男(漢族),湖南武岡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漢語詞匯史、語法史。
基金項目:江西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齊民要術(shù)》復音詞歷時演變研究”(13YY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