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俊紅
在滬教版《牛津英語》教材里尤其是中高年級,幾乎每單元都有一個與其主題相關的故事。這些故事形式多樣,或獨白、或對話、或敘述、或兼而有之。為了能在故事教學中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呈現(xiàn)故事的發(fā)展過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參與度,筆者將從研讀教材,調整故事內容;構建板塊,整合故事內容;設計問題,感知故事內容和分層輸出,深化故事內容四個方面探索小學英語故事文本處理策略,以提升故事教學的有效性。
《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教育部,2012,以下簡稱《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教材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重要材料和手段,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根據(jù)教學的需要,對教材加以適當?shù)厝∩岷驼{整,所以建議我們結合實際教學需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學的主要信息源,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jù),而研讀教材,是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的重要前提。在教學活動之前,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研讀教材,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為制訂教學方案做好準備。但是,我們在研讀教材的過程中還應建立起“用教材教”的教學觀念,認識到教材不是我們教學的唯一資源,它只是引導學生認知發(fā)展、生活學習的教學案例,在教學中不應完全依賴教材、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活動,應當重新認識和理解教材。所以,我們在理解教材意義的基礎上,根據(jù)實際需要對教學故事進行適當?shù)卣{整,融入教師自身獨特的和創(chuàng)造性的理解,促進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發(fā)展。
小學階段的英語故事文本雖然長短不一,但基本上都有完整的發(fā)展過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可結合實際教學需要,根據(jù)故事的發(fā)展對故事文本進行板塊劃分,整合故事文本內容,尤其是對于文本較長的故事教學。
滬教版《牛津英語》5A M8 U2 Alice in wonderland一課,根據(jù)Alice入洞前故事文本(第一,第二幅圖)——在洞中(第三,第四,第五幅圖)——出洞前(故事的拓展)——在洞外(故事拓展延伸部分)劃分為四大故事情境,同時主人公Alice在不同場所,經歷不同事件時的不同情感體驗:happy,curious—calm,brave,clever—calm,clever—...
《新標準英語》五(上)M7 U2 It could find the people.第一課時:Special friends一課的故事教學中,為了主人公小七從小到大的故事,凸顯它聰明,勇敢,樂于助人的好品質,將整篇故事進行板塊劃分:小時候(then)——2015.8.20(There was a big fire)——小七的幸福生活(now)。
故事情境一是介紹主人公小時候,通過聽力內容了解小七可愛又淘氣,并學習新詞could;故事情境二介紹2015.8.20發(fā)生的一場火災,小七幫助消防員救人、滅火,體現(xiàn)它聰明、勇敢、樂于助人的好品質,并進行詞匯fire,firefighter的教學;故事情境三介紹小七結婚生子的幸福生活,同時完整故事發(fā)展情節(jié),開啟下面的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而小七在不同階段的品質特征則貫穿于三大故事情境中,將思維、語言和情感這三條主線交織在一起,同步推進,在關注學生語言能力和情感體驗的同時,實現(xiàn)了思想的升華,達到了三維目標的高度統(tǒng)一。
板塊的構建有機地整合了故事文本,為學生清晰地呈現(xiàn)出故事發(fā)展的全過程,有助于引導其學習新知、體會故事人物情感或故事寓意,從而增強了故事教學的有效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思維是從疑問開始的,疑問能引發(fā)學生認知上的矛盾,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從而激發(fā)他們積極探索,以解決問題,實現(xiàn)心理平衡(陳琦、劉儒德,2005)。教師可在故事教學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合理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帶著疑問,根據(jù)已有的學習經驗和知識積累去欣賞故事,嘗試解決問題,感知故事文本。問題設計不能太復雜,要基于學生已有的學習水平;問題設計不需要太多,要考慮到學生初步感知故事的現(xiàn)實;問題設計應緊扣故事主題,要讓問題的解決成為故事教學的突破口;問題設計形式多樣,如問題回答、判斷、選擇,要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例如,在“Alice inwonderland”的故事教學中,結合故事文本簡單易懂且語量適中的特點,教師采用逐圖提問的形式引導學生用已有的知識積累表達正確語句,便于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感知故事文本。問題設計如下:
入洞前(圖1,圖2):
Q1: WheredoesAlice see a white rabbit? (In the garden.)
Q2: What is the rabbit wearing? (A coat)
Q3:What does Alice do after she sees the rabbit?(She runs after him.)
在洞中(圖3,圖4,圖5):
Q1:What does Alice find in the hole? (A small door and a small key.)
Q2: Can Alice get through the small door?Why not?
(No.The dooristoo small.)
在Alice in wonderland一課中,出洞前還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呢?教師提出問題:What happened next?引導學生讀圖,并將所給句子排序。旨在培養(yǎng)學生小組合作能力和理解故事的能力,進一步感知故事文本。
陶行知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胡曉風,2007)。在故事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根據(jù)實際情況設計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較快地了解故事文本,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故事學習中。
《英語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部分提出,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堅持以學生為本,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異,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在故事教學的輸出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在充分了解所有學生現(xiàn)有英語水平和發(fā)展需求的基礎上,把握任務難度,實施分層輸出。輸出環(huán)節(jié)是故事教學各環(huán)節(jié)的有機融合,學生在此過程中加深對故事文本的理解,鍛煉并提升語用能力。考慮到學生學習水平的差異和故事文本難度的不同,輸出環(huán)節(jié)可以采取多樣形式,如故事朗讀、挖詞填空、角色扮演、圖片描述等,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課堂參與度。
《新標準英語》五(上)M7 U2 It could find the people第一課時:Special friends一課,故事經過改編、整合后,情節(jié)變得生動有趣,文本內容豐富。在故事的輸出環(huán)節(jié),設計口頭輸出和挖詞填空(寫作并復述故事),以真實有效地達到高效英語課堂。教師可以要求小組合作,以一帶多,以多帶一的形式完成對火災情境的復述,并以起立讀出答案的的活動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
為了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便于語言輸出與表達,提高故事教學的有效性,輸出環(huán)節(jié)也可采用故事朗讀的形式,由學生自主選擇Special Blu或者Joy and Elsa.之后建議學生選擇任務中的一個語段進行語用輸出,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語言實踐機會。若學生在輸出過程中產生語言錯誤,要采取寬容的態(tài)度,并及時幫助學生糾正;若學生能夠將兩個故事都完成并復述,教師要加以表揚,并帶動全班鼓掌以示鼓勵。
分層輸出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其對故事文本的理解。學生在語言輸出過程中保持學習英語的自信心,體驗學習英語的樂趣,獲得學習英語的成就感,為其繼續(xù)學習奠定基礎。