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蓮霞
童話,是低年級教材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文體。她以幻想的形式,借用夸張、象征、對照、反復、擬人等手法進行寫作,是童話標志性的“風景”。教材中的童話文本,文質兼美,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很強,非常有利于兒童學習語言、發(fā)展思維、陶冶情操及塑造健全的人格。教學中,建議遵循以下原則:
趣味性原則:童話一般故事情節(jié)曲折、生動淺顯,對自然物做擬人化的描寫,以適應兒童的接受能力。童話作品中的情趣易于兒童接受又有助于兒童的成長。因此,教學中,要凸顯童話的趣味性。
1.復述故事。童話不僅僅是讀的,而是要靠講,這是故事文體中口耳相傳的特點所決定的。因而,童話的課堂,應該在講故事的氛圍中進行,讓學生學會講故事,既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體味童話的內涵,還能在言語的實踐中,提升言語表達能力和駕馭能力。比如在教完《紙船和風箏》和《從現(xiàn)在開始》后就可以讓孩子把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2.表演童話。童話作品都洋溢著一種游戲精神,學生在表演童話的活動中,獲得的是游戲的自由和快樂。因此“演童話”,可以促使兒童更主動地去理解文章,把握形象,充分感受到童話的形象美,同時又在特定的情境中進行了生動的語言訓練;而且在揣測表演技巧以及理解角色心理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的心理素質、社交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展,使兒童產(chǎn)生豐富的情感體驗,并學會欣賞自己,感受成功。童話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童話的具體特點來選擇恰當?shù)慕虒W形式,不能為形式而表演,為表演而表演。
3.想象童話。童話是具有濃厚幻想色彩的虛構故事,它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幻想與想象,童話故事就是作者通過豐富的幻想、想象和夸張創(chuàng)造出來的,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把學生的思維帶進童話的幻想世界里去,啟發(fā)學生想象。如《去年的樹》,文章中省略了很多樹與鳥兒的心里活動,留給讀者很大的想象空間,也使得文章的情感表現(xiàn)得更有張力。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去想象。如:第二年春天,當鳥兒飛回來卻沒有見到老朋友樹時,他會想些什么?鳥兒在尋找朋友樹時會想些什么?等等。
多元性原則:童話文本的主題不是唯一的,也不是非此即彼。閱讀完一篇童話,如果僅僅用“對與錯”“善與惡”“是與非”來評價其中的人物或者情節(jié)的話,那么童話就失去了它的魅力和久遠。如《去年的樹》一文,有人讀到了愛護自然、保護自然;有人讀到了友情;有人讀出了執(zhí)著;有人懂得了信守諾言;有人感悟到追求的幸福;有人還聯(lián)想到知音。所以,教學中,需要通過各種形式,讓學生在讀、思、問、議的過程中,不斷豐富對文本的多元化理解。
延遲懷疑原則:柯勒律治主張兒童閱讀童話時持“延遲懷疑”原則,即學生在開卷之前或掩卷之后,能夠意識到這個故事是作家虛構出來的,但是,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卻相信作家所講述的故事是真實的。對童話的相信與懷疑,要結合相應的閱讀狀態(tài),“前閱讀”的期待與“后閱讀”的回味,都應該是在理性的現(xiàn)實世界之中。兒童因為缺乏判斷能力,很難區(qū)分現(xiàn)實與童話,才容易將文學作品里的“鴨子”和生活中的“鴨子”弄混,雖然字面上是一樣的,但畢竟是兩個不同概念的“鴨子”。前者是包含作家主觀情感、賦予象征意義的鴨子,而后者是客觀的、生物意義上的鴨子。因此,在教學時,一定要告知學生“故事就是故事,不是什么都是真實的”,這就是童話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