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文化復興與搶救記憶

2016-02-26 10:42郝樸寧
學術探索 2016年6期
關鍵詞:社會化記憶價值

郝樸寧

(云南師范大學 傳媒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文化復興與搶救記憶

郝樸寧

(云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云南昆明650500)

優(yōu)良文化傳統(tǒng)的失憶,已經(jīng)成為當今中國最大的文化安全隱患。我們曾經(jīng)為國家悠久的歷史而自豪,如今這種自豪卻變成一種茫然的蒼白。文化復興,愛國主義,忠誠信仰,悄然成為粉飾的口號,高等教育的普及,面對的卻是歷史文化的失憶族,是該考慮如何對待那些不該忘卻的記憶了,因為它是文化復興的起點,也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xiàn)。

失憶族;文化復興;信仰;軟實力

一、關于失憶族

一次給研究生上課,說到臺兒莊,一個學生接口回答:我知道,中央在那兒曾經(jīng)開過一次重要的會議。在大學教育普及的今天,研究生的培養(yǎng)成為精英教育,面對如此“精英”,讓人心里不禁產(chǎn)生出一個重重的疑問:這些精英能夠勝任國家的未來嗎?也許有人認為這不過是個案,但實際上我們所面對的大學生群體,進而是所謂的新新人類,集體的對歷史失憶,已經(jīng)成為名副其實的“失憶族”。馮小剛的《1942》票房慘淡,馮小寧的《甲午海戰(zhàn)》,在校園遭到拒絕,失憶族們用自己的無知證明著自己的清高和超脫,證明著西方的“和平演變”戰(zhàn)略在中國的推進。

今天從昨天走來,明天同樣是今天的延續(xù)。社會價值標準的構建,源于對歷史發(fā)展歷程的深刻認識,失去了歷史,也就失去了構建現(xiàn)代社會價值體系的標準,進而導致整個社會價值體系的紊亂。這也是目前國家文化安全最大的隱患,同時又是中國文化傳承所面臨的最大危機。

文化復興是一項浩大的社會工程,其核心是構建符合人類文明的社會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既是“時尚”的,也是歷史的,時尚不過是一種對于歷史的關照,而文化復興工程的基礎,應該從搶救記憶開始,因為那是中華民族得以延續(xù)的根脈。

二、記憶與信仰

記憶與信仰似乎是兩個不相關的話題,但仔細想來,失去了歷史與文化的記憶,就失去了價值評判的基本坐標,也就無所謂批判與繼承,又何談信仰呢?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正是憑著對于人類歷史的審讀和對現(xiàn)實的深刻認識,去尋找中國革命的出路,進而探索人類進步的真理,確立信仰的。為此,信仰成為那一代人最“時髦”的話題和追求。

而在社會化失憶的今天,功利化的生存原則成為新的信仰,這種信仰的核心是對于自我的極端放大,是對于物質的強烈欲望,而國家和社會則成為病態(tài)自我和物欲的犧牲品。李大釗、夏明翰、方志敏、惲代英、楊靖宇、趙一曼……這些過去耳熟能詳?shù)母锩⑿?,對于今天的年輕人是那樣陌生,又怎樣去理解中國革命勝利的意義和價值!又怎樣去理解信仰的偉大!

歷史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價值體系構建的坐標,是人類反思、自我反思、進而完善的依據(jù),更是多元文化背景下國家文化安全的基礎。失憶族們所言的代溝,也許這是最重要,同時也是關系到國家未來最嚴重的分歧。信仰是使命,記憶是責任,這兩個不相關的話題,在此統(tǒng)一到了一起。當然,我們也很難想象一個對于自己國家和民族歷史失憶的人,能夠承擔起信仰的使命和人生的責任,我們因此想起那并不遙遠的警鐘: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

三、記憶的文化價值

對于今天的失憶族來說,似乎因為有了現(xiàn)代化,傳統(tǒng)就不再偉大了,重提傳統(tǒng),就成了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以傳統(tǒng)來掩飾現(xiàn)代的不足。這種觀點顯然片面,不是對于社會文化價值的建構,而是一種無知的解構,這種圖景在自媒體上,有著充分的展示,用“自我”去強烈沖擊民族和國家,甚至生產(chǎn)出某種對于國家和民族的現(xiàn)代辱罵!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確實帶有農(nóng)耕文明的特征,但這并不能反證工業(yè)文明的輝煌。在今天技術革命的背景下,整個社會被技術化,技術美學也替代了藝術美學,文化記憶也成為智能化的專利。最能夠體現(xiàn)技術美學精神的詞匯就是“復制”,當這種復制全面進入我們的生活時,我們無疑生活在了技術美學的垃圾中,而創(chuàng)新精神也因此成為遙遠的歷史嘲笑。這一點,大行其道的微信,完全能夠得到證明,傳統(tǒng)的詩意表達,在這里變成了表情復制,人的思維能力嚴重弱化,人類也因此在技術享受中,變成了“行尸走肉”。學校教育的文化知識,在教育普及中成了廉價的奉獻,某種文化失憶的替代品。

從歷史的演進看,西方文明送給人類的是理性與非理性的思辨精神,印度文明送給人類的是一種宗教精神,而中國送給人類的則是一種將客觀世界完全對象化的藝術精神。這使中華民族成為一個十分精致的民族,世界認識中國正是對于這種精致精神的確認。絲綢之路讓世界第一次認識了中國,絲綢在當時正是精致的代名詞。China本意是瓷器,以瓷器代指中國,同樣是對精致的確認。茶馬古道送出的何嘗不是一種精制而高雅的生活方式,生活因此而有了“道”的意味。同樣,中國的詩歌、繪畫、書法、戲曲、音樂、服飾、飲食,天人合一的文化觀,無不透出一種精致的文化精神。這種精致精神為世界所認同、向往、追求,而我們卻用技術快餐去葬送它們,這真是一種無知的不應該??!

由其手工操作所決定,中國文化創(chuàng)造出的是作品,不是產(chǎn)品,使每一件作品都具有了個性,也是一種真正的創(chuàng)造精神。這種創(chuàng)造精神的最大特點就是不可復制性。藝術家們的文化價值因其個性而彰顯,復制出來的永遠不可能成為藝術品。這一點,中國藝術史、文學史、文化史能夠得到充分證明,在人類歷史上,那也是智創(chuàng)中國的偉大時代。就這一點而言,失憶,是對文藝精神的丟失,也是對于民族個性的丟失這也是今天國家文化安全的最大危機。

四、文化軟實力

說到文化軟實力,我們首先想到的是文化的擴展與對抗,因此它也就同國防和意識形態(tài)結合在了一起。其實,文化軟實力的內(nèi)向性作用同樣是不可忽視的,國家意志的體現(xiàn),必然會表現(xiàn)為一種文化的認同,民族的確認,這同樣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xiàn)。我們沒有必要千篇一律地去談文化軟實力的作用,需要解決的是國家文化的民族接受,并建立起與國家發(fā)展相一致的文化理念,否則,文化軟實力就會成為一句口號,一種意識形態(tài)化的奢侈品。

能對一個民族產(chǎn)生出凝聚力的文化,自然具有了文化軟實力,同時實現(xiàn)文化價值觀的社會化修正,并對現(xiàn)實社會的文化缺失,進行著補充。由此,我們今天的文化內(nèi)涵便有了一個基本范式:信仰、責任、自信、感動、記憶、奉獻、誠信、創(chuàng)新。這些文化軟實力的基本要素,能夠使我們的民族在自我修正中走向完善,在個體的自我修正中實現(xiàn)社會的和諧,真正促成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一種體現(xiàn)人類發(fā)展正能量的文化價值體系,而不是簡單的文化推銷!

五、文化安全觀下的價值體系

轉型期的中國,各種社會矛盾涌動,一個重要的方面,是文化的失落,社會價值觀念的失衡,這也成為當下文化安全的最大隱患。文化是社會化的產(chǎn)物,卻受到了個體化的肢解,這絕對不是文化個體化能夠回答的問題。現(xiàn)代科學技術,保證了社會化公共空間話語表達的自由性,但是意見表達不等于意見霸權,更不應該將個人意志強加于國家意志和民族意志之上。因為“我”所代表的只能是一個個體,意見霸權不是意見領袖,也超越了公共空間的界限。

文化安全的基點是國家意志話語的一致性,這一點在所謂的自由世界也是一樣的。中國作為文明古國,歷史價值得到了世界的確認,因為中國的文化貢獻是屬于人類的。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國情,文化價值體系不是簡單的復制和移植,而是立足現(xiàn)實的歷史觀照。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中國人民結束了中國的百年苦難,帶領新中國一步步走到今天,雖然其中也有這樣或那樣的波折,但絕對不是某些人口中的“不偉大”了。一些突發(fā)性個案,經(jīng)過“媒體”的個性化炒作,使其社會情緒化與矛盾化,甚至染上國際化的背景,從文化安全的角度看,這正是社會化價值體系的失落,是文化安全的最大危險,應該引起我們的充分警惕。

文化安全的首要工作,是社會化價值體系的建構,這也是文化建設的核心,是國家和民族的自我認同,細細品味,民族英雄用自己的生命所證明的,不正是這一點嗎?!

我們同時還必須看到問題的另一個方面,很長一段時間里,雖然我們也在抓文化建設,但更多地關注了文化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很少從意識形態(tài)的文化屬性上去思考問題,導致了文化的意識形態(tài)化,文化呈現(xiàn)被染上了濃厚的政治色彩,忽視了上層建筑中的基礎建設。這一現(xiàn)狀導致的直接后果是,我們的文化在分解狀態(tài)下能夠走出國門,音樂、舞蹈、服裝、飲食等,可是在文化的總體構成上,卻又很難得到國際認同,在意識形態(tài)的對抗中,文化成了犧牲品。在文章的寫作過程中,發(fā)生了比利時布魯塞爾恐怖襲擊案,如果我們能夠思考一下,不難發(fā)現(xiàn),恐怖組織發(fā)展成員后,正是將文化范疇的宗教意識形態(tài)化,對組織成員進行洗腦的,而多數(shù)民眾能夠自覺抵抗,恰恰也是在于對宗教歷史性基礎建設的價值認同。同樣,這種基礎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文化價值的社會化認同。有人稱我們目前存在著文化基因紊亂的情況,其實我們的文化基因并沒有變,真正紊亂的是文化的社會價值體系,即對于我們固有文化的社會化認同。忽視了上層建筑中的基礎建設,上層建筑本身是不可能穩(wěn)固的,只抓上層建筑而不顧基礎建設,上層建筑也必然失重,并最終導致上層建筑的坍塌。

六、記憶是一種文化軟實力

保護文化,保護文化的傳承,這已經(jīng)成為文化研究中一個不爭的口號。為此,各級政府也不遺余力地投入人力、物力、財力,實施一個個文化工程,可是我們所面臨的卻是越來越嚴峻的文化危機。究其原因,是將文化形式化,將文化變成具有商業(yè)價值的觀賞對象,丟失的卻是文化的真正所在——內(nèi)涵。其中的文化記憶,正是處于上層建筑基礎建設的核心位置,既是歷史的,也是現(xiàn)實的,并有其人類歷史的文明價值,為整個人類社會所認同,構成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支撐。并有此去建構起中國人的國家意識,并以此為自豪。

紅河哈尼梯田,最早發(fā)現(xiàn)其“價值”的是一批又一批的攝影發(fā)燒友,水與陽光相佐,產(chǎn)生出一幅幅精美的攝影作品??僧斔赀z成功,成為人類文化遺產(chǎn)時,對它的價值認定是其中所包含的農(nóng)耕文明和特有的生態(tài)價值。這種生態(tài)價值和文化價值是十分脆弱的,兩種價值屬性密切相關,過分的商業(yè)開發(fā),極易打破其間的平衡,進而導致內(nèi)部結構的崩潰。就其價值認定來看,外部形式不過是內(nèi)部價值呈現(xiàn)的平臺,稻種、水源、生態(tài)化生存環(huán)境、公平的分水體系,經(jīng)過上千年的演變,結構成合理的文化體系,才是它真正的價值所在。同時,這種價值也成了保護責任的難點所在。

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能夠得到人類的價值認同,也同時賦予了我們一種文化責任,我們應該挖掘出其中寶貴的文化價值,使其成為一種文化軟實力的證明,而不是將其簡單化為某種觀賞性的形式,去肆意開發(fā),并最終將其毀滅。是該認真地梳理一下我們文化記憶的時候了,文化記憶的集體復蘇,才是實現(xiàn)文化軟實力戰(zhàn)略的基本保證。這已經(jīng)不是簡單的教育責任,而是應該有一種國家和民族生存意義上的社會化教育。

七、失去的歷史記憶

在教學實踐中,老師不得不面對著一個可怕的現(xiàn)實,不要說三千年歷史,三百年歷史,連三十年的歷史,學生也是兩眼茫然,國家成為他們最熟悉的陌生人。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的民族英雄成為被戲說的對象,我們的文化經(jīng)典成為落伍的象征,五千年的輝煌,還不如微信上的一張自拍照,我們自豪了幾千年的文化記憶,在技術浪潮的沖擊下,被自我的無知所葬送,成為不該忘卻的紀念。

2015年是中國抗戰(zhàn)勝利七十周年紀念,而關于抗戰(zhàn)的歷史記憶,“失憶族”們對于抗戰(zhàn)的認識多源于影視作品的圖像,那些雷人的“藝術創(chuàng)作”,造成錯誤的社會化歷史認識,進而塑造出錯誤的社會化歷史觀。這種社會化教育所造成的惡果是十分可怕的。

我們從歷史中走來,沒有理由不去尊重歷史。歷史不僅僅是一門學科,還是國民國家意識確立的基礎。前幾年,一套沉甸甸的《國殤》①團結出版社,2005年3月版,現(xiàn)已出版六冊。叢書悄然上了書架,我們在走進那段慘烈歷史的同時,糾正著原來的歷史誤讀。而一場更大災難的國殤正在我們的身邊悄然發(fā)生著?,F(xiàn)代化割斷了歷史,我們只能去尋找歷史和記憶,去尋找“我生國亡,我亡國存”的歷史震撼。遺憾的是,這種尋找成為中老年人的責任,而沒有成為一種歷史的傳承。藝術創(chuàng)作對于年輕的一代,是一種無聊中的刺激,并不是歷史的追尋,因為它們不具有任何炫耀的價值。歷史不再是一種感動,也不是信仰的思考,而是成為一種不可思議,所有的誤讀也就理所當然了。我們必須強調(diào)的是,失去了歷史,我們的存在價值又何以證明?

八、文化復興與搶救記憶

文化不是簡單的生產(chǎn),而是一種歷史的積累,文化也因此具有了人類發(fā)展的示范效應。文化復興的首要任務是確立正能量的社會文化價值標準——即社會化價值標準。這種價值標準關系到國家與社會的未來發(fā)展走向,是一個民族對于人類的自我價值證明,同時也是人類文明積累的延續(xù)。特別是中國這樣一個人類文明的古國,集合了寶貴的人類歷史文化的智慧,深深地影響著我們和整個人類的生活,為我們提供出最基本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和文化藝術精神。

文化復興既是樹立新風尚,也要倡導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而不是簡單的商業(yè)化時尚。在制定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的時候,是否考慮過制定文化安全戰(zhàn)略?這種惡果已經(jīng)在如今的青少年身上充分體現(xiàn)出來了。這種文化安全危機的直接后果,將直接關系到整個中華民族的生存。

搶救記憶,其實也是重塑我們的民族精神。當我們關注當代中國教育時,焦點往往是教育精神的丟失,而這種教育精神的重要構成是歷史積攢下來的文化精神。我曾經(jīng)對近三百名學生進行課堂調(diào)查,其中也包括研究生,完整讀過中國四大古典名著的只有一人,甚至他們所追求的時尚,也是不閱讀的。一個民族的生存與發(fā)展,最大的危機也許就是民族精神的丟失了,毫無疑問,現(xiàn)代科學技術代替不了閱讀,更產(chǎn)生不了閱讀所帶來的精神狂歡。

文化屬于精神層面,同物質生產(chǎn)共同建構起了人類文明,而不僅僅是一種商品化的裝飾。中國曾經(jīng)是一個非常強調(diào)文化精神與修養(yǎng)的國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成為一種精神完善的準則。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曾經(jīng)成為一種極高的精神境界。可如今物欲充斥著整個社會,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人本身也成為商品,進行交易,這種精神上的腐敗,成為中國社會腐敗的根源,并導致社會化墮落。從這個意義上看,搶救記憶,搶救文化,無疑也是在搶救我們這個民族。西方“和平演變”戰(zhàn)略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讓中國人忘掉自己的歷史,因為這種歷史所產(chǎn)生的精神震撼和血肉長城,是不可戰(zhàn)勝的。

每年的“感動中國”人物評選,讓我們感動,這是一種社會化倡導??墒沁@種傳統(tǒng)的“回歸”怎么就感動了我們呢?因為同這種感動相對應的是傳統(tǒng)美德的丟失,如果這種傳統(tǒng)美德為整個社會所繼承,我們還會有這種感動嗎?這種感動因為丟失而產(chǎn)生出價值,并且成為一種社會對于正能量的呼喚,所以,在感動之余,我們更應該做的事情是反思和反省,如何使這種感動成為一種社會的常態(tài)化,讓“回歸”真正實現(xiàn)文化的搶救和記憶的復蘇,進而實現(xiàn)社會的自我完善。

同樣,抗戰(zhàn)的愛國主義如今已經(jīng)成為娛樂的對象,在人們的文化觀念中,小我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了大我。我曾經(jīng)問學生,如果國家現(xiàn)在有了危難,你們會像爭奪獎學金那樣踴躍地走上戰(zhàn)場嗎?學生們都把頭深深地埋了下去。這也許應該成為我們最大的文化自卑——而歷史上的中國,曾經(jīng)是如此的自尊。

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過去我們常說:發(fā)揚優(yōu)良傳統(tǒng),爭取更大光榮。在優(yōu)良傳統(tǒng)逐漸消失的今天,我們喊出文化復興的口號,也許首先應該從搶救那些能夠體現(xiàn)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歷史文化記憶開始,否則,文化復興就只能成為一種形式。

〔責任編輯:李官〕

Culture Renaissance and Rescue of the Lost M emories

HAO Pu-ning
(School of Communication,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650500,Yunnan,China)

Losing fine culture tradition has become a significant threat for Chinese culture.We used to be proud of our history while this pride is gettingmeaningless.Culture renaissance,patriotism,faith and loyalty have become catchphrases.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s facing the family of amnesia in history and culture.It is the time for us to consider the treatment to thosememories thatwe shall not forget.This is not only the start of culture renaissance but also a significant reflection of national soft power.

amnesia group;culture renaissance;faith;soft power

G03

A

1006-723X(2016)06-0147-04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3BXW052);中國社會科學院中日歷史中心中日歷史研究課題“云南抗日戰(zhàn)爭遺跡、流散文獻和知情人現(xiàn)狀調(diào)研”;云南省政協(xié)“滇西抗戰(zhàn)遺址調(diào)查”。

郝樸寧(1957—),男,上海人,云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教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新聞傳播研究。

猜你喜歡
社會化記憶價值
牽手校外,堅持少先隊社會化
行政權社會化之生成動因闡釋
一粒米的價值
“給”的價值
兒時的記憶(四)
兒時的記憶(四)
記憶翻新
高校學生體育組織社會化及路徑分析
公共文化服務亟須推進社會化
小黑羊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