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
北京近來似乎一直為單雙號限行做輿論準(zhǔn)備,又是大談單雙號限行帶來的種種好處,又是擺出如果不限行的話會有多少問題,各種放風(fēng)試探。很顯然,政府注意到了輿論對單雙號限行的反對聲,北京一位官員近來苦口婆心地解釋:限號是討罵不討好的事兒,但不得已而為之,總比堵死好一些,希望大家理解。
官員還知道老百姓在罵,挺好——相比那種對輿論批評視而不見、自以為是的粗暴與傲慢,苦口婆心地解釋是一種進(jìn)步。但那句讓人熟悉的“總比堵死好一些”實在讓人不舒服,日常中我們聽到多少部門用過這樣的邏輯。
輿論批評大拆大建,會說,總比原地踏步好一些;公眾批評攝像頭侵犯隱私,會說,總比光天化日下被偷被搶好一些;公眾批評一刀切地禁止學(xué)生春游,會說,總比萬一出事故好一些?!翱偙仁裁春谩钡倪壿嬎坪跻殉晒俜绞艿劫|(zhì)疑時萬能的防衛(wèi)盾牌。
這邏輯貌似替公眾考慮,其實不講理。其一,“堵死”是一個偽問題,是一個最壞的結(jié)果,起碼目前還沒有出現(xiàn)“堵死”這種極端狀態(tài),不能為了讓公眾接受,而把問題推到“要么放任要么堵死”這兩個極端狀態(tài),用“堵死”這個極端狀態(tài)去嚇公眾。
其二,治理交通問題有很多選項,可以加大公共交通投入,可以進(jìn)一步完善大城市的交通管理水平,可以在城市道路規(guī)劃上進(jìn)行挖潛,可以討論擁堵費、提高停車費等方式——單雙號限行的必要性在哪里?在其他方面是不是窮盡努力了?是不是有其他選項?這是需要論證的,而不是當(dāng)成惟一選擇,逼著市民做非此即彼的兩難選擇:要么堵死,要么接受單雙號限行。
其三,誰才是公共利益的判斷者呢?到底是“寧愿忍受限行的不便,也不愿堵在路上”,還是“寧愿堵著慢一點,也不想被單雙號限行”,這個選擇不能由政府專斷地替公眾決策了,然后強加給公眾一個“政府自以為對公眾有利”的決策,而需要經(jīng)過公眾討論和民主決策的程序。民眾的偏好,需要以民主方式去實現(xiàn)。
事實上,如此不“反躬自省,問題于外”的粗放式行政管理思維在許多領(lǐng)域都普遍存在,管理部門永遠(yuǎn)是沒問題的,問題永遠(yuǎn)出在他人身上。這顯然與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要求不符,與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的改革精神不符。一個簡單的邏輯是:治理交通是為了便民出行,依靠“限民出行”來緩解交通,收獲的只能是一個“零和”效益。
因此,政府開展的各項改革,應(yīng)該要多一些“帕累托改進(jìn)”,以此增進(jìn)社會福祉,而不是靠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來填補和壯大所謂的改革成果,這極為可能陷入勞民傷財?shù)膼盒匝h(huán)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