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慶民,傅緒榮
(1.江西師范大學(xué)心理學(xué)院,江西省心理與認知科學(xué)重點實驗室,南昌 330022;2.南京師范大學(xué)心理學(xué)院,南京 210097)
?
言語溝通與非言語溝通:概念厘定與相互作用分析
孫慶民*,傅緒榮2
(1.江西師范大學(xué)心理學(xué)院,江西省心理與認知科學(xué)重點實驗室,南昌 330022;2.南京師范大學(xué)心理學(xué)院,南京 210097)
對言語溝通與非言語溝通領(lǐng)域中存在的各種復(fù)雜、容易混淆的現(xiàn)象進行了分析與厘清,對言語溝通與非言語溝通之間的質(zhì)性差異與區(qū)別進行了深入剖析,對兩種溝通方式傳遞信息的契合情況和相互作用進行了論述。重新界定與表述了言語溝通與非言語溝通之間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關(guān)系,澄清了以往對言語溝通與非言語溝通中存在的模糊認識,探討了兩種溝通方式傳播信息的契合性對溝通效果的影響。文章的分析與論述對于重新認識言語溝通與非言語溝通領(lǐng)域中的基本理論問題,客觀準(zhǔn)確地把握兩種溝通方式的本質(zhì)及其相互作用的特點,規(guī)范當(dāng)前社會心理學(xué)教科書有關(guān)內(nèi)容的表述是一種積極的探索。
言語溝通;非言語溝通;區(qū)別;信息契合
溝通是人類最基本傳遞信息與相互作用的行為方式,也是最普遍的具有群體性特征的社會行為。英文溝通(communication)一詞,來源于拉丁語communis(意指“共同的”)和communice(意指“分享”)兩個詞(Martin,1982;Cayne,1983;Crystal,1991)。從溝通的詞源上,我們可以對其原始意義窺見一斑:溝通時,溝通者就在與他人建立一個共同體并與他人進行某種資源的分享。這里的“共同體”其意義既包括某種共同的文化背景、語言背景、空間背景和使用相同的、彼此均能夠理解的溝通工具,也包括溝通雙方的心理與情感上的理解與互容。共同體的建立是進行溝通的前提和基礎(chǔ),是溝通雙方進行交流的平臺。而“分享”其意義則是指在“共同體”的基礎(chǔ)上,溝通雙方將屬于自己的某種資源拿出來與對方進行交流或共享。溝通雙方可以分享的資源有很多,諸如信息、情感、時間、空間、溝通的符號和意義等(Crystal,1991)。對于“溝通”一詞的追根溯源,讓我們窺視到了其最原始的意義和最本來的面目,這對于認識溝通的本質(zhì)至關(guān)重要。
人類的溝通包括言語溝通和非言語溝通兩種形式,前者是以言語內(nèi)容為基礎(chǔ),借助有聲語言以及相應(yīng)的思維方式和要素進行的溝通,后者是指除運用言語內(nèi)容(包括說和寫的意義)以外的其他渠道傳遞和接收信息的交流方式。對于言語溝通與非言語溝通的概念、彼此間的差異以及相互間信息作用的情況,目前人們的認識尚有模糊未明之處。文章對言語溝通與非言語溝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問題以及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進行探討,以期對兩種溝通的性質(zhì)、特點及其相互作用有一個準(zhǔn)確的認識。
言語溝通與非言語溝通是一種復(fù)雜的、表現(xiàn)多樣的社會現(xiàn)象,歷來人們對這一社會現(xiàn)象有各種不同的認識與理解,表現(xiàn)為社會心理學(xué)教科書中有關(guān)內(nèi)容的表述多種多樣。因此,對言語溝通與非言語溝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問題進行澄清十分必要。
首先,在對“非言語”這個詞的理解上就存有異議。有的教科書稱之為“非言語溝通”,有的教科書則表述為“非語言溝通”。目前人們一般將二者不加區(qū)別地等同使用,顯然這是不妥的。語言與言語二者的意義是不同的,語言(language)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人類交流所使用的工具,而言語(speech)則是個體使用語言進行交流的行為。前者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后者是一種個體現(xiàn)象。同樣,非語言與非言語二者的意義也是不同的。非語言(nonlinguistic)意指語言以外的,亦即不是語言;非言語(nonverbal)意指詞語的內(nèi)容或意義以外的,亦即非意義或非內(nèi)容。非語言溝通(nonlinguistic communication)意指不使用語言的溝通,也就是使用語言以外的其它方式的溝通;而非言語溝通(nonverbal communication)則是指個體使用除了詞語內(nèi)容或意義以外的其它形式的溝通(Burgoon & Saine,1978;Malandro,1989;Samovar & Porter,1998;Mark & Judith,2012)。社會心理學(xué)中的“非言語溝通”(nonverbal communication)并非是“非語言”的,而是包括語言中的有聲部分,即除了言語的“內(nèi)容或意義”以外的有聲部分,是包括在語言范疇之內(nèi)的除了詞語內(nèi)容或意義以外的其它溝通形式。因此,社會心理學(xué)中所使用的概念應(yīng)表述為“非言語溝通”而非“非語言溝通”更為準(zhǔn)確和恰當(dāng)。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人們在對非言語溝通的認識和使用上是存在誤區(qū)的。
其次,非言語溝通一詞在不同的概念層次上其含義是有差別的。在最高位的概念層次上是指一門學(xué)科,意指專門研究以非言語形式傳遞信息進行交流的、橫跨心理學(xué)、傳播學(xué)、語言學(xué)和社會學(xué)等領(lǐng)域的一門專業(yè)學(xué)科。在低位概念層次上,非言語溝通指的是一種與言語溝通相對應(yīng)的、運用言語內(nèi)容以外的其他渠道傳遞信息的交流方式和現(xiàn)象。在不同的概念層次上使用這一概念,其內(nèi)涵是有區(qū)別的。
最后,由于非言語溝通現(xiàn)象本身的復(fù)雜性和多樣性,存在著各種雜蕪的非言語溝通現(xiàn)象和容易混淆的非“非言語溝通”現(xiàn)象,因此,有必要對這些現(xiàn)象進行分析和澄清。(1)需要指出的是,非言語(nonverbal)并非是指非聲音(nonvocal),而是指的“非內(nèi)容”或“非意義”,因為非言語也可以包括有聲的內(nèi)容諸如輔助語言和類語言等。因此,并不能依據(jù)是否發(fā)出聲音作為判斷是否非言語的標(biāo)準(zhǔn);(2)在人體發(fā)出的所有聲音(acoustic phenomena)中,有些聲音是由人的嗓子發(fā)出的,也就是通常所指的輔助語言和類語言,但有些并非是由人嗓所發(fā)出的聲音,諸如擊掌的聲音、打響指的聲音、按壓關(guān)節(jié)的聲音、拍大腿的聲音、拍別人后背和拍桌子的聲音、關(guān)門的聲音、撳汽車?yán)鹊穆曇?、肚子的響聲等,這些由人嗓以外的人體其他部位或人體借助物體所發(fā)出的聲音同樣能夠傳遞出具有意義的信息。這些原本也應(yīng)屬于非言語溝通的內(nèi)容,卻被傳統(tǒng)的非言語溝通研究所忽略了,今后應(yīng)將這些研究內(nèi)容反映進來;(3)并非所有的由人嗓所發(fā)出的聲音都是相同的,有些聲音是由嗓子(聲帶)發(fā)出的,大多數(shù)的輔助語言和類語言諸如“咯咯”聲和“嘖嘖”聲等被認為是嗓音。而有些聲音諸如嘆氣聲和說話時的呼氣聲則是由呼吸造成的,聲帶并沒有振動,但后者也同樣能夠傳遞出信息和意義,這些內(nèi)容也同樣被研究者們所忽略了。人嗓所發(fā)出的聲音無論是聲帶聲還是呼氣聲,只要能夠傳遞出信息和意義,均應(yīng)屬于非言語溝通的研究之列;(4)并非所有詞語的內(nèi)容都是言語的或有意義的,有些詞語諸如“嗯”、“哦”、“唉”、“嗨”、“嘿”、“哼”、“嚯”、“呸”、“呵呵”、“嗡嗡”、“咕噥”等之類的感嘆詞和象聲詞,并非是言語的內(nèi)容。它們并不具有言語的意義,而更接近于非言語的內(nèi)容,將它們看作是非言語的表達似乎更為恰當(dāng);(5)并非所有的“非言語”現(xiàn)象都是屬于非言語溝通或非言語行為研究的內(nèi)容,諸如聾啞人、交通警察、潛水員、體育裁判、消防人員、飛機導(dǎo)航員等使用的手勢語,并不包括在嚴(yán)格意義上的非言語溝通研究之列。這些身勢語準(zhǔn)確的說是“言語”,具有語言的特征,而非“非言語”。社會心理學(xué)所研究的非言語現(xiàn)象,是身心正常、健康的人在清醒狀態(tài)下有意或無意所表現(xiàn)出來的能夠傳遞出信息的非言語行為;(6)非言語溝通所傳遞出的信息是復(fù)雜和多樣的。在傳統(tǒng)的有關(guān)非言語溝通的劃類基礎(chǔ)上,還可以依據(jù)其它不同的標(biāo)準(zhǔn)對它們進行劃類??梢詫⑦@些信息區(qū)分為物理性的信息諸如動作、姿勢、聲音等,化學(xué)性的或生理性的信息諸如出汗、氣味、流淚和唾液等,心理性的信息諸如激動、快樂、膽怯、害羞、恥辱等。這是依據(jù)信息的自然性質(zhì)所進行的劃類。還可以依據(jù)傳遞或接受信息的感官進行劃分,可分為視覺性的信息諸如身勢,聽覺性的信息諸如輔助語言和類語言,嗅覺性的信息諸如氣味,皮膚覺的信息諸如觸摸、出汗和眼淚等。不同的劃類所依據(jù)的標(biāo)準(zhǔn)不同,這有助于深化人們對這一社會心理現(xiàn)象的進一步認識。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非言語溝通現(xiàn)象十分復(fù)雜。美國社會心理學(xué)家馬蘭佐等人(Malandro,Larry,& Deborah,1989;Collins,Schrimmer,Diamond,& Burke,2011)認為,在某種意義上下列四種表述都是正確的,只是不同的表述適用于不同的情境而已:(1)非言語溝通是不使用詞語的溝通;(2)非言語溝通是個體間不使用聲音的溝通;(3)非言語溝通是一個人所做的一切而另一個人認為其中含有某種意義的事情;(4)非言語溝通是對面部表情、動作、姿勢、接觸行為、視覺行為、時間行為、氣味等現(xiàn)象進行研究的一門學(xué)科。顯然,這是美國式的對非言語溝通的實用主義和操作性的理解,能夠為我們對這一現(xiàn)象的準(zhǔn)確認識提供某種借鑒和啟示。
言語溝通與非言語溝通均為人類傳遞信息的方式,二者在信息傳遞的構(gòu)成要素、特點和基本規(guī)律等方面具有某些相似之處,但二者之間的差異或區(qū)別要遠遠大于它們之間的相似。這些差異表現(xiàn)在二者所依據(jù)的條件、符號系統(tǒng)、編碼過程、傳遞方式、接收和譯碼等方面,這些差異使得二者成為兩種完全不同的溝通方式。對它們之間差異的探索,有助于對兩種溝通方式以及人類社會互動行為的本質(zhì)特點予以準(zhǔn)確的認識。
3.1習(xí)得的與先天的(Learned versus Innate)
言語溝通與非言語溝通的另外一個重要區(qū)別是,個體獲得兩種溝通方式的途經(jīng)不同。對于語言的掌握和使用語言進行溝通的技巧,主要是通過后天專門的學(xué)習(xí)來完成的,任何人類個體不經(jīng)過語言的社會化而掌握語言是難以實現(xiàn)的。而非言語溝通方式的獲得是在先天素質(zhì)的基礎(chǔ)上自然形成的,無須經(jīng)過專門的學(xué)習(xí)和訓(xùn)練就可以掌握。Malandro,Larry和Deborah(1989)與Mandal(2014)認為,雖然我們通過觀察、模仿和強化學(xué)到了大量的非言語溝通技巧,但這些溝通技巧很少是別人教會我們的。嬰兒不需要成人的專門教育和訓(xùn)練便會用微笑表示滿意,用搖頭表示拒絕。成人也并沒有經(jīng)過專門的學(xué)習(xí),卻能夠掌握像抱臂、叉腰、翹腿、握手、皺眉、變化聲調(diào)、接觸身體的不同部位以及處理身體的距離等非言語行為以表達相應(yīng)的意義。當(dāng)然,說非言語行為的獲得具有先天的和自然的性質(zhì),并非意指非言語行為是由遺傳而來的,只是說這種溝通能力和技巧的獲得無須經(jīng)過專門的訓(xùn)練即可完成。而言語溝通能力的獲得則必須經(jīng)過專門的訓(xùn)練,在這方面二者的區(qū)別是顯而易見的。
3.2左半球與右半球(Left hemispheric versus Right hemispheric Processing)
腦神經(jīng)科學(xué)研究表明,大腦兩半球處理的信息內(nèi)容是不同的,左半腦處理語言化和邏輯化的信息,右半腦處理形象化、動作化和情緒化的信息。這意味著,言語溝通與非言語溝通的神經(jīng)心理工作機制和腦加工部位是不同的(Anderson,Garrison,& Anderson,1979;Hickson & Stacks,2010;Mandal,2014)。言語溝通所傳遞的是抽象的、符號化、語言化和邏輯化的信息,這部分信息的加工主要是在大腦左半球完成的;而非言語溝通傳遞的是動作化、形象化和情緒化的信息,涉及到空間、姿勢、表情和聲音等內(nèi)容,這部分信息的加工主要是在大腦右半球完成的。左半腦意味著理性化、語言化、控制化、計算化的信息加工,是經(jīng)過理智的權(quán)衡利弊和深思熟慮的行為;右半腦意味著非理性化、自動化、情緒化和形象化的信息加工,是自然流露出來的情緒化隨意行為。迄今為止,腦神經(jīng)科學(xué)的研究結(jié)果已經(jīng)證實了這一差異的存在。當(dāng)然,這種大腦兩半球?qū)Σ煌畔⒓庸み^程的差異,是否意味著這就是不同個體傳遞與接收言語和非言語信息能力方面差異的機制所在,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證實。
3.3精確化與模糊化(Accurate versus Indistinct)
言語溝通使用語言,而語言是由豐富、精確的詞匯和科學(xué)完善的語法規(guī)則構(gòu)成的一整套表達工具。人類的任何思想和情感基本上都可以使用語言予以準(zhǔn)確的表達,因此,言語溝通是精確化的。而非言語溝通使用的是身體的動作、姿勢、面部表情、空間距離、聲音的變化等形式。非言語溝通傳遞信息并非是直接借助媒介完成的,而是通過非言語行為間接來實現(xiàn)的,同時,信息的接收者對信息意義的解碼也是依據(jù)非言語行為間接推測完成的。另外,由于非言語溝通使用的“媒介”缺乏精確化的“詞匯”和符合語法的、規(guī)范化的“語句”,因此,非言語溝通所傳遞的信息是模糊化的(Stephen & Marshall,1994;Manuel et al.,2014)。精確化與模糊化意味著言語溝通與非言語溝通傳遞信息的類型是不同的。言語溝通更適合傳遞精確、具體、明晰的信息,諸如某種思想、判斷、態(tài)度、意圖、訊息等,非言語溝通更適合傳遞模糊、籠統(tǒng)、自然、本能的信息,諸如某種情緒、需求、感受等。
3.4表達思想與表達情感(Expressing Thoughts versus Expressing Affect)
由于言語溝通使用語言,而語言具有豐富、精確的詞匯,同時言語溝通的過程和結(jié)果表現(xiàn)為更加深刻、精確、明晰、規(guī)范和詳細的特點,因此,言語溝通更適合于表達思想和傳遞某種明晰的意義。而非言語溝通使用身體的動作和姿勢,所傳遞的信息是自然化、模糊化、彌散化和情緒化的。非言語溝通相對于言語溝通來說具有更自然、親切、隨意、非自覺和豐富的特點,更能夠反映出表達者真實的心理狀態(tài),因此,非言語溝通更適合于表達情感和心理狀態(tài)(Burgoon & Saine,1978;Mandal,2014)。由此可見,言語溝通與非言語溝通二者的作用是不同的。在需要使用語言進行交流的情境如闡述思想、傳遞知識等,唯有言語溝通才能夠準(zhǔn)確、深刻和明晰地表達出所要傳遞的意義;相反,在需要使用非言語行為進行交流的情境如表達愛意和關(guān)懷等,則唯有非言語溝通才能夠更自然、親切、真實、豐富和細微地表達出某種情感、需要和意向(Palmer & Simmons,1995;Hall & Xing,2015)。這時的語言是多余的冗贅,“此時無聲勝有聲”即謂此意。
3.5具身性與離身性(Embodiment versus Disembodiment)
所謂的具身性(Embodiment),是指心理活動與身體行為的一體性或心理活動對于身體的依賴性,強調(diào)身體以及環(huán)境在心理活動尤其是認知活動中的重要作用(韓冬,葉浩生,2013)。離身性與具身性相反,心理與認知活動是獨立的,基本與身體無關(guān)。具身性思想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心理學(xué)研究取向或研究范式,它強調(diào)大腦、身體和環(huán)境的一體性和相互影響,“認知既是具身的,又是嵌入的,大腦嵌入身體,身體嵌入環(huán)境,它們構(gòu)成了一體的系統(tǒng)”(葉浩生,2011)。對于人類心理活動的具身性,具體可以理解為:(1)身體參與了認知,影響思維、判斷等心智過程;(2)知覺依賴于身體作用于世界的活動;(3)意義源于身體;(4)不同的身體造就了不同的思維方式(葉浩生,2014)。最近,具身研究又強調(diào)具身的社會性特征,即社會環(huán)境與社會性行為對于心理活動的影響。Ziemke(2003)提出了社會具身性(social embodiment)概念,強調(diào)手勢、身體運動、面部表情等非言語行為在社會交互作用中的生成性特征,并在社會信息加工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作用。我們可以看出,非言語溝通是具身的,無論是非言語溝通的表達信息過程,還是非言語信息的譯碼過程都是與身體聯(lián)系在一起的,都是在身體的影響下完成的。而言語溝通則相對而言是離身的,是與身體基本無關(guān)的思維活動。言語溝通與非言語溝通的具身性與離身性特征差異,表明兩種溝通方式對身體的依賴性程度不同,身體對兩種溝通方式的影響程度不同以及兩種溝通方式的工作機制不同。
以上對言語溝通與非言語溝通之間的差異與區(qū)別進行了深入探討,這對于我們準(zhǔn)確地認識兩種溝通方式和人類社會互動行為的本質(zhì)與特點十分重要。除了上述介紹的五個差異之外,言語溝通和非言語溝通的區(qū)別至少還包括:有無結(jié)構(gòu)、是語言的還是非語言的、是連續(xù)還是非連續(xù)的等。人類是社會性動物,人類的社會交往需要傳遞信息,溝通是最具有生存價值的社會性行為之一。言語溝通與非言語溝通是人類在千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所自然形成的兩種最佳傳遞信息的方式。這兩種溝通方式各具所長、各有特點、各有所用、彼此互補、缺一不可。二者傳遞信息的方式、條件、機制和特點不同,各自所表現(xiàn)出來的功能與作用也有區(qū)別。交往者唯有對兩種溝通方式具有深入的了解,依據(jù)溝通的需要和目的,選擇適宜的溝通方式,才能夠準(zhǔn)確而有效地傳遞信息。
言語溝通與非言語溝通是個體傳遞信息的兩種方式。個體在社會交往中可能只使用其中一種溝通方式,但多數(shù)情況下是兩種溝通方式同時并用。這就出現(xiàn)了言語溝通與非言語溝通所傳遞的信息是否契合以及信息之間相互影響的問題。所謂信息契合,指的是兩種溝通方式所傳遞出的信息是否一致以及相互吻合的程度,表現(xiàn)為兩種信息完全一致、有差異和相互矛盾三種情況。兩種信息的契合度不同,會影響到各自信息傳遞的效果和可信度。有關(guān)言語溝通與非言語溝通信息契合與相互作用的情況分析如下:
4.1言語溝通與非言語溝通傳遞的信息一致
在這種情形中,兩種溝通方式所傳遞的信息和意義是完全相同或一致的,也即是說信息的契合度非常高,一種溝通的內(nèi)容是對另外一種溝通內(nèi)容的重復(fù)和印證。當(dāng)然,這里所說的信息或意義的一致,指的是一種主觀“認知”上的契合,也就是信息接收者“感覺”到的兩種信息的相同,而并非實際的相同。屬于兩種溝通信息契合度高的事例有:點頭伴隨言語的“同意”,搖頭伴隨言語的“不同意”;鼓掌與言語的“歡迎”;OK手勢與言語的“很好”;V字型手勢與言語的“勝利”;豎起大拇指伴隨言語的“了不起”;敬禮動作伴隨言語的“敬禮”等。當(dāng)言語溝通與非言語溝通所傳遞的信息契合度較高時,信息的傳播者主觀意圖是欲通過兩種溝通渠道來加強信息的意義,強調(diào)主體對信息內(nèi)容的認可和確定。這種情況下,兩種信息相互融匯,彼此加強而相得益彰,所傳遞出的信息和意義更加明確和強烈,信息的接收者一般對這類信息的解釋和領(lǐng)會也是確定的,鮮有疑惑。
4.2言語溝通與非言語溝通傳遞的信息不相一致
兩種溝通方式所傳遞出的信息和意義不一致或有差異。這種差異主要表現(xiàn)為同一信息內(nèi)容在不同的溝通渠道表達程度上的差異,即量的差異。所謂“量”的差異,指的是相同意義的信息在不同渠道表現(xiàn)的程度上具有差別,而信息的“性質(zhì)”或意義沒有發(fā)生改變。這種情況意味著兩種信息的內(nèi)容或意義的表達程度有差異,信息傳遞的契合度不高。現(xiàn)實中屬于這種情況的事例有:當(dāng)某人說他很幸?;蚝芡纯鄷r,但面部卻沒有顯露出任何愉悅或悲傷的表情;當(dāng)某人口中對客人說表示歡迎時,但面部卻冷若冰霜且沒有表現(xiàn)出熱情的姿態(tài);當(dāng)某人說自己觀念很保守,但卻穿著打扮時髦開放;當(dāng)某人嘴里說喜歡對方,但卻逃避與對方的目光接觸且保持一定的距離等。當(dāng)言語溝通與非言語溝通傳遞的信息不相一致時,往往投射出當(dāng)事人兩種相悖的態(tài)度信息,流露出當(dāng)事人復(fù)雜、矛盾的心態(tài)。有研究表明(Galasinski,2000),當(dāng)言語溝通與非言語溝通傳遞的信息不一致時,言語信息往往是為了迎合社會期望而作出的表面敷衍,是對非言語信息的一種掩飾,而非言語行為所傳遞出的信息才是當(dāng)事人內(nèi)心真實心理的反映。另外,當(dāng)言語信息與非言語信息不一致時,信息的接收者往往會更相信非言語信息的真實性。
4.3言語溝通與非言語溝通傳遞的信息完全相反,相互矛盾
這是上述第二種情況的進一步發(fā)展。當(dāng)兩種信息之間的差異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由量變達到質(zhì)變時,便進入到了相互矛盾的階段,表現(xiàn)為兩種信息的意義截然不同或完全相反。當(dāng)然,這種截然不同和相互矛盾是信息的接收者所感受到的心理量,而非信息實際的差異量。言語信息與非言語信息相互矛盾的情況,往往使得信息的接收者困惑不解,不知如何判斷和解釋。其結(jié)果便是在言語與非言語信息相互較量抗衡的過程中,彼此的意義都被減弱和淡化,而非言語的信息往往占據(jù)上風(fēng),贏得信息接收者的“青睞”。言語信息與非言語信息表達的意義完全相反,昭示著當(dāng)事人內(nèi)心各種因素的矛盾與沖突以及心理的緊張、焦慮和痛苦等(Depaulo,Rosenthal,Green,& Rosenkrantz,1982;Mark & Judith,2009)。這種情況在心理咨詢與治療過程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有經(jīng)驗的咨詢師正是依據(jù)患者的言語信息與非言語信息相互沖突的情況作為診斷的線索,來判斷其心理異常的程度(Griffith,Wilson,Langer,& Haist,2003;Stephen et al.,2012)。
以上對溝通的界定,言語溝通與非言語溝通之間容易混淆的方面,它們之間的差異以及兩種溝通可能出現(xiàn)的表達契合情況進行了分析與討論。通過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jié)論:(1)溝通既是一種復(fù)雜的社會現(xiàn)象,同時也是一種復(fù)雜的個體行為,既涉及到心理學(xué),也涉及到傳播學(xué)、社會學(xué)、文化學(xué)等學(xué)科。對這一復(fù)雜現(xiàn)象進行全面深入的探索分析,有必要進行各種宏觀與微觀以及跨學(xué)科和跨領(lǐng)域的協(xié)同研究,只有這樣才能夠深入洞察其本質(zhì);(2)言語溝通與非言語溝通是個體兩種重要的傳遞信息的渠道,同時也是重要的社會交往方式。言語溝通與非言語溝通二者之間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彼此交錯,錯綜復(fù)雜。對兩種溝通方式之間的差異與區(qū)別進行深入分析,有助于對兩種溝通方式本質(zhì)的認識與把握;(3)言語溝通與非言語溝通所傳遞的信息契合情況復(fù)雜多樣,兩種信息相互影響,可以表現(xiàn)為對信息的彼此強化或減弱。對言語溝通與非言語溝通傳遞信息的契合情況進行分析,有助于對兩種溝通方式信息傳播情況客觀準(zhǔn)確的了解;(4)言語溝通與非言語溝通均為社會心理學(xué)中的重要研究領(lǐng)域,對兩種溝通方式的本質(zhì)進行探索,對其基本概念進行科學(xué)的界定,對容易混淆的現(xiàn)象進行澄清,有助于對人類社會心理與行為本質(zhì)的準(zhǔn)確認識并促進社會心理學(xué)學(xué)科的科學(xué)發(fā)展。
韓冬,葉浩生.(2013).認知的身體依賴性:從符號加工到具身認知.心理學(xué)探新,33(4),291-296.
葉浩生.(2011).有關(guān)具身認知思潮的理論心理學(xué)思考.心理學(xué)報,43(5),589-598.
葉浩生.(2014).“具身”涵義的理論辨析.心理學(xué)報,46(7),1032-1042.
Andersen,P.A.,Garrison,J.P.,& Andersen,J.F.(1979).Implications of a neurophysiological approach for the study of a nonverbal communication.HumanCommunicationResearch,6,74-89.
Argyle,M.(1990).Bodilycommunication(2nd edition,pp.213-256).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Burgoon,J.K.,& Saine,T.(1978).Theunspokendialogue:Anintroductiontononverbalcommunication(pp.11,56).Boston:Hughton Mifflin Company.
Cayne,B.S.(1983).GrolierAcademicEncyclopedia(pp.142-145).Vol.5.Grolier International.
Collins,L.G.,Schrimmer,A.,Diamond,J.,& Burke,J.(2011).Evaluating verbal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skills,in anethnogeriatric OSCE.PatientEducationandCounseling,83(2),158-162.
Crystal,D.(1991).TheCambridgeEncycloprdiaofLanguage(pp.395-400).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epaulo,B.M.,Rosenthal,R.,Green,C.R.,& Rosenkrantz,J.(1982).Diagnosing deceptive and mixed messages from verbal and nonverbal cues.Journalof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18,433-446.
Galasinski,D.(2000).TheLanguageofdeception:Adiscourseanalyticalstudy(pp.18-23).Sage Publication,Inc.
Griffith,C.H.,Wilson,J.F.,Langer,S.,& Haist,S.A.(2003).House staf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standardized patient satisfaction.JournalofGeneralInternalMedicine,18(3),170-174.
Hickson,M.,& Stacks,D.W.(2010).Biological Views of Communication.ReviewofCommunication,10(4),263.
Hall,J.A.,& Xing,C.(2015).The verbal and nonverbal correlates of the five flirting styles.JournalofNonverbalBehavior,39(1),41-68.
Johnson,M.,& Rohrer,T.(2007).We are live creatures.In T.Ziemke,J.Zlatev,& R.Frank(Eds.),Body,language,andmind:Embodiment(vol.1,19).Berlin:Mouton de Gruyter.
Malandro,L.A.,Larry,L.B.,& Deborah,A.B.(1989).Nonverbalcommunication(pp.7,38).New York:Random House.
Mandal,F(xiàn).B.(2014).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Humans.JournalofHumanBehaviorintheSocialEnvironment,24(4),417.
Manuel,G.C.,Aida,Gutiérrez-García.,Andrés,F(xiàn)ernández-Martín.,& Lauri,N.(2014).Recognition of Facial Expressions of Emotion is Related to their Frequency in Everyday Life.JournalofNonverbalBehavior,38(4),549-567.
Mark,L.K.,& Judith,A.H.(2012).Nonverbalcommunicationinhumaninteraction(8th edition,pp.31,88).Wadsworth Publishing Co Inc.
Martin,M.,Killheffer,J.V.,Morse,J.M.,& Rauch,R.(1982).BritannicaJuniorEncyclopedia.Vol.4,Encyclopedia Britannica,Inc.413.
Palmer,M.T.,& Simmons,K.B.(1995).Communicating intentions through nonverbal behaviors:Conscious andnonconscious encoding of liking.HumanCommunicationResearch,22(1),128-160.
Richard,H.(2013).NonverbalBehaviorandSocialPsychology(p.231).Springer.
Samovar,L.A.,Porter,R.E.,& Stefani,L.A.(1998).Communicationbetweencultures(3nd ed).Belmont C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Stephen,N.,& Marshall,P.D.(1994).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of affect:The diagnostic analysis of nonverbal accuracy scale.JournalofNonverbalBehavior,18,9-35.
Stephen,P.,Leanne,B.,& Brendan,W.(2012).Secrets and Lies:Involuntary Leakage in Deceptive Facial Expressions as a Function of EmotionalIntensity.JournalofNonverbalBehavior,36(1),23-37.
Ziemke,T.(2003).What’s that thing called embodiment?In R.Alterman & D.Kirsch(Eds.),Proceedingsofthe25thAnnualMeetingoftheCognitiveScienceSociety(pp.1305-1310).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Concept Definition and Interaction Analysis
Sun Qingmin1,F(xiàn)u Xurong2
(1.School of Psychology,Key Laboratory of Psychology and Cognition Science of Jiangxi,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22;2.School of Psychology,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
The essay analyses and sifts the complicated and confused content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dissects the nature disparity between 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expounds the correspondence and interaction of information by 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The essay redefines and sifts some basic concepts and their relation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clarifies the blurred cognition to the chaos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probes into the influence to the communicating effect of information correspondence from two communication forms.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is very important for us to recognize some basic concepts of 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and to grasp the nature and interacting characteristics of two communication forms.
verbal communication;nonverbal communication;disparity;information correspondence
孫慶民,E-mail:csun8888@sina.com。
B848
A
1003-5184(2016)04-037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