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科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普外科急性闌尾炎的有效診治方法。方法 98 例急性闌尾炎患者, 采用隨機數(shù)字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49例。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開腹手術方式治療, 觀察組實施腹腔鏡手術的方式治療。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后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等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結論 對于急性闌尾炎患者, 實施腹腔鏡手術治療, 可以顯著降低術后出血量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其療效顯著, 安全可靠, 值得臨床使用。
【關鍵詞】 普外科;急性闌尾炎;診治方法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4.027
急性闌尾炎為臨床普外科中一類較普遍的疾病, 患有該類疾病后, 患者的臨床癥狀大多表現(xiàn)為產生轉移性腹部壓迫痛和惡心嘔吐病癥等。而且病情具有復雜多變的特征, 有些患者還會產生厭食及腹瀉癥狀[1]。現(xiàn)在, 闌尾炎多數(shù)采用手術方式進行治療, 比較常見的是闌尾切除術, 以前對患者實施開腹手術, 即便可以直接根除患者的病灶, 但是給患者帶來了很大的手術創(chuàng)傷, 患者產生傷口感染的可能性較大[2]。為研究有效的診治方法, 本文選擇本院接診的患者進行研究, 分別采用開腹手術和腹腔鏡手術, 探討了兩種方法對治療普外科急性闌尾炎的作用,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本科98例確診的急性闌尾炎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49例。其中對照組男32例, 女17例, 年齡 21~66歲, 平均年齡(40.3±8.6)歲, 患者從發(fā)病到接受治療的時間為1.6~11.5 h, 平均時間(3.8±2.6)h, 觀察組男31例, 女18例, 年齡 20~67歲, 平均年齡(41.0±8.7)歲, 患者從發(fā)病到接受治療的時間為1.5~11.3 h, 平均時間(3.9±2.5)h。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tǒng)開腹手術, 對觀察組患者實施腹腔鏡手術。針對觀察組具體操作如下:首先采用全身麻醉的方法對患者進行麻醉, 將膀胱排空, 在手術之前充分做好有關準備工作, 要求患者采用仰臥位, 使其頭部低30°。選取三孔法, 在患者臍右邊緣做10 mm的穿刺孔作觀察孔, 使用常規(guī)方法建立人造氣腹 , 把觀察鏡置入腹中, 判斷盲腸的位置, 對腹腔展開探查, 進而對患者病情進行準確診斷, 然后進行主操作孔和副操作孔的放入。把患者腹腔內膿液和滲液都吸干凈, 把腔鏡正確置入, 找到闌尾所在位置, 使用闌尾鉗把闌尾提起, 且對闌尾實施固定。然后使用超聲刀進行闌尾切除。手術后, 依照常規(guī)對患者進行補液, 給予其抗感染和對癥治療。
1. 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和術后產生并發(fā)癥等情況, 對比療效。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照組:術后出血量(27.4±6.3)ml, 術后排氣時間(40.4±5.2)min、住院時間(7.9±2.6)d;觀察組:術后出血量(7.1±3.3)ml, 術后排氣時間(17.6±3.5)min、住院時間(4.9±0.5)d。觀察組上述指標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4.08%(2/49)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6.33%(8/49),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闌尾炎在臨床醫(yī)學中存在高發(fā)性的特點, 對于該病的診斷, 首先應該查看患者的臨床癥狀, 發(fā)病時大多數(shù)為右下腹產生明顯疼痛和闌尾點具有壓痛感, 有時還出現(xiàn)發(fā)熱癥狀, 嚴重時, 可能出現(xiàn)腹脹、肛門不排氣排便的情況[3]。以前傳統(tǒng)醫(yī)療方法中, 通常選取開腹手術的方法進行診治, 這種方法即便可以取得相對較好的治療效果, 但給患者帶來了很大的手術創(chuàng)傷, 具有手術時間長和術后恢復速度慢等特征, 患者出現(xiàn)傷口感染的可能性較大, 所以臨床存在較大的幾率產生并發(fā)癥的情況, 在當代醫(yī)療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下, 目前臨床治療主要應用腹腔鏡手術。與傳統(tǒng)開腹術相比較, 選取腹腔鏡手術實施臨床治療, 最后得到的臨床效果較好。其表現(xiàn)為給患者帶來的手術創(chuàng)傷較小、手術時間短、術后恢復速度快、手術出血量較少、手術時視野比較清晰、患者出現(xiàn)傷口感染的可能性較小、產生并發(fā)癥的幾率較小等特征, 此外, 由于對患者帶來了的手術創(chuàng)傷較小、不留瘢痕, 滿足了許多患者的愛美之心[4, 5]。在這次調查研究中, 對比傳統(tǒng)開腹術和腹腔鏡手術的臨床診治效果, 由結果可以看出, 通過治療之后, 觀察組在術后出血量、住院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等方面都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從而證明了腹腔鏡手術的良好療效及安全性。
綜上所述, 應用腹腔鏡手術治療急性闌尾炎, 可以有效減少患者術后不適感, 減少術后出血量, 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產生, 具有安全性高和療效好的特點, 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 劉興會, 陳錳. 妊娠合并急性闌尾炎.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 2011, 27(10):723-726.
[2] 謝新芳, 徐玲芬, 沈小英. 學齡期急性闌尾炎患兒宣教讀本的設計與應用. 中華護理雜志, 2012, 47(7):656-657.
[3] 唐堅, 張晞文, 李甫. 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所致十二指腸穿孔6例診治分析.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2011, 31(11):1038-1040.
[4] 魚莉軍. 舒適護理在普外科腹腔鏡手術中的干預效果. 護士進修雜志, 2013, 28(15):1385-1387.
[5] 熊代蘭, 張文玲, 朱秀華, 等. 3種鼻胃管固定方法在普外科應用的效果觀察. 現(xiàn)代臨床護理, 2011, 10(12):59-60, 69.
[收稿日期:2015-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