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
徐悲鴻曾力贊張大千在藝術上的造詣為“五百年來第一人”,張大千卻說:“以藝事而論,我善烹調,更在畫藝之上?!边@位近代畫壇的一代宗師更是一位杰出的美食家,在他看來,吃,不僅是為了果腹,而是人生的最高藝術。張大千不僅精于吃,更深諳烹調之道,獨創(chuàng)的“大風堂菜”為人稱頌至今,經他提點過的名廚更是不計其數。
張大千曾拜書法大家李瑞清為師。這位特立獨行的“清道人”吃名遠揚,尤喜食蟹,據傳,曾有一餐吃掉100只螃蟹的壯舉,因而得了個“李百蟹”的綽號。不但師父喜歡吃,張大千的父親、母親,都是精于廚藝之人。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張大千,如果不愛吃、不懂吃,那才不正常。
張大千的長女張心瑞說:“先父一生所嗜,除詩文書畫外,喜自制美食,其足跡遍全球,食盡人間美味。”張大千走一處,必吃一處。上世紀40年代,張大千去敦煌畫壁畫三年,漫漫戈壁,亙古荒原,如此艱苦的環(huán)境,他仍能就地取材。他在敦煌有一菜譜,菜式包括羊肉湯、糖醋牛排、三鮮蘑菇、醬豆腐、佛腳冰激凌等。蘑菇是從千佛洞四周的野草叢中采摘而來,佛腳冰激凌所用的冰,則取自佛像腳下。離開敦煌時,張大千特意繪制了一幅野生蘑菇生長地點的“秘密地圖”,詳細標注了采摘路線和采摘時間,作為禮物贈予當地的朋友。
一代宗師,自然不會輕易出手。后來張大千極少下廚,而將一身廚藝教給妻子徐雯波。在張大千宴請客人的菜單上,不僅會寫菜名,還會在每道菜后寫上掌勺人的名字,如“雯”便是他的妻子徐雯波,“珂”則是他的兒媳。據說張家的某些烹飪絕活,如武俠小說中的家傳武功一樣,傳媳不傳女,以免落入外姓人之手。當然,豪爽如張大千,還是免不了會向朋友傳授一些絕招。朋友張佛千聽說張大千在臺灣沒有吃到過滿意的鵝肝膏,著意烹制了一份,送給張大千品嘗。張大千評曰:“嫩是很嫩,味道也很鮮美,但表面不光滑,上不了臺面。”張佛千追問方法,張大千教授他一個簡單的竅門:在蒸鍋蓋內加墊幾層紗布,用來吸收水蒸氣,不要讓水蒸氣滴到肝膏上便可。張佛千依法重做,果然賣相更佳。
偶爾下廚,張大千指定好食材和分量,由別人操作。唯獨油鹽醬醋等調味品,必須由他親自下手。他加調料時從不用勺,用手抓,均勻仔細地撒在菜品上,而且加完之后絕不再嘗,直接上席。他的名言是:“抓得準,才是真正的好廚師?!逼拮有祧┎ㄟ^壽時,張大千曾親自下廚做牛肉面,配面的菜碼除了牛肉,還有一盤香菜,一盤紅辣椒絲炒綠豆芽,周圍一圈擺著八只小碟,盛有鹽、胡椒、糖、醋、醬油、辣油、面醬、豆豉八種作料。畫家下廚,先不提味道,僅就這菜肴的顏色搭配,已令人食欲大開。
張大千晚年定居臺灣,與張學良、張群成了莫逆之交,時稱“三張”。1981年,張大千在臺北宴請張學良夫婦的食單,張學良拿回去精心裝裱成手絹,特在后部留白,次年邀張大千在上面題字留念。張大千在上面畫了白菜、蘿卜、菠菜,題名“吉光兼美”,并題詩云:“蘿菔生兒芥有孫,老夫久已戒腥葷。臟神安坐清虛府,哪許羊豬踏菜園?!?992年,這件珍品在美國華盛頓展出的時候轟動了當地的書畫界和烹飪界。
如今,張大千宴客的食單已作為一件件藝術品廣為流傳。張大千親筆撰寫的食譜《大千居士學廚》于2001年在臺北舉行義賣,起標價為新臺幣160萬元,最終以新臺幣1090萬元拍出,堪稱世界上最貴的一份食譜了。
(若子摘自《時代青年(上半月)》201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