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向陽 李文靜 于文波 王鵬高 陳忠建 陳振良
【摘要】 目的 探討嬰幼兒室間隔缺損(VSD)合并肺動脈高壓(PH)外科治療預后的影響因素。方法 32例VSD合并PH的嬰幼兒, 在中低溫下行VSD修補術, 術前給予患兒間斷或持續(xù)吸氧, 術中加強麻醉及體外循環(huán)管理, 術后合理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 同時加強呼吸道管理, 術后應給予強力抗生素控制感染, 并適時應用血管活性藥物。結果 32例VSD合并PH嬰幼兒術后因肺部感染、呼吸循環(huán)衰竭死亡1例, 余肺不張2例, 肺炎3例, 低心排2例, 胸腔積液1例, 經治療后均痊愈出院, 隨訪6~12個月, 患兒生長發(fā)育明顯改善, 無遠期并發(fā)癥及死亡。結論 全面的圍手術期處理是VSD合并PH患兒治療效果的重要保障措施。
【關鍵詞】 室間隔缺損;肺動脈高壓;外科治療;圍手術期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5.052
肺動脈高壓(pulmonary hypertension, PH)是嬰幼兒VSD常見的嚴重并發(fā)癥, 因其左向右分流, 使得患兒常合并肺炎、心功能衰竭等癥狀, 并且對手術耐受力差, 術后處理不當易出現(xiàn)并發(fā)癥[1]。本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VSD伴PH患兒32例, 在中低溫下行VSD修補術, 治療結果良好,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2013年6月~ 2014年6月收治的VSD伴PH患兒32例, 男19例, 女13例, 平均年齡(8.0±2.1)個月, 平均體重(7.0±1.1)kg。20例單純VSD, 6例合并房間隔缺損, 6例合并三尖瓣閉鎖不全, 室缺直徑5~18 mm, 4例術前肺炎合并心力衰竭, 16例術前有反復呼吸道感染史。
1. 2 方法 所有病例手術中體外循環(huán)均為中低溫下(22~27℃)進行, 麻醉為靜脈吸入復合麻醉, 手術入口為胸部右腋下小切口, 修補VSD使用滌綸片連續(xù)縫合加間斷縫合或連續(xù)縫合。經肺動脈修補5例干下型VSD, 經右心房入路修補23例膜周部VSD。主動脈阻斷時間(28.2±11.1)min, 體外循環(huán)時間(51.5±9.2)min, 最低鼻溫(28.2±3.5)min。手術后給予呼吸機輔助時間(39.5±13.4)h, ICU停留時間(2.4±0.6)d。術前、術中及術后及時進行降肺動脈的處理, 術后給予血管活性藥物應用, 維護循環(huán)系統(tǒng)穩(wěn)定, 待血壓、循環(huán)、生命體征穩(wěn)定后脫離呼吸機, 病情穩(wěn)定后轉出ICU繼續(xù)恢復治療, 待生命體征平穩(wěn), 臨床癥狀消失, 切口愈合良好, 痊愈出院;出院后隨訪6~12個月。
2 結果
32例VSD合并PH嬰幼兒, 其中1例術后出現(xiàn)嚴重肺部感染, 最終呼吸循環(huán)衰竭死亡, 總體病死率為3.13%。其中2例出現(xiàn)肺不張, 3例出現(xiàn)肺炎, 2例出現(xiàn)低心排, 1例出現(xiàn)胸腔積液, 術后并發(fā)癥總體發(fā)生率為25.00%, 所有并發(fā)癥經積極對癥治療后均徹底痊愈。術后住院時間為(10.5±5.3)d, 對所有患兒進行6~12個月隨訪, 所有患兒無遠期并發(fā)癥及死亡, 生長發(fā)育情況良好。
3 討論
嬰幼兒VSD合并PH, 由于患兒體重輕、年齡小及器官發(fā)育尚未成熟等特點, 加之合并PH, 使其體外循環(huán)操作技術、手術及術后處理難度加大, 并發(fā)癥多、病死率高[2]。在麻醉誘導至體外循環(huán)建立期間應注意保暖(應用變溫毯或吹風機), 維持循環(huán)穩(wěn)定, 以防止患兒出現(xiàn)末梢循環(huán)灌注不良致乳酸升高。由于患兒體重輕、年齡小, 所以在體外循環(huán)期間應加強管理, 積極降低肺循環(huán)阻力, 以防止二氧化碳潴留, 避免因體循環(huán)血壓下降導致機體的組織灌注不良。復溫后行超濾, 以除去體外循環(huán)中多余水分, 減少液體負荷及肺水腫的形成, 同時減輕患兒腎臟負擔, 及時糾正患兒體內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失調。手術操作應輕柔、迅速、準確, VSD充分暴露, 并對畸形進行徹底的矯治;同時操作時應避免對周圍組織過度牽拉, 以免影響心肌傳導功能。
全面的圍手術期處理是保證VSD合并PH患兒治療效果的重要保障措施。術前給予患兒吸入NO治療及口服或靜脈應用肺動脈擴張藥物[3], 從而改善患兒的心臟功能及酸堿度情況。補充血容量在術中麻醉誘導時尤為重要, 特別是對于長時間應用血管擴張劑的患兒應更加防止血容量不足。使用可能引起應激肺動脈壓力升高的麻醉藥物應盡量避免。體外循環(huán)時預充一定量膠體, 提高膠體滲透壓, 如果大量晶體液預充會導致血漿膠體滲透壓明顯降低, 肺間質水腫;另外預充液中加入適量膠體和抑肽酶, 以提高膠體滲透壓和保護血小板, 減少圍術期出血。同時維持機體紅細胞壓積在19%~22%, 使血液中度稀釋, 有利于患兒微循環(huán)灌注, 改善肺組織供血、供氧。術中盡量使用膜肺, 減少血球破壞, 減少肺循環(huán)中微栓長轉流和左心引流。體外循環(huán)采用改良超濾, 加強麻醉及體外循環(huán)管理, 及時調整氣管插管深度, 并給予足量肌松藥以減輕氧耗;同時使用血液超濾技術以減輕炎性介質對心肺組織的傷害[4]。術后患兒情況良好者應盡早拔出氣管插管, 未能拔管者應合理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5, 6], 必要時加用呼氣末正壓通氣(PEEP)治療, 同時加強呼吸道管理, 定期翻身、拍背、霧化, 有肺不張者應及時吸痰。另外, 術后應給予強力抗生素控制感染, 必要時可使用丙種球蛋白以提高患兒抵抗力, 持續(xù)監(jiān)測中心靜脈壓(CVP), 并及時應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腎上腺素、米力農、氨力農等正性肌力藥物和硝普鈉、硝酸甘油等擴血管藥物維持血壓穩(wěn)定, 減輕心臟后負荷。
參考文獻
[1] 顧愷時.胸心外科手術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3:1255-1257.
[2] Rossi AF, Seiden HS, Sadeghi AM, et al. The outcome of cardiac operations in infants weighing two kilograms or less. J Thorac Cardiorasc Surg, 1998, 116(1):28-35.
[3] 姜妮, 陳偉新, 董衛(wèi)欣, 等. NO吸入治療室間隔缺損術后肺動脈高壓療效觀察.中國現(xiàn)代醫(yī)藥雜志, 2011, 13(2):48-49.
[4] 王海東, 楊康, 廖克龍. 室間隔缺損合并肺動脈高壓的外科治療. 重慶醫(yī)學, 2004, 12(33):1765-1766.
[5] 王玉, 高麗.小潮氣量通氣聯(lián)合肺復張策略在治療急性肺損傷患兒中的肺保護作用.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12, 27(6):433-435.
[6] 李仁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病原學及相關易感因素分析.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12, 27(3):224-225.
[收稿日期:2015-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