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資深媒體人離職,都會有人說“一個時代結束了”,這兩年“時代”這東西好容易結束哦。
從2014年開始,各大媒體資深大編、名記們開始了所謂的“人生新旅程”,離職、思考離職、回顧離職、攛掇著別人也離職……以各種姿勢向媒體這個行業(yè)大喊:哥/姐不干了!
雖然俗話說長江后浪推前浪,可現(xiàn)在是“后浪”還遠著呢,已經看到“前浪”們紛紛轉舵奔向新的大海了。問題就是:是跟著前輩們趕緊的轉向陌生的新海,還是按步前行,等待自己“拍死”在沙灘的那一天?
To干ornotto干,這種糾結只能用“唉呀媽呀”來形容。一個人從崗位離職,去前往新的崗位,粗算出來有三類理由:給錢少、有新路徑、累了。
錢
媒體人說“無冕之王”也好,社會的“監(jiān)視者”也好,從工作形式來看就是一群上班族,薪資自然也停留在工薪階層。而與普通上班族不同的是,媒體人、尤其是做財經報道的記者編輯,在工作中所接觸的人大部分都比自己掙得多。
艷羨人家掙錢多少的問題是其次,大部分媒體人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在智商和知識積累上的優(yōu)越感:看見個老板談商業(yè)模式如此常見,就會以為“哼,這活我也能干”:采訪個學者、官員說出自己早已心知肚明的觀點,就會以為“哎呀,我就知道”……
“當你知道的越多,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很多資深媒體人侵染在領域多年,對其理解之深之廣是有可能超過普通從業(yè)者。但對資淺者來說這種智商上的錯誤優(yōu)越感就成了我等躁動的一個因素,也成了盲目改變職業(yè)軌跡而再次成為“小白”的動力。
而同時,新聞報道這種信息產品是很難直接用金錢單位來衡量,所以也導致了媒體人對自己生產價值的迷惑。由此也衍生出與很多行業(yè)從業(yè)者相同的問題:媒體人的理想薪資水準往往不是從自己生產的產品來計算的,而是以自己的需求計算的——上有老下有小就多,無牽無掛就無所謂。
還有一點是很多媒體人自己不愿承認,就是你1萬塊月薪的大編,和4000塊月薪小編,在當前的資訊轉型大潮之下,產出效果很多時候是一樣的。
而當內心深處發(fā)現(xiàn)這個殘酷現(xiàn)實之后。離心力的轉輪就會飛快地提速。
新路徑
事實上,每一次媒體出現(xiàn)新平臺變化時。都會引發(fā)媒體人的所謂“離職潮”。90年代電視報道力度不斷升級,從報紙走了一批人;世紀交替之時門戶網站崛起,從報紙、電視走了一批人;現(xiàn)在進入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微博、微信、APP移動端口火的不行,又從報紙、電視、門戶走了一批人。
挺有周期性的對吧?當“自媒體”出現(xiàn)之后,所有的網站、視頻、報紙、電視一群無論誕生時間長短,一瞬間似乎都成了“傳統(tǒng)媒體”。劃分“新舊”的那根線似乎一直在跟著時代向前推進,而后面的“舊”也跟著越來越長。
都說自媒體對媒體的沖擊如此劇烈,使媒體人相繼離職開始創(chuàng)業(yè)??擅襟w人是以信息為原料做加工工作,而信息的消化本身其實是個學習的過程——當你連毛都沒長齊,談何玩轉?
資深者的離職轉型,無非就是在工作中學習的多了,藝多不壓身,換條新路走。而面對自媒體的沖擊,提個問題:沒了自媒體的所謂“舊媒體”,是能繼續(xù)生存的,而沒了“舊媒體”的自媒體,能獨立生存么?沒有原料的精加工不過是一大批空廠房罷了。所以二者不是“取代”的關系,而是時間相對一新一舊,產業(yè)鏈條一枝一根的關系。
一法通、萬法通。從個人來講,每一個資深媒體人都有自己的意見領袖特質,而資淺者只憑著智商上的錯覺和新潮事物好奇,不是說玩不了,但空間總歸沒那么大。
累了
新聞菜鳥們是憋屈的,不管是真理想,還是專業(yè)慣性,進入行業(yè)之前的所有美好憧憬,初入行時因知識面的欠缺產生的緊迫感,都還沒有來得及好好平息,“行業(yè)系統(tǒng)性崩盤了,趕緊離開吧”的勸說就如瀉湖般撲面而來。
當前的媒體行業(yè)就像一個充斥著優(yōu)質單身女性的俱樂部。剛入會的還是小姑娘的都會說:本小姐聰明腿長顏值高,不是個高富帥不嫁的嘞;過了好幾年就會變成等累了,想嫁了。
于是乎,稍微靠譜點的“男人”來一追就到手了。
不管我等的自尊心是否愿意承認,但客觀現(xiàn)實就是,無數的優(yōu)秀媒體人就是這樣離開了版面和頭條,成為了一個一個嚷嚷著要讓自己新老板上版面和頭條的人。
這不是節(jié)操不節(jié)操的問題,這是一種行業(yè)的寂寞,一種人人都在孤芳自賞后認清現(xiàn)實的寒冷。為什么一有資深媒體人離職,就會在自己的感慨中向離別的同事們用上“堅守”這種壯烈的詞匯?
在尊敬曾經戰(zhàn)友的同時,無意中也表達了:別了,情懷,哥/姐去歡喜了。
責任編輯/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