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學,陜西 西安 710049)
人格是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的思想和行為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周恩來一生勤謹奮勉,這與其人格觀不無關系。那么周恩來的人格觀到底是什么樣的,為什么會值得周恩來用一生來遵守和踐行?
人格是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形成的,體現(xiàn)在人的行為之中的,是人在道德、思想和行為方面的堅持。周恩來在1916年《我之人格觀》中曾對人格觀的重要性、人格觀的內(nèi)涵以及形成的過程進行闡述,這三部分也就是青年周恩來人格觀的主要內(nèi)容。
關于人格之重要性。在周恩來看來,人格是可以擴展至天下,也可以細化至個人。如果人格擴展至天下,也就是國家的人格;如果細化至個人,就是每個個人的人格。只有每個個人有了人格,國家才會有人格;國家具有人格,才可以保障個人的人格。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國家有了人格,就可以“家國齊治”;反之,則“盜賊蜂器,兵革不息”。因而人格的重要性,不僅要從個人來說,更要從家國天下來說。
關于人格的內(nèi)涵。在周恩來看來,人格是“常道”,但具體到每個人又有不同??鬃拥闹宜。d的性靈,釋迦摩尼的博愛,上帝之于宗教,仁義禮信忠孝廉恥之于圣賢,都是人格。因而,人格是常道,是存在于每個個人的人格中的普遍性,是對人們思想行為的約束,是個人不論在順境或是逆境中的堅持。
關于人格的形成。青年周恩來認為,人格的造就有賴于良心,而良心是大道所在,是正理所趨。只有行大道,趨正理,才能安良心,良心安,人格才能立。因而人格的形成,在于形成大道所在,正理所趨的良心。同時,只有建立在趨于大道、趨于正理的良心之上的,才是人格;那些悖于大道、悖于正理的并不是人格。
周恩來的人格,是個人,也是國家和民族;是常道,也是約束和堅守;是大道,也是正理和良心。
歷史分析的方法要求我們評價任何一種思想都要把它與它的時代相結(jié)合。我們只有深入了解周恩來人格觀形成的背景,才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這一思想。
社會背景的影響。從宏觀方面來說,一種觀念或思想的形成,必然與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有著密切的關系。周恩來的《我之人格觀》的一文寫于1916年。從政治方面,1916年的中國,正處在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之下,是袁世凱復辟所稱的“洪憲元年”,而南方孫中山等人所領導的護國運動也在這一年失敗,正值革命低潮。從經(jīng)濟方面,封建經(jīng)濟尚未解體,仍占據(jù)主要地位,民族資本主義經(jīng)濟力量仍十分弱小,帝國主義控制中國主要的經(jīng)濟命脈。從文化方面來看,新文化運動興起,知識分子紛紛將國外的思想引入中國,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等各種思潮充斥著整個社會。在這樣的背景下,政治黑暗,戰(zhàn)爭不斷,文化相對混亂,有識之士和知識分子都在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尋找救國之路。而周恩來在這一時期提出他的人格觀,也是希望通過建立起從個人到國民的人格觀來達到“家國齊治”的目的。
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周恩來生于1898年,那是一個傳統(tǒng)與反傳統(tǒng)激烈斗爭的年代,不可避免地受到以儒家文化為主流的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從未識字起靠嗣母口述《天雨花》《再生緣》等作品,到1913-1918年期間在東關模范學校和南開學校期間對傳統(tǒng)經(jīng)典,如《論語》《老子》《莊子》的學習,都為周恩來的知識結(jié)構(gòu)中打上了傳統(tǒng)文化的烙印。儒家積極出世的思想促使青年周恩來學會積極關注、思考民生問題和社會問題,并探索改變中國命運,救亡圖存的道路。儒家所倡導的“君子”這一理想人格也對青年周恩來人格觀的形成產(chǎn)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青年周恩來的人格觀是一個青年在國家危亡,山河破碎的情況下,從要求自身出發(fā),希望能夠通過建立國民的人格來拯救民族危亡的一種抱負。其中固然也有將歷史上的暴君,桀、紂、幽、厲、拿破侖失敗的原因歸結(jié)為失了人格,而天下承平,家國齊治的原因也在于人格等比較簡單的想法,但我們應該對其關心國家和民族危亡、努力探索救亡圖存道路的精神和勇氣給予肯定。
青年周恩來的人格觀不僅包括他自身的人格,更有國家和民族的人格和時代的人格。因而也就具有與其他人格觀更多的意義。
對自身思想行為的約束。周恩來不僅是在理論上對其人格觀進行論述,更用其一生來踐行其人格觀。行大道,安良心,不背正理,是周恩來人格觀形成的途徑,更是他在人格觀形成之后對自身思想和行為的約束,是他不論在順境還是逆境中的堅持,是他一生最生動的寫照。這一點更加值得我們后來人學習和尊敬。
對國家前途命運的關懷。這一點主要是來源于對中國傳統(tǒng)理想人格的繼承。理想人格是指個人對最健康人格、最值得向往的人格的一種追求,和在自身的思想和行為中努力踐行和堅持的實踐統(tǒng)一。周恩來的人格觀,是對中國古代理想人格思想的一種延續(xù)和繼承。《大學》中也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起身”。周恩來的人格觀從個人人格擴展至民族的人格,不僅是對人格觀的闡釋,更是對國家和民族救亡圖存道路的探索,雖不是治國,但卻也是對國家和民族的關懷,是中國傳統(tǒng)理想人格的繼承和延續(xù)。
對人民群眾利益的維護。青年周恩來認為人格的形成要行大道,安良心。那么什么是大道?什么是良心?如何行大道?如何安良心在周恩來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之后,就解決了這些問題。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就是大道,就是良心。代表和維護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就是行大道,才能安良心。因而周恩來在其一生中,尤其是在建國之后,始終都將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始終在用自己的行動來踐行自己行大道、安良心的人格觀。青年周恩來的人格觀在當時特定的歷史和時代背景下形成,我們今天來研究周恩來,研究周恩來的人格觀不是為了研究而研究,更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周恩來,學習周恩來,讓周恩來的人格為更多的人知曉,讓他的人格在今天有更多的價值。
[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4版.
[2]劉濟生.周恩來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版.
[3]金沖及.周恩來傳[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